构成基础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学生构成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设计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助理)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构成原理及运用等关键能力,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构成原理、构成要素、构成形式、构成综合运用”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并将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能进行构成创作与创新,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史,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形式及形式美法则,能将构成创新运用于实践。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对比与调和的方法,能通过色彩搭配表达情感并运用于实践。
3.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半立体构成的方式,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构建空间造型。
4.具备创新、审美、安全、环保的理念,具有市场分析、成本控制和版权意识。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创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
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学会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和构成元素示范: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中的构成技巧练习: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构成练习作品点评: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构成基础概念构成的定义和作用构成的基本原理构成元素:色彩、形状、线条、质感2. 第二课时:色彩构成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分类和搭配色彩的心理效应3. 第三课时:形状构成形状的分类和特点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形状在作品中的作用4. 第四课时:线条构成线条的分类和特点线条的组合和变化线条在作品中的作用5. 第五课时:质感构成质感的定义和分类质感的表现手法质感在作品中的作用三、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作品点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总结性点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
2. 示范作品:收集和整理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
3. 练习材料:准备纸张、画笔、色彩等实践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构成基础概念2. 第二周:色彩构成3. 第三周:形状构成4. 第四周:线条构成5. 第五周:质感构成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栅格系统和版式设计视觉重心和视觉引导7. 第七课时: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立体构成元素的组合和变化8. 第八课时: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创意灵感和主题表达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结合9. 第九课时: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流程的步骤和要点创意发散和收敛思维设计实践和修改完善10. 第十课时: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构成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构成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和实践启示七、教学评估6. 平面构成练习:评估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构成基础作业总结
个人收获
空间意识的提升
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我意 识到了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关 系,并掌握了塑造三维形态 的技巧。这一收获对于我日 后进行空间设计和产品造型 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与分析:多观察优秀的设计作品,分析其形式美感、色彩运用和空间关系等特点 ,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尝试与创新:不要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或思路,要勇于尝试和创新。通过不断的实践和 尝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和创造力
学习方法
跨学科学习:构成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与其他设计学科如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进行跨
度和品质
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 中,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和意见,提高了团 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这对于 我日后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
作用非常有益
培养耐心与细致
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构成基础的作业需要反复推 敲和修改,这一过程培养了 我的耐心和细致。我学会了 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保持高度 的专注力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构成基础课程为我日后的专 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掌 握了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技能, 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际工
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6
结语
结语
构成基础作为设计学科的一门 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形 式美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 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收获将对我日后的设计工 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能够 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构成基础的学习和实践, 我逐渐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 造力。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 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突破 和创新的可能性。这对于我 日后在设计领域的发展至关
构成基础-课件
06
构成基础案例分析
平面设计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简洁明了,视觉冲击力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平面设计案例中,利用色彩、图形和文字等元素,创造出 简洁、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例如,某品牌标志 设计,通过简洁的图形和鲜明的色彩,有效地传达了品牌 的核心价值和特点。
建筑设计案例
总结词
功能性与美学性相结合
详细描述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中,构成基础的应用主要体 现在对空间、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处 理上。室内设计师需要运用构成基础 来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通过合理运用色彩理论、布局规划以 及材料搭配,室内设计师能够创造出 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室内空间,同时 提升空间的美感和质感。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领域中,构成基础的应用对于产品的外观和功能 同样重要。设计师需要运用形态、色彩、材质等元素来设 计出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产品。
实践中提供有力的支持。
构成基础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未来展望
构成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随 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 熟。
未来,构成基础将更加注重科技与艺 术的结合,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等新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构成基础在 表现手法和媒介上不断拓展和创新, 呈现出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趋势。
构成基础在平面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掌握色彩理论、图形组合、排 版规则等构成基础,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组织视觉元素,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领域中,构成基础的应用同样重要。建筑师需要运 用空间、材料、光线等元素来创造具有功能性和美感的建筑 。
构成基础可以帮助建筑师理解空间关系、比例和尺度,以及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纹理和形状。这些构成基础知 识的运用有助于创造出既符合实际需求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 筑作品。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构成基础教学大纲一、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构成基础的基本知识和理解。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构成基础的关键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构成基础的重要性和作用;2. 研究构成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 掌握构成基础的要素和要求;4. 学会运用构成基础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构成基础的概念和定义:- 构成基础的含义和范围;- 构成基础的要素和要求。
2. 构成基础的原则和标准:- 合法性原则;- 衡量标准和检验规定。
3. 构成基础的相关观念:- 罪责与过错;- 故意与过失;- 对象和主体。
4. 构成基础的实践应用:- 案例分析和判断;- 理论结合实际。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构成基础的相关概念、原则和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构成基础案例,加深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构成基础的实际应用。
4. 提问与反馈:定期进行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强化重点知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构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与实验:布置相关作业和实验,检验学生对构成基础的应用能力。
3. 考试与测试:进行期末考试和测试,评估学生对构成基础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教材《构成基础原理与实务》。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研究讨论。
以上为《构成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欢迎学生们参加本课程,与我们一起探索和了解构成基础的精髓。
构成基础的教案
构成基础的教案教案标题:构成基础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制定一份高质量的、符合教育阶段要求的构成基础的教案。
通过本教案,教师们将学会如何设计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确保学生在构成基础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 理解构成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能够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构成基础教学目标。
3. 掌握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对构成基础的理解和应用。
4. 能够评估学生在构成基础方面的学习成果,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
教学准备:1. 确定教学内容:了解教育阶段的构成基础要求,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和资源。
2. 确定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讨论、实践活动等。
3. 准备教学资源:准备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练习册、多媒体资料等。
4. 设计评估方式:确定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如小组讨论、个人作业、考试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相关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构成基础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构成基础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呈现:讲授构成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例如构成基础的种类、构成基础对学习的重要性等。
3. 学习活动: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构成基础在不同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b. 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构成基础知识,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模型、制作一个基本的电路等。
c. 个人作业:布置一些个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解读一张地图等。
4.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
评估与反思:1. 学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个人作业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构成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的学习反应。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
《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2学分)类别:必修课开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先行、后续课:色彩、原画设计教材:《构成艺术》参考书:《动漫色彩构成》《设计构成》一、课程性质《构成基础》是为数字多媒体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形态的认知能力和构成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构成基础》是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原则,主要从形、色、质三个方面研究设计造型的一般共同规律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于自然界中形态的构成元素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学生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提炼简化,获取抽象形态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认识,熟练把握色彩心理特征和色彩情感,深刻体会形态、色彩和材质之间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在掌握基本造型、色彩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引导学生将其规律应用于以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和创作之中。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并联系实际分析设计实例。
掌握色彩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掌握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2、教学难点:平面构成当中最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力求表现形式美的手法。
色彩构成中色彩的联想与运用。
四、实验安排无计划实验学时。
五、学时分配1、构成基础概论4学时2、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4学时3、平面构成的形态变化4学时4、基本形及构成形式法则4学时5、色彩的属性4学时6、色彩的视觉心理感受和应用4学时7、色彩的对比与调和4学时8、综合材料构成4学时六、说明本课程紧密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采用开放式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本课程设置了大量可操作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和独立的思维方法与工作习惯。
大纲批准:大纲审定:大纲制定:。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一、构成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构成基础课一直都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是设计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
构成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最终推导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最终有效的完成创作。
在学习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解形态、理解形态的各个基本要素,学会应用各种构成法则进行有视觉传达目的性的训练,把平面、立体、色彩、空间等要素综合起来,避免以往纯粹的形式法则单一的作品。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方式和方法通过构成基础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构成基本原理,熟练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创作。
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和创作条件进行创新。
加强学生对创作形式的培养和创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平面、色彩和空间的综合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从形式到内涵得到全面的提升。
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进入实践环节也可分部分进行,组织学生进行符合课程要求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以前学生制作的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在制作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
达到增强学员构成意识感觉,提高学员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高等教育]构成基础
第五十页,共70页。
第五十一页,共70页。
第五十二页,共70页。
第五十三页,共70页。
第五十四页,共70页。
第五十五页,共70页。
第五十六页,共70页。
线
以长短、粗细、疏密、方向、肌理、形状、 线形组合的不同来创造线的形象,表现不同
线的个性,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
线的形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设计线构成, 关键在于把握线形态的性格表现。
设计基础
JGEFGEFGJEGFUEGFUIOGFUIEWGF
第一页,共70页。
一、构成的概念
构成即结构的组合 它的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 元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单元,并赋予新的 视觉观念。 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
第二页,共70页。
一、构成的一些延伸
构成的本质是一种组合。 而组合是一种或几种基本元素按照一定
的秩序、法则进行排列。 生活中的一些构成形式和实例:
第三页,共70页。
第四页,共70页。
第五页,共70页。
第六页,共70页。
第七页,共70页。
第八页,共70页。
第九页,共70页。
第十页,共70页。
第十一页,共70页。
第十二页,共70页。
第十三页,共70页。
第十四页,共70页。
对称
假定在一个图形的中央设定一条垂直线,将 图形分为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其左右两个部
分的图形完全相等,这就是对称。
特点:稳定性,有规律,有秩序,静态美
呆板、沉闷
第二十四页,共70页。
第二十五页,共70页。
第二十六页,共70页。
第二十七页,共70页。
第二十八页,共70页。
均衡
从物理上理解是指的重量关系,在平面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兴趣和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艺术课程,共计十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构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构成的基本概念1.1 构成的定义和意义1.2 构成的基本元素1.3 构成的原则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一)2.1 线条的运用2.2 形状的运用2.3 空间的运用第三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二)3.1 色彩的运用3.2 材质的运用3.3 构图的运用第四章:构成的创新思维4.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4.2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4.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第五章:构成的审美能力培养5.1 审美能力的定义和意义5.2 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5.3 审美能力在构成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成的要素和特点3. 练习法:学生进行构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积极程度2. 作品完成度:学生完成构成练习的质量3. 创新程度:学生在构成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现4. 审美能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六、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6.1 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和原则探讨如何将构成应用于海报、广告等设计作品6.2 建筑设计中的构成应用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分析著名建筑案例的构成特点和设计理念6.3 摄影艺术中的构成应用探讨摄影中的构图技巧和视觉元素分析优秀摄影作品的构成要素和艺术效果七、构成的综合创作实践7.1 创作准备与灵感的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7.2 构成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的构成创作练习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作品7.3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构成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八、构成的审美与创新思维拓展8.1 审美与情感表达探讨艺术作品中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构成传达情感和表达审美观念8.2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介绍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8.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具有创新思维的构成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方法九、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研究9.1 平面设计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构成技巧和设计理念9.2 环境艺术设计案例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案例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要素9.3 产品设计案例研究了解产品设计中的构成原则分析案例中的产品构成和设计思路十、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0.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在本教案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发展10.3 教学展望探讨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创作中如何继续发展构成能力鼓励学生将构成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发挥艺术创造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构成基础教案》共计十个章节,涵盖了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原则、技巧、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构成元素,创作出具有创意和美感的作品。
1.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构成的主要元素和法则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概念2.1 构成的定义构成是指将一定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美感的作品的过程。
2.2 构成的目的构成的目的是通过元素的组合,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2.3 构成的要素点:构成中的最小单位,具有位置和形态的特征线:由点的移动产生,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特征面:由线和点的组合产生,具有面积和形状的特征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要素,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和情感反应质感:构成中的质感要素,能够产生触觉和视觉的反应第三章:构成的法则3.1 对比法则对比法则是指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突出作品的重点和特点,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3.2 重复法则重复法则是指在构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元素,形成统一和节奏感。
3.3 对称法则对称法则是指在构成中使用对称的方式,形成平衡和稳定感。
3.4 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在构成中通过元素的分布和组合,形成视觉平衡和和谐感。
第四章:构成的实际应用4.1 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平面作品。
4.2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立体作品。
4.3 空间构成空间构成是指在室内和室外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空间作品。
第五章: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培养5.1 创意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创意思维是指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产生新颖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构成中,创意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创作出独特和有创意的作品。
5.2 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是指将创意转化为具体作品的能力。
《构成基础》课程简介
《构成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构成基础
英文名称:The basis of composition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
内容简介:
《构成基础》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是现代视觉艺术的基础训练科目之一,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构成基础着重阐述了二元空间造型的基本规律,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和力学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视觉形式。
该课程主要从点、线、面等基本要素入手,对平面构成中的形式法则和基本构成形式(包括重复、渐变、发射、对比、特异、密集、肌理、空间等)进行分析,配合大量经典而实用的图例,从而揭示构成的内涵与意义,使学生在平面形态的构成原理和方法方面得到较系统的了解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高设计表现水平,为专业的学习和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用专业及层次: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方式:考试
选用教材:《平面构成》,王茜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版
参考书目:
(1)《平面构成》,毛雄飞、韩勇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版。
构成基础课件PPT课件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精选PPT课件
17
二.点的构成
点的构成(范例)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图2
这两幅图都是由大小不同的、数量较多的点
组成的,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图1
精选PPT课件
18
二.点的构成
点的构成(范例)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图3是方点有序的排列ຫໍສະໝຸດ 形成秩序美图3图5
图4 图4是四组以点进行的有序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效果
课程组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
精选PPT课件
1
课程介绍
构成——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
单元(包括不同的材料)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 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
从理性的二维、三维和色彩的不同角度去研究造型的 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研究平面的、空间的、色彩的 组合和构成方式。
精选PPT课件
20
二.点的构成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还有点在服饰搭配上的应用。在服装上主要体现在纽扣、蝴蝶结、领 结、耳环、眼镜、配件和面料上点的图案等。下图所示的服装是日本服装 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他就在上衣上装饰了点状的材料,这些点又和戴的 眼镜形成呼应,另一件是在面料上做文章,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魅力。
精选PPT课件
21
中国花鸟画的章法中,在大片 的空白处往往要加上两只蝴蝶或蜜 蜂,这样会使画面感到充实,并且, 更能显示出画面的空间感。
精选PPT课件
22
趣味性的点的构成
精选PPT课件
23
三.线的构成
第二节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构成基础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摄影摄像技术1.刖百1.1课程性质本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是从事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审美素养。
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形体的空间关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及综合材料表现方法。
运用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在构成训练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
本课程学习中主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综合材料手段,完成构成训练项目,掌握一定的造型与构成制作能力,使学生拓展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课程演变本课程是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通识基础课程。
在加强专业融合背景下,融合创新,发挥专业特点,以具体的项目实施完成三大构成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整合课程内容,拓宽课程视野。
1.3设计思路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形与色构成调和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形与色构成调和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构成形式。
引导学生将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运用到摄影摄像的实践中,提高审美、创新及动手能力,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
2.2具体目标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造型要素的分割与组合、色彩的空间构成与运用,研究视知觉与表现形式,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新媒体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学习与综合构成实践密切相连的课程。
构成基础试题及答案
构成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由什么构成的?A. 蛋白质B. 磷脂双分子层C. 多糖D. 核酸答案:B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A. 钙B. 钠C. 钾D. 氯答案:A3. 以下哪种维生素是水溶性的?A. 维生素AB. 维生素DC. 维生素ED. 维生素C答案:D4. 人体肌肉组织中,哪种肌肉的收缩速度最快?A. 骨骼肌B. 平滑肌C. 心肌D. 横纹肌5. 人体中,哪种细胞器负责合成蛋白质?A. 线粒体B. 高尔基体C. 内质网D. 核糖体答案:D6. 人体中,哪种细胞器含有DNA?A. 线粒体B. 高尔基体C. 内质网D. 核糖体答案:A7. 人体中,哪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A. 胰岛素B. 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素D. 性激素答案:A8. 人体中,哪种维生素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A. 维生素AB. 维生素DC. 维生素ED. 维生素K答案:B9. 人体中,哪种细胞器负责分解蛋白质?B. 溶酶体C. 内质网D. 核糖体答案:B10. 人体中,哪种细胞器负责储存和释放神经递质?A. 线粒体B. 高尔基体C. 内质网D. 突触小泡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铁B. 锌C. 铜D. 钙答案:ABC2. 人体中,哪些维生素属于脂溶性维生素?A. 维生素AB. 维生素DC. 维生素ED. 维生素K答案:ABCD3. 人体中,哪些细胞器含有膜结构?A. 线粒体B. 核糖体C. 高尔基体D. 内质网答案:ACD4. 人体中,哪些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A. 肾上腺素B. 胰岛素C. 皮质醇D. 性激素答案:AC5. 人体中,哪些细胞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A. 线粒体B. 内质网C. 高尔基体D. 核糖体答案: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人体骨骼主要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其中有机物主要是胶原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数:98课程学分: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课程背景与沿革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
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三人的势力。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
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 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
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
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
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
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
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
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
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组2006年5月11日说明: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2、《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一课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基础课,开课面大,班级多,由多位教师分担执行,各位教师在承担与执行本课教学任务时应参照课程教学大纲与这份共同性教案,并结合所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
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构成基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组一、课程单元、章节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
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
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
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讲解与电子课件七、参考书:1、Howard Dearstyne, Inside The Bauhaus,Rizzoli,New York(1986).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第一章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1-4形与造型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建立“构成”概念;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七、思考、练习题、作业:思考题: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八、参考书: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二章色彩设计原理2-1色彩与色彩视觉现象2-2色彩有空间与色彩构成2-3色彩心理及其应用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
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
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
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
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
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内容精炼,稳步推进五、课时数:8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讲授,电子课件七、思考、练习题、作业: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2、加法(色光)与减法(色素物质)色彩混合的原色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何为互补色?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八、参考书: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2、Harald Kuppers, Farbe, Gallway Verlay Munchen.(1977)3、Hideaki Chijiiwa, COLOR HARMONY,a Gnide to Creative Color Conbinations’, Rockport Publishers, Massachusetts(1987)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三章图形知觉心理学3-1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原理3-2空间知觉3-3质感与纹理模式3-4视错觉与无理图形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
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
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
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稳定推进五、课时数:6学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