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6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一、填空题

1.人们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______。

【答案】语内偏误

【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偏误和失误两种。根据偏误的来源偏误可以分为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语内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语际偏误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2.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计划、监控、______、调节等四个方面。

【答案】评估

【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对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并通过认知活动中的体验,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评估和调节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3.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叫______。

【答案】歧义容忍度

【解析】歧义容忍度是指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与其理念和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接受互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地

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歧义容忍度低的人,会拒绝那些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对事物的看法是非白即黑,没有中间色彩,不能忍受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事物,对之采取回避的态度。

4.塞林克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是将母语特征迁移到______系统中去。

【答案】目的语

【解析】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5.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态度、性格和______。

【答案】动机

【解析】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西方学者(如斯特恩)就认为其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是启动后者的点火机。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动机、态度和性格。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6.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生理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

【解析】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包括:①生理因素,比如年龄等;②认知因素,包括智力、语言学能、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认知方式等方面;③情感因素,包括态度、性格和动机等方面。

7.从严重性看,偏误可分成两类:局部性偏误和______。

【答案】整体性偏误

【解析】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将偏误分为整体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整体性偏误是指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句式,误用关联词语,语序颠倒等),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是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如某些助词、冠词的误用等),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二、判断题

1.学习者的认识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它具有非理论性和不稳定性。

【答案】×

【解析】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存在着个体差异。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认知风格是一个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

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具有线性平行关系。

【答案】×

【解析】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这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该定律认为,过低和过高的动机水平均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效果,而只有当动机保持在中等水平时,最有利于刺激任务的完成。

3.语际干扰和语内泛化都是迁移。

【答案】√

【解析】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其中,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的影响称为正迁移;起阻碍的作用的影响称为负迁移或干扰。语际干扰是指学习者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等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对目的语学习产生的干扰性错误;语内泛化是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的扩大造成的偏误。语际干扰和语内泛化都属于负迁移。

4.上课时学生常常会因为紧张而不开口说话,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焦虑度越低越好。

【答案】×

【解析】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的焦急、担心和忧虑的情绪。一般认为焦虑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呈负相关,过多的焦虑造成思想上很大的负担和压力,增强了抑制,会阻碍第二语言习得;但是,如果一点焦虑也没有,同样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适当的焦虑会增加学习的动力和上进心。比如对考试有太重的焦虑,临场则可能现有水平也发挥不出来,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如果一点焦虑也没有,可能在考场上连题都做不完。

5.语法正确但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属于隐性偏误。

【答案】√

【解析】科德提出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显性偏误是指那些明显的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隐性偏误是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

句子。

6.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失败表现,因此,必须有偏必纠。

【答案】×

【解析】对偏误的正确看法应当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而是首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

7.教师的期望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业成绩。

【答案】×

【解析】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属于心理语言学的一部分。

【答案】×

【解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是十分相近的学科,但仍然有很大的分别。①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而这只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②二者的学科归属不同,第二语言习得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学属于心理学研究;③研究方法不同,心理语言学研究基本采用心理学或实验心理

学的研究范式,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描写和解释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④研究兴趣不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兴趣在于人类个体的感觉、直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兴趣在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过程。

三、选择题

1.“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B

【解析】情绪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热情。A项,心境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B项,激情指短暂的、爆发力较强的情绪状态。C项,应激指出乎意料的紧急事件所引起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D项,热情指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没有激情那么猛烈,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情绪状态属于激情。

2.回避是指()。

A.遗漏这一种偏误形式

B.交际中的冷场现象

C.学习者故意不使用某个语言形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