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 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

合集下载

观看神州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_二年级作文_1

观看神州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_二年级作文_1

观看神州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6月20日上午十时,我们杭州市教科附小的师生观看神州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的现场直播。

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当看到航天员在讲述失重状态下水的物理变化时,无数次发出惊叹声和掌声。

“水竟然有那么大的力量,一个水膜最后可以被填充成一个水球,还可以染色!王老师最后制作的那个水球就好像是魔法师手中的水晶球。


神十飞天,再次给中国的航天事业绘出了华丽的一笔,不少学生通过观看天宫直播,开拓了眼界,激发了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1页共1页。

太空授课第一课内容

太空授课第一课内容

太空授课第一课内容
太空授课第一课的内容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环节。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环节中,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包括展示自己的空间站睡眠区、冰箱里的苹果以及特制“企鹅服”等。

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环节中,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生长发育的特点,包括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增殖、分化等方面的变化。

浮力消失实验环节中,通过实验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浮力的变化,证明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的物理现象。

泡腾片实验环节中,航天员将泡腾片放入太空水球中,展示了泡腾片在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和翻滚现象,以及水球的颜色变化。

这些实验和演示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环境下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提高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认知。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_22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_22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天宫课堂”推出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

据悉,“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2“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漫天神话变成现实”。

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瀚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本次太空授课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情况,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所以搬到了太空中,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无须运用推理论证等方法。

在让我们看到微重力环境下真实实验的同时也复习了前不久学习的物理内容,通过王亚平老师说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

”我知道了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和复杂多变的,宇宙中许多奥秘值得探究,这就是科学的态度!2023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3我们学校周五的下午组织我们上了一节妙趣横生的网课——天宫课堂。

我上过学而思网课、EF网课,还有疫情我们在家学习时上的空中课堂等,而天宫课堂是我上过距离最远的网课了。

宇航员翟志刚,叶光富和王亚平担任老师,做了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和水膜实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泡腾片实验。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展示失重环境下物理现象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展示失重环境下物理现象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展示失重环境下物理现象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镜头一:漂浮亮相10时11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大屏幕上。

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王亚平鱼儿一般向舱内摄像机游来,她是本次授课的主讲。

指令长聂海胜则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

航天员张晓光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

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

掌声和欢笑声在地面课堂响起。

镜头二:太空称重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加速度。

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镜头三:神奇单摆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

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

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2023年太空授课观后感_3

2023年太空授课观后感_3

2023年太空授课观后感2023年太空授课观后感13月23日下午4点左右,“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相互配合进行授课。

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3次进行太空授课。

此次太空授课将中国科技馆设为地面主课堂,同时在____、西藏设置地面分课堂。

太空教师王亚平率先演示的是“冰雪”实验,她从过饱和醋酸钠溶液的水袋里挤出一颗水球,在失重状态下,水球悬浮于空中,王亚平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轻轻一碰,水球慢慢的变身一颗冰球。

而其实这只是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造成了假象。

王亚平介绍:“现在我摸着它竟然还有发热的感觉,原来是一颗热球呢。

”在液桥演示实验和水油分离实验之后,太空抛物实验开始了。

她演示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这次的主角是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墩墩先来了个空翻,然后被王亚平抛了出去。

在天地互动环节,神舟十三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还就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空间站里持续是如何设置的?太空中水能烧开吗?以及如何成为在空间里做实验的科学家等问题与青少年对话并解答。

授课的最后王亚平寄语所有的同学们:“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妙,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2023年太空授课观后感26月20日十点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从十点开始,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的航天员们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舱内给我们上了太空第一课,让我们了解了神奇的太空一些奇特的失重现象!全神贯注地看完了王亚平阿姨的太空演示后,我的心情很激动!多么神奇的太空失重现象啊!在地球上不能实现的事情,在太空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比如:聂海胜叔叔轻松地就翻了个大跟头,像一个武林高手!还有,用一个支撑架把小球绕在一根线上,轻轻地碰一下小球,它就会做圆周运动;但在地球上,这样操作时,小球就会反复地来回摆动,多么奇特的现象啊!陀螺的实验更令我惊奇!一个静止的陀螺用手指稍微碰一下,它就会翻滚着向前转动。

航天员在太空中

航天员在太空中

航天员在太空中今天下午,老师组织同学们在教室里观看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的直播。

宇航员王亚平在失重的状态下讲解和演示了几个实验。

我最感兴趣的是魔幻水球的演示,王亚平把水注到一个金属圈里,水没有像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流下来,而是奇迹发生了,变成了一个水球,水球漂浮在王亚平的脸前,透出的头像是倒立的。

如果大诗人李白看到这一幕,他会写出怎样的诗句呀?这次观赏自学,使我对舱内,牛顿第二定律和水的张力等存有了很深的印象。

真的科学知识也很有意思,女孩子也能够沦为航天员。

放学了,我踏进校门,仰头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如果我就是一名宇航员该多不好啊!我也可以在茫茫的宇宙中积极探索无穷无尽奥秘……今天我们在早上10:00看了航天员王老师给我们讲课。

首先就是表示质量,其实具体内容的模拟,王亚平给指令短聂海胜表示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

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

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就是王亚平手里拎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可以朝着一个方向回去旋转。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

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王亚平了解说道,在舱内环境下,人们能以获取结构更加光滑完备、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助于积极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良地面生产工艺。

舱内条件下热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可以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州十号太空讲课新闻

神州十号太空讲课新闻

三十里铺中心学校举办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发信人:孙辉
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三十里铺中心学校利用班班通设备,全体师生组织收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此次太空授课主要讲述的是让中小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收看时全体师生兴致很高,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讲座观后感

讲座观后感

讲座观后感讲座观后感范文1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胜利进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现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

聂海胜帮助授课,张晓光担当摄像师。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试验,展现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外表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他们讲解了试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沟通。

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高校附属中学。

包括少数民族同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同学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学校生参与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

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表达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阔青少年崇尚科学、喜爱航天、探究未知的热忱与幻想。

讲座观后感范文2天还有些暗,刚下过雨,空气有些阴冷,天微微泛白。

早晨看了一个关于学习的讲座,使我获益匪浅。

学习。

何为学习?如何学习?首先,学习必需讲究方法,而改良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果好的同学。

学习可以说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而好的学习方法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做到先复习、整理课本内容再完成作业的习惯,省时省力。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尽量要朗读,而且要做笔记。

另一方面是稳固记忆力,记得又快又准则是我们的所追求的。

要准时复习,在未遗忘之前24小时内多次记忆,让后渐渐拉长,起到强化作用。

记忆学问点也要有方法,理解记忆、分散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左右脑结合记忆、图表类记忆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习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合理安排时间,集中留意力,不要把时间铺张在毫无意义的事上。

除此之外,北大清华的尖子生也讲解了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错题归类,图表总结,扩大思维等方法。

榜样7王亚平事迹学习心得7篇

榜样7王亚平事迹学习心得7篇

榜样7王亚平事迹学习心得7篇榜样7王亚平事迹学习心得【篇1】相信有不少人听说过空军招飞,大家也都知道招募飞行员的条件十分苛刻,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想要成为一名飞行员很难。

然而,大家要知道的是,成为一名飞行员难,成为一名航天员则是难上加难。

大家可以观察,这些年,能够代表国家航空航天领域升上太空的优秀航天员也就那么几十人,由此可见,成为一名航天员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而在这些优秀的航天员当中,王亚平便是其中之一。

而除了航天员的身份外,她还是丈夫的妻子,女儿的妈妈,以及父母的女儿。

其中,王亚平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尤其上心,在升上太空之前,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女儿。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便是如此。

为人父母之后,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成为可造之材,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王亚平这次离家,最不舍的便是自己的女儿,也叮嘱女儿不能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荒废了学习。

当然,女儿也不舍得王亚平,所以为了让女儿安心,王亚平承诺女儿自己会平安回来,而且回来之后还会给她“摘星星”。

从2021年10月16日升空,到2023年4月16日安全降落,在此期间的183天,王亚平以及另外两名航天员都将在太空度过。

在这期间思念女儿了,便通过视频聊会儿天,让女儿安心,在家好好学习,等着她回家。

王亚平对女儿有多疼爱呢?这点可以从一个细节中得以体现。

王亚平在升空之前,便将女儿送给她的玩偶带在身边,然后到了太空之后,便将这个玩偶挂了起来。

在王亚平心目中,这不仅仅是一个玩偶,还寄托着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家人对她的关怀。

王亚平在太空期间,她的女儿对她也十分想念,于是便想着通过绘画的方式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给表达出来。

于是王亚平女儿便画了一幅画,画面中有一位宇航员,还有一只小熊和好多星星。

而那名宇航员正在摘星星。

显然,画中的宇航员便是王亚平,因为她曾经对女儿说过,要在太空给女儿“摘星星”。

时光飞逝,一转眼,183天的太空生活圆满结束,于是王亚平便和两位航天员一同返回地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航天专家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航天专家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2013年6月20日上午举行的太空授课活动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些美妙的实验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天地物理特性的差别给航天飞行带来什么影响,在航天活动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王兆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质量测量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

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专家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

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

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

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

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太空授课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太空授课物理现象及其原理

太空授课物理现象及其原理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环境中进行的物理实验与教学活动。

在太空中,由于微重力和真空环境等特殊条件的存在,很多物理现象表现出与地球上截然不同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太空授课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的解释。

1. 零重力环境下的漂浮:在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下落。

然而,在太空中,微重力环境取消了重力的影响,导致物体可以漂浮在空中。

这是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中,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抗力平衡,所以它们不会下落。

这种现象在太空授课中可以通过演示飘浮的液体、悬浮的物体等方式进行展示。

2. 表面张力和液体行为:在微重力环境中,液体的表面张力表现出与地球上不同的行为。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导致液体表面收缩的现象。

在地球上,液体受到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导致液面升高。

然而,在太空中,微重力环境削弱了液体受到的重力,使得表面张力的影响变得更明显,导致液面降低。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展示在太空中收缩的水滴、液体变球等方式进行演示。

3. 火焰行为:在太空中,火焰的燃烧行为也会受到微重力环境的影响。

在地球上,火焰形成的原因是热气体的密度比环境气体的密度小,导致火焰向上升起。

然而,在太空中,无重力的环境使得火焰形态呈球状,燃烧过程也更加缓慢。

太空授课中可以通过展示太空中的火焰实验、燃烧行为等方式来演示这一现象。

4. 磁力与电流:在地球上,电流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而受到偏转。

然而,在太空中,由于不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电流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太空授课中可以通过展示太空中电流与磁力的互动、电场和磁场的关系等方式来演示这一现象。

这些太空授课中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太空授课将物理实验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物理世界。

除了上述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还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科学,如化学实验、生物学研究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科学学习机会。

总结起来,太空授课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理包括零重力下的漂浮、表面张力和液体行为、火焰行为以及磁力与电流的行为等。

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的物理知识

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的物理知识

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的物理知识神舟十号是中国宇航员的崭新征程,也是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的里程碑。

王亚平作为神舟十号飞行员之一,他在空间授课中传授的物理知识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此为题,探讨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在宇航员的授课中,物理知识占据了重要的一环。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与能量、力、热等相关的现象,揭示了宇宙的运行机制。

在太空中,物理规律对航天飞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亚平在授课中精彩地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物理知识。

首先,王亚平强调了重力和运动规律。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向地心运动的力量,而宇航员在太空中并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所以他们会感受到失重状态。

王亚平通过展示出在太空中物体的自由浮动来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王亚平也向听众解释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在太空中的运动状态。

其次,王亚平讲解了空气与压力的关系。

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大气层中,而在太空中,宇航员需要穿越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

王亚平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式,详细解释了空气的压力是如何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

他还讲述了气压低于0帕斯卡时,水会沸腾而不是烧开的现象,让大家对物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王亚平阐述了光学现象和电磁波的性质。

太空中没有大气层的干扰,宇航员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太空中的星星和行星。

王亚平通过展示他在太空中拍摄的照片,向听众展示了不同星座的美丽景象,并解释了背后的光学原理。

此外,他还解释了电磁波的特性,包括可见光、微波、X射线等,让听众更加了解电磁波在太空中的传播过程。

最后,王亚平谈到了力学和控制科学在宇航中的应用。

在太空环境中,精确的力学计算和控制系统是保证宇航飞行安全和准确性的关键。

王亚平通过实例分析了宇航器的发射过程中涉及的加速度、力矩、质量等力学概念,以及控制系统如何稳定和精确地控制宇航器的飞行轨迹。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神舟十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首次发射。

神舟十号的飞行任务中,除了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外,还进行了太空授课,这是中国首次在太空进行教学活动。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丰富多彩,不仅让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了多门科目的授课,也让地面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太空授课的魅力。

首先,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科目。

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物理实验,比如演示了物体在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规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物理学原理。

此外,航天员还进行了化学实验,展示了化学反应在失重环境下的特殊表现,让学生们对化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生物方面,航天员还进行了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们了解了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长状况,拓展了生物学的视野。

其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还包括了地理、历史、文学等人文科目。

航天员在太空中通过窗外拍摄,向地面学生展示了地球的壮丽景色,让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历史方面,航天员向学生们介绍了太空探索的历史进程,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航天员还朗诵了一些文学名篇,让学生们在太空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增强了他们的文学修养。

最后,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还涉及了数学、计算机等应用科目。

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数学实验,向学生们展示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计算机方面,航天员向学生们介绍了太空中的计算机系统,让学生们了解了计算机在太空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总的来说,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学科,让学生们在太空中近距离感受了科学的魅力。

这次太空授课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科学探索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的太空授课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太空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太空失重环境下会发生什么

太空失重环境下会发生什么

太空失重环境下会发生什么太空失重环境下会发生什么宗和字体大小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打印邮件给这文章评分12345(0 投票) 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那么在失重的环境下,太空还会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太空环境下的超重和失重会引起基因突变吗卫星育种就是在宇宙中,外太空存在大量射线,DNA受到宇宙射线照射而比较容易断裂、损坏,这就极大地增加了DNA的变化速度,即变异率很高。

另外失重改变了生长环境,会在自然选择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使基因定向改变。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会长高变年轻吗在失重条件下,由于人体脊椎骨没有重力压迫,互相能舒展开,因此一般可以长高2.5~5.0厘米。

但脊柱增高以后下背部的肌肉并没有随着增长,结果引起背部疼痛。

几乎所有的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头一周都体验过难以忍受的背部疼痛,这是太空生活中最难适应的一件事情。

除了服用阿司匹林止痛外,身体采取卷曲姿势,即将膝盖靠近胸部也可缓解疼痛。

睡眠时,为了减轻疼痛,航天员经常用一条带子将自己捆绑成卷曲姿势,然后才能入睡。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光速(300000千米/秒)条件下旅行,旅行者的衰老才会明显减慢;而航天器的轨道速度只有8千米/秒,因而想通过太空旅行来使自己变年轻是不可能的。

太空失重环境下,钢笔能否正常写出字来早期的宇航员都使用铅笔,因为钢笔、圆珠笔在失重条件下都无法使用,铅笔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铅笔笔芯有时候会断,在失重的环境中飘浮,会飘进鼻子、眼睛中,或飘进电器中引起短路,成了危险品。

此外,铅笔的笔芯和木头在纯氧的环境中还会快速燃烧。

因发明了圆珠笔通用笔芯而发了大财的美国工程师保罗·费舍尔,花了两年时间和两百万元费用后,于1965年研制成了能在太空环境下使用的圆珠笔——太空笔。

其原理很简单,采用密封式气压笔芯,上部充有氮气,靠气体压力把油墨推向笔尖。

经过严格的测试后,太空笔被美国宇航局采用。

【《现代女报》6月21日】> 本版导读。

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的物理知识

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的物理知识

文章主题: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的物理知识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进行了一堂空中课堂,内容涉及了物理知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王亚平授课中的物理知识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

一、太空中的物理实验在神舟十号的航天任务中,王亚平通过在太空中进行实验,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系列关于物理现象和原理的实验。

在失重环境中进行了浮力实验和简单机械实验,以及通过利用地球引力进行了自由落体实验等。

这些实验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直观地展现物理规律。

二、重力和运动在空间中,王亚平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重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他通过实际操作和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物体在失重环境下的运动状态。

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重力和运动的规律,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空间中的能量转化另外,王亚平还围绕能量转化展开了授课。

他通过实验和讲解,向学生们解释了能量在太空中的转化方式,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

这些内容不仅让学生们对能量转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能源和能量转化的思考。

总结回顾通过王亚平在太空中的授课,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太空科学和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亚平用生动的实验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向学生们展现了物理规律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向他们灌输了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勇气。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讲师,王亚平在空中的物理课堂中展现了他深厚的物理知识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能力。

他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希望我们能向王亚平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让我们的知识之舟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本文中,我们对神舟十号王亚平的授课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太空中的物理实验、重力和运动、能量转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王亚平的授课内容,并对物理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授课的视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800字(11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800字(11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800字(11篇)据了解,“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筑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当“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授课对象,实行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课。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天宫一号”进展授课,向我们青少年叙述了失重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和液体外表的张力状况。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

在失重的环境下,人可以随便漂移,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

看,这是王亚平在向我们演示单摆运动。

只见她把小球向后拉了一小段,然后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做往复摇摆,而是奇妙地飘浮了起来。

王亚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点,再松手,小球还是没有做往复摇摆。

这是由于小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

这时,王亚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圆周运动,而且始终在转,似乎永久都不会停下来一样。

再换个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圆周运动。

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只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却不行。

王亚平又从饮水袋中挤出了一个小水滴,这小水滴就像一个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

她还把一个金属的圆环伸进水袋里,制成了一个水膜,并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点一点地变厚,形成了一个水球。

王亚平姐姐还向水球中注射了两个气泡。

等把气泡抽出来后,又把红色的液体注入了水球中,红色的液体便在水球中渐渐地集中开来了。

水球也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水球,像一个红色的水晶球。

这就是“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太空授课时的情景。

这次授课共用了40多分钟呢。

我认为这样的课特殊好玩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学们都很喜爱。

看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专注仔细,没有一个说话的。

有的托着下巴,连口水都流出来了,也来不及擦。

通过这节课,我萌生了一个抱负:我也想当一名宇航员,由于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舱里随便地飘来飘去、做一些奇怪奇妙的试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布满了奇思妙想的科学的无限魅力!天宫课堂观后感800字2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很多国人的心,假如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傲慢于宏观上放射和运行回收的胜利,那么我们现在傲慢的是航天科技和试验的细节上的生动漂亮的展现,一堂太空课,毕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究精神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
朝向地球一侧为下
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于6月20日上午10:04至10:55举行。

神十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主讲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地面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

在与地面课堂学生的互动中,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进行90度转身,为同学们演示在太空中人体对方向的感知。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太空“测重”:聂海胜74公斤
授课一开始,王亚平就给地面同学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

在太空中我们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
王亚平:不用担心,我们有专门测质量的装置——“质量测量仪”。

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质量测量仪,这是一个人体支架,这是一个腹撑,用来固定待测航天员用。

下面呢,就由我和指令长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测质量的过程。

同学们可以先目测一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有多少呢?好,现在我们开始演示,首先让指令长固定在质量测量仪上,然后我把连接
运动机构的钢丝绳拉到指定位置,准备开始,拉力使他回到了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他的质量。

好,让我们的摄像师来个特写,我们来看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是多少呢?嗯,74千克。

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
王亚平演示失重状况下水的流动状态
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为学生演示了失重状态下水的流动状态。

王亚平说,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我们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这里有一个止水架,现在我把它打开,如果在地面,此时水肯定是会流下来的。

但是,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

我想,如果
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

因为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会“飞流直下”。

王亚平将中国结吸附到水膜表面
王亚平:我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

看来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可以形成这么大的一个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地面上有重力的影响,所以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而在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就能轻松地形成水膜。

那这个水膜结实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现在轻轻地晃动它,同学们看到了,即使我来回地摇晃它,它也不会轻易地破裂。

而是甩出来一些小水
滴,不过这个小水滴我们要用吸水纸将它给收集走,避免它们到处乱飞影响我们的设备安全。

王亚平:接下来我要试着把一个中国结贴到水膜的表面,看它能不能够否承住这个中国结。

好,现在把中国结轻轻地贴到水膜的表面。

哎,贴上了!现在中国结已经被贴附到了水膜的表面,看来这个水膜还是足够结实的!
太空单摆失重后进行圆周运动
王亚平在授课中为地面同学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单摆运动。

在王亚平的实验演示中,单摆失重后进行圆周运动,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

王亚平: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支架,这根细绳将小球连接在了支架上,形成了一个我们地面上常见的单摆。

现在,我把它固定到我们的展示平台上。

现在我把小球放到这个位置,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此时我松手,小球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噢,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那我们把它提高一点,放到这儿,再松手,嗯,它还是没有做往复摆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作往复摆动。

王亚平:那如果我们推小球一下,小球又会如何运动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非常的神奇,现在小球竟然在做圆周运动。

好,我们换个方向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哎,它仍然在做圆周运动,这是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我们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作圆周运动;但是在地面上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转自:中国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