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2016期末复习精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简答题1、简要写出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P145)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金融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一)管理性金融机构

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有四类:

一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

(二)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

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专业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2、简述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265)

(一).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和准出两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竞争加剧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发达国家的各种金融机构纷纷大力拓展海外业务; 发展中国家出于吸收发达国家资金的需要,开始逐步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金融兼并、收购浪潮此起彼伏,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不同金融产业之间,跨国金融集团不断涌现。

(二)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带来金融业务的全球化。金融业务的全球化一是体现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调度资金,经营各种业务;二是体现为金融业务种类和规程的全球化,即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特别是电子金融业务,全球通用性日益提高。

(三)金融市场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相互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四)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面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单靠一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力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迅速发展的全球化需求,这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

3、利率发挥作用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性条件?(P93)

(一)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利率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各个微观行为主体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市场行为主体。只有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且需要为决策所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时,利率高低才能够通过对市场参与者投资收益和利润的影响,产生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如果市场参与者不满足这一基本条件,利率的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二)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下,利率高低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及其机会成本。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市场利率高低做出理性的决策,通过利率信号,就能够有效地筛选优质项目,从而将资金配置到那些最需要资金、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

(三)合理的利率弹性。利率弹性是指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利率弹性越大,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通过利率变动引导其朝着预期目标变化的意图就越容易实现。反之,如果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变动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就极其微弱,通过利率变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利率联动机制是指各种利率之间相互关联的变动关系。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需要一套完善有效的利率联动机制来传递各种信息,使各种利率能够迅速地反映出市场流动性的变化,进而传递至整个经济系统中,各类参与主体根据不同利率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行为,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4、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制度有哪些显著特征?(P54)

第一,在多种汇率制度安排中,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但绝不意味着固定汇率制已经消亡。第二,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已不再是货币汇率的参考物,所以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第三, IMF成员国均可自主决定其汇率制度的安排,只需事先得到IMF的同意即可。

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制度的运行经历了多次冲击,验证了汇率制度安排的灵活性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牙买加体系下汇率的波动更加严重。这种过度的波动导致了货币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第二,浮动汇率制并没有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并不能通过汇率的变动自动调节;第三,牙买加体系下,一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加大。

5、何谓量化宽松政策?它有什么特点?(P235)

(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含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在利率降到零附近导致中央银行没有办法继续采用利率作为货币工具时,采取以货币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等政策目标。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点。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扩张。在量化宽松政策下,中央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积极地为市场注人大量流动性。第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公开市场操作从买卖政府债券扩展到购买大量的私人债券,如资产抵押支持证券等。另外,在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还有大量的新型货币政策创新,如扭曲性操作。这种政策操作试图将收益率曲线拉平,降低长期投资的成本,以刺激经济的复苏。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它意味着这种政策是非常规的、临时的,是为了应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因此,当危机过去,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应该适时退出,使货币政策回归到传统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来。

6、金融监管有哪些主要方法?

(一)概念(P238):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管理的合称。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金融机构和所有金融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的互律性监管、以及社会中介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等。

(二)金融监管的手段与方法(P246)

(1)依法实施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这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点。要保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才能保证它的有效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金融法规的完善和依法监管是基础。

(2)运用金融稽核手段实施金融监管。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根据国家规定的稽核职责,对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3)“四结合”的监管方法。第一,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现场稽核是指监管当局派人员直接到被稽核单位,按稽核程序进行现场稽核检查;非现场稽核是指由被稽核单位按规定将谷押掀表、统计资料、记录等文件如期报送监管当局,稽核部门按一定程序和标准凭以进行稽核分析。第二,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是按事先确定的日期进行稽核检查,被监管机构预先可知;随机抽查则根据情况随时进行,随机抽查事先不通知被监管金融机构。第三,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全面监管是指对金融机构从申请设立、日常经营到市场退出的所有活动自始至终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重点监管是指在全面监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或重要环节进行特别监管。第四,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相结合外部监管除了官方的监管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性监管,它指协助监管的各种社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以及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内部自律一方面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的自我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包括行业公会展开的同业互律,如各国的银行业公会、证券业公会、保险业公会等行业公会都通过共同制定行业活动规则,彼此约束和目找约宋,诛沪共问的利益和良好的秩序,实现行业内部的互律性监管。

7、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各具优点,也各具局限。

与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灵活便利;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2)安全性高;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3)规模经济。因为金融机构的出现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结果,它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关信息的专长,而不需要每个资金盈余者自己去搜集资金赤字者的有关信息,不但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所以形成规模经济。(4)有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1)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2)金融机构要从经营者的利润中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8、金融监管包含哪些主要内容?(P241)

(一)概念: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管理的合称。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金融机构和所有金融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的互律性监管、以及社会中介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等。(二)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措施。

(1)市场准入的监管。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的。,金融机构申请设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二是具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市场准入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确定金融机构设立的程序。第二,规定金融机构设立的组织形式,如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或合作制的形式。第三,审查批准申请设立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报告。第四,审查批准金融机构拟定的章程。第五,规定最低的资本金要求。第六,审查批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针和营业场所。第七,审查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第八,在金融机构的设立采用特许制度的国家,申请入经监管当局审查批准后,获得新设立金融机构法入许可证或营业许可证,凭许可证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在办妥以上手续后,金融机构才可以正式营业。

(2)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各国对金融机构市场运作过程监管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②.资本充足性;③资产质量;④流动性;⑤盈利能力;⑥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

(3)市场退出的监管。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因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各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都通过法律予以明确,并且有很细致的技术性规定。金融机构退出市场一般有接管、解散、撤销、破产等几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当局都要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过程进行监管,保持其退出的合理性和平稳性。六、论述题:(19分)1、试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认识与实践。(P189)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1.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理由在于:一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符合金融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业务的特点,这是由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二是中央银行的运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三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四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五是可以使中央银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避免各级政府的干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

2.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也需要由政府来协调。尤其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战争、特大灾害等),中央银行则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因此,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制约,更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实践

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差异较大,主要有三类:一是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等;二是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等;三是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我国法律在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必须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授予了一定范围的授权。从总体看,中国人民银行在重要事项的决策方面对政府的独立性是较弱的,但这只是对中央政府而言,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等,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完全的独立性。同时在货币政策操作、业务活动等方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更强一些。

2、结合实际论述货币供给的过程以及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系。(P199)

(一)基本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其计算公式:m

B

M S*

=

其中:S

M表示货币供给,B表示基础货币,m表示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基础货币又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流通领域中为杜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二)货币供给的过程及特点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给量是通过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领域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形成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即二级银行系统。第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策源并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扩张并创造存款货币,由此形成了“源与流”的货币供给机制。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也有重要影响。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即流通中不存在金属货币和国家纸币(由政府直接发行的货币);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三)货币供给的决定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关系

基础货币是由通货即处于流通中的现金(以C表示)和存款准备金(以R表示)构成的,货币供应量由现金(C)和存款货币(以D表示)构成。从现金来看,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现金本身是不能自我扩张的,那么,能够引起货币供应量数倍扩张的只有存款准备金。这样,基础货历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乘数关系可用公式表示:

m=

D

R

D

C

D

C

+

+1

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R/D为准备—存款比率。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则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

3、试论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P88)

(一)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强居民部门的储蓄意愿,不合理的利率则会削弱其储蓄热情。因此,利率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资产持有结构。

利率对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借款规模的重要因素。当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是现行利率及其未来变化的预期,因此利率水平与变化趋势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利率变动还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会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二)利率与借贷资金供求

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借贷资金的供求。利率与资金需求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高利率增加了企业和个人借入资金的成本,会抑制资金需求;反之,低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的增加。但高利率有利于动员储蓄,增加借贷资金的供给;低利率则会导致借贷资金供给的减少。但在现实生活中,利率升降对借贷资金供给的影响却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一国借贷资金供给,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和积累的规模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因此借贷资金供给的利率弹性通常较低。

(三)利率与社会总供求的调节

利率对社会总供求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总需求角度看,利率降低,会增强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导致总需求增长,反之则反。从总供给角度看,低利率导致的企业投资规模扩张会有利于增加总供给;而利率上升会在长期内导致总供给的下降。当然,利率升降变化对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状况的影响需要从动态的视角加以把握。

(四)利率与资源配置效率

现代经济具有资金流动决定物质流动,即“物随钱走”的特征。利率高低及其变化能够引导资金流动,从而对实物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较高水平的利率,会将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淘汰出局,资源可以更多地集中于优质、高效企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低利率使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也能够维持生存,延缓了资源向优质、高效企业集中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五)利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现行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利率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例如,当现行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税收政策就会受到制约,如果此时再提高税率,企业和负债人就会难以承受;货币政策也会受到牵制,如果高利率时再推出紧缩性的政策措施,对于企业和负债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利率会影响政策传导及其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利率能否顺畅地将政策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是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