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学发展史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一词,拉丁文是geometric,其源于希腊文ycouerpua(土地测量术)。我国明末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7)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R.Matteo,1553- 1610)1607年合译《几何原本》时首次采用。几何学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数学分支,其产生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始于人类生存及生产的需要,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些粗略的几何概念,归纳出一些有关图形的知识和经验,产生了初步的几何。再经历代数学家的提炼和加工,逐渐形成了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即物体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数学分支,进而发展成为研究一般空间结构的数学分支。

几何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基本阶段。

1.实验几何的形成与发展

几何学最早的产生可以用“积累几何事实,并企图建立起各个事实间的某种联系”来概括和描述。源于人们观察天体位置、丈量土地、测量容积、制造生产工具等实践活动。据考古资料记载,出土的十万年前的一些器皿上已出现的简略几何图案。相传公元前2000年前大禹治水时,就已经能够使用规和矩等绘图工具进行测量和设计工作。另外,从现存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史料可看出,在天文、测量中也大量地反映了几何图形与计算的知识。

然而,这一历史时期,尽管人们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几何经验。

但在现存的史料中,未见这一时期总结出几何知识真实性的推理证明;某些计算公式仅是粗略和近似的;直至公元前7世纪以前,可以说是单纯地由经验积累,通过归纳而产生几何知识的阶段,被称为实验(归纳)几何阶段。

2.理论几何的形成与发展

到了公元前7世纪,随着古埃及、古希腊之间贸易与文化的交流,埃及的几何知识逐渐传入希腊并得到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对几何知识开始了逻辑推理与论证,古希腊的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一前547)首先证明了“对顶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等,因而被人们称为第一位几何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一前501)学派首先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二直角”、“勾股定理”、“只有五种正多面体”等。特别是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学派把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引入几何学,确立了缜密的定义和明晰的公理作为几何学基础。后来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一前27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严密地逻辑公理系统编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几何原本》13卷,至此理论几何已基本形成。

尽管《几何原本》存在公理不够完善、论证有时借助于直观等不足,但它集古代数学之大成,论证严密,影响深远,所运用的公理化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发展指出了方向,以至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3.解析几何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前3世纪,《几何原本》的出现,为理论几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人们对圆锥曲线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发现了圆锥曲线的许多性质。在后来较长时间里,由于封建社会中神学占有统治地位,科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几何学也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直到16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生产实际的需要,自然科学才得到迅速发展。法国数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在研究中发现,欧氏几何过分依赖于图形,而代数又完全受公式、法则所左右,他竭力主张几何、代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认为这是促进数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笛卡儿把以往对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数”与“形”统一起来了,并在数学中引入了变量的概念,从而完成了数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解析几何产生

了。

解析几何学的建立,大大拓广了几何学的研究内容,使研究几何的方法从单纯强调逻辑方法,到强调逻辑方法与代数方法并重,促进了几何学的进一步发展。到18、19世纪,工程、力学和测量等方面的需要,又进一步产生了画法几何、射影几何、仿射几何和微分几何等几何学的分支。

恩格斯把解析几何称为最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高度评价了笛卡儿的革新思想:“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而它们也就立刻产生..…”

4.现代几何的产生与发展

自《几何原本》诞生之后,人们便不断发现其逻辑上的不严密之处,有些定义模糊不清,或使用了未经定义的概念,因而逐步充实一些新的公理。特别是人们在尝试用其他公理、公设证明第五公设“平面上两直线被一直线所截,若截线一侧的两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则此两直线必相交于截线的这一侧”失败时,促使人们重新考察几何学的逻辑基础,并取得了两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

一方面,用和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相矛盾的命题来代替第五公设,从而导致几何学研究的根本突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H.M.o6aueBcKM前,1792- 1856)用“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作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代替第五公设,由此得出一系列新理论,如“三角形内角和小于二直角”、“不存在相似而不全等的三角形”等,后人称为罗氏几何学(或双曲几何学)。而德国数学家黎曼(B.Riemann,1826—1866)用“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不存在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代替第五公设,同样导致了一系列新理论的诞生,如“三角形内角和大于二直角”等结论,后人称为黎曼几何学(或椭圆几何学)。人们习惯上把二者并称为非欧几何学。而把欧氏几何学与非欧几何学的公共部分称为绝对几何学。另一方面,人们又对欧氏几何公理系统给予充实与完善,形成了完全合乎公理法要求的严格公理体系。这一公理体系是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1862-

1943)1899年在他的《几何基础》一书中提出,通常称为希尔伯特几何公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