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抱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T/T- ---第一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
2012至2013学年下学期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一、填空题1.光合作用包括那两个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p832.热带雨林植物的特征:p259 植株高大、多具板状根支柱根、多攀援植物、绞杀植物、附生寄生植物、老茎生花3.按照其分布范围,中国的常绿阔叶林分为哪三类p274东部大陆湿润常绿阔叶林、台湾山地、西部大陆湿润常绿阔叶林4.自然种群三个特征:①空间特征,: ②数量特征,③遗传特征5.热带雨林气候特点:p257 温度高、温差小、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6.低等植物包括那三大类:藻类、菌类、地衣7.高等植物包括那三大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8.根据环境水分的多少,陆生植物可分为哪三类: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9. 常绿阔叶林的气候类型及该气候的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稍为干寒、春秋温和、雨热同期、降雨量≥1000mm二、解释术语1.物种及种群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2.生物入侵及垂直带谱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3.环境和植物分布区p27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4.植物内稳态及生境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
5.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6.三向地带性三向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者的结合,它们是陆地植被类型分布和分区的综合作用结果,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植物地理期末考试总结
引言:(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
(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
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1)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a.气候因子: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
如: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
如: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a.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植物地理复习题
植物地理复习题植物地理复习题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学科,它涉及到植物的适应性、分布区系、生态位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复习题来回顾植物地理学的知识。
1. 什么是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学科。
它关注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分布特点,以及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
2. 请简要解释植物的广布和局限性。
植物的广布性指的是植物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能力。
植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从而在全球各地都能找到它们的足迹。
然而,植物的广布也受到一些局限性的制约,比如气候极端、土壤贫瘠等因素都会限制某些植物的分布范围。
3. 请列举一些植物地理上的分布区系。
植物地理上的分布区系包括:北极区系、北美区系、欧亚区系、地中海区系、南美区系、非洲区系、印度区系、澳大利亚区系等。
每个区系都有其独特的植物组成和特点。
4. 请解释植物的生态位。
植物的生态位指的是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它包括植物的生长习性、营养需求、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植物的生态位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 请解释植物的适应性。
植物的适应性指的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植物通过进化和适应过程,发展出了各种适应性特征,比如耐旱、耐寒、耐盐等。
这些特征使得植物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6. 请解释植物的迁移和扩散。
植物的迁移和扩散是指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和扩张。
植物可以通过风、水、动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迁移和扩散。
这种迁移和扩散对植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7. 请解释植物地理学对生态学的意义。
植物地理学为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地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植物的响应和适应性变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圈:地球上所有⽣物(植物、动物、微⽣物及⼈类)赖以⽣存的⽣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物圈。
3.细胞:是⽣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多细胞,合⼦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根茎叶分化,构造上⽆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单细胞,合⼦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
具有⽣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地区、或者某⼀时期、某⼀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物⼊侵:⽣物由原⽣地经过⾃然或⼈为途径侵⼊另⼀新环境,对⽣态系统和⼈类健康造成损害或⽣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态因⼦:环境因⼦中⼀切对植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15.⽣存条件:⽣态因⼦中⽣物⽣存不可缺少的因⼦称为⽣存因⼦16.⽣境:⽣物个体或群体⽣活区域的⽣态环境与⽣物影响下的次⽣环境统称为⽣境。
17.限制因⼦:那些对植物的⽣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的关键性因⼦18.⽣态幅:⽣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引言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
(马铃薯,土豆)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
植物地理学复习整理12级(打)分析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型:填空题(10个空每个1分);选择题(5个每个2分);判断题(5个每个2分);名词解释(5个每个5分);简答题(2个每个10);论述题(1个每个30分)一、植物与环境(曾经出过论述题)(P451)1、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有机体的生理过程和表现于外部的形态结构以及它的整个生命活动,都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变化的环境中,植物有机体也跟着改变她的本性,形成新的遗传性(适应)。
2、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有其主动性。
3、大面积密茂的植物群落的作用是很大的,它能使环境不断地朝着一定的方向改变。
4、植物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二、光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三、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四、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被子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C,裸子植物是46.4°C,蓝藻是85.2℃。
五、什么是冻害?什么是寒害?冻害: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现象。
寒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造成的伤害。
六、旱生植物的特征 P457①叶片面积强烈缩小,叶变成膜质或鳞片状,以当年的幼枝行使光合作用②叶卷曲成筒,气孔深陷并位于卷曲叶的内表面,从而减小蒸腾③叶表面具发达的角质层和茸毛④具有发达的根系⑤细胞液渗透压高⑥机械组织发达。
七、水生植物的特点(了解即可?) P458①叶片面积较大;②通气的组织间隙发达通常还发育有特殊的通气组织;③表皮很薄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表皮组织;④沉没在水中的部分表皮上没有气孔,相反,浮在水面的叶片表面气孔较多;当水生植物生活在静水或流动很慢的水中时,机械组织几乎完全消失;⑤沉水叶的同化组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⑥根系发育很差,有些完全没有根;营养繁殖占优势。
八、大气对植物的影响:空气的运动 P459①风是植物花粉传播的动力。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1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植物从他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再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上和生殖上各方面的发展变化.3、系统发育: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指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4、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5、生态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需水量(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需水分7、蒸腾效率:指植物每消耗1kg水形成的干物质重量8、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1)光反应:在光照条件下,叶绿素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2)暗反应:一般在暗处(也可以在光照下),由酶催化完成的二氧化碳还原固定过程,这是一类利用活跃化学能合成具有稳定化学能的糖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光和叶绿素参加。
9、黄化现象:植物叶绿素形成需要光照,当植物长期处于缺乏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叶绿素,还会使已有的叶绿素逐渐消失,植物体变成黄白色的现象。
10、春化作用:指很多温带一二年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必须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开花)。
1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以反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13、积温:就是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摄氏度积温。
14、有效积温:植物各个发育期实际上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育期。
植物地理复习总结分解
绪论学习目标1、认识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2、了解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1)地球上的植物达50万种,占有机质总质量的99%。
2)植物释放大量游离氧,把地球上原始缺氧环境变成含氧量达20.8%的现代大气,并使地球的氧气得以平衡。
3)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普遍,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资源,维持着全球生态平衡。
4)植物群落对各地的自然环境整体起着稳定作用和整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5)参与土壤循环。
6)指示环境。
7)美化环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构、形成、发展、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植物的演化、地理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生态条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作用和植物的适应类型;作为自然体的群落的各种特征;世界不同陆地植被类型的性状,空间布局和植被区划;植物地理学对于其他相关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相关学科: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学等。
第一章植物器官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及其功能。
2、了解及能够辨别各类器官的特征。
3、明白学习此章内容的意义。
器官—植物体内既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又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部分。
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第一节营养器官一、根1、根的基本功能:吸收、运输、固持、储藏。
2、根系的分类1)直根系:主根、侧根(较高、榕树、花生、油菜、双子叶植物)2)须根系:没有主根(大、椰子、槟榔、假槟榔、水稻、葱、蒜、单子叶植物)思考与讨论: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3、根的变态1)储藏根块根:番薯、麦冬(侧根变态)肥大直根:白萝卜(直根变态、十字花科)、胡萝卜(韧皮部变态、伞形花科芹菜、香菜等)2)寄生根菟丝子寄生根木耳寄生3)支柱根玉米支柱根红树支柱根4)气生根浅根系——大叶榕(易倒伏氮气)榕属—大叶榕、小叶榕、黄金榕、垂叶榕、橡皮榕、高山榕5)板状根6)呼吸根池杉水杉(水分过多,土壤缺氧,把根往上长)思考与讨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变态?其有什么作用?第二节茎(枝条)瓶子树、热带草原、仙人掌一、茎(枝条)1、功能:支持、输送、储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
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划
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
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
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入侵途径:人为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自然入侵
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特征:a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b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休眠: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长期休眠、季节性休眠)。
周期性调整:季节性休眠、干湿季交替。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阳生植物: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利用力强。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和途径: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速率。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1、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要求的温度不同2、植物各个器官生长要求的温度不同3、温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不同4、植物自身体温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过程。
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大于0度积温。
无效积温: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以下积温。
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低温胁迫与植物适应:1、低温胁迫(1)冻害: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2)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冷害。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结构适应: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被蜡粉和密毛,颜色深暗,植物体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分枝密集(2)生理适应:叶片颜色变深、抗寒锻炼、代谢产热(3)行为适应: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休眠。
耐热适应:尽管植物体温比气温高,但仍然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需热适应:有些植物需要一定的高温作用才能发芽,称为夏化作用。
春化作用:指温带一二年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必须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
植物水分代谢过程:从界环境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体内水分向外界环境的排出。
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是土壤溶液浓度高,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
蒸腾作用:指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经植物体表向大气蒸发散失的过程。
大量元素:碳、氧、氢、氮、钾、钙、镁、磷、硫、硅
微量元素:氯、铁、硼、锰、钠、锌、铜、镍、钼。
植物群落:任何地段内,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
寄生:指一种植物寄居于另外一各植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机械性相互关系:附生植物、藤本植物
、绞杀植物。
生活史类型: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乔木和乔木状植物。
影响植物群落种多样性的主要条件:环境稳定,各物种有同样充足的发展时间、可利用的资源丰富、空间异质性强,群落结构分化多样。
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群落和植物区系是密切相关的、群落总是包含着一定的种类成分,而一定的种类成分又反映出一定的群落性质。
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目。
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演替: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二.简答题
成为植物营养元素的必备条件:第一、如果缺乏该元素,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出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该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对植物营养生理表现出直接效果,不是因为土壤等其他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植物内在条件的影响:(1)植物的选择性吸收:在相同土壤中,不同植物对同种元素的吸收不同、同一种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吸收差异。
(2)植物发育期和年龄的影响。
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1)温度与通气状况的影响:在适宜的范围内,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速度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一定范围内,通气越好,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越快。
(2)土壤溶液的影响:同种植物在同不同土壤溶液中对同种元素的吸收不同,灰分含量也不同。
(3)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植物对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吸收差异、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溶液中矿质元素的有效性,从而间接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极端钙生植物:适应富含碳酸钙的生境,植物生长迟缓。
喜钙植物:在
含钙较高的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
嫌钙植物:在含钙稍多的土壤中即受害。
中间型植物:对土壤含钙量的高低没有明显反应。
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一)富铝化土壤的影响与植物适应(二)盐碱土的影响与植物适应:盐分过多对植物危害:植物吸水困难,出现生理性干旱,导致种子出苗差,成株生长不良。
土壤呈强碱性,对植物根系很强的腐蚀性。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五)松沙土和裸露基岩的影响与植物的适应类群。
动物对植物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附着传播、被食传播、偶然传播。
三.论述题
请分析一下热带雨林:
(一)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日温差和年温差比较小(二)热带雨林的土壤特征:砖红壤(三)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种类成分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的密度特别高、通常没有优势种。
2、群落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3、生活型特征:(1)雨林乔木(2)藤本植物(3)附生植物4)绞杀植物(5)寄生植物。
4、季相:没有休眠期,季相变化不明显5、生产力:生产能力最强。
四)类型和分布:热带雨林的类型:1、低地雨林2、山地雨林3、沼泽雨林4、河谷雨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非洲、南美洲、亚洲。
(五)利用与保护:每年被毁的热带森林面积约1110万公顷、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80个热带雨林保护区。
二、季雨林:一)热带季雨林的气候与土壤特征: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
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1000-2000mm、砖红壤。
(二)季雨林的主要群落特征:1、旱季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2、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
3、植物的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季雨林的分布和区域差异:东南亚、非洲雨林的外围地区、南美洲巴拉那河上游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巴拿马等。
稀树草原:1、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差别大,集中于夏季,干湿季显着。
稀树草原群落特征:1、有较发达的草本植物层2、乔灌木根系发达,树皮很厚,树干多分枝,萌生能力强,常具有刺。
3、群落的分布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四)利用与保护:利用为牧场、牧场—刺灌木—荒漠。
四、红树林(一)红树林的生境特点
红树林:分布在热带海滩上的一类(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
这类群落的主要种类由红树科植物组成。
红树林与气候因素的关系密切,特别是受气温和水温的影响更大。
红树林适宜于风浪平静和淤泥深厚的海滩。
土壤质地、含盐量的浓度以及潮水淹没时间的长短,影响着红树林群落在海滩上的带状分布。
(二)红树林的群落特征及生态适应:1、种类组成相对贫乏2、发育密集的支柱根3、在土壤通气状况不良的条件下,红树植物都发育着各种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4、具有特殊的胎生现象5、红树植物均为盐生植物(四)利用与保护
利用:为许多物种提供食物和避难所、是一些鱼类和贝类的繁育地、保护海岸线免受海浪的侵蚀、风暴和风浪的破坏、为当地居民
提供木材和薪炭。
保护:全球一半以上的红树林已经消失。
部分红树林正在受到过度砍伐、污染、长期的洪水和海平面变化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