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
二、阅读理解知识归纳
1、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一厝.朔东厝通措无陇.段焉陇通垄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衡.于虑衡通横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
(2)特殊句式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二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始龀,跳往助之(省略主语“遗男”)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介词“于”)
其如土石何(“如……何”文言固定句式,意思是把……怎么样)
(3)词类活用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作名)
聚.室而谋(使动用法:把……召集起来)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痛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使动用法。
人恒过.过:犯错误。名词动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里面。出:外面。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2、考查目标
(1)考点知识
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③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④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⑤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2)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范围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为基础。
这部分考查内容涉及到利用工具书或注释读懂文言文。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语句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也有的试题要求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形式。
文言文的篇(段)数为l或2篇(段)。阅读材料的字数在94—377字之间。以200字左右居多。题量在3—8道之间,所给分在7—18分之间。
选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选自教材。少数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出自《吕氏春秋》、《战国策》、《三国志》、《世说新语》,并加了相应注释。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文言文试题比较注重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力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试题运用划线断句的方式考查学生语感,用翻译或说出原文意思的方式考查对句段的理解。
【典型例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
答案: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解析: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翻译原则:“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答案: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解析: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
(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
答案: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3)惧其不已.也已:
(4)无陇断.焉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