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及风俗

合集下载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

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城隍论文: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中文摘要】城隍信仰就是对于主管城池的神灵的信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

城隍神并不是自古就是有的,它是古人以沟渠神为雏形,结合佛、道二教的鬼神理论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灵。

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城隍信仰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论述城隍信仰的起源。

城隍的原型是古代田间用于灌溉的沟渠。

城隍信仰是随着古代城市发展而形成的习俗,它起源于自然崇拜,是古代人们受趋利心理影响的结果。

第二部分,论述城隍信仰的内容。

城隍信仰的内容丰富, 本文从城隍神、城隍的神性、城隍庙、城隍祭祀、城隍庙会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概述城隍信仰的演变,包括城隍信仰的地位和职能的转变两个方面。

城隍信仰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每个时期都很有特点。

第四部分,总结城隍信仰的性质、作用和地位。

城隍信仰是自然崇拜而非鬼神崇拜。

城隍信仰曾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权威、警醒、调节等作用。

城隍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从民俗史的角度研究城隍信仰, 对城隍信仰的起源、内容、性质、作用、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城隍信仰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认识。

【英文摘要】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is an important folk belief in China which refers to people’s worship towards the City Gods. The City God didn’t exis t in ancient china. Based on the form of Ditch God, and combined the ghosts’theories fro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City Go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created by Chinese ancient peopl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arts to probe into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The first part illustrates the origin of it. It originates from nature worship, and is the results of ancient people’s benefits psychology.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its contents.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is abundant in content which is made up of theCity God, the divinity of the City God, the City temple, sacrifice to the City God, and the City temple fair. The third part discuses the evolutions of the worship which are composed of the status of the worship and its function conversion. These evolutions have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property, function, and status of the worship towards the City God. It is worship towards nature not ghosts. And with its functions of authority, alerting and regulating, it has impacted social life significantly. It is an important folk worship custom, and a Chinese nation’s superior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history, this study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 contents, property, function, and status of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and expects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关键词】城隍城隍信仰自然崇拜【英文关键词】City God the worship of the City God nature worship【目录】城隍信仰初探摘要4-5Abstract5第1章绪论8-11 1.1 选题缘由8 1.2 研究现状8-10 1.3 研究方法10 1.4 研究意义10-11第2章城隍信仰的起源11-14 2.1城隍的原型11-12 2.2 城隍信仰的产生12-14第3章城隍信仰的内容14-28 3.1 汉族的城隍信仰14-26 3.1.1 城隍神14-18 3.1.2 城隍的神性18-23 3.1.3 城隍庙23-24 3.1.4城隍祭祀24-25 3.1.5 城隍庙会25-26 3.2 少数民族的城隍习俗26-28第4章城隍信仰的演变28-34 4.1 城隍信仰地位的演变28-32 4.1.1 唐代以前的城隍信仰28-29 4.1.2 唐宋时期29-30 4.1.3 元明清时期30-31 4.1.4 民国时期31-32 4.2城隍信仰职能的转变32-34第5章城隍信仰的性质、作用和地位34-39 5.1 城隍信仰的性质34-35 5.2 城隍信仰的作用35-36 5.2.1 权威作用35 5.2.2 警醒作用35-36 5.2.3 调节作用36 5.3 城隍信仰的地位36-39 5.3.1 城隍信仰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37-38 5.3.2 城隍信仰是一种优秀文化遗产38-39结语39-40附录一参考文献目录40-42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2-43致谢43【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城隍爷出巡为重大祀典

城隍爷出巡为重大祀典

城隍爷出巡为重大祀典至唐宋时期,城隍信仰遍及全国。

宋代城隍列入国家祀典,至明清仍长盛不衰。

城隍爷出巡,臣民都要拜谒城隍。

而在老潍县,五月初一到初五是城隍爷的生日,也是其出巡的日子,万人空巷,文人墨客曾为此留下颇多笔墨。

城隍信仰源于水庸神城隍庙最早建于三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的城隍信仰起源于《周礼·郊特牲·第十一》天子腊八神之中的水庸神信仰。

“水庸”,就是现在的水沟水渠。

四五千年以前,部落联盟氏族聚居出现了城以后,人们在筑城时挖土夯土建了高高的城墙,这样在城外就形成一圈围城的壕沟——护城河,即隍。

在自然外力的作用下,城的坍塌与隍的水患时常不期而至,人们便祈求神灵的保佑,城隍神信仰便应运而生。

另外,由于围城的隍(壕沟)与水庸(沟渠)的作用相近,于是水庸神信仰与城隍神逐渐合流,最终演变为城隍信仰。

文献中对于城与隍的最早记载,大约出自《周易·泰卦》中的卦辞:“城覆于隍。

”大意是修筑城墙的土,最终还要回到被挖开的隍里。

天道循环,万物往复。

城与隍连在一起使用,最早出自班固的《两京赋·序》:“京师修宫事,浚城隍。

”其中的“浚城隍”,大概是长安和洛阳二京的城墙年久失修,坍塌颓圮,淤塞了城墙外面的护城河,所以要疏浚筑城。

而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城隍庙,是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在现在的安徽芜湖建造了城隍庙并进行祭祀。

再是《北齐书·慕容传》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皆获神佑。

”至唐宋,城隍信仰已经遍及全国,那个时代有大量的城隍庙及地方官员写的“祭城隍文”。

如唐代张九龄的《洪都祭城隍神文》、杜牧的《祭城隍祈雨文》等等。

城隍宋代入国家祀典潍县城隍爷端阳出巡大约从宋代开始,城隍列入国家祀典。

城隍从民间信仰,开始进入道教系统,又从城市守护神进入了冥神序列,还主管起了人间的生老病死。

从此时开始,城隍也进入了小说戏曲,被搬上舞台。

明代城隍信仰达到鼎盛,这得益于朱元璋首创四级城隍祀典体制,赋予城隍与人间衙门官吏对应的执政监察权力,并且要求对应衙门的官吏上任伊始,都要去参拜城隍,写文书,神前盟誓,请求并接受城隍爷的监督。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邯郸地方城隍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探究

邯郸地方城隍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探究

•5•邯郸地方城隍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探究王倩倩(云南大学 文学院,昆明 650091)一、城隍的由来及渊源邯郸自古人杰地灵,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间关于“城隍”的说法有很多,邯郸人信仰城隍,并因此建立城隍庙。

“城隍”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班彪传》,“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

”这里的“城隍”即为城池的本义。

清人姚福均提到“易城复于隍。

礼天子大腊八,水庸居第七。

水即隍也,庸即城也。

”[1]在这里,城隍属于腊八神中的第七神,即水庸神,有“护城河神”之意,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神,即为防范外来侵略,保卫一方城市人民安宁的神祇。

范军《城隍信仰的形成与流变》认为,“水庸(城隍)在周代已经作为保护城市的土地神而接受人们的祭祀了。

”[2]郑土有、王贤淼的《中国城隍信仰》认为“城隍的信仰实质是对人鬼的信仰。

”[3]“水庸”是城隍的原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它其实是人们对神灵显灵的期待。

“城隍”作为民间崇尚的一个地方神灵,也是原始人类“神灵崇拜”的展现。

“严格说来,城隍信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宗教信仰,而只是一个神格化了的名人信仰。

因为城隍信仰不像佛教的释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稣,并没有一个原始的神祖,更没有一套完整的宗教理摘 要:“城隍”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民俗信仰。

邯郸人信仰城隍,认为城隍是保护一方安宁的神祇。

城隍文化渊源流长,在邯郸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城隍爷的各种祭祀仪式和环城巡游活动。

每逢正月在邯郸的磁县、涉县、武安等地都会举行关于城隍爷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出巡仪式,这种古老的节日传统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福保平安的愿望,传播了地方民俗文化。

近些年来,城隍信仰及城隍爷出巡仪式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更新改造,除了民间优秀传统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扬外,还需增添新时代元素。

关键词:邯郸;城隍;仪式;民俗文化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19)03-0005-03收稿日期:2019-08-15作者简介:王倩倩,女,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田禾《信仰的抗争——关于唐代城隍信仰的思想史考察》

田禾《信仰的抗争——关于唐代城隍信仰的思想史考察》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级________________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信仰的抗争——关于唐代城隍信仰的思想史考察院(系)名称:历史学院专业名称: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姓名:田禾指导教师:冻国栋教授二○○八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WUHAN UNIVERSITYResistive spirit in the City-God cult of TangDynastyCollege:HistorySubject:Humanity ScienceJune2008摘要唐代是城隍神信仰发展的早期阶段。

其信仰由吴越一带扩展至南北广大地域,并形成了城隍神作为冥间地方官的特质。

人们把他们认同的地域人物立为城隍神,求其福佑,祈盼公平,同时约束现实中的统治者。

这样的观念在地方官祈晴雨的活动中渐为他们接受。

此外,城隍信仰在唐代基本上是自发自为的民间信仰状态,民众以此表达了他们对官吏的抗争心理,这种信仰的抗争幽微不显,但却持续地发挥了作用。

唐代城隍信仰这种特征在六朝巫风精神下形成,其发展兴盛或许与唐代的政体建设和地方吏治的状况有关。

关键词:唐代;城隍信仰;思想史ABSTRACTThe worship of City-God remained primitive evolvement in Tang Dynast,during which this folk belief spread from Wu-Yue region to the whole reigning area.The City God was gradually be regarded as a magistrate ruling the lower world and masses always choose one of the dead celebrity in their country to endow him the deity title. They courted the deity’s bliss,hoped he can give a fair judge to evils in the world and officers,it seems,had been restricted by this thinking as well.They presented their dread towards this deity in the rain(or sunny)-praying activities.This influence that City-God worship exerted on magistrates was subtle but had a continual effect. City-God belief could be stemmed from the wizard ethos in six-dynasty period and its thriving in Tang dynasty maybe as result of government-building and local reigning situation of that time.Key words:Tang dynasty;City-God cult;thought history一绪论1.1研究背景 (1)1.2唐代城隍信仰的研究现状 (2)1.3本文的写作角度 (3)二唐代城隍信仰的发展状况2.1吴越风俗和信仰的传播 (4)2.2城隍祠庙的建立 (6)2.3六朝巫风和城隍信仰特质的由来 (9)三唐代城隍信仰的内容3.1民众的信仰心理及其影响 (11)3.2官员的信仰心理和祭祀活动 (14)四结语 (15)参考文献 (18)致谢 (20)附录 (21)1.1研究背景城隍信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由来已久,传播广泛。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及民俗

徐州城隍庙的历史及民俗


数百家老字号因城隍庙而兴旺
连砍三刀, 大青石上留下三道深深的 刀痕。 正在这时, 侍从送来茶食糕点, 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 只 是尚无名称, 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 名。苏东坡见这种糕点油润金黄, 表 面上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 曰: “蜜三刀是也。” 后来, 经苏东坡 起名的蜜三刀名噪一时。
烙馍
徐州烙馍是古城很独特的一道 美食, 据传说在楚汉相争的年代, 韩信 的军队行军时, 所带军粮是当地盛产 的小麦, 既不好携带也不方便食用, 足 智多谋的汉朝大将军韩信令部率们 把小麦磨成粉,用生铁做成鏊子, 放 在火上, 烙成薄饼, 传统沿千年。 烙馍 的吃法很多, 最普遍的吃法就是用烙 馍卷上各种炒菜,既好吃又快捷, 很 适合军队边行军边吃, 后来徐州人还 把油炸馓子卷在烙馍里吃, 外面酥软 里面脆香, 美味无比, 有些游客在逛 完城隍庙后, 都要专门尝一尝。
蜜制蜂糕
蜜制蜂糕是秋冬季节止咳润肺 的滋补佳品。 据传说, 唐朝贞观年间, 礼部尚书张建封任徐州武宁军节度 使时, 有宠妾关盼盼, 歌舞俱佳, 尤其 擅用面筋、 蜂蜜、 麻油、 果料制作一种 蜜制蜂糕食用,以保持红颜不老, 姿 色动人, 深得张建封的喜爱。特为关 盼盼独造楼, 名曰“燕子楼” 。其 侍女将蜜制蜂糕的制法传至民间, 徐 州百姓争相仿制, 成为一道名点。
在我国, 城隍庙已成为古老城市 的象征, 例如上海城隍庙、 西安城隍 庙、 宁波城隍庙等, 成为当地庙会文 化的特色商业中心、 城市名片和著名 旅游品牌。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能在原址保护重建的古迹不多, 如能
远在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彭祖 曾向唐尧进献过 “雉羹” (野鸡 汤) 。徐州母鸡饣 它 汤的渊源可上溯 到4 0 0 0 多年前的唐尧时代,可谓源 饣 它 汤, 远流长。 以母鸡与麦仁入羹。 且须熬煮到浑然一体的程度,方能 称之为 “饣 。 这是一种独具一格的 它” 制羹流派, 颇具太古遗风。早在民国 它汤锅, 时期就已扬名的马市街饣 在 它汤同时, 经营饣 兼售煎包。 辣汤起源于宋。 熙宁十年 (公元 蜜三刀 1 0 7 7 年) 黄河夺泗入淮,鳝随水泛 捕不胜捕。楚人 (即徐州人) 以 据说, 蜜三刀最早产于徐州。北 滥, 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 一 鳝辅以作料煮汤, 此即辣汤之雏形。 赋诗“巨野东倾淮泗满, 天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 酒 苏轼知徐, 酣之时,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 楚人恣食黄河 。 ” 佐证了名人对辣 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 汤的喜好。

城隍

城隍

城隍城隍两字原意为护城河,「城」指城郭,「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所以城隍原指城郭河沟而言。

由于「城隍」对地方的安全意义重大,故「城隍」逐渐神格化,成为「保卫城池之神」、「护城之神」,其任务是在天灾、兵乱时保护城池和居民的,是城市的守护神,后来又随时代俗流所影响,渐渐加重他的职事,如:祈雨、求晴、招福、穰灾等等,无形中兼管地方冥籍,赏善罚恶,为冥府派驻阳间之地方冥吏。

在民众心目中,城隍爷是阴间的司法官,可以弥补人间司法的漏洞,因此备受百姓崇祀。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

城池在过去担负起人们的身家性命及财产的安全,有大功于民,当然受到百姓的崇拜。

由此可见,「城隍爷」是城市居民的膜拜对象,而土地公及神农氏则是农民的膜拜对象。

由此可知,「城隍爷」是城市出现以后才产生的神祇,故他的年纪及辈份要比「土地公」、「神农大帝」小的多。

但「土地公」管理范围小,「城隍爷」管理范围大,因而责权方面则比「土地公」大(城管乡)。

正式专祀「城隍爷」,应始于北齐。

当时战乱频繁,「城池」极易得失,地方守护神的权力、威望、神通等等自然极其重要,「城隍」的地位因而大大提高了。

到唐朝愍帝时,全国各城市普遍有了城隍庙之建筑,并予以敕封。

到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后,依人间之行政区域划分而分等级敕封:掌管全国者封为「天下都城隍」,其职爵级为王;掌管一省封为「都城隍」,爵级亦为王(京师城隍为明灵王);掌管一府封为「府城隍」,爵级为公;掌管一州者封为「州城隍」,爵级为侯,称「灵应侯」、或「绥靖公」;掌管一县者封为「县城隍」,爵级为伯,称「显佑伯」。

从此,民间对城隍爷之崇拜就普及到全国每个角落。

传统上,每个地方的县城中心座南朝北,都建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爷端坐其中,掌管一县的大小事情。

到清朝时,有些较大的市镇也建了城隍庙。

城隍爷既为幽冥界的地方官,自然设有许多部门及属僚,以掌司法及警察。

一般城隍爷下设六部司:延寿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通常称为「六官」,或称「六神爷」,他们的职司和官名相同。

中国人对城隍神的崇拜

中国人对城隍神的崇拜

中国人对城隍神的崇拜城隍神最早的雏形,大约是出于《周礼》的记载。

据说,《周礼》曾记道,蜡祭八神之一,就有水庸神。

水,指隍;庸,指城。

水庸,即城隍。

对此,《陔余从考》卷十五分析:“水则隍,庸则城也。

”这就证实了水庸神是最早的城隍神的说法。

古代的国家,一般的都是城市国家。

城墙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十分重要。

仅有城墙,还是不够的。

城墙之外,必须有护城壕。

护城壕里,还必须贮满池水。

因此,城隍神就具有了保家卫国的特殊意义。

有了城隍神的保佑,城池就可以固若金汤。

城隍神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了。

见于记载的最旱的城隍神,是三国吴国赤乌二年(239年)所建的芜湖城的城隍。

《北齐书-慕容俨传》也有郢城城隍的记载。

唐朝以后,经济发达,城市林立,郡县城市都拥有各自的城隍,建立各自的城隍庙。

唐朝的文豪,如张说、韩愈、杜牧,都曾虔诚地撰写过祭城隍文,以祈祷城隍的保佑。

到了宋朝,城隍的信仰,已经遍布全国。

各地都把有功于当地的名人,作为自己的城隍。

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

名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了。

后唐时期,城隍的地位又升高了。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城隍被封为王,级别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明朝,城隍得到了殊遇。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有着特别的感情。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风阳县东)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

16岁就出家于皇寺当了一个小和尚。

但是,寺庙也养活不了他,他只得出外去化缘,讨口饭吃。

这样的云游生活,他过了三年。

三年的漂泊生活,各地城隍庙成了他的栖息地。

因此,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后,对城隍庙情有独钟。

朱元璋下令,晋封京师的城隍为帝,同人间的皇帝同等对待。

晋封开封、东和等几个大城市的城隍为王,职同正一品,同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

又封府、县的城隍为公、侯。

并旨命各地重建城隍庙,其规格要同当地的官府衙门一样。

这样,各地就有了阳、阴两套衙门。

现在西安的城隍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修建的,雄伟壮丽,蔚为大观,呈一时之盛。

大殿正中是城隍神,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面目狰狞,阴森恐怖,展现了阴间的一角。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

统领地方的冥神——城隍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先民的土地神信仰,祭祀城隍其实也就是上古社祭的延续。

但是关于城隍神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爷,公私每有祈祷。

从唐代开始城隍神,不仅与所在地古代名人相结合,有了塑像,而且神庙中出现了城隍神家属、侍卫的塑像。

到了唐代关于城隍神的记载增多,但在官方层面并没有把城隍神列入祀典。

城隍神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信仰,始于宋代,完成于明代。

宋代城隍神被列为官方祭祀对象,并对各地城隍神进行大规模赐封。

元朝接纳了汉地的城隍信仰,并延续了中原王朝赐封城隍神的传统。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对城隍神信仰的广泛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为城隍神做了等级划分使各地城隍神组织化,而且以诏命的形式让全国各省州县比照各级衙门修建城隍庙。

至此,城隍神成了全国性的神灵。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以下简称《城隍经》)中,对于城隍神的权力有着详细描述,“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统辖大兵巡世界,赏善罚恶日同明。

正直公忠判生死,祸淫福善阐威灵。

”《城隍经》有为城隍神设置了十八司辅佐城隍神行使权力。

对于十八司的职责,《城隍经》有着详细的划分,实质上为城隍神的权力做了详细的说明。

城隍神权力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护佑者的权力,二是作为管理者的权力。

城隍神在最初的记载中就是一位保护神的形象,他可以通过改变天象气候、来保护城池以及城池居民的安全。

若依水庸即城隍的观点,那么从周代开始至唐代,关于城隍神记载都是祭祀城隍以改变天象,或祈雨,或祈晴。

《左传》襄公九年,宋国发生火灾,“祝宗用马于四墉”。

“墉”即水庸,也就是城隍。

从发生火灾祭祀城隍来看,此时人们应当是为了向城隍求雨以扑灭火灾,因而水庸也就是城隍神拥有改变天气的力量。

唐宋时期祭祀城隍以求改变天气的记载更多,唐代祭祀城隍的祭文多为淫雨乞晴、天旱乞雨之作。

这说明唐代时人们认为城隍神掌管人间风雨之权。

唐代城隍信仰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城隍信仰及其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唐代城隍信仰及其文化内涵孟子勋[摘要]唐代城隍因为具有“佑邦”“弭戾”“零泽”“朗霁”的功能,故被百姓信奉、士大夫祭祀和帝王敕封。

统治者对城隍神的承认和尊崇,一定程度上‘导了普通民众信奉的走向。

城隍神被道教吸纳后,增添了“消灾解难、延福超拔”的功能,也拓展了知名度。

唐代百姓赋予城隍公忠正直的神格,既是祈求神灵以延福的现实需要,同时还寄托了良好的夙愿及对公平正义的期吩。

此外,唐代城隍信仰还体现了唐人“良吏一鬼雄一城隍”的思想观念和循环模式,且兼具唐代士大夫担当精神与批判意识,很大程度丰富了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代城隍信仰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6-129-09唐代城隍神祭祀早先盛行于南方,牛肃《纪闻》载“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①,李阳冰《缙云县城隍神记》言“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②。

可以说,中唐时期南方部分地区供奉城隍神已成风俗。

咸通三年(862),刘鑲作《袁州城隍庙记》,其中已见“有天下,有祠祀,有郡县,有城隍”③的记述。

这种“天下郡县城隍祠祀”的迅速发展,既源于官方对于城隍神的认可,也是农业社会对城隍神功用及神格认识的体现。

对于唐代城隍神信仰,前人虽有相关成果,但在城隍神功能、信仰之原因及其文化内涵上尚有不到之处。

本文以唐人的文学作品和道经中关于城隍神的记载为基础,对前人较少关注的以上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唐代城隍神之功能唐人认为城隍神不仅可以“积阴为德,致和产物,助天育人”④,还能“俾夫农无水旱,人无夭札。

屏绝蛮夷,阜安闾里,护乎封域”⑤。

城隍神的上述功用承载着民众对其形象的想象与塑造,是城市不断发展和民众在面对灾害、战争而寄希望于神灵的产物。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的典籍,文人夫的文关于的,无疑较之前代⑥有了更加丰富的论述,但此时城隍信仰尚处于发轲期,未能形成体系化的义理与文129[作者简介]孟子勋(1986-),男,安徽宿'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说说城隍和城隍庙城隍庙城隍庙历史上一直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平日里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十九日更是热闹非凡。

城隍: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豪、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面;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鞭……这是每个老西安人对城隍庙的印象,然而,对于城隍庙的全部历史,它所历经的风雨沧桑,却没有几人完整知晓。

小述城隍

小述城隍

小述城隍*导读: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

但如果问起城隍……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

但如果问起城隍是什么含义,恐怕有很多人都不能确切的回答完整了。

也许,有人会说,城隍不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吗?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

其实,最早城指的是城池,而隍则是城池前的沟壑。

如《宋史。

李重进传》就有重进缮城隍,治兵甲指的就是李重进修缮城池和沟壑,并置办兵器和甲胄的意思。

由于城池和沟壑是保卫一座城中安危的;所以,久而久之,城隍就被用来指代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了。

而城隍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水庸为《周宫》八神之一。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南北朝正式形成城隍祭祀,而道教最迟在唐代已奉祀城隍,故唐宋的城隍信仰十分兴旺。

到了明代,大封城隍后历经清代,民国,可以说这一信仰长盛不衰。

所以给个人以为,城隍信仰说是始于商周,兴唐宋而盛于明清。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明代不仅将城隍分为王(一品福明灵王)、公(二品威灵公)、侯(三品灵祐侯)、伯(四品显祐伯)四等,(一般京师及南直隶的城隍为王,省城的城隍为公,州、府的城隍为侯,县城的城隍为伯)且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城隍多数为明代册封,甚至不少城隍大神就是明朝人。

城隍,除了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外,安道家的说法,兼是阴司冥界的地方官,并有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的功能。

据说人死之后,阴魂都要到城隍庙报道,而做了恶事的人被城隍爷下令绑在大殿的柱子上鞭挞。

故而旧时死者家属往往要在逝者亡故后三天去城隍庙用绳子在大殿的柱子上绕一绕,意为提被绑的亲人松绑。

城隍大神本身只要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都是或有大功德于世或为万民敬仰的忠臣良将。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详细资料大全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

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

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列为国家祀典。

元代封之为佑圣王。

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基本介绍•中文名:城隍•别称:城隍爷•所属:中国古代神明•职能划分:守护神、司法神•部署: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等神•起源: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职能,城隍来历,部属,演变,封号,起源,奉祀,立庙,祀日,国内祠庙,福建都城隍庙,兴化庙,莆田庙,永宁庙,邱县庙,文学形象,职能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庙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

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

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

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城隍来历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

高淳古城的城隍信仰

高淳古城的城隍信仰

20世纪60年代,高淳老街西街实施拆迁改造,包括城隍庙及其周边陈家祠堂、东平殿广场等在内的不少古建筑被拆除,高淳城隍庙建筑从此彻底“消失”。

城隍庙内的文物散落民间,历经变迁,原高淳城隍庙的一方城隍庙印被高淳博物馆收藏。

这方城隍庙印保存完好,质地为银、铅、锡合金。

印通高11厘米,台厚1厘米,印把手高10厘米。

印把手呈倒“丫”形,底部衔接处饰兽纹。

印面12厘米见方,印文为文图/葛鹏云高淳古城的城隍信仰朱文篆体,刻有“敕封显佑伯溧水高淳贰县城隍司之印”竖排四行16字。

背面字体楷书,阴文,内容为“大宋敕封大明分摄”8字。

透过这方印,我们不禁要问,溧水、高淳两县城隍究竟是何方神圣?两县城隍信仰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这些问题都引发我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保护城市的土地神“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城复于隍,勿用师。

”魏王明清神像画中的城隍神白季康像,高淳博物馆藏南京市高淳博物馆珍藏着一方城隍庙印,为原高淳古城城隍庙内的法物,蕴含了溧水、高淳两县城隍祭祀和历史沿革等重要信息。

与一般府县不同,两县城隍神同为白季康,皆建城隍庙祭祀,两县民众城隍信仰蔚为大观。

弼《周易》注云:“‘城复于隍’者,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乘,尊不下施,是故‘城复于隍’也。

”意思是说:古人筑城墙、挖壕沟以保平安,是为“泰”;城墙倒塌了将壕沟掩埋,筑城的土取自沟中,又复归原位,预兆“否”将至。

根据周易卦象解释,我们知道“城”“隍”分别是指城墙和护城的壕沟。

而“城隍”一词连用,始见于汉代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这里的城隍高淳老街是高淳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又名“正义街”“一字街”。

街现长800多米,两旁分布着成片的、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明清时期的城隍崇拜与广西社会教化

明清时期的城隍崇拜与广西社会教化

明清时期的城隍崇拜与广西社会教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明清时期的广西城隍崇拜城隍神的雏形是由沟渠神发展而来的村落保护神,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神逐渐成为城市保护神。

早期城隍神其神格为自然神,人们认为城隍神能避灾除害,如掌管分配晴雨、驱虫逐兽、除祛疾病、赏善罚恶、监督官吏等等,带来和平与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灵。

唐以后,城隍神则由人鬼担任,演变为人格神。

唐代城隍信仰已成习俗,吴越地区达到“水旱疾疫必祷焉”的地步。

卷437宋代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对城隍的大力提倡与扶持使城隍信仰由原本的民间信仰走向官方制度化,宋代朝廷更将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之一。

上古越人相信万物有灵,相信鬼能役使百物,干扰人事。

巫术占卜之风极盛,以占卜定凶吉,用设坛祭鬼之法禳灾祈福是上古广西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

两晋到隋唐时期,尽管俗鬼、尚巫之风仍在一些地方盛行,但它逐渐淡出了广西民间信仰的主流,代之以崇拜各种自然神衹、专职神仙为主流的信仰格局。

这一时期的特色之一是许多北方神灵南来岭南安家落户,如北帝、城隍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专职神多掌管与民众生活有关的重大问题。

唐宋以后以至明清,广西民间信仰体系中,专职神灵依然为主体,且神灵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贤明圣哲进入神灵队伍,享受人间香火。

多神崇拜、官民共祀。

两汉时期,广西民众就曾建伏波将军庙。

唐宋时期,岭南成为被贬京官的流放之所,广西出现了一批有全国性影响的文人学者和名将名相,如柳宗元、秦观、苏轼、狄青、苏缄等,广西民众为他们立祠建庙、奉为神明,这些历史名人逐渐演变为广西民间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名人进入民间神衹行列,官方建祠并主持祭礼,一方面增加了广西民间信仰的雅文化色彩,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信仰在社会上的重大影响力,官方不仅承认、资助,而且力图加以引导,以使之朝着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方向发展。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_城隍神

区域社会史中的民间信仰——城隍神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

一、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城隍最早指城邑或护城濠。

西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城:盛民也”含有保护和守御的意义;而隍,许慎明确给出定义:“隍:城池”。

池筑于城外,有水称“池”,无水曰“隍”。

无水的隍主要在北方,南方很少。

史书中有关于城隍记载存在较早,成书于上周之际的《易经》中出现了“城隍”记载,其《泰卦》曰:“上六,城复于隍”。

至周,城隍被作为神灵来祭祀,《礼记·校特性》载:“天子大腊八”,即周天子要腊祭的八神,分别为先啬、司啬、农、邮表、虎猫、坊、水庸、昆虫,其中“水庸”居七,被传说为后来的城隍神。

这时的城隍虽已上升为神享受祭祀,却仍未作为独立的神、专门为之立祠庙祭祀。

“城隍”一词连用,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但这里的城隍只是指城池。

而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城隍立祠庙祭祀的是在三国时代,孙吴政权于赤乌二年在安徽芜湖建城隍祠祭祀城隍。

至南北朝时期,有了祭祀城隍的较详细的记载,即《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载天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南朝梁军围城,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郢城危:“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从“公私每有祈祷”、“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的记载看,城隍神的信仰已比较盛行,深入人心了。

至唐代,城隍祠的设立、祭祀已是十分普遍。

有《太平广记》卷三○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吴俗畏鬼,每县必有城隍神。

”又有唐代文人文集中常见祭祀城隍的文章。

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许远等在出任地方守宰期间,皆撰写祭城隍文。

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城隍在唐代也开始为统治者所重视,始封爵。

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

《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中记载后唐末帝于清泰元年封杭州城隍为顺义保宁王。

城隍信仰的当代研究——以郑州城隍庙为个案

城隍信仰的当代研究——以郑州城隍庙为个案

城隍信仰的当代研究——以郑州城隍庙为个案城隍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又称城隍崇拜,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城市神明的信仰和敬祷。

城隍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代社会与古代相比已然改变,社会结构、人们思想等都已经发生变化,针对当代城隍信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城隍信仰的历史和意义由于早期城市规模较小,居民密集且相对封闭,城市安全性问题时常是最为紧迫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信仰居住地的土地神和城隍神以获得保护。

城隍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悠久,与城市及城市的发展一同成长。

随着时代的演变,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隍庙也相应地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城隍信仰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在于城隍神的神秘力量,人们对其的信仰是因为相信城隍神有神灵护佑,能够保佑居民和城市的和谐安宁。

其二是城隍信仰的文化意义,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宇宙大同”等思想。

二、郑州城隍庙开放的现状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因此,郑州城隍庙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郑州城隍庙的开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目前,郑州城隍庙开放时间为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九点,庙内不仅有城隍神像,还有各种文化、历史展品。

同时,城隍庙周围的商业街区和步行街也被重新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三、城隍信仰在现代社会的改变随着社会、人们思想的变化,城隍信仰日渐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

在古代,城隍庙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社区维护等多方面职责。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城隍信仰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力有所下降。

其次,城隍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过去,城隍庙往往是当地经济中心,周围商户和居民皆以它为轴心。

但是,这一格局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不断发展逐渐被打破,因此,城隍庙也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历史】海陆丰地区"城隍文化"的渊源及民间习俗

【历史】海陆丰地区"城隍文化"的渊源及民间习俗

【历史】海陆丰地区"城隍文化"的渊源及民间习俗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国家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保护地位,他们往往要借助神力来稳住民心,达到其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文化现象,例如“妈祖文化”、“城隍文化”等等,海陆丰地区“城隍文化”的历史渊源久远,在官场和民间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形成了具有海陆丰地区地方特色的习俗。

一、“城隍文化”源远流长城隍爷,又称城隍神,民间又称为“城爷”、“正直老爷”,是一个地方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现在的解释是地方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

据有关资料记载,历代帝王每当遇到水旱灾、疫疾的突发事件,一定会沐浴更衣,设香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城隍”一般认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据说“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为祭城隍之始。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的句子,“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

而人们因为崇尚无战争的和平生活而开始崇尚保护和平的“城隍”。

最早祭祀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土像,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

上古时期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而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

清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一书上有:“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公元二三九年)间”的句子,这是有关“城隍”的最早记载,上面的“吴赤乌”指的就是三国的吴大帝。

唐朝时期城隍具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便从此时开始,当时的社会建庙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主要是祈雨、求情、禳灾,并无地方色彩。

元朝文宗天历年间,朝廷更体恤“城隍”一人主事,难免孤独寂寞,乃配享夫人,城隍由此得享人间温情。

明代,对于“城隍”尤为崇信,祭祀制度更加完备,可以说是祭城隍的最高潮。

明初,太祖朱元璋由于自己的出身,他笃信城隍,认为“城隍”既为阴界地方官,其官等、辖境应与阳世行政官署相仿,后来他做了皇帝,就以皇帝的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分成五个等级,1京都城隍为“明灵王”(或天下都城隍)、2省城隍称“都城隍”,3府城隍为“威灵公”、4州城隍为“灵佑侯”(或绥靖侯)、5县城隍为“显佑伯”。

民俗丨城隍庙里名堂多

民俗丨城隍庙里名堂多

民俗丨城隍庙里名堂多文·袁庭栋图·任巧、网络城隍神的由来城隍的本义是古代的城墙与城壕。

城隍神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最早见于《北史·慕容俨传》,唐代以后流行全国,最初属于民间神系,后来被道教列入了道教神系,不仅在阳世护城安邦,还要掌管阴间的亡魂。

明代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南京的城隍神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将另外五个城市的城隍神也封为王,各府的城隍神封为公,各州的城隍神封为侯,各县的城隍神封为伯,并规定从此以后各地的城隍庙都必须修得相当气派,其规格大体与地方官的官署衙门相当。

从此以后,各个城市的城隍庙就成了各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按照当时的观念,人死了之后都要到阴曹地府报到,成为阴间的鬼魂,并准备再投胎转世成人。

于是在每一个城市就都有了管理“阴”、“阳”世界的两个衙门。

官署管理阳世,城隍管理阴间,城隍神的地位与作用相当大,以致我国古代的很多著名文学家诸如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写有祭城隍的祭文,杜甫、羊士谔等诗人都写过祭城隍的诗篇。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以开国皇帝的强权树立了城隍神的新的权威,这样做的目的在他对大臣宋濂的段话中说得很明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按照这建庙造神的理念,城隍神就从原来的主要是作为一方守护神的功能演变成了主要是惩恶扬善的功能,这从各地城隍庙的对联就可以看得出来。

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在一些城市,还以附会的手法把受到人们崇敬的已经去世的英雄名臣或者地方官作为本城的城隍,例如秦末汉初的名将名臣灌婴、英布、萧何、范增等都是一些城市的城隍,上海传说他们最早的城隍是汉代的大臣霍光,最晚的城隍是鸦片战争期间牺性在吴淞炮台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

清代北京城的城隍则有宋代的忠臣文天祥和明代的忠臣杨椒山。

据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成都的城隍从来没有以古人来充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信仰及风俗城隍信仰及风俗周德华城隍二字原出于《易泰》“城复于隍”。

我国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城,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

先前城隍二字连在一起仅具建筑和防卫上的的意义,以后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战争和当地人格神信仰的交互作用,城隍演变为一个普佑黎民的地方保护神。

人们旱灾求雨、水灾祈晴,出现天灾人祸就请他禳灾,也即所谓祈人寿年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神袛。

苏州景德路上的城隍庙已有170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吴江最早的城隍庙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敕建,距今正好1300年。

明初,苏州府县大举兴建城隍庙。

至明末,城隍庙逐渐向下延伸,镇镇乡乡,遍地皆见,如商业巨镇盛泽,在1平方公里内就有4座之多。

笔者查阅各镇方志,除同里而外皆有城隍庙的记载。

平望城隍庙,位于古运河西岸,安德桥堍,初建无考,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重建,解放后,先被征用为吴江县公安局址,后被征用为粮库。

盛泽有两座城隍庙,一在东白漾北,称为东城隍庙;一在西肠圩之西北,称为西城隍庙。

两处始建无考,清代屡次修建。

解放后两庙均被征用为粮库。

震泽镇及其东之双杨市(村)分别建有城隍庙,明清两朝相继扩建。

后者称为大庙,清咸丰年间因该村摇经业崛起而全村致富,故而香火鼎盛,清季成为江浙边境水上盛会——双阳会的会源地。

20世纪80年代尚有遗址,为两进院落,曾用于村办企业。

前者解放后被征用为粮库。

黎里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重修。

庙址在一处名叫下丝圩的独脚圩内,四面环水,风景独特,其西建秋禊桥与陆地相连。

桥为三孔梁桥,桥面石板不平,行走时有“的咯”之声:乡民戏称为“的咯”桥。

黎里城隍庙解放以后被征用为粮库,1998年恢复旧观。

芦墟在明清以后建有老、新城隍庙各一座,后者部分遗址犹存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梅埝亦有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倾圮。

吴江县内所有城隍庙虽各有昭灵侯庙,昭灵侯祠,昭灵观和曹王庙等别称,然无一例外,皆祀奉唐太宗十四子李明一人,可谓异庙同神,即如程邦宪①在《重修昭灵侯庙记》中所言:“郡邑祀城隍庙,所以守护一方水旱疾疫,士民祷焉。

久则亦有迁代,如世之黜陟者,其来旧矣!惟吴江之祀昭灵侯则永久不替,侯为唐太宗十四子,讳明,封曹王,调露中(679~680年)为苏州刺史,有惠政。

先天二年(713年)立庙于吴江②”。

历来,吴江境内所有城隍庙皆属道教,如黎里城隍庙亦名禊湖道院③。

现该庙驻有道士,为吴江区内唯一的道教道场。

城隍庙的型制和体量各异,一般在市镇较大,清代,县邑的城隍庙在松陵镇之中心,前临河,后界今永康路步行街,三进带厢楼。

临河之街被命名为庙前街,为闹市所在,庙西侧有一狭窄长弄,名为庙弄。

解放后松陵城隍庙先被改建为大会堂,其辅房曾驻锡剧团及评弹团,现改建为文化中心。

盛泽东城隍庙三面临水,成品字形,独具一格。

西城隍庙占地面积极大,其西轴线还有花园。

震泽城隍庙在通泰桥北堍,前临荻塘古河,山门外东西建吹鼓亭,造型古朴精美,上世纪50年代曾被摄入《人民画报》。

后院有寝宫及花园。

平望城隍庙三进,山门戏楼大堂后院俱全,西轴线有花园、假山、荷池等小筑。

规模较大的城隍庙,通常有三、四进。

仪门里有马夫或轿班的塑像,院内还有钟鼓楼。

大堂坐北朝南,对面则是戏台或戏楼。

堂上城隍老爷先是由一块神主牌位代替,到明末清初才有塑像,神像头戴官帽,身穿红袍。

公案上印架、箭筒、文房四宝俱全。

旁侧书吏随侍,一左一右,一持算盘,一执笔簿,记录人间善恶,宣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警示世人要弃恶扬善。

两边有皂隶衙役,还有旗、幡、伞、盖,肃静回避和官职品级的硬牌,无异于人间府、县太爷升堂。

比之人间衙门则多了一份阴森肃杀之气。

殿宇梁枋间匾额林立,如“有求必应”、“普佑黎民”、“威灵显赫”、“赏罚分明”等。

还有楹联,如黎里城隍庙大殿内楹联曰:“行些善事,天知地签鬼人钦;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劝人为善。

有些城隍庙独具匠心,如在大堂梁上悬挂一只大算盘,据平望父老追忆,在当地城隍庙大殿内悬挂一只檀香木大算盘,香气氤氲,其算盘子有孩童拳头这么大,以示“人算不如天算”。

还有的城隍庙在大堂的滴水檐前高悬锃亮之铜镜,好让信众照照自己的“良心”。

城隍庙的最后一进无一例外是城隍老爷及其夫人的寝宫,其余廊庑辅房可用于寄放寿材,以增阳寿。

城隍庙也有“行政级别”,阴、阳两界不仅有相同的行政垂直体系,如府、州、县、镇、市级城隍庙,还设有布政财帛司、按察纠察司、粮道、漕运甚至江南织造之类等职能城隍。

如盛泽闹市北大街之东,有利济侯祠,俗称东庙,祀元处士金元七;北大街之西有宁济侯祠,俗称西庙,祀元处士金宁一,两者系叔侄关系,皆是漕运神。

阴官、阳官对等,老百姓在阳间受官府辖制,到了阴曹地府也自在不了。

既然城隍建有垂直行政体系,也就有了“隶属”关系,因而各地城隍庙例行向下属的土地庙收取纸钱,犹如人间田赋,称之为“解天饷”,俗称“解黄钱”,届时吹吹打打,热闹了一番。

城隍风俗多半是鬼文化,一年两次往荒郊祭祀孤魂野鬼是城隍神的主要职司。

春为正清明日,秋为十月朔(初一),各镇城隍老爷俱要出堂往郊外厉坛致祭,称为祭坛会。

出祭之日,仗卫整肃,舆从骈集。

城隍身披白袍,神像庄严肃穆。

锣声阵阵,丝竹低吟,人们执香礼拜,拥塞道路,信众身穿红布罪衣罪裙戴枷随行,巡行队伍中还有提香炉、肉身灯等苦行“赎罪”表演。

城隍老爷回庙时,众信徒还要在庙门口跪接。

旧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传统鬼节,城隍庙内例行设坛作法打醮超度冤魂,以保一方平安。

夏秋间若瘟疫流行或遭遇严重水旱灾害,则庙董们公议传城隍老爷神旨禁屠数天。

此外,江南民俗,民家丧事期间,例由亲属及小辈披麻带孝,到城隍庙去“烧七香”,从头七烧到断七(七七四十九天)。

一为超度,二为解冤,须由城隍老爷转寰,完成从阳世到阴世的轮回。

烧七香时,庙里执事将亡者的忌日时辰记下,誊录在“辖区”内“门徒”的分户册中,每到清明、中元(旧历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及冬至四节来临前,将各家五服内的祖宗亡人名单及其生辰忌日书写在黄裱纸上,外套红纸封缄,缄条上竖写“祭祀正常”,再盖上城隍印信,派庙祝挨家分送,提醒主家要逢节“家祭”,这种做法称“送经疏纸”。

主家收下后或给香资,或给油米等实物为酬。

家祭时,主家严格按照经疏纸上开列的名单摆设盅箸,不得加减,家祭完毕,经疏纸与纸锭一起焚化。

城隍扮演了冥界户口管理者的角色,对每户人家的世系、嗣传、婚配、家庭成员的生卒年月日时辰的记述极为详细,可以说是一份完整的“死亡档案”。

旧时修撰家谱往往要到城隍庙去查找“原始资料”。

每年正月二十日,城隍庙向“门徒”各户分送“开印单”,即在大红纸上盖了城隍神的钤记,并书“开印大吉”四字,以示城隍老爷在春节休假过后“到职视事”,并以此烘托新春大吉大利的气氛。

有趣的是,明清以来人间衙门在年假过后,官员正式理事的日子,也是正月二十日,阳间衙门的仪门上也贴上“开印大吉”的大红纸。

城隍庙里通常还饲养山羊,俗称“神羊”,晨出夜归,踽踽独行,徜徉于街巷阡陌间,传说是城隍菩萨的化身来到阳间私行察访。

笔者年幼时曾见过盛泽东城隍庙的老迈黑山羊,那羊头颈里挂了木牌,路人见了主动避让,店家忙着喂食。

如果在田里啃食青苗,农户还以为是受到了抬举。

除梅埝和双杨外,城隍庙皆设置于集镇,而且多在闹市所在。

因而城隍庙是宗教文化和市井文化、商业文化的结合点。

每年城隍菩萨及其夫人各有一次神诞,庙董们必然大操大办在庙场戏楼上开演一至数天戏。

是时,庙内外临时搭棚设摊,商贩云集,杂耍卖唱艺人游跡其间,热闹非凡。

有些则常年闹猛,如盛泽东庙,三座山门拱门内设书画摊、广货摊。

庙场西侧有茶楼、酒肆、小吃店。

殿檐下有相面算命摊、棋摊和赌摊,场上还有卖唱、献艺、使棒弄棍者,三教九流、五光十色,人称之为“小玄妙观”。

有时春台戏也借用城隍庙的戏台。

盛泽东庙还成为公众活动中心。

1924年8月24日,中国国民党吴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东庙书厅召开,邵力子、柳亚子等与会,民国军政各界人士也通常在东庙戏台上发表演说。

1925年6月4日盛泽镇各界在东庙集会谴责“五·三十”惨案。

1945年9月3日,盛泽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全镇大会也在东庙场上举行,笔者等小学生手持火刀旗④站在台前,当天晚上还在庙场上集中出提灯会,盛况空前。

较之正宗的城隍信仰,东嶽信仰和刘王信仰乃是次一级的亚城隍信仰。

东嶽庙祀奉泰山神——东嶽大帝,掌管阴司地狱。

型制较小,北厍、横扇、庙港、盛泽、坛丘均有分布。

相传人死之后,无论好人坏人皆要入地狱,等待轮回。

以故亲人逝世后家属须得披麻带孝到东嶽庙行香托庇,以祈早投人生。

刘王信仰远较城隍信仰为甚,全县几乎村村圩圩皆设庙,其型制格局简陋,通常一两间房,少了“官气”,多了“平民气息”,全县不下数百处。

刘王又号称刘猛将,传说为南宋抗金名将刘锜或其弟刘锐,以治蝗救民闻名。

另外还有一说是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渔民,以致受到农民和渔民的崇敬。

每年数次的刘王庙会或猛将庙会通常由乡绅、富户和圩甲发起,摊派、捐助庙会活动,着实使农村热闹一会。

其市俗、娱乐和商业色彩远甚于城隍庙会。

刘王庙会日期不定,通常凑个农闲时间。

如芦墟庄家圩刘王庙会在旧历正月初五,结合了社戏举行。

《盛泾》报民国13年5月报导盛泽谢天港刘王庙会甚详。

报载:“离镇三里许谢天港有刘王庙会者,每岁三月初七、初八、初九等日例由该地居民集资演剧三天,名谓酬神。

集资方法皆有定例,排龙头机⑤一只须交洋1元2角,有田一亩者0.14元,倘租田者每亩出洋0.1元。

合港户数达260余家类属殷实,以此筹款甚易,闻此次所聘共和台之剧班三天,计需洋294元有奇。

”近十几年来,刘王信仰习俗复苏,芦墟泗州寺等内设了刘王殿,信众日多,全年香火鼎盛。

小规模之刘王庙会亦有所见,前几年笔者往横扇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曾见到村民抬着刘王老爷的坐像,鼓乐齐鸣,在村道上巡行。

刘王坐像不大,安放在太师椅上,塑造工艺不佳,平时供在一间废弃的小屋里,像前一只旧长台权充供桌,摆设香炉蜡钎。

出会那天村民们齐把桌子搬到“庙”前连成一长条,供奉鸡鸭鹅鱼肉菜糕点和水果,多不胜多。

城隍庙虽皮之不存,然平望城隍庙旧址修建后的原山门白墙上被薰得乌黑,每逢初一月半自有一批老妪来燃烛焚香膜拜。

其余城隍旧址近处的古桥或老树也有类似现象。

注释:①程邦宪(1767~1832),字穆甫,盛泽谢天港人,清嘉庆七年(1820年)进士。

②《平望镇志》卷四营建祠庙。

③禊湖,黎里镇别称。

④火刀旗,将标语口号书写在裁成长方形的彩色有光纸上,再糊在细竹杆上,因状似劈柴之火刀,故名。

⑤龙头机,手工提花织机之俗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