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9学年第二学期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9学年第二学期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11-2019学年第二学期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4篇
大班第二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随着新《纲要》的出台,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引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观念有所转变:大家开始注重幼儿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中的主体地位。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教师们正努力按“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科学活动指导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主客体
关系,使幼儿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并力求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帮助他们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然而,就本学期我们听了二十多位教师30多个科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师在现场教学中还存在着观念与行为脱节,操作探索目的不明、活动指导不到位等现象。
现存的问题
一、仅满足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
在科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仅满足于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探索操作,至于为什么需要探索操作?这一操作是否是最佳的、最有效的?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起到什么作用:是激发兴趣、感知体验、了解现象、发现规律,还是验证假设、解决疑惑、推进探索?等方面教师考虑得较少。于是出现:
(一)无目的、无任何要求的探索操作
通常教师在介绍了幼儿操作、探索的材料后,便是“下面请小朋友自己玩一玩,试一试”,至于幼儿在玩的过程是感知材料的属性?还是感知物体的变化?是验证自己的假设?还是发现探索的结果?或是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问题均不清楚。活动中,教师准备材料花费了大量精力,孩子摆弄、操作忙得不亦乐乎,而在这一漫无目标的操作中孩子究竟获得什么,却是一个未知数。
(二)有目的,但操作要求指向不明确
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试试你能发现什么?”或“试试你发现了什么?”作为每一环节幼儿探究操作活动的要求。如“有趣的树叶”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树叶,目的是让幼儿观察比较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可幼儿探索时,教师不是要求“看一看、比一比,这些树叶有什么不一样?”而是要求“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多数幼儿都力图自己的发现能与众不同,如:这片树叶上
有很细的茎(叶脉),这个树叶上有小圆点花纹,这片树叶生病了(有斑点),这片树叶被小虫子咬了唉。真正需要幼儿探索的内容却被忽略。
(三)重操作形式,忽视透过操作发现本质、促进幼儿发展
不少教师对每个探索操作环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很明确,只觉得应该有这一环节,有的甚至硬搬优秀教案。至于每一环节所安排的探索操作是感知认识、获得经验?理解事物、获得知识?引发思索、探寻解决问题方法?发现现象、培养科学态度?检验成果、验证结论?自我检查、掌握方法?等等,教师心中无数。再者,幼儿探索操作时,教师虽然注意让幼儿动手动口,但是不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一定的问题去探索,通过设疑,激发幼儿的探索愿望,通过解惑(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潜在能力的开发。因此,科学探索操作没有实现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探索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巡视指
导不到位
(一)缺乏目的性
1、教师目的意识不强,巡视指导流于形式,失去价值。一些教师以为幼儿进入探索操作活动,是幼儿在完成学习的任务,与我关系不大(我要讲的都已经讲了)。教师的任务只是维持操作的常规,提醒幼儿注意纪律、注意材料的收拾。
2、不少青年教师不知道巡视指导如何进行,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常常见到幼儿进行探索操作时,教师显得无所事事,更不要说去观察、捕捉获取大量信息,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缺乏过程性
在观察幼儿的探索操作活动时,多数教师常常是重结果,轻过程。发现幼儿不会操作、不会记录,或操作结果不同、记录有误,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或直接告诉怎么做,或帮着做。教师长期形成的“我说你听,我
教你学,我讲你做,我扶你走”的观念给科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带来了负面影响。至于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感兴趣,是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往往被忽略,而这些信息恰好最能启发教师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使幼儿的探究活动进入深层。
(三)缺乏有效性
由于教师受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或受观察探索主题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幼儿探索操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针对幼儿的探索操作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幼儿展示汇报探索的结果,往往也是随机请的,展示出现的情况是类同的,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一些能说明问题,或能引发幼儿作再次思索的现象,教师就是看不见,更不要说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交流。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 解决问题的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确定主题、内容和任务——提出相关问题——猜想或假设——探索、验证与发现——记录探索的过程、事实与结果——依据观察到的事实或记录的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分享经验、相互质疑、形成共识。
要使科学教育活动实现它应有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真正地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做好:
一、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科学探索与发现
科学活动中,在确定探索主题内容、选择操作材料、场地,设计操作程序、提供操作时间、运用指导策略等,教师一定要根据材料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探索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1、我确定这一探索操作主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
获得某方面的知识?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所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它材料?
3、我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环的操作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缺一不可?探索与发现这一核心环节是否突出?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否清楚地发现或观察了解所要发现的现象,从而较准确地得出结论?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探索与发现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4、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