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人物分析知识讲解
话剧《屈原》婵娟的艺术形象解析
摘 要:婵娟是话剧《屈原》中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剧中,她既是屈原的侍女,又是屈原的学生,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
同时,她又是屈原的救命恩人,她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屈原的生命。
婵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
她是历史的、诗意的化身,但同时她又是现实的,她身上体现出了20世纪40年代强烈的爱国主义典型性。
关键词:婵娟;屈原精神;艺术形象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创作了大型的历史话剧《屈原》。
这部话剧成功地塑造了婵娟这一光照千古的艺术形象。
婵娟是剧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她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人物的艺术真实性。
话剧《屈原》中的婵娟,是以屈原侍女的身份出现的,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屈原的衣食起居。
然而,她并非一个简单的侍女。
与一般侍女不同的是,她并非那种无知无识,一切听命于主人身份低贱的奴仆。
她拥有和屈原其他的弟子一样的学习资格,具有坚持正义、辨别是非的能力,她是唯一能够真正继承屈原精神的弟子。
尤其是连公子子兰这样身份高贵的人都向她抛出橄榄枝,这足以证明她人格的不俗。
话剧中,婵娟的身份可以说是多重的。
一、一生的追随者婵娟是屈原的侍女,负责照顾屈原的日常生活。
在话剧《屈原》中,屈原的家人并不多,婵娟和屈原的关系,名为主仆,实同父女。
她对屈原的关心与体贴,主要表现在她对屈原无微不至的照顾上。
婵娟的出场,是从把琴放在橘园的桌子上开始的。
“婵娟年可十六,抱琴由左首出场,置于亭中琴桌上,略加整饬,即由原径退下。
”寥寥数语,道出了婵娟做事的细致周到。
在屈原身边,她充满了安全感,完全没有一般仆人在主人面前那样战战兢兢。
正因如此,她宁愿一辈子侍候屈原,也不愿去侍候南后。
用她的话来讲就是:“先生,我在你面前,我自己感觉,我安详得就像一只鸽子。
”她极为崇拜屈原,对屈原的人格也是绝对信任的。
在屈原遭南后、张仪等人陷害,被怀王贬职,甚至被人认为是疯子而下狱时,连宋玉都背叛他了,只有婵娟认为“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楚国如果失掉先生,那将会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先生是我们楚国的灵魂,先生如果死掉了,那我们的楚国就会完了。
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
从南后和婵娟的形象看《屈原》的悲剧性冷卓凡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兼诗人,因其志向高远、不与世同流而遭到迫害,最终投身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位撼动人心的悲剧人物,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服务于屈原的悲剧形象而进行塑造,其中包括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南后郑袖和侍女婵娟。
南后作为邪恶势力的代表,一心想要置屈原于死地;而婵娟是真善美的化身,对屈原的尊敬和爱坚贞不移。
但最终恶毒的南后达到了目的,而婵娟作为道义美的象征却不得已代屈原而死。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王凤仙也在《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一文中提到,悲剧是由个体生命与外在否定性力量的冲突中造成的。
作者正是通过正义的失势和婵娟的牺牲,不仅反映出恶劣环境与屈原高洁品格的激烈冲突,而且在真善美的毁灭中使历史剧《屈原》的悲剧意蕴得以全面升华。
一、南后形象分析(一)工于心计作者谈到南后郑袖时说:“这个人是相当有点权变的,似乎不亚于吕雉与武则天。
”[2]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楚怀王听信靳尚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
在历史剧《屈原》中,楚怀王仍旧对国事家事无分辨能力,这就为南后郑袖施展手段创造了条件。
南后的心机之深从她陷害魏美人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得知丈夫宠爱别的女人,她并没有表现出嫉妒心,反而以佯装豁达获得了怀王的继续宠爱和魏美人的信任,最后从中挑拨陷害,致使魏美人不仅失宠,还被割去了鼻子,而她不动声色间就将自身的危机化于无形。
第二幕中,南后在与靳尚密谋陷害屈原之后,立刻就形成了一个周密的计划,甚至在实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丝犹豫迟疑。
南后在见到屈原的时候“呈出极喜悦的面容”[3],蒙在鼓里的屈原并没有意识到南后的虚伪,然而见证这一场面的靳尚必定要心生恐惧,将来倘若他不顺南后心意,也就将是第二个屈原。
靳尚走后,起初南后打着母亲的旗号夸奖屈原,之后又从执政上层夸奖屈原德才兼备,每一个国君都愿意请他做宰相。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的《屈原》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以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历史为主题,通过对屈原形象和楚国历史的描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在《屈原》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屈原形象。
他将屈原描绘成一个忠于国家、热爱百姓、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人物。
屈原的悲剧命运则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转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贵族与农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同时,在《屈原》中,郭沫若对楚国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描写和阐释。
他将楚国的兴衰历程呈现出来,并探讨了楚国与周朝、齐国、秦国等其他国家的关系。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既有历史真实性,又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
总之,《屈原》是一部充满史诗气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既是对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屈原》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解答
《屈原》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习题解答一、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三、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四、主题概述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六、思考探究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
、
触及 到了生命 的非理 性层面
南后形 象,尽 管 我 们从 道 义层 面上 无法 接受 它 ,但艺术层 面上 ,我们不能不 赞叹其所展现
的艺术力量。
当代 作家王蒙 在 《 文学三 元》 中曾谈 到,
文学表现有三个层次 :社会 现象层 次 、文化现
收 稿 日期 :2O 一o—2 o6 7 8
抢走 ,不惜毁掉 自己所佩 服的国家重 臣以及整
的存在层面 ,因而它 的艺术生命 能跨越 时空 。
二 、补充 了屈原 的形 象内涵
屈原是楚 国人民心 中的圣人 ,剧 中他一出 场便气 宇非 凡 。他 教 育 学生 要学 古 时候 的贤
人 ,要重气节 ,要生得光明 、死得 磊落。在国
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 口,他 挺身而出 ;在 自己 遭受 陷害之时 ,不屈不挠 ,坚守真理 。他身上 的正义力量撼人心魄 ,在这 位刚正不阿 、顶天
女性的权利,发表着妇女解放 的宣言 ,是穿着 古装的五 四新 女性 。 《 棠棣 之 花》中 的聂婪 , 《 虎符》中的如姬 ,《 屈原 》中的婵娟等 ,她们 深明大义、捍卫正义与真理 ,是 穿着古装 的时
而时过境 迁 ,这些过多地承 载着时代精神 的美
好女性渐渐失去 了往 日的光彩 ,而郭剧 中引起 人们憎恶之情 的反面女性形象南后 ,却仍 刺激 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重 读 《 原 》我们 发现 , 屈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郭沫 若 学刊 2O 06年 第 3 ( 第 7 期 ) 期 总 7
★ 作品研 究
浅析郭沫若《 屈原》 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
王 凤 仙
( 济南大学 文学 院,山东 济南 202 ) 50 2
郭沫若《屈原》精析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
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
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话剧鉴赏《屈原》
话剧《屈原》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日期: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经过了在公开课上老师的讲解,现在再次观看《屈原》这部话剧又有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对话剧感兴趣的学生,在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后,冒昧对话剧中的部分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还望老师指正!(一)关于时代背景《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
郭沫若景仰屈原,对屈原的生平、思想和着作有精湛的研究。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写这个剧本是一九四二年一月,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
不仅中国社会又临到不同阶段的蜕变时期,而且在我的眼前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
无数爱国青年革命同志失踪了,关进了集中营。
代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遭受着封锁,而在江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有功劳的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之外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新四军,遭到了反动派的围剿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由此可见,《屈原》所反映的生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一切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与演出,得到过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
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题的历史剧,犹如振聋发聩的雷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这段抒情独白,激起过千百万个爱国者的强烈共鸣,每次演出都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淹没。
“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响彻山城重庆,震撼了整个国统区。
(二)全剧的矛盾处理全剧的主要矛盾是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楚国投降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秦国使者张仪与当权者楚怀王与屈原,婵娟为代表的爱国势力之间的矛盾。
重读郭沫若的《屈原》
重读郭沫若的《屈原》——老生常谈之八说到屈原就等于说到了中国文化的忧伤和骄傲,这位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人物从他投水汨罗江那一刻起,就一直活跃在民间的节日庆典仪式上和文人的诗词歌赋里,真是屈原投江惊涛骇浪,文坛留赋荡气回肠。
他已经从云梦之泽的楚国大地走向了五洲四海的世界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不仅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我们今天谈谈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屈原》之前,先问一句,屈原究竟是何许人也?一、文化视野中屈原形象的演变就像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在经历了时间浪涛的冲刷后,留下的形象也许面目全非了,后人的还原终究是按图索骥,甚至就是盲人摸象。
结合今天的评说看,屈原形象的演变不外就是三大类型吧。
一是,历史上的屈原:悲剧政治家。
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王楚。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2021年整理〗历史剧《屈原》简析
历史剧《屈原》简析5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优秀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历史剧创作成就的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不仅在新诗创作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剧创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从20年代初开始,郭沫若即开始历史剧创作。
在整个现代文学史阶段,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创作了9部历史剧。
2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前期。
这期间,郭沫若创作了3部以历史上三位著名女性的命运为题材的历史剧,即《聂嫈》、《王昭君》、《卓文君》。
1926年,作者将这三个剧本合在一起,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
《聂嫈》歌颂了女主人公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品格;在《王昭君》中,作者突出了王昭君虽出身贫贱,但却不’惧怕帝王威力,不慕荣华富贵的品性,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维护人格尊严的精神;《卓文君》通过讲述女主人公违背父愿,公开同司马相如出走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她敢于抗争的叛逆精神。
三部历史剧所塑造的形象虽然不同,但都通过再现主人公的觉醒与反抗,从不同侧面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具有鲜明浓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40年代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后期。
1941年至1943年,他完成了6部历史剧创作。
这6部历史剧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尽管这6部剧取材不同,反映现实的侧重点也各异,但它们是在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完成的。
因此,这些作品表现的共同核心主题是:反对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屈从变节,颂扬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高呼坚守气节。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色是:古为今用,借古喻今,大胆地改写人物的命运,使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现实精神息息相通。
在艺术上,注重塑造理想化人物,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等,是郭沫若历史剧的独有风格。
《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悲剧生涯,集中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和以南后为首的卖国者之间的尖锐冲突。
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
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浅析郭沫若和他的《屈原》郭沫若在1942年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作者以高度革命激情创造的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历史剧。
《屈原》剧本描写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与楚怀王、南后等人的卖国行径进行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作者通过屈原对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的遣责,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揭露和控诉了民国政府顽固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积极反对共,迫害抗日志士的政治阴谋和卖国行径,以历史事实反映现实斗争,剧本感情奔放,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鲜明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
剧作家善于在极其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通过楚国外交上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的斗争,表现屈原的思想和性格。
剧中屈原这个光辉形象,是正义的化身,也是皖南事变中为人民与祖国利益而献身的革命志士的化身。
屈原的悲愤呼号也是这些革命志士的呼号。
在著名的《雷电颂》中,这种呼号与风雷的咆哮合而为一,他呼喊着说:“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电颂》一千几百字,是深刻感人的《屈原》最主要的篇章。
这是一首雄伟的诗歌,一声震憾长空的惊雷,也是强烈的生命的呐喊。
它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获得了广大群众热烈的赞扬和迅速广泛的传颂,引起了民国政府当局的不安和恐慌,他们攻击《屈原》“大成问题”、“鼓吹爆炸”、“不利精诚团结”等等。
并悍然下令禁演《屈原》。
但人民却仍然冒着炎热,浑汗如雨地争看此剧,台上台下同仇敌慨。
此剧首演由陈锂庭导演。
演出阵容强大,由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巳饰楚怀王,张瑞芳饰婵娟,石羽饰宋玉、施超饰靳尚、苏绘饰张仪、丁然饰子兰、张逸生饰钓者……尤其是金山扮演的屈原在形象塑造上有独特的成就。
整个戏的演出,达到了这时演剧艺术的最高水平。
《屈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将“时代的愤怒”贯注在历史故事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话剧《屈原》中的人物分析
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 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 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 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 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 的理想。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 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 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 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 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 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 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宋玉
一、历史上的宋玉
(续晴、张向园、陈新语)
1.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人。好辞赋,与唐勒、 景差齐名。又以美貌著称,风流倜傥。
2.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 《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这些作品大多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怀才不遇。 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但大多认可他生于 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研 究宋玉的主要参考著作有吴广平的《宋玉研究》
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
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 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 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 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 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 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 “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 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 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 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 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张仪
(张雅文、郝晓静)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张仪和他所代表的纵横家做出 了肯定的评价。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们 的嬉笑怒骂时刻都牵动着几个国家的神经,而李斯的 评价直接道出了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惠王用张仪之 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 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由此可见, 张仪具有超凡的辩才。
历史剧《屈原》中婵娟的原型解读
抗战爆发后,中国话剧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演剧运动,众多艺术家以戏剧为投枪,投入抗战洪流。
在此期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的理论,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与现实斗争有共同之处的典型事件,来表现反对分裂、倒退的战斗性主题,他为民族解放运动贡献了重要力量。
《屈原》是郭老历史剧中出类拔萃的作品,自发表之后便在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广受关注。
在《屈原》中,郭沫若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讲述了主张对内革新的屈原遭受南后陷害,背负“淫乱宫廷”的罪名含冤入狱的故事。
婵娟作为屈原的追随者,拥有不俗的人格,奈何势单力薄的她无力反抗黑暗的现实,被命运推向死亡的深渊。
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总和,其本质是某一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人们一旦察觉此种无意识,原型便会在现有的文化体系中反复出现,并对社会成员产生精神层面的影响。
郭沫若“失事求似”地虚构出的婵娟这一形象,表现出鲜明的原型特点。
笔者拟运用原型批评法,剖析历史剧《屈原》中的婵娟形象内蕴的原型意象,解读婵娟形象反映的心理模式,挖掘婵娟形象包含的悲剧意蕴。
一、婵娟形象内蕴的原型意象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从文化视域审视可以发现,婵娟这一“活化的典型”无不体现着郭老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经验,是其历史观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有机统一。
首先,“婵娟”一词出自《离骚》中“女须之婵媛”一句,婵娟这个形象可谓是郭老在解读经典的基础上再创作的典型。
自古“婵娟”这一意象便被用来形容皎月和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婵娟更是容貌姣好、心性纯良、品行端正。
跛脚的子兰贪慕婵娟的美貌,戏谑她“媚态”并企图轻薄她,婵娟虽愤懑,但在子兰摔倒后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当误以为卫士为了救她而“杀死”更夫时,婵娟自身难保却仍心系他人,得知并未曾伤人性命之后,她才摆脱愧疚。
从《我怎样写五幕历史剧〈屈原〉》和《〈屈原〉与〈雅王〉》中也可看出婵娟源于郭沫若对于屈原辞赋的解读。
起初作者认为“女须之婵媛”中的“女须”是屈原之姊,“婵媛”是她的陪嫁姑娘。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剧本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剧本本帖最后由虎山明卿于 2015-8-5 17:15 编辑<br /><br />《屈原》(一)人物表屈原--执着理想、宁折不屈、人格辉煌的诗人灵秀--感情忠贞、智慧沉静的少女南后--柔媚骄横的贵妇、私重情浓的母亲张仪--执着目的、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政治家诚实--虽有诚实却无坚贞的人楚怀王--志大胸狭、喜怒无常的君王靳尚--追逐权力的奴隶,身居高位的小丑灵慧--殉葬的生灵渔夫--一个世俗的老者群众--若干第一集[浑天浊地的长江上,背负拖舟重荷的纤夫们艰难的前行。
他们从喉里、从心里发出悲凉高亢的呼号声……旁白:历史上竟有这样的奇迹,一个人的存在与死亡溶入了永恒的宇宙,结合于大自然的轮回,两千多年来成为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位诗人--屈原。
让我们回到两千二百年前,听一听他的心声……[公元前约二八六年,楚国的都城郢都城里,左徒府前大街[众生哭嚎声越来越大诚实:灵秀姐,你看,那边来了一支送葬的队伍……咦,那边怎么又来一支送亲的队伍?灵秀姐,你怎么哭了?灵秀:诚实,你难道看不出来?这是殉葬啊!诚实:这就是用活人殉葬?礼官:(高呼)行礼!一拜、二拜、三拜,起灵!诚实:等一等,你们等一等……屈原:停止这种惨无人道的殉葬! [众声音急停屈原:起来,孩子,难道你是自愿把青春奉献给曾侯?殉葬女:……不……屈原:难道你迷恋那豪华的坟丘?殉葬女:(不知所措,惊恐地摇头)不……屈原:那好,起来,跟我走。
[众哗然。
灵秀:先生,不能,不能啊!屈原:与其为这无辜的生灵痛惜流泪,不如立即制止这种惨无人道的陋习常规!礼官:左徒大人,你这是干什么?!屈原:礼官,我要带走这个姑娘。
礼官:……那怎么行,她是曾侯的殉葬品!屈原:她是个有灵性的人。
权贵甲:用生灵殉葬是神圣的祖制!权贵乙:它早已镌刻在不容侵犯的钟鼎!权贵丙:用生灵殉葬是天经地义的!屈原:有这么多的金银珠宝,难道还填不满一个王侯的虚荣心,非要让拥挤的墓穴,再去吞噬一个无辜的生命!靳尚:对,对,左徒大人说得有理,用生灵殉葬确实是惨无人道的陋习……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呀!众人:(喧哗)对呀。
《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作为史剧家,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情思异乎寻常的奔涌,借着当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大激战的巨澜,他构筑了名垂青史的六大作为史剧家,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情思异乎寻常的奔涌,借着当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大激战的巨澜,他构筑了名垂青史的六大历史悲剧。
关于歌剧《屈原》中婵娟艺术形象的思考
关于歌剧《屈原》中婵娟艺术形象的思考作者:卢博希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摘要:本文从话剧《屈原》入手,详细介绍了剧中婵娟这一人物形象的由来及品格特征,通过展开歌剧《屈原》和话剧原著在整体结构和细节安排上的对比,从而得出对歌剧中婵娟艺术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歌剧《屈原》婵娟艺术形象歌剧《屈原》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作曲。
该剧女主角婵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歌剧女性角色的重要代表之一,婵娟唱段为许多歌唱家和声乐学习者所钟爱,并常常作为音乐会的演唱曲目搬上舞台。
要准确把握婵娟的音乐形象,对其艺术形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是必要的。
一、解读原著中的“婵娟”形象1.“婵娟”的由来在话剧《屈原》中,婵娟与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尽管她不像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史料可考证,却丝毫不影响她在剧中的重要作用。
剧中的她保持着外在的历史风貌,并以一种诗歌般的气质贯穿于全剧,这种气质这正是屈原诗作的灵魂,像橘树般美好纯洁。
“婵娟”这个名字取自屈原的赋《九歌》中的一首《湘君》。
《湘君》是女巫演唱的祭祀湘水神君的歌,也是一篇女子思念情人的情歌。
原句为“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意思是我心中为你发出长长的叹息。
在创作话剧《屈原》的初期,剧作家郭沫若曾想过将婵娟作为屈原之姐女须的陪嫁姑娘来写的,但最终却只留下了婵娟这个角色,而没有采用女须这个角色。
由此可见,作者在最初构思的时候,婵娟只是一般的配角,因而也并没有给她设置一个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逐渐意识到她的重要意义,并赋予她坚贞的品格,于是对她的活动及其在全剧中的作用做出新的安排,给了她更多的笔墨。
“婵娟”一词在我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常见释义有三种:(1)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2)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3)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虽然在剧作中“婵娟”是有出处的,从侍女名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记号;然而从话剧《屈原》高度的文学性来看,郭沫若取“婵娟”不管是基于以上哪种解释,都是美好的象征。
论《屈原》中屈原的不同身份
论《屈原》中屈原的不同身份摘要:《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是丰满的,剧中屈原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身份,他是一个老师,他教书育人;他是一个臣子,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却被主子陷害;他是靳尚的同事,但却因关系不好遭到眼红,早到陷害;他是张仪这一连横家的外交障碍,所以他遭到陷阱;他是老百姓的榜样,所以老百姓崇敬他。
种种身份都有力地刻画了屈原这一形象,都在剧中起到不同作用。
关键词:《屈原》屈原身份在郭沫若的《屈原》中屈原是一个形象鲜明的人,在不同的面前他有不同的身份,在公子子兰、宋玉、婵娟面前他是一位长者,是一个老师;在楚怀王和南后面前他是一个臣子;在靳尚面前他是同事也是眼中钉;在张仪面前他是一个对手;在楚国人面前他是一个圣人,一个救世主。
这样的种种身份将屈原的形象描绘的更加丰满,更加有棱有角。
一、老师屈原在剧本中担任的是宋玉、公子子兰、婵娟的老师,他教授他们知识,还教他们做人,剧中一开始就写到屈原作了《橘颂》送给宋玉,还以此为说教的开始,说做人的道理,还教如何作诗,这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老师不光要教授知识更要教会做人,这是老师的职责,我们从屈原和宋玉的对话中看出屈原像所有老师一样自己苦口婆心地教写生,不断地说做人要勤奋、好学、专心,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
这是屈原在给自己的学生教授人生道义,这也是他自己一直信奉的人生理念。
屈原不是圣人,他也喜欢好学勤奋的学生,不喜欢懒惰的人,这是所有老师也是所有正常人都有的心理状态。
在剧中从公子子兰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比较喜欢宋玉的,因为他勤奋、好学、刻苦,但是子兰身为楚国国王的公子,他一点不勤奋,还很贪玩,这样两个人的对比使屈原更加喜欢宋玉,甚至对婢女婵娟的喜爱都超过了子兰。
屈原教授学生的做人道理其实也就他自己一直奉行的,写到屈原的这种性格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现屈原的做人原则的,使我们能首先对屈原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好在以后的剧情情节中去体会他这种做人的道理,并可以使屈的形象一步步加深也前后对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得看来,南后的资料是不多的。可是郭沫若却在《屈 原》里塑造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阴险毒辣的南后形象。南后 这个性格是很有趣的,多根据《战国策》来写的,她陷害屈 原,送贿给张仪,这个人是相当有权变的,一点不逊色吕雉 和武则天外侧想把权利发展到下一代襄王,把襄王写成傀儡, 把她写成西太后,一直到最后都有南后。在剧本中她的性格 已经塑造完成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郑袖
郑袖,战国时 期楚怀王的宠妃, 姿色艳美、性格聪 慧,但善妒狡黠、 阴险恶毒、极有心 计。
(李璐、张国荣)
作为一个攻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干涉 朝政,收受贿赂,为了夺位争宠可以置国家于不顾, 楚怀王的昏庸,她要占一半的奸妃之罪。她为了自 己的荣宠在楚怀王准备杀死张仪的时候,联合靳尚 居然为张仪求情,在楚怀王面前说尽谗言,导致楚 怀王无法正确的辨认时局,最后释放了张仪。郑袖 之所以答应靳尚解救张仪,完全是怕秦国进献公主 让自己失了荣宠,结果最后荣宠没有失掉,在秦国 进攻楚国的时候,她自己把命丧掉了。
他是自大,愚不可及之人。当屈原死后,并没有意 识到是楚国的损失,他自己还不能忍耐别人对他的 批评,把他们认为是疯子。
张仪
(张雅文、郝晓静)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张仪和他所代表的纵横家做出 了肯定的评价。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们 的嬉笑怒骂时刻都牵动着几个国家的神经,而李斯的 评价直接道出了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惠王用张仪之 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 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由此可见, 张仪具有超凡的辩才。
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
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 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 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 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 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 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 “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 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 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 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 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
张仪喜欢不顾一 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 的,张仪欺骗楚怀王就 是个很好的例子。张仪 是有能力却没有道义的。 张仪是一个执着目的、 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 政治家。
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也 很好的还原了这样一个张仪的特质,如为 了破坏齐楚联盟使计让南后陷害屈原;欺 骗给楚国商於六百里等行为。种种描述使 剧中的张仪与历史上的张仪完美的重合在 一起。根据历史史实,郭沫若先生在《屈 原》中把张仪这个形象塑造的更加负面, 这也是剧情所需要的。但是不得不承认, 从历史上而言张仪对于中国的统一是有功 劳的。
(王钰)
“在这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 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力 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因为他早看 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唯有联合 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 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 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 之类的罪名。
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 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人民。他 “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 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 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 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 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 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 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 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Fra bibliotek人物篇屈原
(郭晓蒙)
在《屈原》中,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 时,大胆地舍弃了史 料中屈原愚忠、自沉 汨罗江等内容,突出 了人物反抗精神的一 面,使人物更加完美、 高大。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 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 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 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那是反抗的 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 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 气节的赞颂。
最精彩的就是《屈原》剧本里的第二幕,南后句句咄咄 逼人,陷害屈原,这种嫉妒充满着杀机,在光天化日之下做 出伤天害理的无耻勾当,以为自己说的不明白,又步步紧逼。 作者把一个掌握着权势的女人的最隐蔽的欲念都展示出来— —嫉妒自私。
楚怀王
一、历史上的楚怀王
(任月文、王珊珊、于伟)
二、话剧中的楚怀王
他是一个忠奸不分之人。当南后陷害屈原,他不肯 听屈原的辩解,却受靳尚等奸臣的蛊惑罢了屈原的 官。并在后期重用善于谄媚的宋玉等人。楚怀王却 说到:我不准你在说话!” 他是一个容易暴怒之人。当屈原遭南后陷害后,不 容屈原辩解,大怒与他,并称屈原为“疯子!狂妄 的人!”
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 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于祖国和 人民爱得愈深,使他对卖国集团恨得愈甚, 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 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 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 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 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 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 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 迸发出来。
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 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 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 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 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 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 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屈原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 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像。 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 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 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 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 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 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 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 廷”的罪名使他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