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

合集下载

颅脑横断层解剖(伪彩图)

颅脑横断层解剖(伪彩图)

颅脑横断层解剖(伪彩图)
颅脑是由端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组成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1.端脑
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半球被覆表面的灰质叫大脑皮质,由于有迂曲的沟回,皮质的深层是髓质。

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

2.间脑
两大脑半球之间的脑组织。

介于端脑与中脑之间的脑部,左右各一,其间的室腔为第三脑室。

此室向下连接中脑导水管,向上经室间孔连通端脑的侧脑室。

3.小脑
位于大脑的后下方,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4.脑干
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其中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

“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中央沟:把额、顶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顶叶。

外侧沟:把颞、额、顶、岛叶分开。

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
前下方为额骨、眶顶。

2、颞叶:经外侧裂的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为颞叶与枕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的额叶分开,下方与颞叶的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表现有斜行中央沟。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AC PC
连合间线 (Intercommissural line): 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 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现 作为标准影像扫描基线。脑立体 定位、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 础。
2、冠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所作的垂线。 但脑立体定位手术采用经AC-PC线中 点所作垂线为冠状成像的基线。
上项线:为从枕外隆突至颞骨乳突 上缘的弧形连线上的骨嵴。深面有横 窦,也是大脑和小脑的分界线。
三、头部断层解剖的常用基线(重点掌握)
1、横断层常用基线
眶耳线 Orbitomeatal line (OML)或眦耳线 Canthomeatal line(C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横断层扫描的常用基线。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于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2、分区
头部以眶上缘、颧 弓、外耳门和乳突的 连线,分为后上方的 颅脑部和前下方的颌 面部。
颅脑部:由颅顶、颅腔和颅底三部分组成,内容脑、脑膜 和脑血管等。
颌面部:包括眶区、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 肌区和耳区。
二、头部的标志性结构(熟悉,自学)
眶上切迹(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距正 中线约2.5CM,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
3、矢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
第二部分

掌握内容:颅的组成和各颅骨的名称、位置 颅的各面观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头部断层解剖学

头部断层解剖学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和 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 为内囊。分为前肢、后肢、膝部三部分, 各部分之间都有重要的投射纤维。内囊后 肢梗死或出血会出现三偏。
大脑髓质——胼胝体
大脑髓质: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 纤维。
连合纤维: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部,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
岛叶 藏在 外侧 沟的 深部 。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裂 颞上沟 颞下沟
大脑的分叶-外侧面
额上沟 额下沟
大脑半球内侧面
大脑半球底面
嗅球 外侧裂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nuclei basales)
是大脑半球髓质内四 个灰质团的总称。
*包括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豆状核与尾状核头 部相连,连接处有神 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 的条纹,因此尾状核 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
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绕胼胝体向后走 行,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 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
大脑前动脉的分段、分支 分段:A1(水平段)— —交通前段(近侧段)
A2(上行段) A3(膝段) A4(胼周段) A5(终段)
二、蛛网膜下隙与脑池
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 其内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的蛛网膜 下隙相通。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脑裂等处扩 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列举脑池:
成对脑池:大脑外侧窝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背侧: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
不成对脑池
池、小脑核、间脑 和脑室脉络组织的静脉 先后在胼胝体下方汇合 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 (大脑)
பைடு நூலகம்
头(颅脑)横断位标本 解剖示意图
(1)头皮(S)皮肤 (C)结缔组织(A) 帽状腱膜(L)疏松 组织(P)颅骨外骨 膜 (2)颅盖(I) 内 板 (O)外板(D) 板障 (3)矢状缝(4)硬 脑膜(5)上矢状窦 (6)大脑纵裂(7) 中央沟(8)中央前 回 (9)中央后回
(1)胼胝体膝 (2)额钳 (3) 胼胝体沟 (4)扣带沟 (5) 扣带回 (6)额内侧回 (7) 额上回 (8)额中回 (9)额 下回 (10)透明隔 (11)穹 窿柱 (12)侧脑室前角 (13) 尾状核头(14)室间孔 (15) 第三脑室 (16)背侧丘脑 (17)前背侧核 (18)内侧背 核 (19)外侧背核 (20)豆 状核 (21)内囊 (22)内囊 前肢 (23)内囊膝 (24)内 囊后肢 (25)外囊 (26)屏 状核(27)最外囊 (28)岛叶 (29)外侧沟 (30)额、顶叶 岛盖 (31)颞横回 (32)胼 胝体压部 (33)枕叶 (34) 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 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峡 (41)舌回 (42)侧脑室脉络 丛 (43)穹窿脚 (44)尾状 核尾 (45)小脑蚓 (46)直 窦 (47)上矢状窦
(1)胼胝体膝 (2)透明隔 (3)弯窿柱 (4)侧脑室前 角(5)尾状核头 (6)室间 孔 (7)第三脑室 (8)背侧 丘脑 (9)后丘脑 (10)豆 状核 (11)苍白球 (12)壳 (13)内囊 (14)内囊前肢 (15)内囊后肢 (16)内囊 膝 (17)内囊豆状核后部 (18)外囊 (19)最外囊 20) 屏状核 (21)岛叶 (22)海 马旁回 影像园(23)僵三角 (24)僵连合 (25)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 枕叶 (28)侧脑室三角区 (29)脉络丛 (30)海马、 海马伞 (31)毯、视辐射 (32)侧副隆起 (33)小脑 蚓 (34)直窦 (35)上矢状 窦 (36)大脑纵裂 (37)大 脑镰 (38)大脑内静脉 (39) 额上回 (40)额中回 (41) 额下回 (42)颞叶岛盖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新的分叶:额,顶,颞,枕四叶加上 岛叶和边缘叶,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 裂里面,为额,顶,颞叶覆盖,并以 环岛沟相隔;边缘叶和其有关的皮质 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这些皮质下结 构包括杏仁核,缰,乳头体,隔区, 以及部分丘脑,下丘脑和中脑结构.
2019/7/5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头(颅脑)横断位标本解剖

头(颅脑)横断位标本解剖

(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11)翼内肌(12)腭帆张肌(13)翼突(14)腮腺(15)咬肌(16)头前直肌(17)胸锁乳突肌(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24)上颌动脉(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27)寰椎横突(28)椎动脉(29)枢椎椎弓(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32)寰椎横韧带(33)翼状韧带(34)寰枢外侧关节(35)脊髓颈段(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11)颞肌(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14)下颌颈(15)翼内肌(16)乳突(17)腮腺(18)咬肌(19)颈内静脉(20)茎突(21)颈内动脉(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24)枕骨髁(25)寰枕关节(26)髁管(27)延髓(28)椎动脉(29)枕动脉(30)头前直肌(31)头长肌(32)头后大直肌(33)头半棘肌(34)头夹肌(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12)颞肌(13)翼外肌(14)翼内肌(15)上颌动脉(16)上颌神经(17)翼静脉丛(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20)腭帆张肌(21)腭帆提肌(22)前纵韧带(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34)枕大池(35)椎动脉(36)小脑扁桃体(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10)筛窦(11)鼻泪管(12)蝶窦(13)翼突(14)蝶骨大翼(15)翼管(16)卵圆孔(17)棘孔(18)颞肌(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21)颈动脉管(22)外耳道(23)颞下颌关节(24)下颌头(25)延髓(26)小脑扁桃体(27)二腹小叶(28)乙状窦(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31)头后大直肌(32)头后小直肌(33)头半棘肌头(颅脑)蝶窦、筛窦、鼓室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 解剖图片(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11)内直肌(12)外直肌(13)眶脂体(14)眶下裂(15)蝶窦(16)上颌神经(17)颞肌(18)颜肌(19)颞筋膜(20)枕骨基底部(21)颈静脉结节(22)颈静脉窝(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30)小脑半球(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33)脑神经(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41)鼓膜(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50)橄榄小脑纤维(51)三叉神经脊束(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54)舌下神经核(55)前庭神经核(56)舌下神经(57)迷走神经(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10)眼球(11)巩膜(12)上睑(13)眶脂体(14)内直肌(15)外直肌(16)眼球鞘(17)泪腺(18)蝶窦顶(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25)面神经(26)动眼、滑车神经(27)眼神经(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35)脑桥基底部(36)基底动脉(37)桥池(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40)第四脑室(41)颞肌(42)小脑蚓(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49)乙状窦(50)骨半规管(51)蜗螺旋管(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19)眉间、额窦(20)直回(21)嗅束沟(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24)上直肌(25)泪腺(26)眶脂体(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29)颞叶(30)钩(31)颞骨岩部(32)颞肌(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35)三叉神经(36)小脑中脚(37)齿状核(38)蚓锥体(39)蚓垂(40)小脑镰(41)乙状窦(42)侧脑室下角(43)杏仁体(44)第四脑室(45)小脑半球(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16)嗅三角(17)眶回(18)眶上壁(19)颞叶(20)钩(21)侧脑室下角(22)杏仁体(23)海马足(24)海马旁回(25)小脑幕(26)脑桥(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29)第四脑室(30)正中沟(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34)小脑镰(35)颞肌(36)小脑上脚(37)小脑蚓(38)齿状核(39)横窦(40)乙状窦(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10)钩(11)外侧沟(12)蝶嵴(13)大脑中动脉(14)小舌(15)中央小叶(16)山顶(17)山坡(18)蚓叶(19)齿状核(20)小脑幕(21)脚间窝(22)大脑脚(23)海马旁回(24)额叶(25)直回(26)眶回(27)眶沟(28)侧副沟(29)枕颞沟(30)枕颞内侧回(31)枕颞外侧回(32)颞上回(33)颞中回(34)额下回(35)小脑半球(36)横窦(37)窦汇(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40)颈动脉池(41)外侧窝池(42)脚间池(43)环池(44)中脑水管(45)管周灰质(46)小脑上脚(47)小脑上脚交叉(48)黑质(49)脚底(50)滑车神经核(51)下丘(52)内侧纵束头(颅脑)四叠体池、上丘层面横断位断层标本- 解剖图片(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10)屏状核(11)前穿质(12)最外囊(13)岛叶皮质(14)大脑纵裂(15)额叶(16)外侧沟和蝶嵴(17)终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19)扣带回(20)额上回(21)额中回(22)额下回(23)海马旁回(24)海马(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27)侧副隆起(28)皮质脊髓束(29)黑质(30)红核(31)内侧丘系(32)中脑水管(33)管周灰质(34)颞叶(35)枕极(36)小脑蚓(37)小脑半球(38)四叠体池(39)环池(40)窦汇(41)枕内隆突(42)小脑幕(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10)侧脑室前角(11)尾状核头(1)第三脑室(13)中脑水管(14)顶盖前区(15)上丘(16)内侧膝状体(17)外侧膝状体(18)下丘脑(19)乳头丘脑束(20)内囊膝影像园(21)内囊后肢(22)豆状核(23)壳(24)苍白球(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皮质(29)外侧沟(30)蝶嵴(31)颞叶(32)枕叶(33)小脑蚓(34)小舌(35)中央小叶(36)山顶(37)小脑幕(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40)侧脑室下角(41)毯和视辐射(42)尾状核尾(43)海马旁回(44)海马伞(45)侧副隆起(46)侧副沟(47)枕极(48)直窦(49)窦汇(50)枕内隆突(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10)豆状核(11)苍白球(12)壳(13)内囊(14)内囊前肢(15)内囊后肢(16)内囊膝(17)内囊豆状核后部(18)外囊(19)最外囊20)屏状核(21)岛叶(22)海马旁回影像园(23)僵三角(24)僵连合(25)松果体(26)大脑大静脉池(27)枕叶(28)侧脑室三角区(29)脉络丛(30)海马、海马伞(31)毯、视辐射(32)侧副隆起(33)小脑蚓(34)直窦(35)上矢状窦(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38)大脑内静脉(39)额上回(40)额中回(41)额下回(42)颞叶岛盖头(颅脑)丘脑、基底节核团与内囊层面横断位标本- 解剖图片(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10)透明隔(11)穹窿柱(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18)内侧背核(19)外侧背核(20)豆状核(21)内囊(22)内囊前肢(23)内囊膝(24)内囊后肢(25)外囊(26)屏状核(27)最外囊(28)岛叶(29)外侧沟(30)额、顶叶岛盖(31)颞横回(32)胼胝体压部(33)枕叶(34)颞叶(35)侧脑室后角(36)毯(37)视辐射(38)禽距(39)距状沟(40)扣带回峡(41)舌回(42)侧脑室脉络丛(43)穹窿脚(44)尾状核尾(45)小脑蚓(46)直窦(47)上矢状窦头(颅脑)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部层面横断位标本- 解剖图片(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3)额钳(4)胼胝体压部(5)枕钳(6)大脑镰(7)上矢状窦(8)直窦(9)穹窿(10)侧脑室中央部(11)侧脑室前角(12)侧脑室后角(13)侧脑室脉络丛(14)室间孔(15)尾状核头(16)背侧丘脑(17)尾状核尾(18)毯(19)视辐射(20)内囊(21)屏状核(22)岛叶(23)中央沟(24)岛盖(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26)外侧沟(27)缘上回(28)角回(29)顶枕沟(30)枕叶(31)距状沟(32)扣带回(33)额内侧回(34)额上回(35)额上沟(36)额中回(37)额下沟(38)扣带回峡(39)丘纹上静脉(40)额骨(41)顶骨(42)颞肌肌(43)枕骨头(颅脑)侧脑室顶部层面横断位标本- 解剖图片(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13)中央后回(14)外侧沟(15)缘上回(16)角回(17)顶枕沟(18)楔叶头(颅脑)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层面横断位标本- 解剖图片(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10)中央沟(11)额叶(12)顶叶(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20)中央前沟(21)中央后沟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13)额鳞(14)顶骨(15)冠状缝(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12)中央后回(13)顶上小叶(14)额鳞(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13)中央后沟头(颅脑)颅顶层面横断位标本- 解剖图片(1)头皮(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 CT、MRI课件
目录
•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联合
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教学
与培训
01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指将颅脑沿垂直于其前后轴的方向进 行连续切片,观察不同切面上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02 螺旋CT
采用旋转扫描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多个层面的图 像,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03 多排探测器技术
使用多排探测器同时接收X射线信号,缩短扫描时 间,提高成像速度。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图像特点
01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颅骨、脑实质、脑室等结构。
02 横断面图像
提供与人体轴面一致的图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03 不同窗宽和窗位调整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突出显示不同组织结构, 便于诊断。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
快速评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损伤情况。
颅内肿瘤
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侵 犯范围,协助制定治疗方 案。
脑血管疾病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脑 梗塞等病变。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
03
应用
评估脑功能
MRI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如 脑代谢、脑血流灌注等,为脑功能研 究提供重要手段。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04
的联合应用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关联性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基础
提供大脑各层面的详细结构信息,为CT、MRI影像提供解剖对照。
CT、MRI补充解剖细节

颅脑断层面CT解剖分析

颅脑断层面CT解剖分析

经右颈内静脉矢状断层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基底节区解剖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经 胼 胝 体 压 部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上 丘 和 后 联 合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颞 下 颌 关 节
头部断层解剖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中 央 旁 小 叶 下 份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顶 枕 沟 上 份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半 卵 圆 中 心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胼 胝 体 干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颞极冠状断层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胼胝体嘴冠状断层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三叉神经节冠状断层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乳头体冠状断层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红核和黑质冠状断层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枕 骨 大 孔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寰 枕 关 节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头颅CT影像解剖ppt

头颅CT影像解剖ppt
头部断层扫描及CT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体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壳核(外)
基底节区结构
基底节(Basal ganglia) (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 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 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 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 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 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 白球为旧纹状体。壳核是 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基底节区
杏仁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侧脑室体部
6cm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1)胼胝体膝 (2)额钳 (3) 胼胝体沟 (4)扣带沟 (5) 扣带回 (6)额内侧回 (7) 额上回 (8)额中回 (9)额 下回 (10)透明隔 (11)穹 窿柱 (12)侧脑室前角 (13) 尾状核头(14)室间孔 (15) 第三脑室 (16)背侧丘脑 (17)前背侧核 (18)内侧 背核 (19)外侧背核 (20) 豆状核 (21)内囊 (22)内 囊前肢 (23)内囊膝 (24) 内囊后肢 (25)外囊 (26) 屏状核(27)最外囊 (28) 岛叶 (29)外侧沟 (30)额、 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 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 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 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 峡 (41)舌回 (42)侧脑室 脉络丛 (43)穹窿脚 (44) 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 直窦 (47)上矢状窦

1)前连合(2)穹窿柱 (3)第三脑室、下丘脑 (4)乳头丘脑束(5)视 束(6)尾状核头(7)内 囊前肢(8)豆状核(壳) (9)外囊 (10)屏状核 (11)前穿质(12)最外 囊 (13)岛叶皮质(14) 大脑纵裂(15)额叶(16) 外侧沟和蝶嵴 (17)终 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20)额上 回 (21)额中回(22) 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25)海马伞 (26)尾状核尾 (27) 侧副隆起 (28)皮质脊 髓束(29)黑质 (30) 红核(31)内侧丘系(32) 中脑水管(33)管周灰质 (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 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 小脑幕
(1)胼胝体膝 (2)透明隔 (3)弯窿柱 (4)侧脑室前 角(5)尾状核头 (6)室间 孔 (7)第三脑室 (8)背 侧丘脑 (9)后丘脑 (10) 豆状核 (11)苍白球 (12) 壳 (13)内囊 (14)内囊 前肢 (15)内囊后肢 (16) 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 部 (18)外囊 (19)最外 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影像园(23) 僵三角 (24)僵连合 (25) 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 角区 (29)脉络丛 (30) 海马、海马伞 (31)毯、视 辐射 (32)侧副隆起 (33) 小脑蚓 (34)直窦 (35) 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 (37)大脑镰 (38)大脑内 静脉 (39)额上回 (40) 额中回 (41)额下回 (42) 颞叶岛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