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5年高考化学试卷纯word解析版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_最新修正版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_最新修正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4d5d3f16fc700abb68fcb1.png)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2.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4.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最新修正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5.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6.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 ﹣7.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二、解答题8.“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9.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10.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CH2O)x+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11.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题中火药使用、粮食酿酒以及铁的冶炼都发生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不涉及化学反应.【解答】解:A.火药使用涉及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选;B.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选;C.转轮排字为印刷操作,没有涉及化学反应,故C选;D.铁的冶炼涉及3CO+Fe2O32Fe+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选。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3709016c175f0e7cd137cf.png)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A B C D 用品压缩天然气(CNG)二氧化硫单晶硅硫酸亚铁用途汽车燃料杀菌消毒、食品防腐光导纤维营养强化剂7.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在海带灰的浸出液(含有I—)中滴加H2O2得到I2:2I—+ H2O2 + 2H+ == I2 + O2↑+ 2H2OB.用CaSO4治理盐碱地:CaSO4(s) + Na2CO3(aq)CaCO3(s) + Na2SO4(aq) C.自然界中正常的雨水呈酸性:H2O + CO2H2CO3H+ + HCO3-D.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制备Mg:MgCl2(熔融)===Mg + Cl2↑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烷、苯、乙酸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B.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C.丝绸和棉花组成元素不同,分子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D.甲醛、1,3-丁二烯和对苯二甲酸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9.一定条件下,碳钢腐蚀与溶液pH的关系如下:pH 2 4 6 6.5 8 13.5 14 腐蚀快慢较快慢较快主要产物Fe2+FeO4Fe2O3FeO2-3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A.在pH<4溶液中,碳钢主要发生析氢腐蚀B.在pH>6溶液中,碳钢主要发生吸氧腐蚀C.在煮沸除氧气后的碱性溶液中,碳钢腐蚀速率会减缓D.在pH>14溶液中,碳钢腐蚀的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10.对下列实验的结论或产生的现象预测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实验①:证明相同条件下,溶解度Mg(OH)2>Fe(OH)3B.实验②: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变为无色C.实验③:证明热稳定性Na2CO3>NaHCO3D.实验④: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不会出现蓝色晶体11.根据下列事实所得结论正确的是序号事实结论A 测得同温度同浓度的BaCl2溶液pH大于MgCl2溶液金属性:Ba>MgB 温度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气体溶于水的ΔH>0C 将SO2气体通入NaHCO3溶液中啊,反应生成CO2非金属性:S>CD 利用熟石灰与纯碱的反应可以制取烧碱碱性:Ca(OH)2>NaOH12.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2和NH3各1mol为原料,在120℃、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尿素:CO2(g) +2NH3(g)CO(NH2)2 (s) +H2O (g),混合气体中NH3的物的是质的量分数[ϕ(NH3)]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A.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起始状态的62.5%B.a点的v(逆H2O)<b点的v(逆CO2)C.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9.6D.如果将容器的容积减小一半,ϕ(NH3)随时间变化关系将发生下图所示变化25(16分).B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等性能。
2015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
![2015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化学部分(北京卷)(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07caa2aef8941ea76e0559.png)
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的生成,此题中A、B、D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而转轮排字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考点:化学反应的定义、常见生产生活中的原理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答案】D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应用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但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答案】A考点:非金属元素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答案】C考点: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过程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小分子HI,应为缩聚反应,故A错误;B. 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不含碳碳双键,而该高聚物的结构单元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不相同,故B错误;C.有两个碳碳双键,而苯乙烯有一个碳碳双键,结构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故C错误;D.质谱图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故D正确。
考点:考查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知识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 +2OH-=== Cl-+ ClO-+ 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 H2OHClO+ 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Cl2:2H++ Cl-+ ClO-= Cl2 ↑+ 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 ClO-= HClO+ CH3COO—【答案】B 【难度】★★考点: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Ⅰ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I是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NO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故A正确;II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故B正确;实验II反应停止是因为发生了钝化,不能用来比较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物质氧化性强弱只能通过比较物质得电子能力大小来分析,故C错误;III中Fe、Cu都能与硝酸反应,二者接触,否和原电池构成条件,要想验证铁是否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以连接电流计,故D正确。
【精校】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
![【精校】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0adc8314791711cc7917a8.png)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化学一、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AB.BC.CD.D解析:A、火药使用涉及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选;B、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选;C、转轮排字为印刷操作,没有涉及化学反应,故C选;D、铁的冶炼涉及3CO+Fe2O32Fe+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选。
答案:C。
2.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解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S>P,则酸性:H2SO4>H3PO4,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不选;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非金属性:Cl>Br,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不选;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Mg,则碱性:NaOH>Mg(OH)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选;D、碳酸氢盐易分解,碳酸盐难分解,所以热稳定性:Na2CO3>NaHCO3,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选。
答案:D。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解析:A、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由+5→0,属于被还原,故A错误;B、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故B正确;C、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故C正确;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2NO,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氢元素参加,故D正确。
2015年高考北京理综化学试题解析
![2015年高考北京理综化学试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d106c3da38376baf1faec4.png)
2015年高考北京理综化学试题解析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C解析:考察化学变化的概念。
火药使用涉及硝酸钾、C、S的化学反应,粮食酿酒涉及糖类水解、葡萄糖分解,铁的冶炼涉及铁的氧化物的还原反应。
选择C。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D解析:考察元素周期律。
S、P同周期,酸性;H2SO4>H3PO4 ;Cl、Br同主族,非金属性:Cl>Br;Na、Mg同周期,碱性:NaOH>Mg(OH)2;热稳定性:Na2CO3>NaHCO3,是碳酸氢盐与碳酸盐的稳定性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选择D。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A解析:考察N循环的化学本质。
A,雷电固氮,N2→NO,被氧化;合成氨是人工固氮,N2→NH3,被还原;铵盐与蛋白质可以相互转化,形成蛋白质,C、H、O参与N循环。
不正确的选择A。
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C解析:考察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
状态Ⅲ比状态I能量低,说明是放热反应;状态Ⅱ可看成中间产物,CO并没有断裂成C与O;二氧化碳中C=O键是极性键;状态Ⅰ→状态Ⅲ只是始态与终态,没有反映过程。
选择C。
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D解析:考察有机反应。
2015北京高考答案解析(化学)
![2015北京高考答案解析(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c2a31917964bcf84b9d57bfb.png)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A.选项火药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早期化学使用的经典案例。
B.选项粮食酿酒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糖类物质通过无氧呼吸转化为乙醇。
C.选项转轮排字的过程中不存在化学变化过程。
D.选项铁的冶炼过程中涉及到将化合态铁转变为游离态的铁,涉及到化学反应。
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
A.选项在元素周期表中S与P所属同周期,S在P的右边,非金属性强于P,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强于H3PO4。
B.选项在元素周期表中Cl与Br所属同主族,Cl在Br的上方,非金属性Cl强于Br。
C.选项在元素周期表中,Na与Mg所属同周期,Na在Mg的左边,所以金属性Na强于Mg,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NaOH碱性强于M g(OH)2。
D.选项考查碳酸盐与碳酸酸式盐热稳定性的问题,不涉及到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含氮化合物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A.选项雷电作用下N元素被氧化,但是在人工固氮中,通过工业合成氨的方法,N 元素被还原,所以选A。
B.选项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的一种C.选项从图中制造蛋白质与植物遗体等转化路径可以看出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D.选项从图中可知蛋白质参与了氮循环,蛋白质含有碳、氢、氧等元素。
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化学知识A.由图1可知状态Ⅲ的能量低于状态Ⅰ的能量,因此该过程是放热过程。
B.由图2可知该过程CO中的化学键没有断键。
C.CO与O生成的CO2具有极性共价键。
D.状态Ⅰ到状态Ⅲ表示的CO与O生成的CO2的过程。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机化学基础。
A.合成PPV 的反应是缩聚反应B.PPV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而聚苯乙烯结构中不含碳碳双键,故B错误C.两种有机物中含的碳碳双键的数目不同,因此不是同系物。
D.通过质谱法可测定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又知道单体的相对质量,因此可得该高分子的聚合度。
北京化学--2015年普通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纯word详解版)
![北京化学--2015年普通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纯word详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2f2483daef5ef7ba0d3ce9.png)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 D.铁的冶炼8.(2015•北京)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9.(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10.(2015•北京)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11.(2015•北京)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二、解答题25.(2015•北京)“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26.(2015•北京)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27.(2015•北京)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CH2O)n+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28.(2015•北京)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3CO+Fe2O32Fe+3CO28.(2015•北京)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2NO9.(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10.(2015•北京)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有两个碳碳双键,而苯乙烯有一个碳碳双键,结构不同,二者不11.(2015•北京)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12.(2015•北京)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二、解答题25.(2015•北京)“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CH3C≡CH.(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HCHO.(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醛基.(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NaOH、醇溶液.(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CH3C≡CCH2OH.(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为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最后I发生“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生成J,以此来解答.,为,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醛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醛基;故答案为:,.26.(2015•北京)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SO2+2H2O+I2=H2SO4+2HI.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且HI 电离出氢离子.(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压强.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L1<L2,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27.(2015•北京)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H++HCO3﹣.(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2HCO3﹣+Ca2+=CaCO3↓+CO2↑+H2O.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xCO2+2xH218O(CH2O)n+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故答案为:28.(2015•北京)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化学平衡状态.(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溶液稀释对颜色的变化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正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左管出现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0.01mol/LFeSO4溶液.(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该反应为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a4948dbed630b1c58eeb59c.png)
2015 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以下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波及化学反响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2.以下有关性质的比较,不可以用元素周期律解说的是()A.酸性: H2SO4>H3PO4B.非金属性: Cl>BrC.碱性: NaOH> Mg( OH)2.热稳固性:23>NaHCO3D Na CO3.以下对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互相转变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4.最新报导:科学家初次用X 射线激光技术察看到CO与 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响过程的表示图以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CO和 O 生成 CO2是吸热反响B.在该过程中, CO断键形成 C 和 OC.CO和 O 生成了拥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 →状态Ⅲ表示 CO与 O2反响的过程5.合成导电高分子资料PPV的反响: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合成 PPV的反响为加聚反响B.PPV与聚苯乙烯拥有同样的重复构造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经过质谱法测定 PPV的均匀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6.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 NaClO,还含有必定量的 NaOH.以下用来解说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 pH 约为 11)()A.该消毒液可用 NaOH溶液汲取 Cl2﹣﹣制备: Cl2 +2OH═ ClO +Cl?+H2O.该消毒液的pH 约为﹣+H2﹣B12: ClO 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加强漂白作用: CH3COOH+ClO ═HClO+CH3COO ﹣7.在通风橱中进行以下实验:步骤现Fe 表面产生大批无色气泡,Fe 表面产生少许红棕色Fe、Cu 接触后,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气泡后,快速停止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 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 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挡 Fe 进一步反响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 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 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 Cu 之间连结电流计,可判断Fe 能否被氧化二、解答题8.“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响”被《 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响可高效修建五元环状化合物:(R、 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 J 的路线以下:已知:( 1) A 属于炔烃,其构造简式是.( 2)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 的构造简式是.( 4) F与试剂 a 反响生成 G 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 5) M 和 N 均为不饱和醇. M 的构造简式是.( 6) N 为顺式构造,写出N 和 H 生成 I(顺式构造)的化学方程式:.9.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洁净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响过程如图 1 所示:( 1)反响Ⅰ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响Ⅰ获得的产物用I2进行分别.该产物的溶液在过度I2的存在下会分红两层﹣﹣含低浓度 I2的 H2SO4层和含高浓度 I2的 HI 层.( 2)①依据上述事实,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别b.加 I2前, H2 SO4溶液和 HI 溶液不互溶c.I 2 在HI溶液中比在H2 4 溶液中易溶SO②鉴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层中 c(H+):(c SO 2﹣)=2.06:1.其比值大于 2 的原由是.2SO44( 3)反响Ⅱ:(I)=2SO( g) +O +2H()△﹣1.2H2SO4222O g H=+550kJ?mo1它由两步反响构成:﹣1ⅰ. H2SO4(I)=SO3(g)+H2O(g),△ H=+177kJ?mo1 ;ⅱ. SO3(g)分解.L (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 2 表示 L 一准时,ⅱ中 SO3(g)的平衡转变率随 X 的变化关系.① X 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 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原由:.10.研究 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现在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溶于海水的 CO2主要以 4 种无机碳形式存在.此中 HCO3﹣占 95%.写出 CO2溶于水产生 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碳循环中,经过以下图的门路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明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以下,将其增补完好:+(CH2O)x+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 95%以上,其正确丈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丈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纳以下方法:①气提、汲取 CO2.用 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 CO2并用碱液汲取(装置表示图以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增补完好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汲取液汲取的无机碳转变为NaHCO3,再用 x mol?L﹣1 HCl 溶液滴定,耗费 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 4)利用以下图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益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联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 的原理:.2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办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海洋.办理至合格的方法是.11.为商讨化学均衡挪动原理与氧化复原反响规律的联系,某同学经过改变浓度3+﹣2+3+2+研究“2Fe+2I? 2Fe +I2”反响中 Fe 和 Fe 的互相转变.实验如图1 所示:(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响到达.( 2)ⅲ是ⅱ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清除ⅱ中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示均衡逆向挪动,Fe2+向 Fe3+转变.用化学均衡挪动原理解说原由:.( 4)依据氧化复原反响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 中 Fe2+向 Fe3+转变的原由:外加++﹣﹣2Ag 使 c(I)降低,致使 I 的复原性弱于Fe.用图 2 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考证.① 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 b 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响达到均衡)后,向 U 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明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依照( 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证明了ⅱ中 Fe2+向 Fe3+转变的原由.①转变的原由是.②与( 4)实验对照,不一样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复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复原性 Fe2﹣>I﹣.将( 3)和( 4)、(5)作对照,得出的结论是.2015 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照答案与试题分析一、选择题1.以下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波及化学反响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剖析】化学反响的根本标记是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题中火药使用、粮食酿酒以及铁的冶炼都发生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不波及化学反响.【解答】解: A.火药使用波及反响为2KNO3+S+3C=K2S+N2↑+3CO2↑,发生化学反响,故 A 不选;B.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响,故 B 不选;C.转轮排字为印刷操作,没有波及化学反响,故 C 选;D.铁的冶炼波及3CO+Fe2O32Fe+3CO2,发生化学反响,故D 不选。
全国高考理综(北京卷)化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理综(北京卷)化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70e5b433687e21ae45a937.png)
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北京卷)化学试题及答案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的使用B 粮食酿酒C 转轮排字D 铁的冶炼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 2SO 4>H 3PO 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 2CO 3>NaHCO 3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氮元素均被氧化B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 、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 、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 与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CO 和O 生成CO 2是吸热反应B 、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C 和O C 、CO 和O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 2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 与O 2反应的过程 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 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合成PPV 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 、PPV 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状态Ⅱ状态Ⅰ状态Ⅲ 反应过程能量表示C表示O表示催化剂 状态Ⅰ 状态Ⅱ 状态Ⅲ nI I + nCH 2=CH — —CH=CH 2 I[ —CH=CH]n H + (2n-1)HI 催化剂D 、通过质谱法测定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 ,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 ,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 溶液的pH 约为11)A 、该消毒液可用NaOH 溶液吸收Cl 2制备: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B 、该消毒液的pH 约为12:ClO - + H 2OHClO + OH -C 、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 )混用,产生Cl 2:2H ++ Cl - + ClO -==== Cl 2↑+ H 2O D 、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 ,可增强漂白作用:CH 3COOH + ClO - ==== HClO + CHCOO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Ⅰ 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 2=2NO 2 B 、Ⅱ中的现象说明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 进一步反应 C 、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 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 3D 、针对Ⅲ中现象,在Fe 、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 是否被氧化25.(17分)“张-烯炔环异构反应”被《Name Reactions 》收录。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79e532b52acfc789ebc9f4.png)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A B.B C.C D.D2.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4.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5.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6.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 ﹣7.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市年高考化学试卷纯word解析版
![市年高考化学试卷纯word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2a4d23336c1eb91a375dbe.png)
市年高考化学试卷纯w o r d解析版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6.(2015?北京)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 C D. D7.(2015?北京)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8.(2015?北京)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9.(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 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10.(2015?北京)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 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11.(2015?北京)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12.(2015?北京)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二、解答题25.(2015?北京)“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26.(2015?北京)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27.(2015?北京)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CH2O)n+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28.(2015?北京)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 ﹣)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6.(2015?北京)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 D考点:真题集萃;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题中火药使用、粮食酿酒以及铁的冶炼都发生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不涉及化学反应.解答:解:A.火药使用涉及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选;B.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选;C.转轮排字为印刷操作,没有涉及化学反应,故C选;D.铁的冶炼涉及3CO+Fe2O32Fe+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选.故选C.点评:本题为2015年北京考题,涉及化学反应与生活、生产的考查,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7.(2015?北京)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考点: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分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D.碳酸氢盐易分解,碳酸盐难分解.解答: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S>P,则酸性:H2SO4>H3PO4,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不选;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非金属性:Cl>Br,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 不选;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Mg,则碱性:NaOH>Mg(OH)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选;D.碳酸氢盐易分解,碳酸盐难分解,所以热稳定性:Na2CO3>NaHCO3,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选.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8.(2015?北京)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考点:氮的固定;分析: A.根据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结合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B.人工固氮是人为的条件下将氮元素的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C.根据氮循环中物质的分类进行解答;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氮的氧化物,氧元素参与,转化为铵盐,氢元素参加.解答:解:A.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由+5→0,属于被还原,故A错误;B.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故B正确;C.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故C正确;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2NO,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氢元素参加,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氮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理解还原反应、人工固氮等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9.(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考点: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CO2,不存在CO的断键过程,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由图可知不存在CO的断键过程,故B错误;C.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CO2,CO2含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而不是与氧气反应,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为2015年考题,侧重于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的考查,题目着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注意把握题给信息,难度不大.10.(2015?北京)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 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考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A.缩聚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产生有简单分子(如H2O、HX、醇等)的化学反应;B.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不含碳碳双键,而该高聚物的结构单元中含有碳碳双键;C.同系物所含官能团数目相同;D.质谱仪能记录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解答:解:A.合成PPV通过缩聚反应生成,同时有小分子物质HI生成,不属于加聚反应,故A错误;B.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不含碳碳双键,而该高聚物的结构单元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不相同,故B错误;C.有两个碳碳双键,而苯乙烯有一个碳碳双键,结构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故C错误;D.质谱仪能记录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质谱图中数值最大的即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合反应原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聚合反应原理,选项B为易错点,找准链节是解题的关键.11.(2015?北京)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考点:真题集萃;氯气的化学性质.专题:卤族元素.分析: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应为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为84消毒液,含有NaClO,可在酸性条件下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应为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故A正确;B.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而消毒液的pH约为12,因此溶液的pH主要不是由ClO﹣的水解造成的,氢氧化钠过量,为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在酸性条件下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发生2H++Cl﹣+ClO﹣═Cl2↑+H2O,故C 正确;D.由于HClO酸性较弱,则NaClO可与醋酸反应生成HClO,漂白性增强,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为2015年北京考题,以氯气为载体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12.(2015?北京)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考点:真题集萃;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NO,NO遇空气变为二氧化氮;B.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发生钝化现象;C.对比I、Ⅱ的现象,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迅速被钝化,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D.根据Ⅲ中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解答:解:A.稀硝酸具有酸性与强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NO,NO遇空气变为二氧化氮,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故A正确;B.Ⅱ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故B正确;C.对比I、Ⅱ的现象,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迅速被钝化,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故C错误;D.根据Ⅲ中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进而判断Fe是否被氧化,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硝酸的化学性质、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25.(2015?北京)“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CH3C≡CH.(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HCHO.(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醛基.(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NaOH、醇溶液.(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CH3C≡CCH2OH.(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考点:真题集萃;有机物的推断.分析:由合成流程可知,A为炔烃,结构为CH3C≡CH,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为HCHO,A与B发生加成反应生成M为CH3C≡CCH2OH,M和N均为不饱和醇,则M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N为CH3CH=CHCH2OH;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则C为,D为CH3CHO,由信息可知生成E为,E氧化生成F为,试剂a为溴水,生成G 为,试剂b为NaOH/醇溶液,G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则H,CH3CH=CHCH2OH与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最后I发生“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生成J,以此来解答.解答:解:由合成流程可知,A为炔烃,结构为CH3C≡CH,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为HCHO,A与B发生加成反应生成M为CH3C≡CCH2OH,M和N均为不饱和醇,则M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N为CH3CH=CHCH2OH;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则C为,D为CH3CHO,由信息可知生成E为,E氧化生成F为,试剂a为溴水,生成G 为,试剂b为NaOH/醇溶液,G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则H为,(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CH3C≡CH,故答案为:CH3C≡CH;(2)B的结构简式是HCHO,故答案为:HCHO;(3)E为,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醛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醛基;(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NaOH、醇溶液,故答案为:;NaOH、醇溶液;(5)M的结构简式是CH3C≡CCH2OH,故答案为:CH3C≡CCH2OH;(6)N为顺式结构,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及推断,为高频考点,为2015年高考真题,把握合成流程中官能团的变化、反应条件、碳链变化推断物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26.(2015?北京)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SO2+2H2O+I2=H2SO4+2HI.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且HI电离出氢离子.(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压强.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L1<L2,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考点:真题集萃;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1)由图可知,反应I为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2)①分成两层,与溶解性、密度有关;②两层的颜色不同;③H2SO4中c(H+):c(SO42﹣)=2:1,且HI电离出氢离子;(3)①由图可知,X越大,转化率越低;②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解答:解:(1)由图可知,反应I为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该反应为SO2+2H2O+I2=H2SO4+2HI,故答案为:SO2+2H2O+I2=H2SO4+2HI;(2)①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才出现上下层,故a正确;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互溶,与分层无关,故b错误;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则碘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类似萃取,与分层有关,故c正确;故答案为:ac;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故答案为: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③H2SO4层中c(H+):c(SO42﹣)=: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且HI电离出氢离子,故答案为: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且HI电离出氢离子;(3)①由图可知,X越大,转化率越低,升高温度转化率增大,则X表示压强,故答案为:压强;②由SO3(g)=SO2(g)+O2(g)△H>0,温度高,转化率大,图中等压强时L2对应的转化率大,则L1<L2,故答案为:L1<L2,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及化学平衡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平衡影响因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27.(2015?北京)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H++HCO3﹣.(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2HCO3﹣+Ca2+=CaCO3↓+CO2↑+H2O.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xCO2+2xH218O(CH2O)n+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考点:真题集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分析:(1)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为弱酸,部分电离生成碳酸氢根;(2)①由图可知:此过程碳酸氢根转化生成碳酸钙,据此书写方程式;②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与水在太阳光作用下,在叶绿体中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来源于水中的氧,据此解答;(3)①由题意可知,需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二氧化碳,那么需要滴加稀酸酸化,且装置中应从长管吹入氮气,从短管吹出二氧化碳,据此解答即可;②依据原理NaHCO3+HCl=NaCl+CO2↑+H2O解答即可;(4)a室接电源的正极,为阳极,水得到电子生成氧气和氢离子,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与b室中的碳酸氢根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解答即可;②c室连接电源的负极,为阴极,水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a室中产生氢离子,用c室排除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即可,据此解答.解答:解:(1)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为弱酸,部分电离生成碳酸氢根,有关方程式为:CO2+H2OH2CO3,H2CO3H++HCO3﹣,故答案为:CO2+H2OH2CO3,H2CO3H++HCO3﹣;(2)①反应物中含有碳酸氢根,生成物为碳酸钙,依据元素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得出方程式为:2HCO3﹣+Ca2+=CaCO3↓+CO2↑+H2O,故答案为:2HCO3﹣+Ca2+=CaCO3↓+CO2↑+H2O;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源于水,即水中的氧原子采用示踪法标记为18O,依据元素守恒配平应需要CO2和H218O,故答案为:CO2;H218O;(3)①酸化海水,可以使用试剂:稀硫酸,利用分液漏斗滴加,长管进气,短管出气,故装置为:,故答案为:;②此反应原理为:NaHCO3+HCl=NaCl+CO2↑+H2O,即碳酸氢钠与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那么海水中碳酸氢钠的浓度为c,体积均为mL,依据题意有c×z=xy,解c=,故答案为:;(4)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故答案为: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②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故答案为: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海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充分理解所给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较大.28.(2015?北京)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化学平衡状态.(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溶液稀释对颜色的变化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 ﹣)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正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左管出现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LFeSO4溶液.(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该反应为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考点:真题集萃;氧化还原反应.分析:(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根据实验iii和实验ii的对比可以看出是为了排除有ii中水造成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的影响;(3)i.加入AgNO3,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ii.加入FeSO4,Fe2+浓度增大,平衡逆移;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可知b极Fe3+得到电子,作正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LAgNO3溶液,若生成黄色沉淀,可知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5)①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LFeSO4溶液;(6)将(3)和(4)、(5)作对比,可知氧化性、还原性与浓度有关.解答:解:(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否则干扰平衡移动的判断,故答案为:化学平衡状态;(2)由实验iii和实验ii的对比可知,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有ii中水造成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的影响,故答案为:溶液稀释对颜色的变化;(3)i.加入AgNO3,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可知Fe2+向Fe3+转化,故答案为: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ii.加入FeSO4,Fe2+浓度增大,平衡逆移;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右侧为正极,可知b极Fe3+得到电子,则b作正极,故答案为:正;。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北京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北京卷)](https://img.taocdn.com/s3/m/c7ae8e25bb4cf7ec4bfed07b.png)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6.(2015北京理综,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字答案:C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项,火药使用时,火药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产生,有化学变化,A错误;B项,粮食酿酒涉及淀粉水解、葡萄糖分解转化为酒精和CO2,有化学变化,B错误;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C正确;D项,铁的冶炼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学变化,D错误,答案选C。
7.(2015北京理综,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答案:D解析:A项,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磷元素的,则硫酸的酸性强于磷酸的;B项,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溴元素的;C项,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钠的金属性强于镁的,则氢氧化钠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镁,C错误;D项,碳酸钠的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的,与元素周期律没有关系,D符合,答案选D。
8.(2015北京理综,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答案:A解析:A项,人工固氮过程中N2+3H22NH3中氮元素被还原,A错误;B项,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是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是氮气与氢气转化为氨气,属于人工固氮,B正确;C项,利用铵盐合成尿素说明含氮的无机物和含氮的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C正确;D项,由于动植物排泄物及遗体也参与在氮的循环中,因此C、H、O在不同阶段参与了氮的循环,D正确,答案选A。
2015年高考试题化学(北京卷)解析版
![2015年高考试题化学(北京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d7758b376baf1ffc4fadca.png)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市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7 5示意图如下:10. 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CH -- HPPVF列说法正确.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I>BrC.碱性:NaOH>Mg(OH) 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 3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氮元素均被氧化B.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 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 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动物排泄一固氮作用物及遗体(豆科类植物的根瘤)氨或铵盐 + . __________、亚硝酸盐— ---------------- 1■匸硝酸盐F被细菌分解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F列说法正确的是:A.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I T状态川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2n+ (2n - 1)HIO大气中的氮人工固氮动物摄食制造蛋白质植物遗体丿状态I 状态n 状态皿•表示C 1:-表示O W'表示催化剂I _ : CH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 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 CH2= CH - - CH = CH2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11. 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IO ,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IO溶液的pH约为11)A. 该消毒液可用NaOH 溶液吸收CI2制备:CI2 + 2OH -== Cl-+CIO-+H2OB. 该消毒液的pH 约为12: CIO -+ H2O - ' HCIO + OH -C. 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I)混用,产生有毒CI2: 2H+ + CI -+CIO -== Cl2f + HOD. 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I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 + CIO -== HCIO + CH 3COOA. I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 n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进一步反应C. 对比I、n中的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 针对川中的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25. (17 分)张一烯炔环异构化反应 "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 - C - J HC = C R/O —CH2 H2C- R ”■V 7 ”R —CH C = CH 铑催化剂.汪—CH,>C CH 2O'O’-—CH HC = CH2卩-CHCH2o 'o'(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含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铑催化剂”(1) A 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高考)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fb8d7f770bf78a64295461.png)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2.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4.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5.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6.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 ﹣7.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二、解答题8.“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9.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10.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CH2O)x+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11.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题中火药使用、粮食酿酒以及铁的冶炼都发生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不涉及化学反应.【解答】解:A.火药使用涉及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选;B.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选;C.转轮排字为印刷操作,没有涉及化学反应,故C选;D.铁的冶炼涉及3CO+Fe2O32Fe+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6.(2015•北京)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7.(2015•北京)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8.(2015•北京)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9.(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 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10.(2015•北京)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 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11.(2015•北京)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12.(2015•北京)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二、解答题25.(2015•北京)“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3)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是.(5)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26.(2015•北京)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3)反应Ⅱ:2H2SO4(I)+2SO2(g)+O2+2H2O(g)△H=+550kJ▪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27.(2015•北京)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CH2O)n+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 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28.(2015•北京)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2015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6.(2015•北京)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A.A B.B C.C D.D考点:真题集萃;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题中火药使用、粮食酿酒以及铁的冶炼都发生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不涉及化学反应.解答:解:A.火药使用涉及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A 不选;B.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B不选;C.转轮排字为印刷操作,没有涉及化学反应,故C选;D.铁的冶炼涉及3CO+Fe2O32Fe+3CO2,发生化学反应,故D不选.故选C.点评:本题为2015年北京考题,涉及化学反应与生活、生产的考查,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7.(2015•北京)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B.非金属性:Cl>BrC.碱性:NaOH>Mg(OH)2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考点: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分析: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D.碳酸氢盐易分解,碳酸盐难分解.解答: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S>P,则酸性:H2SO4>H3PO4,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不选;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非金属性:Cl>Br,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不选;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Mg,则碱性:NaOH>Mg(OH)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选;D.碳酸氢盐易分解,碳酸盐难分解,所以热稳定性:Na2CO3>NaHCO3,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选.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注意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8.(2015•北京)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考点:氮的固定;分析:A.根据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结合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B.人工固氮是人为的条件下将氮元素的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C.根据氮循环中物质的分类进行解答;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氮的氧化物,氧元素参与,转化为铵盐,氢元素参加.解答:解:A.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由+5→0,属于被还原,故A错误;B.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故B正确;C.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故C正确;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2NO,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氢元素参加,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氮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理解还原反应、人工固氮等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9.(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 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考点: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CO2,不存在CO的断键过程,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由图可知不存在CO的断键过程,故B错误;C.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CO2,CO2含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而不是与氧气反应,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为2015年考题,侧重于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的考查,题目着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注意把握题给信息,难度不大.10.(2015•北京)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 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考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A.缩聚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产生有简单分子(如H2O、HX、醇等)的化学反应;B.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不含碳碳双键,而该高聚物的结构单元中含有碳碳双键;C.同系物所含官能团数目相同;D.质谱仪能记录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解答:解:A.合成PPV通过缩聚反应生成,同时有小分子物质HI生成,不属于加聚反应,故A错误;B.聚苯乙烯的重复结构单元为,不含碳碳双键,而该高聚物的结构单元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不相同,故B错误;C.有两个碳碳双键,而苯乙烯有一个碳碳双键,结构不同,二者不是同系物,故C错误;D.质谱仪能记录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质谱图中数值最大的即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合反应原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聚合反应原理,选项B为易错点,找准链节是解题的关键.11.(2015•北京)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Cl2+2OH﹣═ClO﹣+Cl‑+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lO﹣+H2O⇌HClO+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考点:真题集萃;氯气的化学性质.专题:卤族元素.分析: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应为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为84消毒液,含有NaClO,可在酸性条件下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应为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故A正确;B.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而消毒液的pH约为12,因此溶液的pH主要不是由ClO﹣的水解造成的,氢氧化钠过量,为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C.在酸性条件下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发生2H++Cl﹣+ClO﹣═Cl2↑+H2O,故C正确;D.由于HClO酸性较弱,则NaClO可与醋酸反应生成HClO,漂白性增强,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为2015年北京考题,以氯气为载体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12.(2015•北京)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考点:真题集萃;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的化学性质.分析: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NO,NO遇空气变为二氧化氮;B.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发生钝化现象;C.对比I、Ⅱ的现象,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迅速被钝化,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D.根据Ⅲ中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解答:解:A.稀硝酸具有酸性与强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NO,NO遇空气变为二氧化氮,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故A正确;B.Ⅱ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故B正确;C.对比I、Ⅱ的现象,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迅速被钝化,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故C错误;D.根据Ⅲ中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进而判断Fe是否被氧化,故D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硝酸的化学性质、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25.(2015•北京)“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 》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 、R ′、R 〞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 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CH 3C ≡CH .(2)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 的结构简式是 HCHO .(3)C 、D 含有与B 相同的官能团,C 是芳香族化合物.E 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碳碳双键、醛基 .(4)F 与试剂a 反应生成G 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 是 NaOH 、醇溶液 .(5)M 和N 均为不饱和醇.M 的结构简式是 CH 3C ≡CCH 2OH .(6)N 为顺式结构,写出N 和H 生成I (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考点:真题集萃;有机物的推断.分析: 由合成流程可知,A 为炔烃,结构为CH 3C ≡CH ,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 为HCHO ,A 与B 发生加成反应生成M 为CH 3C ≡CCH 2OH ,M 和N 均为不饱和醇,则M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N 为CH 3CH=CHCH 2OH ;C 、D 含有与B 相同的官能团,C 是芳香族化合物,则C 为,D 为CH 3CHO ,由信息可知生成E 为,E 氧化生成F 为,试剂a 为溴水,生成G 为,试剂b 为NaOH/醇溶液,G 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 ,则H ,CH 3CH=CHCH 2OH 与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 ,最后I 发生“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生成J ,以此来解答.解答: 解:由合成流程可知,A 为炔烃,结构为CH 3C ≡CH ,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 为HCHO ,A 与B 发生加成反应生成M 为CH 3C ≡CCH 2OH ,M 和N 均为不饱和醇,则M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N 为CH 3CH=CHCH 2OH ;C 、D 含有与B 相同的官能团,C 是芳香族化合物,则C 为,D 为CH 3CHO ,由信息可知生成E 为,E 氧化生成F 为,试剂a 为溴水,生成G 为,试剂b 为NaOH/醇溶液,G 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 ,则H 为,(1)A 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CH 3C ≡CH ,故答案为:CH 3C ≡CH ;(2)B 的结构简式是HCHO ,故答案为:HCHO ;(3)E 为,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醛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醛基;(4)F 与试剂a 反应生成G 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b 是NaOH 、醇溶液,故答案为:;NaOH 、醇溶液;(5)M 的结构简式是CH 3C ≡CCH 2OH ,故答案为:CH 3C ≡CCH 2OH ;(6)N 为顺式结构,N 和H 生成I (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及推断,为高频考点,为2015年高考真题,把握合成流程中官能团的变化、反应条件、碳链变化推断物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26.(2015•北京)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SO 2+2H 2O+I 2=H 2SO 4+2HI .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 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 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 2的H 2SO 4层和含高浓度I 2的HI 层.(2)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选填序号).a .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 .加I 2前,H 2SO 4溶液和HI 溶液不互溶c .I 2在HI 溶液中比在H 2SO 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 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 . ③经检测,H 2SO 4层中c (H +):c (SO 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 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 ,且HI 电离出氢离子 .(3)反应Ⅱ: 2H 2SO 4(I )+2SO 2(g )+O 2+2H 2O (g )△H=+550kJ ▪mo1﹣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ⅰ.H2SO4(I)=SO3(g)+H2O(g),△H=+177kJ▪mo1﹣1;ⅱ.SO3(g)分解.L (L1,L2),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图2表示L一定时,ⅱ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压强.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L1<L2,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考点:真题集萃;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1)由图可知,反应I为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2)①分成两层,与溶解性、密度有关;②两层的颜色不同;③H2SO4中c(H+):c(SO42﹣)=2:1,且HI电离出氢离子;(3)①由图可知,X越大,转化率越低;②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解答:解:(1)由图可知,反应I为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该反应为SO2+2H2O+I2=H2SO4+2HI,故答案为:SO2+2H2O+I2=H2SO4+2HI;(2)①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才出现上下层,故a正确;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互溶,与分层无关,故b错误;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则碘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类似萃取,与分层有关,故c正确;故答案为:ac;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故答案为:观察颜色,颜色深的为HI层,颜色浅的为硫酸层;③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且HI电离出氢离子,故答案为:硫酸层中含少量的I,且HI电离出氢离子;(3)①由图可知,X越大,转化率越低,升高温度转化率增大,则X表示压强,故答案为:压强;②由SO3(g)=SO2(g)+O2(g)△H>0,温度高,转化率大,图中等压强时L2对应的转化率大,则L1<L2,故答案为:L1<L2,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转化率大.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及化学平衡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平衡影响因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27.(2015•北京)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H++HCO3﹣.(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2HCO3﹣+Ca2+=CaCO3↓+CO2↑+H2O.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xCO2+2xH218O(CH2O)n+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②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mol▪L﹣1.(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考点:真题集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分析:(1)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为弱酸,部分电离生成碳酸氢根;(2)①由图可知:此过程碳酸氢根转化生成碳酸钙,据此书写方程式;②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与水在太阳光作用下,在叶绿体中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来源于水中的氧,据此解答;(3)①由题意可知,需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二氧化碳,那么需要滴加稀酸酸化,且装置中应从长管吹入氮气,从短管吹出二氧化碳,据此解答即可;②依据原理NaHCO3+HCl=NaCl+CO2↑+H2O解答即可;(4)a室接电源的正极,为阳极,水得到电子生成氧气和氢离子,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与b室中的碳酸氢根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解答即可;②c室连接电源的负极,为阴极,水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a室中产生氢离子,用c室排除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即可,据此解答.解答:解:(1)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为弱酸,部分电离生成碳酸氢根,有关方程式为:CO2+H2O⇌H2CO3,H2CO3⇌H++HCO3﹣,故答案为:CO2+H2O⇌H2CO3,H2CO3⇌H++HCO3﹣;(2)①反应物中含有碳酸氢根,生成物为碳酸钙,依据元素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得出方程式为:2HCO3﹣+Ca2+=CaCO3↓+CO2↑+H2O,故答案为:2HCO3﹣+Ca2+=CaCO3↓+CO2↑+H2O;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源于水,即水中的氧原子采用示踪法标记为18O,依据元素守恒配平应需要CO2和H218O,故答案为:CO2;H218O;(3)①酸化海水,可以使用试剂:稀硫酸,利用分液漏斗滴加,长管进气,短管出气,故装置为:,故答案为:;②此反应原理为:NaHCO3+HCl=NaCl+CO2↑+H2O,即碳酸氢钠与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那么海水中碳酸氢钠的浓度为c,体积均为mL,依据题意有c×z=xy,解c=,故答案为:;(4)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故答案为:a室:2H2O﹣4e=4H++O2↑,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H2O;②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故答案为:c室:2H2O+2e﹣=2OH﹣+H2↑,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装置入口海水的pH.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海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充分理解所给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较大.28.(2015•北京)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到达化学平衡状态.(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溶液稀释对颜色的变化造成的影响.(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图2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正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左管出现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①转化的原因是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0.01mol/LFeSO4溶液.(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该反应为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考点:真题集萃;氧化还原反应.分析:(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根据实验iii和实验ii的对比可以看出是为了排除有ii中水造成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的影响;(3)i.加入AgNO3,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ii.加入FeSO4,Fe2+浓度增大,平衡逆移;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可知b极Fe3+得到电子,作正极;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 AgNO3溶液,若生成黄色沉淀,可知I﹣浓度降低,2Fe3++2I﹣⇌2Fe2++I2平衡逆向移动;(5)①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0.01mol/L FeSO4溶液;(6)将(3)和(4)、(5)作对比,可知氧化性、还原性与浓度有关.解答:解:(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