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质量管理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加剧,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质监测成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水质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应对措施。
一、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容易导致监测结果的误差和不准确性。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增强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2、建立能力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和促进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
二、监测手段更新不及时,技术设备滞后
水质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监测设备也在不断发展,如果监测手段更新不及时,技术设备滞后,将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定期更新和升级监测设备,保证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2、引进市场上最新、最先进的监测设备,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水质监测需求。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能不足
1、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2、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和数据查核机制,消除误差和不准确性。
四、监测点位置选择不合理,导致监测结果不科学
选择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是水质监测的重要因素,如果位置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监测结果不科学、不准确。
此时应考虑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根据水质变化规律和区域分布特点,科学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和数量。
2、加强监测点管理,定期对各个监测点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选择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当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水质的监测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在环境监测中,水监测是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保证水监测的数据可靠性,需要严格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
本文将就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监测的质量控制水监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水质监测仪器设备是获取监测数据的重要工具,因此其质量非常重要。
在水监测中,应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具有国家认证的检定证书,并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维护、校准和检定。
在监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使用,对仪器设备的数据进行定期的验证和质量评估。
2. 人员素质的质量控制水监测人员的素质对于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水监测中,监测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水监测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在监测过程中应该保持仪器设备的稳定和持续性、避免操作失误和数据干扰。
3.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样品采集是水监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保持采样容器的清洁和消毒,并且对水样进行标识和封存,以防样品的污染和变质。
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采集样品,并在采样过程中充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4. 质量控制文件的建立和管理在水监测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文件、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指南等。
对于水监测的数据和记录应该保持完整和准确,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复核。
质量控制文件应包括监测设备的校准和检定记录、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记录、样品的采集和保存记录等内容。
1. 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为了保证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应当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确保水监测中的监测方法和技术符合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应该充分考虑水监测中的实际情况和最新技术,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定办法等七项制度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定办法等七项制度本文主要介绍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定办法等七项制度的内容。
这七项制度分别为:水质监测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制度、评定制度、报告制度和相关记录制度。
本文将详细说明每个制度的内容和实施要求。
1. 水质监测制度水质监测制度是指对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系列规范和流程。
其中包括以下内容:•监测目标和范围: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范围,包括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参数等。
•监测频次和方法:确定监测的频次和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实地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等。
•监测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和分析方法的验证等。
•监测数据处理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及时编制监测报告。
2. 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是指对水质监测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内容:•组织结构和职责:明确水质监测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工作程序和流程:规定水质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设备和设施管理:管理和维护监测设备和设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人员培训和考核:培训监测人员的技术和操作要求,并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估。
3. 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是指对水质监测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内容:•监督检查内容和方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式,包括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等。
•监督检查程序和标准:规定监督检查的程序和标准,确保监测工作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监督检查记录和报告:记录监督检查的结果和问题,并及时报告给上级部门。
4. 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指对水质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其中包括以下内容:•考核指标和标准:确定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包括监测数据准确性、工作效率等。
•考核方式和周期:规定考核的方式和周期,包括定期考核和临时考核等。
•考核结果和处理: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
水质检测管理标准
水质检测管理标准1. 概述水质检测是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对各行业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规范水质检测工作,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水质检测管理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水质检测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检测流程、设备要求和数据分析。
2. 质量管理2.1 质量控制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标准品的选用、仪器设备的校准、实验室环境的控制等。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2 实验室管理实验室要具备良好的管理体系,包括标本管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管理等。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审,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素质进行提升,增强实验室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
3. 检测流程3.1 采样方案采样是确保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前提。
采样方案应包括采样点的选择、采样容器的选用、采样程序和采样频次等内容。
采样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培训和资质,严格按照采样方案进行操作。
3.2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是水质检测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样品处理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样品处理需要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确保样品不受外界干扰和污染。
3.3 检测方法水质检测应使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检测中应遵循检测方法的要求,采用正确的测试条件和仪器设备,减小误差和偏差。
4. 设备要求4.1 仪器设备选择水质检测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包括光谱仪、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
在选择仪器设备时,应考虑其性能、精度和稳定性,并确保仪器设备定期维护和校准。
4.2 仪器设备操作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培训和证书,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操作中的异常情况。
5.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水质检测的重要环节,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评估水质状况。
数据分析应采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解读,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和评估。
6. 结论水质检测管理标准是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与水质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水质监测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也日益受到重视。
一、水质监测的重要性水质监测是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和监测,以确保水质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和健康要求。
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水质变化的趋势,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二、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1.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水质监测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因此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及时维护和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稳定性和精确度。
对于关键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资质认证和检定,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样品采集是水质监测的重要环节,采样质量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对于临时性的采样点,需要掌握其位置和变化规律,以保证采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水质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质的分析和检测,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分析。
在使用实验方法时,需要遵循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操作要求,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新的实验方法,需要进行验证和比对分析,以确保其适用性和准确度。
4.质量控制记录与管理水质监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记录,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
需要建立完善的样品登记和跟踪系统,确保各样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对于异常数据和结果,需要进行及时的审查和处理,并建立相关的质量问题反馈机制,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三、水质监测的保证措施1.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水质监测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因此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良好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水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内容
水质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质监测管理,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水质监测机构、监测站、监测人员及相关单位。
第三条水质监测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原则。
第二章水质监测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并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
第五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第三章水质监测方法与标准第七条水质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方法的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八条水质监测标准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并适时更新。
第四章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第九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
第五章水质监测报告与发布第十二条水质监测机构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监测报告。
第十三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监测数据和结果。
第十四条水质监测机构应保证监测报告和发布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第六章监督管理第十五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质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水质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七条水质监测机构应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公众提出的质疑和投诉及时进行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水质监测机构违反本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水质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篡改水质监测数据,违反规定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概述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地表水自动监测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水质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法性,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下面将对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进行概述。
一、质量目标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还要提高监测效率,减少测试成本,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质量管理体系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工作流程、人员配备和质量控制措施等。
管理机构要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要清晰明确,确保监测环节的无缝衔接;合理配置专业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对整个监测流程进行管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仪器设备和试剂的选择与校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涉及到大量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的使用,合理选择和校准仪器设备和试剂,对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选择仪器设备和试剂时,要考虑实际监测需求和要求的准确度,并进行严格的验收和检验。
要建立仪器设备和试剂的定期检验和校准机制,确保其工作正常、准确可靠。
四、样品采集和保存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的水样采集和保存也是关键环节之一。
对于不同的监测项目和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采样计划和采样方法,并确保采样的过程符合相关要求。
对采集的水样要及时进行标识、封存和储存,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包括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监测现场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分析,进行仪器校准和精确度检验,确保仪器设备正常工作;实验室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样品进行规范化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环境监测中水质监测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尤为重要。
在环境监测中,水质监测是其中一项关键的工作,对于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要求,还包括管理方面的要求。
下面将从标准化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需要在采样环节进行严格把控。
在采样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保证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等环节符合质量控制标准。
针对不同的水体类型和监测要求,需针对性地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合理分区设置采样点,确保全面反映所监测水体的污染情况,同时也需要进行现场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目标水体的变化情况,为后续实验室分析提供准确数据。
通过标准化的采样程序,可以减少采样误差,提高样品的可比性,为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提供可靠的样本。
实验室分析是水质监测工作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也至关重要。
实验室应当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能力,准确进行水质分析。
实验室要按照国家标准和监测要求,建立并严格执行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控制,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掌握最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确保实验室分析能力与水质监测的需要相符。
只有通过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才能够真正保证水质监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水质监测的数据管理也是质量控制与保证的关键环节。
有效的数据管理需要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传输体系。
在数据采集方面,应当在采样现场建立现场调查记录,对样品的采集过程、样品的状态以及监测点位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体系,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避免因为数据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数据不完整。
在数据传输方面,应当建立规范的传输渠道和传输程序,避免数据的丢失或篡改。
通过规范的数据管理措施,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从而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不断监测和保护环境,我们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其中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方面之一。
为保证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样水质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在水质采样的过程中,采样质量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的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的目的是为了对水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来了解水环境中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通过对水质进行检测,我们可以评估水环境的质量,判断水资源是否达到了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标准,以及环境治理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水质监测还能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安全。
二、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的方法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的方法通常采用手动或自动采样器进行采样。
在采样时,需要选取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时间,并注意采样容器的材质和规格。
1.采样点的选择(1)满足监测任务和采样目的的要求;(2)具有代表性和区分性;(3)不受污染源和环境干扰的影响;(4)便于取样。
3.采样容器的材质和规格(1)应具有保存水质的特性;(2)应在检测方法可行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规格;(3)应保证容器无残留,防止对水质造成污染。
三、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是确保水质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的重要措施。
采样质量管理主要包括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时间的控制、采样方法的规范和采样容器的消毒等方面。
2.采样时间的控制(1)应在符合监测任务和采样目的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采样时间;(2)排除污染源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便在合适的时间获取更加准确的水质数据;(3)结合历史监测数据寻找合适的采样时间。
3.采样方法的规范(1)严格按照采样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避免污染水样,降低误差;(3)严格按照采样容器的材质和规格进行选择;(4)严格按照采样方法进行标识和记录。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2.03.25•【文号】水文〔2022〕136号•【施行日期】2022.03.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水文水环境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水文〔2022〕136号各流域管理机构,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水利部2022年3月25日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水利系统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水利系统各级水质监测机构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包括部直属有关单位、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实验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水质监测,是指依据相关标准等规定,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和专业技能,对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价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水质监测过程中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质量要求所实施的活动和措施,主要包括制度、场所、人员、仪器设备、样品、方法、数据资料和质量控制等管理内容。
本办法所称安全管理工作,是指贯穿于水质监测工作全过程的安全活动和措施,主要包括人员安全、实验室安全、野外作业安全和数据资料安全等管理内容。
第四条水利系统各级水质监测机构应当开展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统一标准、统一方法,严控质量、确保安全,分级负责、落实责任的原则。
第五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水质监测机构,还应当遵守水利系统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有关要求。
第六条水利部指导水利系统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监督检查。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1. 人员培训和管理:水质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因此对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至关重要。
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水质监测方法、设备操作和维护、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设备维护和校准:水质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设备采购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设备。
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损坏的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保护水样质量:在水质监测过程中,水样的采集和保存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在采集水样前,要确保采样容器和工具的清洁,避免污染水样。
采样时要避免污染源,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采样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避免样品的变质和挥发。
4. 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编制是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监测数据的分析,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模型,确保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要清晰明确地表达监测结果和分析结论,同时要及时报告监测结果,提供决策参考。
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重复性实验、并行实验、质控样品等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评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范围。
质量保证包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等措施,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应对措施包括人员培训和管理、设备维护和校准、保护水样质量、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可以提高水质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质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水质检测是保障人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要求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根据《卫生部水质检测规程》规定,水质检测结果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质检测结果必须反映出真实的水质情况,数据准确,可靠,不得造假。
2.检测方法合理有效。
水质检测必须使用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3.检测设备和仪器精准。
检测设备和仪器必须精准可靠,确保得到的数据准确。
4.检测人员资质。
水质检测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资质和技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以上要求是保障水质检测结果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
1.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水质检测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严格遵循检测规程。
水质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规程进行工作,确保每一项操作都符合标准要求。
3. 完善的检测设备和仪器管理。
水质检测单位应定期对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和仪器的精准可靠。
4. 提高检测人员素质。
水质检测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继续学习和提高技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系统。
水质检测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规范化的保存和管理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6.定期开展质量内审和外审。
水质检测单位应定期开展质量内审和外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措施是保障水质检测结果质量的关键措施,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水质检测结果。
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水质检测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下面将介绍水质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1. 校准与标准品使用:在进行水质检测之前,需要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其准确性和精度。
还要使用合适的标准品进行校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和标准品的使用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
2. 实验室环境质量控制:实验室是水质检测的关键环节之一,其环境质量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应对实验室环境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温湿度、空气流通以及实验台面的清洁度等方面的管理。
3. 检测人员技术能力培训:水质检测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4. 质控样品的使用:在水质检测中,质控样品的使用非常重要。
质控样品是指一种已知成分和含量的样品,用于评估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质控样品的选择、使用和存储应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
5. 环境监测:水质检测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的水样,还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测。
进行周边环境的水质监测,检测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水体的整体状况,为后续的水质管理提供参考。
6.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每一次检测中,均要进行一定的质量控制。
可以通过同一批样品的重复检测、并行试验等方式,评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7. 外部质量评价:外部质量评价是指将实验室的水质检测结果与外部机构的参考值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通过参加相关的水质检测能力评价比对和互认活动,可以及时掌握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并进行改进。
8.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水质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不确定度的影响,并进行误差分析和统计处理。
报告编制要规范、准确,包括检测结果的描述、评价和解释等内容。
水质监测管理制度
水质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水质的监测管理,维护水体的健康和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水等水质监测管理工作。
第三条水质监测管理应坚持科学、公正、严谨、高效的原则,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四条水质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公布水质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本制度所称水质监测,是指对水源、水体等进行定性、定量的监测和分析。
第二章水质监测管理机构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水质监测管理工作,在全国建立水质监测管理机构。
第七条各地、市、县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水质监测管理工作,并配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做好水质监测管理工作。
第八条水质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能够进行水质监测工作,并有相关的资质认证。
第九条水质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条水质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水质监测项目第十一条水质监测项目应当包括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等项目。
第十二条水质监测项目应当针对水源的性质和使用目的确定,确保水质监测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第十三条水质监测项目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确定,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相容性。
第十四条水质监测项目应当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水质监测项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第四章水质监测方式第十五条水质监测可以采用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第十六条现场监测应当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十七条实验室监测应当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室,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十八条水质监测应当根据监测项目和对象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方法,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水质监测报告第十九条水质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地记录监测结果和分析结论,并附有监测数据的原始记录。
关于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措施探究
关于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措施探究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和分布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以及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
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措施对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对于科学评价水环境质量、保障公共饮用水安全、及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措施,以期对水质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1.采样技术水质监测的第一步是采集样品,样品的采集质量决定着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体,采样技术也不尽相同。
对于自然水体,需要选取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深度;而对于供水厂的水源水体,需要根据供水厂的具体要求进行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尽量保持样品的原样性。
2.样品保存和运输技术采集好的样品需要在短时间内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技术非常重要。
合理的保存和运输条件可以有效地保持样品的原样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样品保存和运输技术包括样品保存容器的选择、保存条件的控制、运输设备的合理选择等。
3.分析测试技术水质监测的核心是对水样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等进行准确分析。
准确的分析测试技术是保障水质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常见的水质分析测试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学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
而现代化的水质分析测试技术还包括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高端分析技术。
4.质控技术质量控制技术是水质监测的重要环节,通过质控技术可以监督并保证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技术和外部质量评价技术。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了实验仪器的校准、标准溶液的制备、质控样品的使用等技术;而外部质量评价技术则是通过参加各种国家和行业的质量评价活动,如实验室能力评价、对比试验等手段来监督并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水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水的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是确保水质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围绕水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展开讨论。
一、水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中水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水监测是为了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保护水资源,维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水监测主要包括对水质的监测和分析,其数据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环境管理和修复的决策。
水监测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1.2 水监测的质量控制要求水监测的质量要求高,因为水的化学性质复杂,其污染物也较多。
在进行水质监测前,需要明确各项指标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pH值、浊度、COD、氨氮、总磷、总氮等。
这些监测指标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它们的监测结果要求准确可靠。
1.4 水质监测的仪器设备水质监测的仪器设备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环节,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常见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有:pH计、离子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1.5 水样采集和保存水样采集和保存的过程也对监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水样采集时要注意采集位置、时间和方式,以及采集的水样数量和保存方式。
水样的保存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避免污染或者变质。
二、水监测的保证措施2.1 规范水监测操作流程为了保证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鉴于水质监测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
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一步骤的准确和有效。
2.2 建立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质量控制样品的定期检验。
外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参加国家或地方组织的水质监测质量评价活动,检验实验室的监测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一致性。
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效、科学、规范的开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制度建设
1.制定《水质监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建立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质量控制与保证、数据管理、人员管理等。
二、加强人员管理
1.加强人员培养,提高技术技能和操作规范意识;
2.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水质监测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三、加强设备管理
1.建立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仪器的使用、养护、维修维护责任;
2.定期对水质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并记录校准结果及使用情况。
四、加强质量控制和保证
1.制定标准操作规程,保证监测过程和方法的一致和正确性;
2.对每批次的样品建立质量保证措施,包括环境适宜性、样品收集、处理和保存;
3.建立进样、检测结果和计算结果三重独立校核机制,避免人为误差存在;
4.采用国际标准试剂和参考物质,不断提高标准试剂和参考物质供应质量。
五、加强数据管理
1.建立电脑化数据管理系统,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对数据进行审核,如发现数据问题,应及时整改、以及上报主管部门;
3.建立数据归档制度,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加强质量反馈
1.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受理机构,在监测和计量工作中及时反馈群众提出的问题;
2.以加强监测组织和管理维护正常监测秩序和质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
以上是加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有计划、有效的执行,能够不断提高水质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水质环境监测是评估和监控水体质量、保护水资源、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然而,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不容易。
为了提高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合理的监测计划是确保水质监测质量的重要步骤。
监测计划应该根据水体特点和当地环境需求进行制定,并且要有明确的监测目标和指标。
监测计划还需要考虑监测频率、监测点位的选择、样品的采集方法等因素,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其次,选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也是确保水质监测质量的关键。
各种水质监测方法和设备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误差范围。
根据监测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设备进行水质分析是保证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前提。
第三,对于水质监测过程中的样品采集和保存要求要严格执行。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条件对于后续的分析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当在采集样品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注意避免污染和外界因素的干扰。
对于固定样品,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储存,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第四,在监测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关键所在。
通过参加质量控制的评比和比对活动,可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建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标准品进行校准和验证等,以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结果真实可信。
第五,数据分析和报告的准确性也是保证水质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
监测后的数据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和分析,以提供准确的水质评价和判定。
同时,数据的报告应该清晰、简明,准确传达监测结果和结论,并且需要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和公众。
最后,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实施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测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具备分析和解读监测结果的能力。
综上所述,水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监测计划、选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严格执行样品采集和保存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准确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并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环境监测水质检测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水质检测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水质检测管理是为了保护水环境、确保人们饮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质检测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责任与组织机构1. 环境监测水质检测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为环境监测机构,他们负责制定水质检测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 环境监测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水质检测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3. 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水质检测经验,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水质检测工作。
三、水质检测的方法与标准1. 水质检测方法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法、微生物学法和生物学法等。
2. 水质检测项目应包括常规项目和特殊项目两部分,常规项目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浑浊度、余氯等指标,特殊项目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 水质检测样品的采集应符合一定的规范,包括样品容器的选择、采样时间和地点的确定以及采样方法的规定。
四、水质检测数据管理与分析1. 水质检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存,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根据数据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改善措施。
3. 水质检测数据应与相关单位共享,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水质检测过程中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标样的选择和使用、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维护以及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
2. 对于重要水源地和关键检测项目,应建立定期的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保证措施。
六、应急管理1. 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2. 应急管理预案应包括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准备和应急演练等内容,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应对。
七、监督与评估1. 环境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督,并定期开展自查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 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力度,对违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水质监测是保障水源安全、维护环境健康的重要工作,而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本文就水质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水质监测的质量和效果。
1.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在一些水质监测站,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设备老化和技术滞后,会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甚至给水质监测工作带来风险。
2. 人员素质不高。
一些水质监测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不够,缺乏专业的水质监测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会造成监测数据的不准确和不可靠。
3. 监测流程混乱。
一些水质监测站的工作流程不够规范,监测过程中存在疏漏和混乱,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4. 数据处理不及时、不规范。
一些水质监测站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问题,数据处理不及时、不规范,容易导致监测数据的失真和不准确。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 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
首先要更新水质监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监测的效率。
3. 规范监测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立水质监测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监测标准和规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处理的规范性。
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管理,提高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和及时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5. 增加监督检查,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对水质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抽查和复核,提高监测质量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水质监测质量管理
摘要:水质监测是当前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否与诸多因素有着重大的联系,要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们就一定要消除监测工作中存在的误差并解决好技术问题。
本文对地表水监测质量检查情况进行了论述,分析总结所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旨在为水质监测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水质监测质量问题一些探讨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那么必须要对水资源予以很好的保护,水质监测效果的提升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知晓和掌握水质的具体情况,结合水质的不同,予以不同的处理,而加强水质监测的质量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前,水污染日益严重,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那么就必须要动态的监控和了解水质的具体状况和具体的变化保证,这样水质监测才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一、水质监测概述
水质监测监测对象为水体含有的各种不同物质,尤其是污染物,可以具体到这些物质的变化情况、在水体中的含量等等。
水质监测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水质进行详细的评估的过程。
监测项目根据污染物种类的不同以及污染物的具体指标,可以被划分成两类:类别一
为对水质的综合情况予以反映的指标;类别二为水质中含有的某些特别的有毒物,不过对水体进行质量评价的话,如果水体为江河湖海,还必须要监测的为水体的流量和速度。
对于地下和地表水,一定要给予严格的高频率监测。
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而言,这些水源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水质和环境之间互相影响,水质的变化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了未来生存环境的质量,所以监测水质,一方面要能够优化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也要为环境管理做好信息和数据的准备。
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江河、湖库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以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变化规律,了解与控制相关单位污染物的入河总量、排放情况及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并为人饮安全、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核定、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二、水质监测出现的一般问题
水质监测的过程包括采样与样品的预处理、分析仪器与试剂准备工作、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控制、样品的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诸多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结果的准确与否,其技术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监测结果的不准确。
1、采样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断面与采样点位的布设、样品采集频率与方法的确定、样品装置容器的选取与洗涤、样品采集后的预处理、样品保存与运输等技术如果把握不当,都极容易出问题,对样品的代表性与完整性产生基础性的影响。
例如在测定含油水域中,为测定水中乳化状态与溶解性油采样时,没有避开漂浮在水表面的油膜。
2、实验室的环境条件问题。
样品采集后要进入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如果室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与采光等条件控制不好,或者出现振动、噪声以及辐射等特殊因素,都会对分析仪器的精确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
3、分析仪器及试剂的问题。
在分析仪器方面,如果仪器的测量范围不够大,灵敏性较低,在测量痕量样品时,其测量准确度就会较低,误差较大。
在试剂方面,如果使用的试剂纯度精度达不到要求时或所使用的纯水的纯度达不到要求时,都会导致配制的试剂存在浓度误差。
例如,高锰酸钾、盐酸羟胺、蒸馏水等试剂往往会含有痕量汞,会导致空白偏高,对其净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引入误差
4、监测方法的问题。
在水质监测方法选用方面,我们常因为没有根据待测物水域性质及所用仪器的类型选取恰当的方法,造成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误差较大,且检出限也存在高低不匀现象。
5、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水质测试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是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操作的规范性不够,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异常值的处理与计算等问题会影响测量结果。
同时,一些测试仪器因使用频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其位置可能会有所异动,内部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须进行期间核查(校准),否则,导致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6、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数据的处理对监测结果
的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相关数据的取舍方面,因为没有遵照“数据修约原则”取舍造成测量结果的失准也是技术问题。
7、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经常会有审核人员为了图方便而直接修改计算有误的原始记录;数据审核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等现象发生,这些都对数据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
三、一些改进方法
1、监测方法要科学化
水质监测本身的重要意义不需要再进行具体的阐述,监测水质依赖的方法除了传统的监测而言,仪器检测更有利于获得稳定的、可靠的监测结果,当前对水质进行监测,依赖的主要监测仪器也有自己的特征,对特征进行具体的归纳和总结,可以陈述为:获得的监测数据真实、准确,监测本身能够更加快速,借助于仪器的存储功能,监测获得的数据能够被更加有效地利用,监测工作的开展会更加的有效;比如省去了原本的繁琐的监测准备阶段,简化了监测程序。
2、水质监测点的选择从污染源着手
水质监测还需要充分的考虑监测地区的具体水文特点,根据主要污染物的特点,进行扩散与分布不同形式的监测选择,监测点的确定也要尽可能地符合区域的地理特性,比如水质监测的地点为渗坑、渗井,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含水层就具有很大的渗透性,这个地区的水体污染就比较容易成块状,对于这样的区域,设置监测
点的位置应该在与地下水流向垂直和向平行,这样在两个方向上污染物的扩散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监测。
相应的,如果污染区域为地区性的渗井或者渗坑,但是这个区域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很差,在这样的情况,比较容易发生的为点状污染,这个时候选择或者设置监测点就应该放在与污染源距离最近的地点。
3、布设稳定的水体监测点
如果采样的水体水面很深,影响水质的具体因素包括了水深、水温、溶解氧、藻类以及微生物的具体分布等等。
所以选择采样点的时候,不但要对平面位置进行具体的考量,如果确实有必要的话,那么还需要在垂线上予以布点。
通常情况下,对于表层水样,可以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垂样选择。
另外,抽样点要避免选择在水体与河床相交的位置,因为这样选择的话,其他因素就会对监测产生影响,监测本身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
4、确定具体的采样时间和频率
水样采集工作的开展要有规律,采样要在每年的枯水和丰水期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一年四季都进行采样。
如果某些地方已建立长期观测点,那么监测就可以按月进行。
采样频率每一采样期都至少要进行1次采样监测。
如果监测是针对饮用水源进行的专门性监测,那么频率一定要得到提升,在每一采样期都要至少进行2次监测,这两次监测之间要至少间隔10天的时间,如果出现了异常,那么监测的次数要予以适当增加。
四、结语
水质监测数据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和水质监控的依据,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饮安全、各项宏观决策的提出,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防治和预测等,我们要把好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关,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质量,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对水质的监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水质环境。
参考文献
[1]云敏瑞浅议黄河水质监测分析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八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年158—162页
[2]李培元等火力发电厂水处理及水质控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7)
[3]郝芳华流域水质模型与模拟[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