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总学分:3 课时数:51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宪法学是一门研究宪法现象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反映了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智慧与经验。
本课程作为法学领域的基础学科,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属必修专业课。
学好宪法课是学习其他部门法学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以中国宪法为核心,将宪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与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制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宪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关的法律制度,使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制度分析和解决宪法问题,并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1.宪法基本理论(1)宪法概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宪法学的调整对象、学习方法和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结构、原则,从宏观上对宪法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为以后各章节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宪法产生的思想渊源、西方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掌握英国、美国、法国宪法的发展和我国建国后的制宪活动。
(3)宪法制度: 宪法制度是宪法学的重要内容,需重点讲授和学习。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宪法修改制度、宪法解释制度和违宪审查制度。
2. 国家权力的配置(1)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涉及国家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2)政府组织形式:本章主要讨论立法、执法、司法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双元首脑制三种政府组织形式,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各自的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本章主要讨论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政党的性质、政党与选举的关系以及选举方式和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法律教研室制订日期:2008年10月30 日课程编号:132001课程总学、学分:48、3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法律事务(专科)首选教材: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编制单位:人文学院编制时间:2008年9月一、课程总述1、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宪法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它主要阐述宪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是法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宪法学》是学习法学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是一门先行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对法律产生、发展的及法学的重要意义;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学习本课程时应学习法理学课程。
3、课程特点(包括课程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学科,具有基础课的性质,学好本课程可以为学好其他法学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课程包括绪论和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基本实践,重点涉及宪法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宪法概念、宪法形式和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和宪法原则、宪法价值和宪法作用、宪政、宪法的历史与发展等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创制、宪法实施及其保障、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监督等有关宪法运行的实践内容。
4、教学总体要求通过对我国的宪法制度、宪法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宪法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掌握宪法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一些本质和规律,尤其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特征以及法律作用5、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配制《宪法学》的课程教学形式应有课堂教学、自学、课堂讨论等。
教学主要向学生讲授宪法的历史、宪政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应联系实际讲授我国的国体、政体、中央国家机关、地方国家机关、选举制度等。
《中国宪法学》教学大纲

中国宪法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宪法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正确认识宪法学作为知识体系的特点,准确掌握宪法学的基础知识;2. 提高学生的基本权利意识,训练学生的宪法思维,培育正确的宪法观念;3. 培养学生从宪法文本出发思考、解释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宪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任务课程讲授56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根据宪法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教学安排的实际需要,对授课内容做出如下安排,共分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宪法导论与宪法的概念;第二部分宪法的历史;第三部分宪法的基本原则;第四部分宪法的变迁;第五部分违宪审查;第六部分基本权利;第七部分国家机构。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部分宪法导论与宪法的概念了解宪法学在法学学科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宪法学作为知识体系的特点、宪法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准确把握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及其学习宪法学的基本方法;客观判断宪法学对其他学科的价值与知识的贡献。
了解宪法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把握宪法的基本特性、分类、基本功能,正确认识宪法的基本特性;掌握法、法律与宪法的联系与区别。
本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节宪法导论一、宪法学的基本特征二、宪法学的知识体系三、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四、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五、宪法学的基本功能第二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词源二、宪法的概念三、宪法的特征四、宪法的分类五、宪法的功能第二部分宪法的历史了解宪法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历史中感受宪法,在宪法中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宪法发展与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关系;把握宪法的历史分析方法。
本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宪法史一、清末立宪活动和宪法二、中华民国立宪活动和宪法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史一、共同纲领二、1954年宪法三、1975年宪法四、1978年宪法五、1982年宪法第三部分宪法的基本原则把握宪法的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了解不同国家宪法基本原则的异同,正确认识宪法基本原则在宪法规范中的具体体现。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宪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120003(二)课程英文名称:Constitutional Law(三)开课对象:非法律专业本科学生(法政类基础课)(四)课程性质: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属于法政类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价值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宪法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以及实施保障等。
(五)教学目的通过宪法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法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和宪法实施三大部分,具体分二十三章。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理念。
讲授时要注意国家新修订和颁布的宪法修正案和宪法性法律的相关规定。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期授课计划(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八)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历史发展,领会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正确认识宪法的本质,理解宪法的含义,领会和掌握宪法的分类。
《宪法学》课程教案(2024)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宪法基本原理 • 国家基本制度 •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 国家权力与监督机制 • 宪法实施与保障制度 • 课程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8
3
《宪法学》课程性质与目的
01
课程性质
02
14
04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2024/1/28
15
公民基本权利概述与内容
2024/1/28
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最主要的 、必不可少的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通信自由 和通信秘密、宗教信仰自由、批评、 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 偿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 的权利等。
强化宪法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民的宪法宣传教育,提高 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素养,营造全社 会尊重和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宪法实施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加 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宪 法职责的监督,确保宪法得到有效 实施。
31
07
课程总结与展望
2024/1/28
32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
2024/1/28
加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度建设,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26
完善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建议
加强社会监督力量
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加强媒体监督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在权力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2024/1/28
27
06
宪法实施与保障制度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为了执行教学计划,科学地组织教材编写,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指导学员自学,特制定本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宪法学》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宪法学》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人的宪法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掌握宪法理论及其法律地位,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结构《宪法学》的基本内容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1)宪法理论和历史部分根据学员的特点,围绕对“什么是宪法”的回答这个中心,介绍必要的宪法基本理论;在介绍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时,把重点放在介绍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上,提高学员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2)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程的主体部分。
划分章节时,大体上以现行宪法条文顺序为依据,结合问题的性质,分章介绍。
本课程应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全日制高校法律专业课程有区别。
为此,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以介绍中国现行宪法为主”的总要求来组织教学。
《宪法学》课程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第二章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第五章选举制度第六章国家结构形式第七章经济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九章国家机构第十章国家标志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宪法法学是一门带有基本理论课性质的法律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宪法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应在政治理论课和法学基础理论课之后,法律专业课之前。
2、以宪法这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宪法学课程,涉及到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文化教育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党制度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主形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实际问题,又是理论问题。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cience课程代码:D1121040/N0301Z05总学时(理论+实践): 32+0 学分: 2.0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无面向专业:法学开课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开课二级学院:法学院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本课程为法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必修课。
具体言之,本课程侧重于讲解近现代立宪主义的基本制度及其原理,使学生了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宪法学的历史由来及特点,对宪法概念、宪法结构、宪法修改、宪法解释、违宪审查、宪法的历史、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及国家机构等等内容有较为深入的领会和掌握。
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牵涉的基础理论知识面较宽,可谓原理与技术结合得较好的一门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必备基础。
国内外学界的研究表明,依法治国的精髓在于“依宪治国”,而随着传统的以立法机关为中心的议会国家向以积极能动的行政机关为中心的行政国的转变,如何对日益膨胀的行政机关进行制度和技术上的控制和协调,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
为此之故,在现代的法治国家,出现了从行政国到司法国的位移。
从立法国到行政国再到司法国,客观展现了人类通过法律驾驭自身的认识和发展历程,而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我国的宪法,起源于清末的“预备立宪”,迄至当下,我国宪法的实践状况仍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如果结合我国的政治传统和文化背景,在世界立宪主义的原理和技术的支撑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之路,就成为我国当前的时代课题。
通过系统讲授本门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上述时代课题,这便是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任务。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宪法总论掌握宪法的概念和本质和宪法的分类,理解宪法与宪政、宪法结构等概念,深入理解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违宪审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熟悉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了解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3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1431002课程英文名称:constitution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法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宪法学是法学的主干课之一,该门课程主要讲授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增强宪法知识和宪法观念,了解和把握宪法与普通法的“母子”关系,从而为学好各专门法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社会主义的宪政精神,形成强烈的“宪法至上”意识,使其具有运用宪法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宪法、宪政问题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
2.树立宪法至上和人权保障理念的正确设计思想。
3.具有运用宪法保护自身权利不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能力。
4.了解当代主要国家宪政状况及宪法基本内容的新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宪法的本质、宪法制定、宪法原则、宪法作用、宪法规范、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等基本问题。
2.基本理论和方法:全面理解掌握宪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国体、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基础知识。
重点了解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宪法的实施保障等基本制度。
了解宪法价值与作用、宪法文化与观念、宪法秩序等知识体系。
3.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专业方面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以宪法为基础把各部门法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统一把握法学知识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加强与学生互动;配合课堂教学布置课外练习。
设计自测题,要求每位学生在本学期以标准的论文格式练习写作一篇小论文,作为平时成绩予以考评;实践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也可以在校内组织一次小型的宪法专题研讨会;加强课外复习指导,注重对预习的要求和检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1407《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407课程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Constitution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1 案例讨论学时:3学分:3适用对象:法学专业(医事法律方向)基本要求宪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理论学科,就学科本身而言,宪法学的范畴非常广泛。
根据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四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宪法学总学时为54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宪法概念、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关系、宪法与宪政、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家机构、政党制度、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宪法解释、宪法修改等。
其中安排51学时理论讲授和3学时案例讨论。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讨论课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并争取学习一定的法律实践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二版《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便于同学学习。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2.了解宪法学的历史发展、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以及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
3.了解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
教学内容:1.引论—宪法能为你做什么?2.宪法学的研究对象3.宪法学的体系4.宪法学的方法第一章宪法的概念、本质和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宪法的概念、本质和分类。
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宪法、宪法的本质、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1.宪法释义(1)宪法词义的演变(2)宪法的特征(3)宪法的定义2.宪法的本质(1)宪法本质的学说(2)宪法的本质3.宪法的分类(1)形式上的分类(2)实质上的分类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目的要求:熟悉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

导论课时分配:2学时。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第一章宪法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宪法概念;宪法的特征;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柔性宪法;宪法的制定程序;宪法性法律概念;宪法惯例概念;宪法判例概念;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的方式;宪法解释的含义;宪法解释的分类;宪法解释的机关;违宪审查的概念。
2、理解:人民主权、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区别;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3、掌握:评价权力制约原则的现实意义;如何实施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课时分配:10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释义二、宪法的本质三、宪法的分类第二节宪法创制一、宪法制定二、宪法修改三、宪法解释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二、人民主权原则三、基本人权原则四、权力制约原则五、法治原则第四节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一、宪法形式二、宪法结构第五节违宪审查制度一、违宪审查的概念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三、违宪责任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复习思考题:1、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论述宪法的根本性。
3、论述宪法关系。
4、论述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主要内容、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
2、理解: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对1975年宪法的历史评价、对1978年宪法的历史评价。
3、掌握: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
课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宪法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目录绪论一、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二、宪法学的理论体系三、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四、宪法学的社会功能第一章宪法原理第一节宪法的概念第二节宪法的结构第三节宪法的作用第四节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第五节宪法秩序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国家性质第一节国家性质概述第二节我国的国家性质第三节国家的政党制度第四节政治协商制度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第三节我国的选举制度第五章国家结构形式第一节国家结构形式概述第二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第三节我国的地方制度第六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概述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第三节非公有制经济第四节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政策第七章国家基本文化制度第一节国家基本文化制度概述第二节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八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第二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四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五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第九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第三节国家主席第四节国家行政机关第五节国家军事机关第六节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七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第八节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第十章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一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概述第二节居民委员会第三节村民委员会第十一章国家标志第一节国旗第二节国徽第三节国歌和首都。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00201X10课程名称:宪法学/ Constitutional Law课程类别:学科教育课程学时/学分:48 /3先修课程:法理学适用专业:法学教材:1.宪法学编写组:《宪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教学参考书:1.胡锦光、韩大元著:《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2.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张翔著:《宪法释义学》,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4. 林来梵著:《宪法学讲义》,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5. [美]爱德华·S·考文著,强世功译:《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三联书店1996年版;6. [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国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而宪法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与核心地位。
《宪法学》作为法学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既是一门法学基础课,又是一门法学专业课、特殊的部门法学课。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学生将理解从宪法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分析在宪法实践中必经的重要阶段,掌握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经世致用的创新型人才。
宪法学讲授治国理政的制度原则问题,有助于学生产生探索法治之道的伟大抱负、树立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理解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基本原理,把握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成为经世致用的创新型人才。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导言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之后,主要讲授三大板块的内容:1.宪法基础理论,即以宪法现象的理论抽象为内容,侧重讲授宪法概念与宪治价值、宪法规范与宪法原则、宪法结构与宪法关系;2.宪法基本制度,即以宪法的历史与发展为基础,侧重讲授政体制度、基本权利制度、国家机关等内容。
3.宪法的实施,即以立宪、行宪、护宪为线索,侧重讲授宪法的创制与变迁、宪法的实施与保障、违宪审查制度。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122003课程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Constitution Law开课学期:1学时/学分:48 / 3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专业:法学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宪法学》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林来梵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4、张千帆主编:《西方宪政体系》(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日】杉原泰雄著,吕昶等译:《宪法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执笔人:任喜荣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宪法学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法学课程。
本课既可为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对我国的宪政制度及其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课程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应系统掌握立宪与行宪的基本理论,针对中国的具体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应全面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自觉地参与国家宪政建设的全过程。
运行宪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其他部门法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全面掌握宪政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全面认识。
2、全面了解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和制度运行的主要环节。
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
4、全面树立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现代法治观念。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自觉地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70093课程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54学分:3适用专业: 法学、治安学先修课程:《法理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法学基础课,是法学、治安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绪论和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基本实践共三编14章内容,具体涉及宪法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宪法概念、宪法形式和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和宪法原则、宪法价值和宪法作用、宪政、宪法的历史与发展等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以及宪法的创制、宪法实施及其保障、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监督等有关宪法运行的实践内容。
This course is one of key courses of the Science of Law in colleg 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and three parts i ncluding fourteen chapters. Introduction concerns the concept and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Science of Constitution. The first part, Fundam ental Theories of Constitution, respective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structure, constitutional norm s and principles, the value and roles of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ism,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itution. The second part, F undamental Norms and Systems of Constitution, includes State Nature, State Forms, State Organizations, citizen’ basic rights and obligati ons,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y. The third part, Fundamental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gives the basic frame of c onstitutional operation including constitutional initiative, constitu tional enforcement and safeguard, and the system of unconstitutional review.三、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熟悉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发现国内外宪政的运作规律;为学习其他法学课程打好基础。
四、课程设计内容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介绍宪法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宪法学教学的三大意义;2.准确地把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基本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学的概念1.主要内容:宪法学的概念;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学的研究范围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学、宪法现象第二节宪法学的基本问题1.主要内容:宪法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宪法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成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3.问题与应用:如何解读我国新时期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第三节学习宪法学的意义1.主要内容:学习宪法学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学习宪法学的意义3.问题与应用:宪法学的学习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三)思考与实践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章宪法概念(一)目的与要求1.从辞源学和法学的角度,详细地分析宪法概念;2.明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宪法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释义1.主要内容:辞源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法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宪法的特征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宪法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征3.问题与应用:“宪法是无所不在的”的观点,对吗?第二节宪法的本质1.主要内容:关于宪法本质说的评介;宪法的本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的本质3.问题与应用:宪法是什么样的社会契约?第三节宪法的分类1.主要内容:宪法的形式分类;宪法的本质分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三)思考与实践1.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如何区分宪法的不同类型?宪法的本质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幻灯教学第二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一)目的与要求1.厘清宪法形式与宪法渊源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中国宪法形式的内容及其特点;2.掌握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的不同含义,归纳总结出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形式1.主要内容:宪法形式的概念;宪法的渊源形式;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3.问题与应用:我国主要宪法渊源形式的位阶。
第二节宪法结构1.主要内容:宪法结构概述;宪法典的结构:名称、序言、正文等;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结构;宪法序言3.问题与应用:国家机构在宪法中的地位和次序。
(三)思考与实践1.名词解释:宪法形式、宪法渊源形式、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
2.试述我国现行宪法的渊源形式的特点。
3.试述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形式的特点。
4.试述宪法序言的效力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投影教学第三章宪法规范与宪法原则(一)目的与要求1.运用法理学的相关理论,准确地把握宪法规范的逻辑构成及其分类;2.结合相关的宪法规范和理论,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规范1.主要内容:宪法规范的界定;宪法规范的特点;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宪法规范的分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规范;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授权性宪法规范;义务(职责)性宪法规范;禁止性的宪法规范;确认性宪法规范;程序性宪法规范3.问题与应用:国家立法的依据是宪法条文、宪法规范还是宪法典?第二节宪法原则1.主要内容:宪法原则概述;基本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权;主权;分权;法治3.问题与应用:人权入宪的宪法意义。
(三)思考与实践1.名词解释:宪法规范、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权、主权、分权、法治2.宪法规范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最高性?3.宪法的基本原则在各国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规范分析;幻灯演示第四章宪法价值与宪法作用(一)目的与要求介绍宪法的基本价值和宪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宪法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价值1.主要内容:价值、法律价值与宪法价值的概念;宪法的基本价值;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价值;民主和人权是宪法的核心价值3.问题与应用:宪法的应然价值与实然价值。
宪法与我的个人生活无关吗?第二节宪法作用1.主要内容:宪法作用的界定及其特点;宪法的规范作用;宪法的社会作用2.基本该和知识点:宪法作用;宪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基本内容3.问题与应用:宪法作用与宪法效力的区别。
(三)思考与实践1.名词解释:宪法价值宪法作用2.如何理解宪法作用的特点?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讨论;投影教学第五章宪法与宪政(一)目的与要求1.明晰宪法与宪政概念的内涵及其辨证关系;2.把握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模式及其条件。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政概述1.主要内容:宪政释义;宪政的定义;宪政的基本内涵;宪政的特征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政;宪政的特征3.问题与应用:宪政与法治;宪政与民主政治。
第二节宪法与宪政的关系1.主要内容:宪法与宪政的联系;宪法与宪政的区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与宪政的关系3.问题与应用:政党在中国宪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是宪政?宪政有哪些主要特征?2.如何理解宪法与宪政的辨证关系?3.如何理解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模式与条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观看有关中国宪政史的DVD资料第六章宪法的历史与发展(一)目的与要求学会运用历史考察方法,准确地把握中外宪政运动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外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主要内容:外国宪法的产生;外国宪法的发展;外国宪法的发展趋势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宪法产生的条件;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3.问题与应用:试分析说明战争与宪法形成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1.主要内容:一九四九年前中国宪法的产生与演变;一九四九年后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宪法修正案3.问题与应用:中国的民主革命、社会转型与宪法变迁。
(三)思考与实践1.宪法产生的原因(条件)有哪些?2.简述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
3.结合当代世界各国宪法的发展趋势,谈谈我国宪法的发展与完善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的历史教学;影像资料播放第七章国家制度(一)目的与要求1.熟悉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的有关理论,准确地把握我国有关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及象征形式的宪法规范内容和特点。
2.通过国家制度有关知识的了解,深入领会和把握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宪法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家性质1.主要内容:国家性质的概念;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各国宪法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坚持爱国统一战线)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3.问题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说与国家性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