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析-留侯论
留侯论(何菱花)

▪ 郑伯
忍
对比
不忍
▪ 忍而下人 活国复仇 张良博浪沙之举
▪ 勾践
论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 “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 “勇”的关系。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教 “忍”。
三(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第一段:立论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 第二段:翻案 老人意在教忍,张良始能有忍 第三段:史证 郑伯勾践忍小忿就大谋 第四段:旁证 高祖能忍而胜,项羽不能忍而败 第五段:结论 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问题拓展
苏轼的史论散文,从来不就事论事、四平 八稳。其文章所采撷的是人们熟知的史料,但 作者却能从平常的史料中发现问题,发掘出令 人耳目一新的涵义。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 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 示了非凡的才华。
留侯论
苏轼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解题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 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 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 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 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 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 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 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经典诗句】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经典诗句】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留侯论》原文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留侯论
![[留侯论]留侯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39995db0717fd5370cdcc1.png)
[留侯论]留侯论篇一 : 留侯论留侯论苏轼〔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一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
课文解析留侯论

一、文章结构本文是苏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
这两条线始终交叉缠绕在一起,贯穿全篇。
文章的第一段,是在前人未到处立论,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能忍。
作者认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表现在能忍与不能忍上。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因为他们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豪杰之士见辱,却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他们“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同,操守就不同。
这就是作者劈空立论,提出的全文主要论点。
下面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的论述。
第二段,是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
过去人们对“黄石公授书”这一历史记载,往往不理解,觉得“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而苏轼却一反前人之见,提出自己全新的解说.这里又分两步:第一步,先说其人──“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这就消除了“黄石公”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使之合理化了。
第二步,再论其事──“且其意不在书”。
“且其意不在书”这一句,是把全文的议论引向深处的关键。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之头也。
”又总评说:“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中也说:“‘其意不在书’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
”他们所说的“掀翻尽变"、“空际掀翻”,都是指推倒前人的旧说,也就是翻案;他们所说的“广陵秋涛"(扬州曲江潮,汉时浩大,蔚为壮观,唐大历后不见)、“海上潮来”,是指文章的思路至此突然打开,一种全新的议论如江潮海浪、滔滔不绝而来.这个评论,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说,“且其意不在书”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此文衔接转换、承上启下的一个极重要的地方。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a
15
• 第5节: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 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所以:……的原因。唯:正因为,是因为。锋:锋芒。
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 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命,这正 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 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 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a
10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 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 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
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必定能使他的百姓信服并且能够任用他的百 姓。”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王夫差围困而归降吴国,对 吴国称臣成妾,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有复 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 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1.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和他爸苏洵,他弟苏辙组成了一个超级无敌考试三人团,进京考公务员。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20211126121118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留侯论,苏轼。
译文:留侯论,苏轼所著。
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政论文。
文章从汉高祖刘邦、项羽、韩信等人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留侯张良的功过得失,提出了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的见解。
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哲学的高度,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文章回顾了汉高祖刘邦、项羽、韩信等人的历史事件,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了留侯张良的智慧和才能。
接着,苏轼从多个角度对留侯的功过得失进行了深入剖析,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苏轼提出了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的见解,强调了道德、智慧、才能等方面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哲学的高度,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同时,文章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现实中寻求真理。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留侯论,苏轼。
译文:留侯论,苏轼所著。
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政论文。
文章从汉高祖刘邦、项羽、韩信等人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留侯张良的功过得失,提出了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的见解。
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哲学的高度,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文章回顾了汉高祖刘邦、项羽、韩信等人的历史事件,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了留侯张良的智慧和才能。
接着,苏轼从多个角度对留侯的功过得失进行了深入剖析,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苏轼提出了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的见解,强调了道德、智慧、才能等方面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哲学的高度,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同时,文章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现实中寻求真理。
在《留侯论》中,苏轼通过对留侯张良的剖析,展现了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见解。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贤明的君主和忠诚的臣子。
而留侯张良正是这样一位贤明的臣子,他不仅具备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更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
留侯论简短的赏析

留侯论简短的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留侯论简短的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体现了黄老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确立了黄老思想在汉朝政治中的地位。
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启示
灵活应对时局
留侯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重视民本思想
留侯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对后世政治家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萧何始终忠诚于汉朝,即使在刘邦去 世后,他仍然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稳定,为汉朝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 献。
治理国家有方
作为汉朝的丞相,萧何致力于国家的 治理和发展。他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政 策和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 的稳定。
05
留侯论在历史上的影响与 意义
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稳定汉朝政治
留侯论为汉朝初期的政治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
智慧过人
他善于分析形势,能够洞察人心,提出许多高明的策略和建议,如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展现出卓越的智慧。
功成身退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不贪恋权位,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表现 出高尚的品德。
韩信:功高震主之悲剧英雄
军事才能卓越
韩信是汉初著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论文目的
通过对留侯论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留侯的政治思想 、军事才能以及文化贡献,进一步探讨留侯在古代中国历史 中的地位和影响,为现代读者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留侯论简介
作者及创作背景
留侯论由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广泛搜集历史资 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留侯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不能只关注个 人得失。要考虑到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以更加全面和长 远的眼光来制定策略和行动。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留侯论》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子房受书:见《史记·留侯世家》。
以为鬼物:王充《论衡·自然》引人之说云:“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太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ppt课件

❖ 写了大批历史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 荆轲、聂政 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
❖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 项籍 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 刘邦
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 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
之)。
24
寒山 拾得
14
❖第四段文本分析:
❖ 这段举史实相证,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 ❖ (1)开头四句:用郑伯、勾践史实推出结
论“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 夫之刚也”,照应第一段“此不足为勇也” ❖ (2)“忍小忿而就大谋”直接点出论点, 使之具体化。 ❖ (3)面对这样有辱人格的事都能忍,还有 什么不能忍呢?
❖第三段文本分析:
❖ 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字造就子房,表明了上文“不在书” 之意。
12
❖ 第4节: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 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
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 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 逆:迎接。
❖ 下:名作动,居于……之下,屈尊,降低身份。
❖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 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 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 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 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1)1 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2021年整理〗《留侯论》课文赏析

《留侯论》课文赏析留侯张良,汉初开国的第一流人物,生平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不能面面俱到,苏轼独独选了“忍”字作为评论张良的重心。
开篇先破除旧说:以为黄石公为鬼物,张良能辅佐汉高祖定天下是因为获得黄石公授兵书;接着另立新说,认为张良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能忍的性格。
至于苏轼所翻案的古人案底为何?《留侯论》文末提到:“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对照《史记》留侯世家所言,苏轼翻的应该是太史公的文案。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所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黄石公非鬼物,张良能忍,并且能以教刘邦以忍而成就大业,在苏轼文中已经论述颇清,在此就不必多提。
司马迁以一部《史记》留名千古,史记中的许多评价颇得后人崇敬,但是司马迁受西汉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怀疑黄石老人为鬼物,间接怀疑张良的成功乃因鬼物所助,天欲成之,非张良之力,这段话却将张良毕生的努力一笔抹销,何其不公平!言末虽然引高祖称赞张良之语来衬托张良的智谋,但末了接上以貌取人一言,不免也令一些其貌不扬、或面貌不够魁武奇伟的大丈夫们感叹唏嘘。
张良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在乱世中辅佐刘邦定天下,可见他绝不是一个甘愿淡薄之人,虽然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却也是明哲保身的不得已之为。
自古男儿无一不是雄心勃勃、志在万里,张良忍小忿也是为了就大谋,后人不能明了他的志向便罢,如太史公这样能赞许他所创立的功业,却将他辛苦努力的成果归为一句“岂可谓非天乎”,意思是张良你的功业都是上天注定,是鬼物帮助,而不是你自己的付出与功劳,这样的评价要是给张良知道了,岂不吐血三升?苏轼是真正能赞赏张良的人,尽管张良成功的原因当不只能忍,更有许多智慧权谋之术,但苏轼这篇〈留侯论〉却是将开国功臣的荣誉赋予张良本人的名作。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他们必须具备过人的节操和胸怀。
接着,文章通过讲述张良在圯上受书的故事,说明了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之士”,是因为他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
在这个故事中,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最初想发怒,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为老人捡回了鞋。
老人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也”,并将一部兵书传授给了他。
张良凭借这部兵书,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通过引用郑伯和勾践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忍”的重要性。
郑伯能够在国家面临危险时,放下个人的尊严和面子,向敌人屈服,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勾践能够在被吴国俘虏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地复仇。
文章接着分析了张良能够“忍”的原因。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忍”,是因为他有“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是张良能够成为“豪杰之士”的关键。
文章最后对张良进行了评价。
文章认为,张良的状貌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但正是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使得张良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认为,张良的成功,离不开桥上老人的启发和教育。
老人通过考验和磨砺,让张良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豪杰之士”。
《留侯论》这篇文章通过对张良在圯上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的分析,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章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精编范文】详细解析,留侯论-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详细解析,留侯论篇一:《留侯论 (宋)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留侯论(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是中国汉朝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提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下面是《留侯论》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楚人许之。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楚人大恨。
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楚人默然,曰:“善。
”遂杀其囚而与之和。
翻译注释: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昔者:古时候。
楚囚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囚犯。
而齐人来赎之:然后齐国的人来赎他们。
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楚人说:“我很穷,赎不起啊,怎么办?”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齐人说:“你们确实赎不起,我很穷,让我来赎他们,这是齐楚两国的友好。
”楚人许之。
楚人同意了。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既而:后来,后面。
欲为后市:想要交易。
弗许:不同意。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怒而去:生气地离开了。
尽杀其囚:把所有的囚犯都杀了。
楚人大恨。
大恨:非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後五年:五年后。
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齐国的人。
而齐人来赎之:齐国的人又来赎他们。
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楚人说:“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们想要交易,我虽然不能同意,但也没有拒绝。
现在我想要交易,你们却不同意,为什么呢?”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齐人说:“楚国把齐国的囚犯杀了,齐国也把楚国的囚犯杀了,两国都互相仇视,你想要交易,这不是平息战争、化解纷争的好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章结构本文是苏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
这两条线始终交叉缠绕在一起,贯穿全篇。
文章的第一段,是在前人未到处立论,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能忍。
作者认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表现在能忍与不能忍上。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因为他们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豪杰之士见辱,却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他们“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抱负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同,操守就不同。
这就是作者劈空立论,提出的全文主要论点。
下面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的论述。
第二段,是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
过去人们对“黄石公授书”这一历史记载,往往不理解,觉得“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
而苏轼却一反前人之见,提出自己全新的解说。
这里又分两步:第一步,先说其人──“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这就消除了“黄石公”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使之合理化了。
第二步,再论其事──“且其意不在书”。
“且其意不在书”这一句,是把全文的议论引向深处的关键。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之头也。
”又总评说:“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中也说:“‘其意不在书’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
”他们所说的“掀翻尽变”、“空际掀翻”,都是指推倒前人的旧说,也就是翻案;他们所说的“广陵秋涛”(扬州曲江潮,汉时浩大,蔚为壮观,唐大历后不见)、“海上潮来”,是指文章的思路至此突然打开,一种全新的议论如江潮海浪、滔滔不绝而来。
这个评论,是非常有见地的。
我们说,“且其意不在书”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此文衔接转换、承上启下的一个极重要的地方。
因为此段开头,有“子房受书”的记述,如果没有“且其意不在书”一句,前面授书一事便没有着落。
但如果只谈授书,又落入前人陈陈相因的窠臼。
苏轼在这里,是接过授书的事实,以承上;重新解释授书的目的,以启下。
翻空立论,指出圯上老人授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书本身,而是意在深折张良,以砥砺他的过人之节,培养他“能忍”的品质。
这样,文章就推翻了前人的旧说,开拓出一片全新的思路。
下面的文字,详说“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的“不能忍”的故事,从反面加以衬托;又以“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的“能忍”的故事,从正面进行铺垫,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对老人行为目的的分析:“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论点,苏轼还从反方向加以推论:“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也就是说,张良后来之所以能够做到“秦皇不能惊,项籍不能怒”,是因为在圯上老人那里受到了磨练;从而反过来证明圯上老人与张良“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是对张良的有意的教育和考验。
从逻辑上讲,这叫作“以果证因”。
这些议论,写得很巧妙:它所引述的,都是确凿的事实;而它的推论,其实却是依据情理,依据逻辑。
明人茅坤在《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十四中,曾把这种方法叫做“空中下拳”。
徐乾学等在《古文渊鉴》卷五十中也指出:此文“意实翻空,辞皆征实。
读者信其证据,而不疑其变幻。
”文章的第四段,进一步强调张良“能忍”的品质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作用,论证忍小忿才能就大谋的道理。
这里又有有总述、分说两个层次。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这几句是总述,总的概括了楚汉之争的形势:项羽不能忍,故虽百战百胜,但轻用其锋,过早地消耗掉了自己的锐气;而刘邦能忍,能够保存自己的锐气和实力,等待对方的再衰三竭,寻找最终破敌的机会。
而这种战争形势的形成,张良在其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这是总述之下的分说。
说“高祖忍之”,是“子房教之”,有什么证据呢?作者举出了一个具体的史实加以证明。
由于这个事实是见于史书的、确凿的,所以对总述的观点起到了论证的作用。
这一段文章,由论述张良,进而引申到刘邦,思路更加开阔,文章也更加雄辩。
明人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五中说,“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
”清人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八中说:“老人教子房以能忍,是正义;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是余意。
作文必如此推论。
”都指出了这一段文章在拓展思路,使全文波澜横生、层出不穷方面起到的作用。
文章的第五段,指出张良貌似文弱,却干出了奇伟的事业,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
这一段似乎与“能忍”无关,其实却正是为了说明张良不是那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者,与全文的开头形成直接的呼应,再一次亮出了文章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苏轼的这篇《留侯论》,是他史论文的代表作,前人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如明人杨慎在《三苏文范》卷七中说:“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
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明人王慎中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
”(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十四引)清人刘大櫆评此文“忽入忽出,忽主忽宾,忽浅忽深,忽断忽接。
而纳履一事,止随文势带出,更不正讲,尤为神妙。
”(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四引)等等。
今天我们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此文的一些突出的优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如:(一)用一个思想来引导和贯穿全篇。
古人作文讲究“立意”、“立主脑”,这个“意”、“主脑”,就是一个新的、有见地的思想,就是文章的所谓“中心论点”。
一旦这个思想形成,就要以它为纲领,来选择材料、组织全篇;并且用它贯穿全文,从内部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苏轼这篇文章里,“能忍”,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都是由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组织起来的。
宋人吕祖谦在《古文关键》卷二中指出,此文“一篇纲目在‘忍’字。
”谢枋得在《文章轨范》卷三中说,此文“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
明人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说:“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
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
”都阐明了“能忍”这个中心思想在全篇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作为贯穿,所以全文尽管“掀翻尽变”、“波澜横生”,尽管“浑浩流转”、“变幻不羁”,但所有的内容最终都能集中到一点上,都完全是为说明、论证这个中心思想服务的。
(二)善于拓展思路。
1. 此文所要论证的,是张良“能忍”的品质,但大半篇幅却是讲他不能忍,可以说,通篇结构是用他的不能忍证出他的其后能忍,这本身便是善于拓展思路的表现。
文章一入手,从张良“不能忍”说起──再往前推,从桥下取履、老人授书写起──使得文章凭空结撰(实际上是层层铺垫)、曲折入胜。
前人曾把这种写法叫做“无中生有法”。
2. 文章第一段,提出真正的大勇之人“能忍”这一话题,但接下来的第二段却从张良“不能忍”说起。
写张良“不忍忿忿之心”,是说他不能忍,插入“千金之子”一句,是言能忍;“……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又说张良不能忍,接以郑伯、勾践事,又言能忍。
反反复复,是所谓“反正相间法”。
3.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故曰:‘孺子可教也’”一段,从张良说到老人;“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此故秦皇之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一段,从老人说到张良。
是所谓“顺逆法”。
4. 用项羽不能忍,衬刘邦的能忍;用刘邦曾经不能忍,衬张良的能忍,用张良曾经不能忍,衬圯上老人的教之能忍──全文的构思似乎就是这样反向展开的。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独茧抽丝法”。
5. 文末用司马迁之语加以点染,使文章妙趣横生,并拓展出又一番空间。
总之,明人郑之惠在《苏长公合作》中引用钱文登的一句话:“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似乎总结了此文写作上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意贯穿,和波澜横生。
这些写作方法,是我们应当借鉴的。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作直。
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
”明人钟惺也说:“东坡之文似战国。
”都指出苏轼文章受到《战国策》的影响。
《战国策》的文字,犀利明快,长于辩论,纵横反复,曲尽其意。
但当时的游说策士为了说动人君,猎取功名,往往夸大事实,以偏盖全,因此也有浮夸片面,骋辞诡辩的一面。
在苏轼早期的论辩文字中,这方面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苏轼后来曾回忆道:“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答李端叔书》)这些话虽是作者因文字得罪之后有所为而发,但也确实说出了他早期一些文章好偏激的特点。
这是我们在读《留侯论》的时候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