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读后感
读康德传有感(全文5篇)

读康德传有感(全文5篇)第一篇:读康德传有感读《康德传》有感——我们应向康德学什么当前人们正在热议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天天向上》等娱乐节目风行于少男少女之中;《男生女生向前冲》也成为了人们饭前茶后谈论的话题。
这些节目之所以流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是满足了人们当前的需要,有需求当然有市场,这无可非议!并且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好事,最起码符合市场规律,在利用市场规律办事情。
但是,如果全民热议杜拉拉、追捧超男超女,闭着眼睛向前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近来读了《康德传》又想起了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向师生做的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并且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总理的淳淳教诲令人感动,更令人震动!提起仰望星空,康德有让整个人类读了都铭记在心的一句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邓晓芒译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康德确实是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更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大师。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卡尔.雅斯贝斯将康德、柏拉图、奥古斯汀并列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当然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康德有需要批判的地方,但是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我们要学习一切优秀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样,对于以仰望星空闻名的康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一、康德追求真理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真理是无价的。
因而古往今来无数的圣人先哲无不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捍卫真理的尊严。
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1、因为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而做好事不能说是道德的,当然也不能说就是不道德的,而是以功利为目的则无所谓道德。
2、仍旧无所谓道德(不能称之为道德),只要是按照某一目的去做好事在康德那里就统统不能算道德,无论是哪种目的。
只有遵循绝对命令,即我必须做什么而无所谓快感不快感,这才可以称之为道德。
3、二者总归是一类东西,即因为快感而行善,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道德观,而非康德的道德观。
区别在于前者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根据结果产生快感,后者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为了幸福而有德,然而都是康德所反对的对象。
4、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受理性主义的局限很大,本身属于功利主义一派,故不能以之为根据分析和其正相对立的康德道德;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道德必然有其动机。
5、因为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快感不能直接看成由道德正确所产生的动机。
从时间上说,是道德正确在先,快感在后;而上述命题假定了人的绝对理性,认为人一定能而且必然会对任何行为的结果做一个预判,并因之而采取行动,所以才有了时间上明明在后的结果反成了心理学上在前的动机。
然而,这个判断的假设前提很明显,就是人的绝对理性。
但这一前提不能成立,在康德那里由其不成立。
(康德费了好大劲设定了自在之物,就是为了给理性划一个界限)。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第22章道德法则可以说,人(即使是最恶的)在任何一种行为准则指导下都不会反叛地放弃道德法则,不会不服从它。
与此相反,这一(法则)力量本身会凭借一个人的道德本性而不可抗拒地施加到他身上,如果没有其他的动力源与此相对立,他就会也把它作为能选择意志的决定原则纳入他的最高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他道德上是善的。
但由于他的生理特性,他还要依赖于行为的可感觉的动力源,并且也接受它们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出于主观的自爱原则)。
然而,如果他无视道德法则(这些在他内心里都有),把这些作为自身就可单独地决定他的意志的充分要素,那他在道德上就是恶的。
当他自然地把这两者都纳入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当他发现,如果它是单独地起作用,每一个都能有效地决定他的意志时,那么结论就是,如果这些行为准则的区别仅仅是依赖于动力源的不同(有关这些行为准则的内容),即,依照它们是被法则或某一感觉的冲动装备起来的,他可能立刻就成为道德上既是善的又是恶的,这(正如我们在前言中所见到的)是一个矛盾。
于是,一个人是善的还是恶的区别一定存在于主从关系之中,即,二者中他把哪个作为另一个的条件;而小是存在于他纳入自己行为准则的动力源之间的区别中(也就是说,它不是在行为准则的内容之中,而是在它的形式中)。
因此,一个人(即使是最善的)只有当他在把这些接受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行动中,颠倒了动力源的道德秩序时,他才是恶的;事实上,他的确同时接受了道德法则和爱己原则;但当他发觉这两者不可能以平等的条件共同维持下去,而其中一个又必须从属于另外一个,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至高条件时,他就把爱已的动机和爱己的倾向作为遵从道德法则的条件;但是,与此相反,道德法则应该被作为惟一的动力源,纳入一般行为准则当中,因为这才是爱己的动机和倾向能获得满足感的至高条件。
因此,这些动力源会被他的行为准则所改变,而与道德法则相对立,然而他的行动可能会与法则相一致,就好像是它们源自真实的原则:假设理性广泛地使用行为准则的统一性,这是适合于道德法则的,其目的只是要把那本不属于它们的统一性,以快乐的名义(例如,真诚,如果将此作为一条原则,它就能解除我们为了使谎言保持一致的焦虑,并能逃脱被卷入这些谎言的一交一错盘绕的圈子的危险)引入偏好的动力源之中。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康德。
在这本书中,康德探讨了道德情操的本质和重要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康德呈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理性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在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于道德的严谨和深刻思考。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性的情感,而是基于理性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理性的道德观念不仅要求我们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情操,使我们的行为真正符合道德规范。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情操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和内在的道德动机,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这种道德情操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指引我们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拥有真正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规则,而忽略了内在的道德情操。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道德并不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信念和动力。
只有建立起内在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自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康德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动机,引导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更对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的力量,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在道德选择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颗纯净的道德心灵,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康德的指引下,走上道德修养之路,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元哲学反思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元哲学反思哎呀呀,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有点复杂的东西,叫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元哲学反思。
我知道这名字听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让人脑袋发晕,但是咱们试着来搞明白它,好不好?康德这个人啊,他可厉害了,想了好多好多关于道德的事儿。
那啥是道德形而上学呢?可能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神秘盒子,里面装着好多关于啥是对的、啥是错的想法。
我觉得吧,这就好像咱们在学校里,老师说不能随便打人,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规则。
但是康德想得更深,更深,深得就像一个无底洞。
也许你们会问,想这么多干啥?咱们每天开开心心玩不好吗?其实啊,康德这么琢磨,是想找到一个最最根本的道理,能让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好。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在路上捡到钱了,他是自己留着买糖吃,还是交给老师找失主呢?康德可能就会说,不能只看你当下想干啥,得想想那种大家都能照着做,而且永远都不会出错的办法。
我有时候也在想,康德这想法是不是太复杂啦?咱们普通人过日子,哪能想这么多呀?可能就是凭着心里那点善良和直觉做事儿。
但是呢,又转念一想,要是没有像康德这样的人去深入思考,咱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得乱糟糟的?就像没有交警的十字路口,车都堵成一团啦。
比如说,要是大家都觉得偷东西没关系,那我们的书包是不是随时都会不见啦?这多可怕呀!康德的这些想法,有时候让我觉得像天上的星星,看着很美,但是够不着。
我也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也许对,也许错。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呢?是不是觉得有点晕乎啦?哈哈,其实我讲着讲着自己都有点晕乎啦。
不过没关系,咱们慢慢琢磨,说不定哪天就突然明白啦!你们想想,要是按照康德的想法,那做好事是不是就得像完成一项超级难的任务,得不停地思考思考再思考?哎呀,那得多累呀!可再想想,如果大家都随便做事,不管对错,那世界不就乱套了吗?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元哲学反思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糊涂又想弄明白。
小朋友们,咱们以后长大了,可能会对这些有更深的理解,也可能还是觉得迷糊。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作者:赵松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赵松涛(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普遍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的论述,分析了康德普遍道德法则形式上的重要性,指出了康德道德法则的意义: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要明确责任义务,强化道德自律,内化道德信念,发扬道德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康德;道德法则;意志自律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4-02现代社会日趋个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对利益中立化的追求,使其成员制定的目标具有自主性和个人特色,但对道德普遍性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且更为强烈。
如何在这样一个“个人的目的”都被中立化的社会里,形成一种道德的共识,困扰着当代社会。
既然在今天人类一时或根本无法在多元化价值的道德规范上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在形式上(理性上)达成一致呢?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就提示了这种理性,它是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无条件的、形式的,它尝试描绘出一种理性准则,根据这个准则人们可以检验:我的个人行为是否能和所有人的目标相互共存,普遍适用。
一、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排除了一切“质料”经验的内容,源于纯粹理性,所以它是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道德法则。
康德称它是适用于一切人的“绝对命令”,是隐含在一切道德行为中的道德律,是纯粹形式的法则。
道德法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表述形式。
1.绝对命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其意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条黄金法则之所以要以定言的形式向有限理性者下达命令,因为康德深知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也是一个感性体,物质性诱惑时常干扰和限制着人类的道德信念。
如何使道德的行为贯彻下去,惟一的方法就是有限理性者必须限制内心私欲官能的干扰,听从理性下达的命令,遵循道德法则。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康德在他的书中谈到,人之所以有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那是因为人拥有道德存在。
外界诱惑之于人,是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对的,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外界诱惑也越强烈,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能够对人构成诱惑的外界诱因就越多,如何才能抵御形色多样的诱惑,从根本上看,就是唤醒他的道德存在。
康德说,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唯一原则。
自律就是当你在完全没有人约束、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应具备的起码品德。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其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我们可以将廉洁理解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所谓自律,就是要能够自觉地『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就是能够按照党和国家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与纪律要求,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必须时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慎独,切记伸手必被捉。
一个干部,处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和群众监督下,容易遵纪守法,不做(或者说不敢做)坏事。
而在缺少外力约束的情况下,靠自己管好自己就比较难。
这就要求干部能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够洁身自爱,谨慎不苟。
现在一些搞权钱交易的人,为了逃避监督,往往采取单独的、秘密的活动方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露形迹,不留把柄,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成交。
陈毅同志说过一句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应当说,极少数腐败分子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但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一一查处,充分说明任何腐败分子不管他隐藏有多深,两面派手法有多高明,只要敢伸手,就一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大量事实证明,不管多么狡猾的腐败分子只能隐藏于一时,而不可能隐藏一世,那些心存侥幸而做了坏事的人,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法纪的制裁。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
该书于1785年首次出版,被视为康德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被康德对道德的深刻思考所感动,并对人类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理论,即“德行行为的绝对命令”。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基于个人的欲望和感受,而应该基于理性和理性的普遍性原则。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道德准则被康德称为“道德律令”。
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目的论”和“义务论”。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目的而不是结果。
康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出于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任何外在奖励或内心满足感的追求。
他强调了义务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康德还探讨了道德判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见。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的道德理论使我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道德律令,并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此外,康德的道德理论还使我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而忽视了道德的价值。
然而,康德的道德理论提醒我们,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只有通过遵守道德律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中的一些领悟11物理系一班雷嘉宝11101091011大致的度过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这本书,虽然康德已经离我们很远,时代也已经改变。
到时里面他提到的内容,我认为对理解人性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很多都是很经典的观点。
一、善意的意识在第一章中,善良的意志,“除了善意以外,没有什么可被称为善而无穷制。
”的确,一个如果拥有知识,才华,可以对社会甚至世界可以造成重大影响的人,而他有能力造成好的影响或重大奉献,同时也有能力造成坏的影响,混乱或造成破坏。
这就取决于这一个人是否有善意。
上述的这些观点,一般人应该也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书中还提到,善意是构成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
而善的意志又不能是无节制的。
如果一个人无节制的善意,可能会被坏人利用成为帮凶,又或者被害,这都是有可能的。
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南郭先生。
他善意把一条冻僵的蛇放到怀里,可蛇,解冻了,却把他咬死了。
在这里,南郭先生不仅是受害人,也是帮凶。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他没有把蛇放到怀里帮它解冻,那蛇根本伤害不了他。
所以有天赋的人要有善意,要不然可能对社会造成坏的影响,有天赋又有善意的人又必须要有理智,要不然有可能是好心做坏事。
二、道德的价值我们总说人要有道德,那么为什么要有道德呢?道德到底有它自己的什么价值呢。
道德的价值不能用具体的金钱来衡量。
有时候道德可以关系到人的性命,为什么这么说,这其中举一个例子,可以具体到商业道德这一范畴。
比如说现在我们中国,有很多药品,食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有死猪肉,有毒奶粉,有皮鞋胶囊药,等等等等。
多不胜数,这些人要生活就避免不了的食品,药品,因为商家的不道德行为会使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在这里,这个商业道德就涉及到人的性命,而不能用钱财来衡量这样做对别人带来多少损失。
三、心灵与义务在这一章里面,我看到了以前一直没有这样想的观点。
在看这一章以前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有的,而我不知道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里面有分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每一条的。
每个人的经历,身份,分工,不尽相同。
所以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不尽相同。
就像作为一个医生,他必须具备医德,才算是有道德品质的人。
而不作为医生的人,他知道医德,但可以不具备医德,而他的道德品质则从另一方面呈现。
即一个人具备什么道德品质跟他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有很大的关系。
康德说爱是一种情感,不是意志或意愿。
人没有说必须去爱,而爱不是一种义务。
而有仁。
康德所强调的那些人不具备也不必非得获得的道德品质其实是属于心灵层面的。
它们是人作为道德人与生俱来的,它们是心灵法则。
而人要通过追求才获得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一种道德义务。
它们是以上那些道德品质的实践过程。
所以,心灵是高于义务的。
四、欲望的张扬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欲望。
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根据具体的每个人人情况不一样。
而欲望里面又有希望或者企望,空幻的希望就是企望。
感性的欲求又叫做意向,当人难以用理性控制他的意向的时候,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欲望。
激情是心灵失去自控的感觉,所以激情是冲动的。
当情绪欲望不能控制时,人有可能就有心灵的病态了。
人保持应有的欲望是好的,这可以使他前进,而过多的欲望,和不现实的欲望对一个人是有害的,而人没有欲望,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
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欲望近似没有灵魂:如果一个人,每天只需要生活最最基本的物质来维持,活着就可以。
他没有任何想要得到的,没有任何想要完成的事情,那么这个人一直是不幸福的状态,而他也不会有满足感,什么是幸福,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一个人有他的欲望,当欲望达到了,人就感到幸福,那么没有欲望的人必然不会感到幸福,因为没有任何目标,那人的生活近与行尸走肉,所以说完全没有欲望的人,是没有灵魂的。
这一点与我在书中看到的不动心原则有出入,书中讲到理性到极致,没有激情是一种智慧。
而不动心的天赋就是幸福之淡泊,这样的人,天生有比别人更容易成为哲人的优越性。
我并不完全赞同。
五、血质与性格康德提到多血质,忧郁质,胆汁质与冷血质的性格,而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也有提到过,人体内有4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每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气质差异,有很大的想通之处。
康德说开朗的人多血质,性格表现为无忧无虑,胸怀希望,真诚许诺,却不守诺言;忧郁质的人会很深刻的思考,不轻易许诺,但实现诺言的能力还是有限的,经常会想很多,疑虑,左右为难,缺乏快乐的感性;胆汁质的易暴怒,但过后不记仇。
行动快,但不持久,也很爱面子和贪婪,但是不吝惜,但是胆汁质的人是四种气质中最少幸福的人,因为他引起最多的对立面反对自己;最后是冷血质,这种人不冲动,对人很慢热,但是一旦被激起会很持久。
他们天生比较理性,很多冷血质的哲学家。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就完全取决于这些方面吗?我认为这是一重要原因,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样。
血质类型是天生形成的,但是还有后天的成分影响着个人的性格。
而一个人的性格有他内在的价值,这种内在价值高于所有的价格。
六、性别的特性大自然的远见也会把男子更多的技艺放进女人的机体中,因为它赋予了男人比女人更大气力,以便使两性在最紧密的肉体协调上,同时又还是作为理性的存在,去共同达到对他们至关紧要的目的,即种的保存。
在此之后,大自然才在那种(作为理性动物的)性质里配置了社会性的意向,使他们的两性联合全在家庭的联系中延续下去。
在公民状态下,女子委身于男子的欲念不能不通过结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在这里,当文明还没有在对妇女的骑士精神中提高到女性自由的地步(即除了一个男人外还公开拥有其他男人作为情人)时,男人对有外遇而威胁到自己妻子就加以惩罚。
但当女人可笑地变得时髦和嫉妒起来时(像这种事在一个奢侈的时代是不少见的),女人的特性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利用自己的对男子的特权,既要求自由,但也要求对整个男性的征服。
这种意向尽管有一个卖弄风情的坏名声,但毕竟不是没有一种现实的理由来作辩护的。
因为一个少妇总是有成为寡妇的危险,于是她就把自己的魅力扩展到一切可能会有幸成为她丈夫的男子身上去,这样,当那种情况发生时,她就不会缺少求婚者。
蒲伯认为,可以从两点来说明女性(当然,是指她们的有教养的部分)的特征:统治的意向和享乐的意向。
但后者不能理解为家庭的享乐,而要理解为公共的享乐。
七、感性与实践理性,则是人类的基本特征。
理性是人不同于动物的一大特征,会思考的人才算得上是人,当人一开始思考发展问题,便有了理性,开始成为人。
从此,人类的实践,便与动物的活动有了本质的不同。
动物的活动基于本能,而人的实践服从理性。
人的实践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人的理性是随着实践变化而发展的理性。
理性和实践对人类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然而理性的决定作用,与日俱增,意义似乎要更大一些。
没有理性做前提的实践都是不可能获得进步的,人类之所以会一直不断的向前发展而不是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都有功于理性的思考后的实践。
一般来说没有理性思考的实践是有动物性的,那样的实践通常是为了满足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八、感性与实践说完理性与实践,我们再说说感性与实践。
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感性是不受思绪控制的,然而我们的感性多种多样,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去阻止我们的感性变成实践,那么我认为,这个社会一定会陷于混乱之中。
而理性恰恰就只这一种力量,有时候感性也是一种推动我们去完成某一件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的重要推动力。
感性应该与理性结合,那么才能最好的,最大效率的去解决我们所存在的问题。
太过于理性的人不会冲动,也没有激情,有时候会缺乏做一件事的动力,而这一件事完成了以后,也很难激起他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因为没有激情。
而过多的感性,很容易使人头脑发热,一时间冲动做出错了,而且不能挽回的事情。
所以人应该有适当的理性和适当的感性之下的实践才是最有意义的。
九、事物的因果性有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或者条件。
在这里,我不想谈书上的内容,而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因果性。
现在有某些人终日无所事事,让他自己有时候觉得他存在没有必要。
可是既然存在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想一想家里的父母,和朋友。
如果你真的就此不存在了,会有什么事情产生改变,这就是你存在的意义。
凡是对你周围的事物,或者对任何事物会产生影响的都是其存在过的意义,而一个人存在的意义的好坏,轻重,我认为也是归结于人对事物的影响的好坏和轻重。
如希特勒,他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是不是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呢?显然不是,他的存在非常有意义,他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重大的影响,只不过这个影响,大部分是不好的。
所以我认为可归结于很重大的坏的意义。
十、幸福论与道德论康德说:在幸福论中,经验原则构成了全部基础,但是在道德论中,经验原则甚至不能形成基础的最小部分。
他们之间区别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我认为,道德论中,理性成分占大部分,而幸福论中,感性部分占大部分。
道德本来就是需要理性,这时会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跟理性的控制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不是全部。
这也不是说更感性的人就更幸福,这不成正比,只是幸福感他本身就是一个人的感性里面的欲望达到了满足了,之后产生的一种感觉。
一个人往往要以道德去克制自己产生了可是不该有的欲望,这时候,道德与幸福就分立了。
但当你这种不应当的欲望被压制之后,又产生另一种幸福感,那就是压制前一个欲望的一种欲望。
你克制了一个欲望,却满足了另一个欲望。
这时候道德和幸福又结合了。
所以,道德论和幸福论有其重要区别,但不是没有联系的。
看过康德的这一本人性与道德,从中得到很多,学会很多。
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哲学是一门深奥的课程,在不同时间看一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启发,而不一样的书也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有一些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但是无论赞不赞同,首先我已经学到了东西。
这本书了就学到很多关于人性和道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