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摘要】小威廉姆e·多尔是美国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运用了混沌理论、过程哲学观描绘了课程设计的蓝图,构建了后现代课程的模体。
本文重点阐述了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4r”--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尔的”4r”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6-02一、多尔的“4r”课程观对于后现代主义,多尔认为一方面它不仅仅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否定性反应,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正在逐渐获得对自我的意识。
[1]因此,多尔创造性的运用了混沌理论、过程哲学观描绘了课程设计的蓝图,建构出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一)丰富性。
这个术语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而且,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疑问性、干扰性和可能性又赋予了课程以丰富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是与学生、文本之间在相互对话中实现对课程的交融,在课堂中用生成性来丰富课堂情境。
另外,多尔认为,由于学校中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二)回归性。
它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
[2]多尔参照怀特海和杜威的过程哲学,把这种回归性反思视为过程,在不断的发生之中。
并进一步指出,回归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就是新的起点,每个起点来自前一个终点。
但回归不是重复,重复是现代主义观念下封闭的框架,在重复中,反思起着消极的作用,使重复变得僵化和封闭。
而在回归中,反思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布鲁纳所提倡的螺旋型课程、杜威所提倡的间接经验回到原始经验,回归使课程成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学生和教师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对话引起反思,从而实现回归。
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
⼩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课程观》是当今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库,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国家教育部普通⾼等学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项⽬。
本书运⽤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项独⽩式权威教育。
作者⾸先深刻批判了西⽅受⼯具性所⽀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业⽣产体系的⼀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被彻底⼯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的⼼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
作者进⽽提出了超越现代⼯具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
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的利⽤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4R”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这是对具有⼯具理性性格的 “泰勒原理”真正超越。
通过对《后现代课程观》的多次阅读和理解,使⾃⼰对该书的基本思想内涵及其所倡导的主要观点有了更进⼀步的认识。
这必然对我国实施新课程改⾰提供了必要的新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借鉴。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它的主要观点集中概括如下⼏个⽅⾯:崇尚多元,反对标准化;推崇创造,挑战传统;崇尚个性,反对统⼀;重视平等,否定等级;主张开放,反对封闭;崇尚差异,反对同⼀。
现代教育的⽬的是培养“完⼈”(后现代教育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度对这种“完⼈”教育提出质疑,并重新考虑⼈的主体性(民主性、⾃主性、创造性)。
教育仍可注重学⽣的全⾯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做到‘全⾯发展’,教育⽬标也可以培养‘⽚⾯发展’的⼈,即符合学⽣⾃⼰的特质和他⽣活中的特殊的⼈。
1993年⼩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主要以混沌学和⽆限宇宙观为基础,运⽤了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点,针对泰勒原理的弊端,进⼀步提出了他设想的“4R”新课程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循环性)、关联性、严肃性。
后现代主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便是在这些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对我国课程的实践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二、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1、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小威廉姆E·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和Rigorous(严密性)。
多尔在对诸多有后现代先兆理论广泛而特别关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
在这一社区之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
关于教育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实际上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
这些主张无疑为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斯拉特瑞的后现代课程编制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的主题是实现“概念重建”,在此过程中,人们引入了解释学、浑沌理论等大量理论范式。
“重建”后的课程概念往往晦涩难懂,针对此种状况,斯拉特瑞极力运用通俗叙事方式表达后现代主义课程并注重课程在学校情境中的具体实践,主要涉及否定“元叙述”和“二元论”、博采众家之长(个人经验的相互联系)、不同话语在学校团体中的确认和采用、揭示意义层。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
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不仅写了教育和课程,还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因此在阅读时颇感费力。
我想简单讲讲读完这本书后我所理解到的后现代课程观。
一个课程观的设想必定具有时代基础,后现代课程观也不例外。
它是由多尔结合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的一种开放而多元的课程设计蓝图,是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是自组织,它来自模糊数学和普里高津关于波动性化学反应的研究中。
所谓自组织,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当有问题出现时,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其通过自行组织和自我协调而形成新的更好层次的秩序。
也就是说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已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开始进行自组织。
但是我们从真实的经验中知道并不是每一种干扰都导向再发展,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很可能导向某种混乱,这种混乱并不会引导我们走向新的和更为复杂的秩序而是走向毁灭的深渊。
那么干扰,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成为自组织过程的积极因素呢?多尔认为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之时,干扰才能成为一种积极因素。
这一课程观对教育和课程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课程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后现代批判了传统的外在于教学过程的、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目标。
认为那是现代工具理性在课程中的体现,课程的实施为的就是课程目标的实现。
多尔提倡的是杜威的关于“目标来自于行动,并在行动中得以调整”的观点,他认为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是随情境变化而改变的。
在课程实施之前,设定的目标应该是一般的、模糊的目标。
随着课程或课的进行,特定性愈加明确并在合作中获得,通过教师、学生和课本的合作。
其次,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一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
2007-06-15第9卷 第2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SHA AN XI RT V U JO URN ALJun15,2007V ol 9 No 2教学研究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蔺艳娥1,邓红章2*(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艺师教学部,陕西西安710068;2、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多尔以后现代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课程观。
他吸收了杜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将课程重新界定为!跑的过程∀,并且解构了泰勒的课程标准,提出4R 模式。
他的课程思想对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4R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649(2007)02#0077-0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植根于后现代哲学思潮,以其为萌发的土壤和基础。
!对后现代主义的含义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一个简单而公认的描述。
它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
就像那些处于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现代社会刚刚开始时尚无所适从。
处于现代社会末期的我们也是如此,只能模糊地感觉到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未来可能会出现。
∀[1]尽管后现代课程理论尚且太新,未能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但是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见解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据此来反思以往人们深信不疑的理论。
在众多有影响的后现代课程论倡导者之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多尔(William E ∃Doll,Jr.)最为突出,其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集中反映了他的观点。
一、后现代###现代之超越后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不代表一个时代,从现代到后现代表示一种范式的转变。
多尔认为,!我们正从具有现代主义特点的范式(也许甚至是大范式)转向后现代范式:后结构主义、后哲学、后父权制、后工业、后国家主义∀[2]。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牛顿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尔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书中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对课程观的影响,强调了个性化、多元化和灵活性。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在当今社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多样化,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再适用于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积极地去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教育需要摆脱固有的束缚,迎接变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打破课程设计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我将尝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课程的多元化,强调了跨学科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让我意识到课程设计需要贯穿各种学科,让学生们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将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读完《后现代课程观》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将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
我相信,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可以走出更加多彩和丰富的教育之路。
抱歉,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些相关内容:我相信,课程观的变革不仅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还需要从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在教育制度层面,我们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让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自由地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只是着眼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鼓励教育与产业、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
---------------------------------------------------------------最新资料推荐------------------------------------------------------《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 --科学+故事+精神=后现代本书作者:小威廉姆 E多尔 1、关于后现代的划分西方人喜欢四,为什么?因为四代表着边与角的和谐。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那是一个被多尔称为前现代的时代。
它的核心理念是宇宙核心观即: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
时间是:有历史记载--17、18 世纪的革命时代。
随之取代的是一种数字与机械的宇宙学。
代表任务:伽利略、牛顿。
牛顿最有名的一本书《原理》。
这些脑臻原理之首便是万有窖引假力。
引力等于两戴个物闯体相乘除以之间书距离的乖平方。
于是牛系顿相信,孵数学、科学劳能够发现所跪有,而所莉有也在那里静胸悄悄地弄等着你去发现。
员于是蹄,以数学、科学为睁主妙的时代诞生了!多尔省问称其为现代。
1 / 5当时,人葬粥们对所有都进行了试验斋性研究。
例如:铲煤工穷人煮研究铲的长短粗细蛊以及量手握的位置还有闪每次铲瞬煤量的多少和荫两次铲煤戚的间隔时间荫来确定怎样猪做是最有宠效率最省力的女。
教学束中,测量拼写词彭汇的邀记忆数目,以确定娃多赛少时间里孩子记忆的菏爱效果最佳。
那个时代,计哀诞生了无数科学家。
其严啃中最有名的是--爱虫因簇斯坦。
他是这种观庚念的逐忠实奴仆。
他说茬:上帝曾不玩摔子。
即屈:这个世珠界原有秩序绣,不存在随痈意性。
甚然而,当战话争的择车轮滚滚碾过,炮晕声寅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护告脏时。
科学家们发现:昂摔为什么科学创造的一切生哭精密的东西却未能阻千止叙战争、阻止通货膨辑胀?必终于,随角着东西方齐文化的交流霄,故事惜与精神诞让西方哲学长家、思愤想家找到了答案砰。
那屿就是:---------------------------------------------------------------最新资料推荐------------------------------------------------------ 将科学的理狡性釜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兔肄力与文化+精神的感觉拣紊与创造性想结合起来。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启示吴迪国旅学院学科教学(地理)摘要对课程的研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
多尔作为后现代课程的集大成者,在我国近年的国外课程研究,甚至整个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思想的解读,我们尝试对其进行“扬弃性”的吸收,并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来阐释后现代课程观,结合我国地理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地理教育课程一、引言自21世纪70年代以来, 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扬弃,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就教学理论而言,突出地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过程观、师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反思、批判与解构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它自己的教学观。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1、概述小威廉姆• E •多尔是一位敏锐的后现代主义者,在继续施瓦布的时间课程范式、皮亚杰的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混沌理论、布鲁纳德经验组织认知论以及杜威、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4R——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像泰勒原理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且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
后现代的课程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以牛顿科学宇宙观和笛卡儿理性方法论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范式和“泰勒”的现代主义课程观进行了大力的批判,并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以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石,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从而达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7年第20期(总第760期)ffiBKUQftSSOyttS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严森倩(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冤摘要:小威廉.E.多尔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构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为内涵的后现代 课程模体。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和过程性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建立于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并具有生成性、不确定性、对话性、描述性和非线性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
这种新型的课程观为传统语文教学提供了 新的视角。
本文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方面阐述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以期更好地贯彻语文新课程 改革。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4R”课程模体语文教学教学启示2011年颁布的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 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冶1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一些弊病,语文新课改 思想并未充分贯彻实施,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的养成,难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小威廉.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4R”课程模体是一 种转变性和过程性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更深人地把握和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指导和后现 代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变中应运而生的声势浩 大的课程流派。
多尔在深人研究并吸收皮亚杰的生物学世 界观、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布鲁纳的描述性 思维方式及杜威、怀特海的过程论思想等理论的基础上,初 步建立起一种后现代课程模型,包含四个基本标准:丰富 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分析,概括出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即实践性、自组织性、隐喻和描述的方法、反权威性,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笔者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梳理,提出一些对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希望能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4R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由后现代主义思潮催生的课程理论,就可以称为后现代课程理论。
目前,后现代课程观已经达到几十种之多,主要包括激进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庸俗后现代主义。
各种后现代课程观从政治、生态、建构、解构、批判等角度来描述后现代状况下的课程,体现了各种后现代课程观各自的侧重点,而在这众多的后现代课程观中,笔者对美国后现代教育学者多尔的课程观念是比较认同的。
1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观点的出现引起了课程理论界关于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的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多尔基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方法和想法来考察课程理念。
1.1 发展实践性多尔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侧重点发生了转移——即理论不再先于实践,实践不再是理论的侍从,而是要求实践要将理论奠基于并发展于实践。
这种转变意味着后现代课程观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这进一步要求来自于教育部和专业组织的官员和专业人士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中必须体现如下特点:一般性、宽泛性、非确定性。
只有课程才能在实践中求的发展,用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
1.2 利用自组织自组织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系统遇到干扰时,即系统尚未确定,问题混乱出现时,需要继续运行以达到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形成新的更高的秩序。
多尔把自组织引入课程领域,对自组织提出两点要求:①课程学习者需要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理解,并有足够的信心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表达所呈现的材料,又能以富有想象力和离奇的方式与那些材料进行学习。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浅析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浅析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为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基于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解构与批判,更加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多尔则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课程领域,对课程做出了新的解释。
一、关于课程的界定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课程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基础上的。
现代课程以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课程编制,是一种封闭性的课程体系,突出了确定性、科学性等特点,却牺牲了教育生活、教育活动现场的丰富多变性,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有权利的主体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拉尔夫·泰勒(R.W.Tyler)的课程模式作为课程编制的“主导范式”,是现代课程的典型代表,对课程的开发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其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么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得以实现?[1]多尔认为,泰勒的目标模式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性。
[2]第一,课程目标的“预成论”。
泰勒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目的—手段”范式,在这种模式中,目标是预先设定的,它往往是被提升而超越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的,从而使得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相脱离。
第二,课程评价片面化,狭隘化。
泰勒模式的课程评价所涉及的仅仅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是否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而不是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使得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脱离开来。
在此基础上,多尔提出了课程的四个基本标准(4R)[3]: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课程意义的层次以及课程的多种可能性与解释,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和可能性。
不仅要使课程具有丰富性,还要赋予课程以存在意义。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启示
利用自组织
“我发现最能将后现代范式与现代范式区别开来 的特点,也是对课程最具有影响意义的特点是自 组织。”
“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 组织概念为核心。”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第四章:普利高津与混沌的秩序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发展的模式:物理学模式——生物学模式
“但开放的、生物学导向的模式则视人类及其学习过程与 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Piaget,1971b)。生命系统 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相互作用。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 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的 角度来界定。这是生物学独有的特性之一,这一特性使它 更适合作为人类发展的模式,并明确地区别于牛顿主义物 理学。” “对课程发展来说,生物学是比我们现在所用的机械论更 具有启发性的模式。我相信自组织是这一生物学模式的根 本特征。”
(另一种翻译版本)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 师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 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教师同意帮助 学生理解所给予的建议的意义,并同意随时准备面对学生的质疑, 而且同意与学生一起去反思每人所拥有的暗默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
差异
关键词 非线性
偶然性
开放性
后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流浪者的思维” 可以和“现代”共存于同一个历史时空之中,
甚至“先于现代”。
一部作品只有首先是后现代的才能是现代的。 这样理解之后,后现代主义就不是穷途末路的 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而这一 状态是一再出现的。
——(法)利奥塔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最可能发展自组织这一主题的传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活力论 (vitalism)……直到另一个胚胎学家沃德森 (C.H.Waddington,1957,1975)的创新性工作,自组织的概念才 开始出现;随普利高津及其同事的进一步创新性工作它才真正出台。”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2篇)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科学+故事+精神=后现代本书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1、关于“后现代”的划分西方人喜欢“四”,为什么?因为“四”代表着边与角的和谐。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那是一个被多尔称为“前现代”的时代。
它的核心理念是“宇宙核心观”即: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
时间是:有历史记载--17、18世纪的革命时代。
随之取代的是一种数字与机械的宇宙学。
代表任务:伽利略、牛顿。
牛顿最有名的一本书《原理》。
这些原理之首便是“万有引力”。
引力等于两个物体相乘除以之间距离的平方。
于是牛顿相信,数学、科学能够发现所有,而所有也在那里静悄悄地等着你去发现。
于是,以数学、科学为主的时代诞生了!多尔称其为现代。
当时,人们对所有都进行了试验研究。
例如:铲煤工人研究铲的长短粗细以及手握的位置还有每次铲煤量的多少和两次铲煤的间隔时间来确定怎样做是最有效率最省力的。
教学中,测量拼写词汇的记忆数目,以确定多少时间里孩子记忆的效果最佳。
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科学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因斯坦。
他是这种观念的忠实奴仆。
他说:上帝不玩摔子。
即:这个世界原有秩序,不存在随意性。
然而,当战争的车轮滚滚碾过,炮声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脏时。
科学家们发现:为什么科学创造的一切精密的东西却未能阻止战争、阻止通货膨胀?终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事”与“精神”让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力与文化+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想结合起来。
这就是“后现代”时代。
2、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靠近)举例:a、孩子需要用科学对其进行“管理教育”,通过“程序”在造就许多“产品”。
b、用“科学”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解剖,分析起起因、过程、结果。
它只看到孩子的错误,沉迷于错误中,抹杀了孩子的优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当我们靠近时,一施加外力,它将开始运动,动得你无法预见他会怎样。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后现代课程观是由美国教育家威廉·多尔提出的,他以“超越教育”的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观。
他指出,学校的课程应
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学习与实践的能力。
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来看,我国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实践、发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另外,我国课程改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总之,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联系,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由美国教育哲学家多尔所著,它是在对现代课程观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代课程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忽视课程的动态性、封闭性、单一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课程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在书中,多尔提出了“4R”课程设计原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这四个原则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这意味着课程不应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包含各种不同的元素和信息,如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
同时,课程也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回归性是指课程应该具有一种反馈和循环的机制。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关联性是指课程应该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应该了解所学知识与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严密性是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和技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课程观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现代课程观所带来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同时也应该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了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重要性和责任。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总之,《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理念和方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
《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课程观》读后感--科学+故事+精神=后现代本书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1、关于“后现代”的划分西方人喜欢“四”,为什么?因为“四”代表着边与角的和谐。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
那是一个被多尔称为“前现代”的时代。
它的核心理念是“宇宙核心观”即: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
时间是:有历史记载--17、18世纪的革命时代。
随之取代的是一种数字与机械的宇宙学。
代表任务:伽利略、牛顿。
牛顿最有名的一本书《原理》。
这些原理之首便是“万有引力”。
引力等于两个物体相乘除以之间距离的平方。
于是牛顿相信,数学、科学能够发现所有,而所有也在那里静悄悄地等着你去发现。
于是,以数学、科学为主的时代诞生了!多尔称其为现代。
当时,人们对所有都进行了试验研究。
例如:铲煤工人研究铲的长短粗细以及手握的位置还有每次铲煤量的多少和两次铲煤的间隔时间来确定怎样做是最有效率最省力的。
教学中,测量拼写词汇的记忆数目,以确定多少时间里孩子记忆的效果最佳。
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科学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因斯坦。
他是这种观念的忠实奴仆。
他说:上帝不玩摔子。
即:这个世界原有秩序,不存在随意性。
然而,当战争的车轮滚滚碾过,炮声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脏时。
科学家们发现:为什么科学创造的一切精密的东西却未能阻止战争、阻止通货膨胀?终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事”与“精神”让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像力与文化+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想结合起来。
这就是“后现代”时代。
2、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靠近)举例:a、孩子需要用科学对其进行“管理教育”,通过“程序”在造就许多“产品”。
b、用“科学”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解剖,分析起起因、过程、结果。
它只看到孩子的错误,沉迷于错误中,抹杀了孩子的优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一切就在那里,当我们靠近时,一施加外力,它将开始运动,动得你无法预见他会怎样。
教育叙事之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其提出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等4r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学习中的对话与反思。
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及其标准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为例,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05-02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4r”课程标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以杜威的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石,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转变性课程观。
转变性课程观是指通过学生的反思与自组织而实现转变的课程或课程观,转变的对象是全面的,既有学生的心灵,也有教师的认识与行为。
转变性课程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
[1]多尔认为后现代的课程应该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即“4r”课程: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
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2]多尔认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等特质,课程的内容不应该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非确定性的特点,要强调它的动态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过程性,最重要的是要给与学生多样化的、生动的经验。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2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2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关键词:后现代多尔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一、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基础(一)多尔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1、对前现代主义课程体系的批判。
多尔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物质世界中决定论盛行——笛卡尔方法论中的确定性以及牛顿稳定的世界观,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的关系法则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用于进行预测和控制。
这种观点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课程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线性的、统一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
2、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
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作为学校核心的课程也转向进行“科学管理”。
此时的教育专家开始热衷于对课程模式的设计,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属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的课程模式。
多尔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因为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主要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因此多尔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的脱节入手来批判泰勒的现代课程观(具体内容在下文将有更清楚地交代)。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石在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之后,多尔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转变性课程观。
这种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以4R为标准,以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从而达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1、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包括杜威的过程理论和怀特海的有机过程理论。
杜威的过程理论认为“经验首先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一种经受某种事情的过程……,经验具有能动性和连续性;人类的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反思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8
我们设性 后现代主义
h
9
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 (美)大卫·格里芬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 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 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 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 绪。 ”
——大卫·格里芬
h
15
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向度的特征
倡导创造性
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 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 更进一步说,我们需要对他人做出贡献,这种 动机和接受性需要及成就需要一样,也是人类 本性的基本方面。
——大卫·格里芬
h
16
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向度的特征
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推崇对话
• 给予后现代主义一个无所不包的定义是不可能的:这一 运动过新,尚无法界定自身,而且过于多样,任何一种 分支都无法予以代表。
h
7
一种笼统的说法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 的泛文化思潮。它涉及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 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它以西方发 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由国家垄断走向国际间的 跨国垄断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 以借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 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 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的观念反映,也从一个侧面 折射出了当今世界的诸多矛盾与冲突。
h
34
利用自组织
“我发现最能将后现代范式与现代范式区别开来 的特点,也是对课程最具有影响意义的特点是自 组织。”
“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 组织概念为核心。”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第四章:普利高津与混沌的秩序
h
35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发展的模式:物理学模式——生物学模式
h
38
利用不平衡的艺术
“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 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 的破坏。对教师和课程学家来说,这是比 皮亚杰所遇到的更大的理论与实践问 题。……任何一年级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没有 某种限制的概念班级将失去控制。这是后 现代教师和课程学家所要探讨的领域,如 果他们希望从皮亚杰的平衡化模式中产生 实用的课程程序的话。”
h
32
关于课程的基本观念
发展实践性 利用自组织 权威的作用 隐喻与描叙性方式 目的、规划、目标 评价
h
33
发展实践性
现代主义课程设计:理论先于实践
“普遍的、包罗万象的伟大设计(grand design)”
后现代课程:“理论奠基于并发展于实践”
“一般的指导思想无论来自何处——课本、课程指 导、州教育部、专业组织或过去的传统——都需 要具有如下特点:一般性、宽泛性、非确定性。 确定性通过每一具体情境中被视为教育过程核心 的课程发展过程来获得。”
皮亚杰平衡化生命模式:平衡-不平衡-平衡
“这一系统本身是积极的,总是寻求有机体内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 间的和谐。当外部的压力给内部已有的平衡带来足够的干扰时,基因 将积极地(且自发地)重新组织自身。”
“转化”:从一种水平到另一种水 平,一种等级到另一种等级的发展
h
37
怎样的不平衡有利于自组织的产生?
小卵石——路线——课程 家——控制中心——固定的教育目标
h
29
后现代课程模体的构建
为何使用“模体”一词? 原文matrix——数学术语“矩阵” 在数学上,一个m×n矩阵就是一个m行n列的
矩形数组。它是用来解决线性方程的工具。
左图:4×3矩阵
h
30
中央电视台《第十放映室》解读《黑客帝国》
Matrix的本意是子宫、母体、孕育生命的地方, 同时,在数学名词中,矩阵用来表示统计数据等方 面的各种有关联的数据。
“作为一种模体,它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 它有界限,有交叉点或焦点。因此建筑在模体 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 它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 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 越多,随之意义也就越加深化。”
“强调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性和非线性”
h
31
多尔的教育信条
“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 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 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学生正 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 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 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视界的融合” 信奉有机论,推崇生态意识
h
17
本书的结构
h
18
带有导读性质的导言部分
焦点之一
“我们正处于范式变革之中,不仅包括科 学的而且也包括人文的范式。”
范式( paradigm )
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
科学的发展即科学范式的跃迁
h
19
带有导读性质的导言部分
……“平等者中的首席”界定了转变性后现代课程中教师 的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叙方式讲解课程,从而鼓 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通过与文本对话探讨各种可能性。
h
4
关于后现代主义
h
5
关于后现代主义
h
6
关于后现代主义
• 人们至今对什么是“后现代”仍然没有形成一 致的看法。
——科勒《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研究》
h
39
“但皮亚杰对这一模式或系统如何发展—— 如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如何转化——这一 问题的最好解答只是这一发展不能仓促完成 (总是‘美国人的问题’),发展通过行为 的内部机制(遗传表型)而产生,而且当这 一发展产生时,它的发生方式是突然的,其 中不平衡作为积极因素发挥作用。”
h
22
带有导读性质的导言部分
焦点之三
“重新解释杜威、皮亚杰和布鲁纳关于教育 与课程的著述”
“从后现代而不是现代的角度予以理解更为恰当”
h
23
本书主体结构框架
“第一部分侧重现代范式的封闭观”
“第二部分考查后现代范式的开放观” “分析后现代范式在生物学、化学、模糊数学、认知革命 和过程思想等领域发展而形成的特点”
什么是范式?
基本涵义: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 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共同体成员的基本观 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同 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 种信念系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趋向。
扩展涵义:我们认识世界时,总是要从已知的知识中 找出某种结构框架(观点、理论、方法),作为进一 步认识和把握未知事物的依托,这便是所谓的认知范 式。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一不平衡必须被深入 地发觉或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平衡必须 具有结构上的干扰性以促成再组的产 生。……干扰和困惑必须在深刻的结构层次 上真正引人困扰——它们要求学生从根本上 怀疑正在使用的程序和作出的假设。这类似 于杜威的‘真正问题’,不同于在许多教科 书中所发现的人造问题。”
“对课程发展来说,生物学是比我们现在所用的机械论更 具有启发性的模式。我相信自组织是这一生物学模式的根 本特征。”
h
36
第三章: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最可能发展自组织这一主题的传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活力论 (vitalism)……直到另一个胚胎学家沃德森 (C.H.Waddington,1957,1975)的创新性工作,自组织的概念才 开始出现;随普利高津及其同事的进一步创新性工作它才真正出台。”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及其启示
h
1
其人其书
h
2
新课程基本理念举隅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但开放的、生物学导向的模式则视人类及其学习过程与 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Piaget,1971b)。生命系统 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相互作用。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 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的 角度来界定。这是生物学独有的特性之一,这一特性使它 更适合作为人类发展的模式,并明确地区别于牛顿主义物 理学。”
h
10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体现工业文明主导
精神的现代性思维
时间:17世纪至今
现代主义 关键词
h
1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并非万能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逐渐出现了一种
以否定和怀疑为特征的文化走向,即“认为人 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后现代主义 关键词
“第三部分探讨构建后现代课程模体的教育观” “并且设计一套标准用以取代泰勒为现代教育学所建立的 课程标准”
h
24
与科学哲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观
“我追随格里芬和图尔明的思想,主要探讨科学 -神学-生态学趋势而非美学-文学-政治学趋 势。 |这一选择部分是由于个人的偏好:我对科学 和数学的了解远远多于对艺术、建筑以及文学或 政治批评的了解。||部分是由于实际的原因:现 代主义科学观是影响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历史的最 重要的因素。||最后,这一选择是有目的的:我 同意图尔明的观点,即在这一新范式中将产生一 种新的科学观——比古典科学观更具有复杂性、 不确定性和互动性的科学观。……将对设计后现 代课程具有启发性。”
辩证的否定,反省与超越
现代概念有无数的进步因素,它们并不因为其 消极方面而被抛弃。西方世界的建设性的后现 代是要保存现代概念中的精华,同时克服其消 极影响。 ——大卫·格里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