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分析解析.doc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一、自然风光中国幅员辽阔,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
从北方的丹霞地貌到南方的丛林雨林,从西部的雪山草原到东部的盛产稻米的农田,中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自然风光的保护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方面,要严格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要充分挖掘自然景观的价值,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自然风光带来的美好体验。
在自然风光的建设中,自然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
自然公园不仅仅是一个观光的地方,更是一个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地。
通过自然公园的建设,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公园还可以成为全民健身的场所,让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进行健身活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
二、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包括了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习俗等方方面面,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美丽之源。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遗产、省级文化遗产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文化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三、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美丽中国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乡村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了传统建筑、乡村景观、农产品等。
在乡村振兴中,不仅要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更要注重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美丽中国不仅仅是指环境美丽,更是指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综合目标。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三个方面来分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证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严禁污染排放,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护湿地、森林和草原等自然资源。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意识到,仅仅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为此,我们应该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出发。
首先,我们应该淘汰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市场体系的健全发展。
三、社会进步: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应该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为此,我们需要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加大投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社会进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美丽中国建设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共享等发展理念的实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全面建设,既要保护自然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在社会文明和自然生态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建设模式。
美丽中国建设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全过程中,走出一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幸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1.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打造绿色低碳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是以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健康、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为出发点,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融为一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培育新的环保产业等。
2.环保治理美丽中国建设的另一个核心任务是推进环保治理,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在环保治理工作中,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环保技术能力,加强环保管理和监管,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构建起环境系统、标准、监测、评估和管理的五大体系,加大环保治理的力度和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3.文化传承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一个生态建设工程,更要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美丽中国建设要深化中华文化的品位和深度,发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
必须深入挖掘古老文化中蕴含着的智慧和奥秘,进一步创新文化创造和传播方法,推进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4.绿色消费美丽中国建设强调绿色消费,即在消费行为中,注重环保和低碳,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倡导健康的、环保的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它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
这个目标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以下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提倡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
这体现了一种生态智慧,即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我们需要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来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种智慧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不损害后代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能力。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这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这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类与自然、经济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我们必须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追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福祉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这体现了一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即我们要依法治国、依规治国,同时也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生态法则。
我们要认识到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与繁荣。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一种战略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它要求我们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美丽中国”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其内涵意蕴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这一目标不仅是对中国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对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多维的参与和解读,下面将对其内涵意蕴进行多维解读。
一、经济发展美丽中国的建设首先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丽与富饶是分不开的,因此经济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为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资源支撑,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幸福感。
在这一层面上,美丽中国的建设意味着要不断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二、社会进步美丽中国的建设还需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进步包括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文明程度、民主法治等多个维度。
在社会进步的意蕴中,美丽中国需要建设一个和谐、包容、文明的社会环境,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社会资源分配。
只有当社会进步了,人的心灵境界才能得到提升,美丽中国的建设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三、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美丽的中国需要拥有清澈的河流、蓝天白云、翠绿的山峦和多姿多彩的动植物。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会威胁到未来世代的生存。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一切势力共同努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
四、文化传承美丽中国的建设还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曲艺、传统工艺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参考和支撑。
只有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才能让美丽中国更有内涵、更具魅力。
五、科技创新美丽中国的建设还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美丽中国共圆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共圆中国梦一、背景介绍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致力于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目标和实施方案,共同圆中国梦。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对现有环境问题的解决,更是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与幸福,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建设美丽中国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坚决打击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通过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护并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资源合理利用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另一个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需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经济发展。
3.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深入人心。
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施方案1. 加强环境保护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我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需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鼓励绿色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丽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旨在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国家。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涉及到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
本文将从哲学意蕴的角度来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首先,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在于强调生态文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观念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诸如“天人合一”、“天道酬勤”等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因此,重建生态平衡、构建生态文明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从长远来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延续。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在于强调共生共赢。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被认为是矛盾的。
然而,中国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而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兼顾经济的需求。
这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这种共生共赢的哲学意味着,只有构建一个集约、循环、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最后,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在于强调人类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往往追求短期效益和利润最大化。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需要转变这种经济发展观念,强调人类文明、健康和幸福。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人类生态福利的提高、社会公正的实现和人类精神层面的提升。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不仅仅是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有意义,更是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生态文明、共生共赢和人类价值观的转变。
这些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不仅可以带来美丽的环境和优质的生活,更可以推动中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1. 引言1.1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美丽中国建设可以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关键举措。
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国家不仅能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也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声誉,增强国际竞争力。
美丽中国建设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人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幸福,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重要议题。
1.2 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意义中国的美丽中国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倡导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形象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程建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对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是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推动与引领,更是对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与实践。
通过美丽中国建设的开展,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助力。
2. 正文2.1 中国传统文化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美丽中国建设追求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是一致的。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敬畏自然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
战略举措。
其内涵意蕴多维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中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长期以来,中国在高速发展
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凸显,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破坏。
美丽中国建设强
调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
态环境的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美丽中国建设也关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速进行,但同时也面临着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交
通拥堵等问题。
美丽中国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提倡创建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美丽中国建设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
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许多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和损失。
美丽中国建设强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重视文化资源的价值。
在建设中注重文化建设,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相结合。
美丽中国建设也关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全球性的。
美丽中国建设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作出贡献。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知识梳理+教材习题解析)-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6.1 正视发展挑战本课知识梳理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P75基本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新特点: ②增速趋缓;③出生率低;④老龄化加剧;⑤男女性别比失衡;⑥城乡分布不均衡;⑦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原因、意义)P76 【现状+影响】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②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危害? P78(1)现状:①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②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2)危害(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4.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P79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危害(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教材释疑点拨感受: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②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资源环境危机正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③当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等2.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家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参考等案①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8.93%,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14.03% .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38.79元,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26.78% ,这说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丰富
多维,不仅涉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涉及文明
素质的提高和人民幸福感的增进。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意蕴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命题。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
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还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和修复工作,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建设生态景观和生态城市,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经济发展方面,需要加强资源利用的节约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动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贫力度,促进社会
公平和全面的社会进步。
三、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民幸福感的增进
在文明素质提高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还需要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
和幸福感,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切实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整word版)为什么以及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且现代化建设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Q: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1)政治原因: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2)经济原因: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绿色发展,核心内容是构建绿色的经济体系,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正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那种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做法,必须切实改变。
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机制和规律,来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
(3)社会原因:建设美丽中国其关键是激励人们去节约资源,需拿出最关键的措施,最敏锐的思路,激发群众的热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节约资源的工作做好,把节约资源的事办好。
节约资源,它同样关乎者百姓的生存,关乎着群众的家园。
(4)生态原因:“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建设美丽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从政治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要明晰政商关系、政学关系,从源头上杜绝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公权力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美丽中国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美丽中国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
美丽中国的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
美丽中国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强调经济的发展应当符合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保护和维护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权益。
这体现了生态学中的“生态整体”的思想,也体现了现代哲学思想中的“全球生态伦理”。
美丽中国的建设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的哲学思想。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更包括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社会的发展进步等方面。
美丽中国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人民的幸福感,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当代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美丽中国的建设还体现了生命伦理和生活伦理的哲学思想。
美丽中国的建设强调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强调高质量的生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注重个体的精神与身体的完善。
这体现了生命哲学中的“生命尊严”和“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也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生活伦理观。
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以及生命伦理和生活伦理的哲学意蕴。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现代哲学思想的结合,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构建一个美丽、和谐、繁荣、可持续的现代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哲学支撑。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它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呼吁和保护,更是一种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实践。
下面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离开自然就无法生存。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人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的心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建设美丽中国提倡了生态文明的理念。
生态文明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新模式,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实践,倡导了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
只有在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中国,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追求美、追求进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声,更是为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种深厚的哲学思考和实践。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教我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情,同时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
我们应该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己任,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丽中国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城市景观的美化,更关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意蕴非常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领域,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和理解。
一、社会维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关注和承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而美丽中国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更多的公园、绿地,改善了城市交通系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美丽中国建设还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企业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公众参与志愿活动和环保行动。
通过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才能让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经济维度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美丽中国建设是推动经济升级的重要手段。
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城市的容貌,更是通过提升城市品质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
美丽中国建设使城市更加宜业,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投资。
而这些企业和投资又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美丽中国建设也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产业已经成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美丽中国建设就是要推动城市朝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而带动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这些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济资源。
三、生态维度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生态维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一度遭受到了破坏。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近年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一理念所蕴含的哲学
意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伴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呼吁人们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
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哲学观念。
建设美丽中国还要求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鼓励人们摒弃竞争和利益诉求,以合
作和互助为基础,促进社会各界的和谐共处。
这种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信念。
建设美丽中国还要求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华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
要尊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个性发展。
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不仅是对于
环境保护的要求,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即人应该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涵盖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和
谐社会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些哲学观念不仅是我们实现社会发展和
国家繁荣的需要,也是我们与自然和社会共生共荣的基础。
通过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可以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双赢,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解读报告
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解读报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严重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本报告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
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府实行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通过加强环境执法,推动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节能减排政策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
其中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强对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的整治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推动,企业和个人逐渐意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
三、生态保护政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中国政府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
政府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繁育地。
此外,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另一重要方面。
政府通过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政府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试图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五、环境治理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
政府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改善空气质量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负荷。
此外,政府还注重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提高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
六、资源管理和循环经济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中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资源管理和循环经济政策。
政府通过加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推广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政府制定的重大战略目标,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
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和城市。
这一目标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蕴,包括环境伦理、人文关怀、生态文明等方面。
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环境伦理的重要性。
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强调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守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调
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有机统一。
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人为本,坚持和谐与平衡。
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各种需求的关心和关爱,
包括民生福祉、文化传承、社会公平等。
建设美丽中国鼓励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等措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辅相成。
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厚底蕴,又符合当代社会
的发展需求。
它不仅是一种政策目标,更是一种文化观念和道德追求。
通过坚持环境伦理、人文关怀和生态文明,我们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
村和城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和谐、美丽的家园。
建设美丽分析解析
建设美丽分析解析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调研论文得分:论文名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年级专业: 2015级机械工程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提交时间: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
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
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
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践调研论文得分:论文名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年级专业:2015级机械工程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
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
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
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也是这次大会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在我国,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在这里,生态文明形成了雏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十七大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
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
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大家可能清楚了,那么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
这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呢?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年会上指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赋予了生态文明一张鲜活的面孔,它已不仅仅局限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上,它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周生贤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那么如何来建设美丽中国,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
二是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是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1、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
最开始看到“美丽中国”一词的时候,三山五岳、长城巍峨、桂林山水、西湖碧波……一幅幅山水画跃然眼前。
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环保道路也越走越宽阔。
山野里,石头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重披绿装;城市里,草地绿茵给水泥森林增添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
单就“环境美丽”来说,我认为需要从两个部分来做: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这就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和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2、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与开发。
2、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专家指出,山清水秀但如果贫穷落后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单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
这也是世界主流观念。
我们先来看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可惜没有山东。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
比如“低碳网络”就是使用邮箱、网络购物、网络会议。
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再来看绿色发展。
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召开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就是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为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适应自然的限制条件,绿色发展则要求人类更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经济日报的一篇理论文章提到,我们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因此,我们更要有紧迫感,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