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备战考题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01.受聘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并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0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03.行为科学成为对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员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开始用“组织行为学”代替原来所用的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5.学者斯蒂芬 P.罗宾斯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部分,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再加上道德责任。
06.远程办公可以使组织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与掌握关键技能的工作人员保持接触。
07.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而且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0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9.心理学探讨的人的个性是指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潜力,不同的生物节律、反应时间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11.群体的个性是由与之有接触的群体中的成员们塑造的,也是由个体对群体这个统一体的认识塑造出来的。
12.研究表明,内控者与外控者相比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
13.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情感距离,更愿意操纵和说服别人,相信结果能为手段辩护。
14.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容易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却更容易说服别人。
15.自我监控是指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
16.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和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
17.低自我监控的人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因而在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行为一致性。
18.在工作选择方面,低自我监控的人喜欢工作角色明确的工作。
19.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监控的人则选择与其自身个性特征相吻合的工作。
20.冒险性指一个人接受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2.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就越容易,对象就越容易被知觉。
2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24.经常重复的因素比只偶而出现的因素更容易被知觉。
25.态度变化难易由态度转变幅度的大小而决定。这说明能否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原来的态度和要转变的新态度之间差距的大小。
26.能否转变态度,还要看个体是否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即改变态度后个人能获得多少切身利益。
27.要改变个体的态度,首先要改变个体的有关行为,可以通过引导个体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在活动中转变原先态度,形成新的态度。
28.人的定势心理、防卫心理和习惯心理容易对说服宣传持排斥或逆反的态度,因而不利于转变那些原有的态度和倾向。
29.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群体中,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情绪。
30.群体的影响不仅是一种自住性的约束力,而且还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31.强制心理使群体成员不由自主地模仿多数人,也容易改变个体态度的强度和方向。
32.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这种感受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3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行为由动机所支配,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动机引发行为、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
34.动机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35.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能满足时,身心便会失去平衡,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的状况,这种不安和紧张成为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采取某种行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激励。
36.一般来说,只有最强烈的需要可以引发行为,这种动机称为强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