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

合集下载

乡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愁思,它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怅惘,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屏幕显示古诗、课题)二、一唱三叹诉乡愁1.我们初步感受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要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屏幕显示朗读指导)2.教师朗诵《乡愁》(屏幕显示《乡愁》沙画视频)3.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诗人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序将一生的乡愁浓缩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四个人生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乡愁的情感逐渐变浓、变重、变强,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

(屏幕显示四个人生阶段)三、巧借意象诉乡愁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屏幕显示)2.这几种意象为什么能寄寓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呢?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别),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别),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国别)。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妙用叠词诉乡愁1.除了借助意象,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词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

乡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依据已经把握的学问,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学习的热忱;帮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表达。

在形式上主要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乡愁》这首诗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余光中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歌2、体会情感表达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里?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这种情感物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是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手法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诗人精心选择的四个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邮票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负载浓浓夫妻情;坟墓承载深深丧母痛;海峡寄托拳拳故乡情。

从母子情,夫妻情,生死离别情到家国情怀层层推进感人至深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诗歌中作者还使用了几个特别的形容词我们来看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词好在哪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邮票虽⼩,牵系绵长母⼩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尽的乡思落笔虽⼩,却诗情饱满这就是诗的内在张⼩使全诗含蓄、饱满,能诱发读者多⼩⼩的联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加深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少年时,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青年时,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内涵及其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诗歌《乡愁》的背景介绍。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言特点。

诗歌的主题分析和情感体验。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2.2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音乐,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讲解:对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表达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积极思考和表达。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扩展与延伸4.1 教学扩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乡愁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愁的短文。

鼓励学生参与乡愁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5.1 教学资源使用《乡愁》原文和相关注释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5.2 教学参考参考相关文献和教学案例,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和解说观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设计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不同年代的人心中的表现。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小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所学,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最后,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乡愁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既有亲切感,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乡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对词语、句式的运用和掌控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愁的内涵,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歌创作让我感到惊喜。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象征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这说明学生们在创作上是有潜力的,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提出不少有深度的观点。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没有完全理解讨论的主题。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乡愁》
二、教学目标:
1. 能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熟练朗读。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

3. 了解乡愁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珍惜祖国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
1.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了解乡愁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珍惜祖国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 通过一些图片和短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

2. 了解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引出本课的主题——乡愁。

(二)新授环节:
1. 师生共读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让学生学会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

3.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乡愁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珍惜祖国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练习环节:
1. 师生共同完成课文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2. 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较深的理解。

(四)巩固环节:
师生共同回顾本文重难点,巩固课堂知识,课下加强背诵,多读才能多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愁》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珍视。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乡愁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表达。

学生对乡愁情感的体验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乡愁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以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愁情感的深刻表达著称。

教学准备:《乡愁》课文PPT课件,包含余光中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年代的邮票、船票等,以及与家乡相关的景象。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乡愁”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乡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乡愁在文学中的表现。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乡愁主题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乡愁》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乡愁情感的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乡愁。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乡愁情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诗歌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的古诗,谈谈自己对古诗中“乡愁”的理解;2. 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乡愁》诗歌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大意;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3.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情况;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乡愁》;2. 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乡愁》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情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六、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集体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诵展示,点评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增进大家对乡愁情感的理解。

七、拓展学习(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笔下的乡愁主题诗歌;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乡愁主题诗歌,进行朗读和简要解析;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和解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乡愁主题诗歌,进行集体朗读和讨论;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介绍诗歌的内容和情感;3.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乡愁主题诗歌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情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理解与欣赏: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朗读与表达: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解释诗中的意象,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诗歌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家乡的记忆,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情感。

2. 朗读诗歌:全班一起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乡愁的情感体验。

5. 表达与创作:让学生以写作或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与欣赏: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创作与表达: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写作和绘画等,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乡愁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乡愁主题的理解。

2. 文学作品欣赏:鼓励学生欣赏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关注作品中的乡愁主题。

乡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
又从何谈起?若无家,又何来“乡愁”?我们应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的富强添砖加瓦。

今天的微课学习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

是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土地。

让学生在理解诗歌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认同感、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板书
五、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精妙的修辞、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在授课时,借助多媒体,采用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不同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

整体来看,本课突出了新媒体新技术在语文学科的运用,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但仍有一些不足,反思如下:
1.《乡愁》具有情韵美、意境美、哲思美。

上课前,如能播放《乡愁》这首歌,在婉转的歌声中创设浓浓的乡思氛围,会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

2.《乡愁》超越了个人情思,表现出深沉的家国之思。

如能借助电视栏目《品读经典》视频铺开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题眼“愁”之深意,展示大陆与台湾多年断绝通信的历史,更能给学生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3.课堂延伸不够深入,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践、拓展,厚植家国情怀。

《乡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以及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讨论 总结词:创作练习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乡愁体 验,探讨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尝试写一首表达自 己乡愁情感的诗歌或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学方法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 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 的深度是否合适 ,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某些内容 。
课堂氛围营造
反思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否有 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需要调 整教学方式来改善课堂氛围。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 达的乡愁情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主题探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乡愁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家 乡、亲人和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乡愁的文化内涵。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写作技巧
分享自己的见解。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评 估学生对《乡愁》这首诗的理
解和记忆程度。
思维能力
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 过程,判断其逻辑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等是否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
观察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态度, 是否能够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
感。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目标 是否达成,哪些地方做得好,
下节课预告
下一节课将学习《沁园春·雪》 ,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 一,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3)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乡愁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和感恩家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乡愁》的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3. 教学场所: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诗歌《乡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3)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等;(4)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2)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一首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3)教师总结评价,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4.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诗歌,相互检查;(3)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者进行展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乡愁》与其他乡愁主题的诗歌,如《登高》等;(2)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3)教师总结乡愁主题在不同诗歌中的表现和差异。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乡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2)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乡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2)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诗,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2、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中有住校的吗?(学生举手)离家有多长时间了?想家吗?想家的请举手。

请想家的同学说说想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师:是啊,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的台湾同胞们,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亲人之间有的四五十年了还不能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啊。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抒情诗《乡愁》,一起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往香港,次年赴台。

因本诗得名“乡愁诗人”。

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二、美美地读——声情并茂1、试读、练读、范读。

拿到这首诗歌,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读?提示学生诵读这首诗的两点要求。

-----①要读出节奏、重音;②要注意语速、语调。

)2、学生试读,谈谈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集体读。

三、细细地找——分析意象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4、乡愁本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

5、这些意象的顺序能调换吗?四、慢慢品——体会情感6、不同的人生阶段,乡愁有着不一样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品味一下四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的夫妻之情。

坟墓:作者中年时代痛失母亲的生死之情。

海峡:作者写诗之时面对国家分裂的思国之情。

7、如此深沉厚重的情感寄托在四种意象上,它们前面的数量词和叠词用得合适吗?为什么?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过渡: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坟墓矮矮,载不下丧母的沉重悲痛;海峡浅浅,阻隔不了无尽的乡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 》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 》优秀教案
组织探究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一、先学
(一)朗读欣赏。
1.听视频朗读。2、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重音。
(二)、品味鉴赏
1、全诗共四节,作者写乡愁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
3、诗中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特殊内涵或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课题
《乡愁》
优化方案
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2、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准备
教师:PPT 、音频和视频朗读、教案 学生:预习
设境
定向
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故乡的云。)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
4、这四种意象前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诗的哪一节使主题得以深化?是怎样深化的?
三、后教
点名让学生汇报自学成果,然后生帮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点评。
4、“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对故土的思念 ) 普遍的爱国之情
2、同题诗歌阅读欣赏:席慕蓉的《乡愁》3、交流你搜集的以“乡愁”为主题的古诗句。
教学心得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 理解《乡愁》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诗歌的概念与特点2. 《乡愁》诗歌的结构与意象3. 《乡愁》诗歌的主题思想4. 朗读技巧的指导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意象与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1. 理解《乡愁》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朗读和讨论。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读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2. 录音机:播放诗歌朗读录音。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乡愁》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主题思想。

3. 朗读: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2 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乡愁》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主题思想。

3. 第三步: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4.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估。

2. 学生对诗歌主题理解和象征手法的评估。

3. 学生参与讨论的评估。

5.2 教学反馈1.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2. 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或故事,了解乡愁的不同表达方式。

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化工作者来课堂分享他们的乡愁体验和创作。

6.2 课后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手法创作自己的乡愁诗。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乡愁,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乡愁》。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受。

b. 提问:“你们听说过乡愁吗?乡愁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c. 教师总结: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我们对家乡的回忆和留恋。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乡愁》。

2. 朗读诗歌(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b.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c. 学生分享朗读心得,讨论诗歌的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结构、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c. 教师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b. 学生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c. 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乡愁》。

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乡愁的诗歌,如《登高》、《静夜思》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对乡愁的不同表达方式。

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5篇《乡愁》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2

《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代表作品、作品风格;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诗歌的朗诵。

3.初步掌握意象和意境;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欣赏、朗读;2.学生联想、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教学难点:学生联想、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四、教学手段:1.读——品——读结合,整体把握全诗。

2.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流程:情景导入作者简介 FLASH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诵读诗歌赏析比较赏析音乐欣赏(一)FLASH古诗词情景导入新课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显示标题(《乡愁》余光中)(三)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80年代后,他开始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对乡土文学的态度由反对变为亲切,由西方回归到东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代表作《乡愁四韵》、《乡愁》、《春天,遂想起》、《等你在雨中》等(四)FLASH 朗读欣赏(五)学生配乐朗读1.齐朗读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情感: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本诗,然后背诵。

(六)课堂讨论:1.乡愁本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且抽象的情感,诗人却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将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找出诗中的四种意象。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有尽忧思无尽2.寄托于意象传达的乡愁随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加浓,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人怅惘叹息不已。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及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诗人的真挚情感。

3.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写法。

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

2.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难点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有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认识余光中。

(投影)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欣赏。

(师伴乐朗读,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2.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以多种形式朗读。

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及诗人的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三、赏析研读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了。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明确: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离家在外,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欣赏——《乡愁》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知识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家族文化与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1.社会意象群:
船:一般诗中写作“孤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可见水陆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因此游子离家或是归家一般都是坐船,可想而知当身处他乡的游子看到回乡的船而自己却不能成行的时候思乡之情自然上涌,另外,船给人以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怎能不牵动游子的情思,因此其它一系列表达漂泊之感的意象也同样是思乡的常见意象,如:孤雁、飞蓬、浮萍。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不愿远行的想法,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浮云:以浮云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乡意象例举: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这一点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古人或是外出做官、或是在战场建功立业、或是由于贬谪,而尤其当传统节日来临之时,身边的一事一物无不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3.文化常识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结构图解
1.意象美: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托物抒情。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夕阳:我国是农耕社会,自古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节奏,因此落日对于古人来说便有了催归的含义,因此夕阳西下夕阳落下最容易触动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日、残阳、晚照、黄昏、暮色其实都是它的别称或是由其衍生的。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又写作孤鸿、哀鸿、孤雁、飞鸿等。
2.形式美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1.作者介绍: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捣衣: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如:“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同时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也成为一种境界,游子客居他乡听着无处不有的捣衣声自然也会想起家中的亲人。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语言美——质朴的语言美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青山:青山常作为故乡的象征,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越鸟、胡马:越鸟和胡马也是是情感比较强烈并持续出现的乡愁主题意象,最早出现于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的开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又如:“越鸟恋乎南枝,胡马怀乎朔风。”(夏侯湛《夜听笳赋》)
一位旅居外地的年轻人,来到一位智者的面前请教:“我突然患了一种怪病:脑海里总会无缘无故地闪现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我到底是怎么了?”智者微笑地看着年轻人说:“你没有什么毛病,你只是在心中萌发了乡愁而已。”
是啊,乡愁就是人从一生下来就具有的那种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思念和眷恋之情,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尚且如此,那么远离大陆的台湾同胞,他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古代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