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合集下载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第一篇: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墨子早期学儒家之术,因此其思想有和儒家思想相承之处。

但是由于所持的政治主张和生活背景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教育主张和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教育方法等也有不同之处。

具体表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古之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探讨之上的。

孔子和墨子对人性的看法实质是相似的,只是表述不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墨子的人性论则表述为“素丝说”,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不过如同素丝。

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对象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认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到重大作用。

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

墨子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二、教育目的孔孟的教育目的,都是针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才,以便至上而下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简括。

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

而墨子所培养的“兼士”更倾向于以平等的身份平等地去“兼爱”天下,而不是一定要成为当政者,这是两者的教育目的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教育内容由于的教育目的异同,孔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文化知识学科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典籍,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

他虽然要求从政人才要文武兼备,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重人事。

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墨子力主实现“夏政”,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发展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发展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

孔⼦孟⼦荀⼦思想发展_孔⼦孟⼦荀⼦思想的⽐较 孟⼦的思想部分继承了孔⼦的思想,有继承就有发展,那有什么表现呢?下⾯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孟⼦荀⼦思想发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对孔⼦思想发展的表现 第⼀,从反对“⽤⽥赋”到“制民之产”,孔、孟维护不同的经济关系,孔⼦维护的是奴⾪制的经济关系,孟⼦所维护的已是封建的经济关系了。

第⼆,由⿎吹礼治到宣扬仁政,孔、孟维护不同的政治制度。

孔⼦所主张的是奴⾪主贵族专政的礼治。

孟⼦的礼,被赋予了封建性政治涵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并把建⽴“合理”的封建⼟地关系即“经界”与缓和阶级关系作为仁政的重要内容。

第三,从尊君到轻君,孔、孟对国君态度有变化。

孔⼦把国君看得⾄⾼⽆上,即使是⽆道之君,也决不能反对;孟⼦则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孟⼦看来,国家的⾂民可以选择君主,要以君主是否实⾏仁政、王道为准绳,把新兴地主阶级“得天下”、“王天下”的事业看得⾼于⼀切。

第四,从畏天命、重⼈事到尽⼼、知性、知天,孟⼦吸取与改造了孔⼦的哲学思想,创造了天⼈合⼀论的主观唯⼼主义的哲学体系。

孔⼦孟⼦荀⼦思想的⽐较 孔⼦:更关注贵族,⼠⼈以上级别的阶级利益,这是儒家思想有等级的“仁爱”思想的体现,本来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

孟⼦:最关注民⽣,⽼百姓的利益,可以说孟⼦是最关注民⽣的先秦思想家,甚⾄超过了以“兼爱”为思想的墨⼦。

荀⼦:是⽐较有争议的,甚⾄有⼈认为他是法家思想,所以他的思想⽐较切合社会实际。

荀⼦有“⼈性本恶”之说,其实应该是“⼈性向恶”,两个的差别是,前者是本性是恶,后者说的是有可能向恶。

孔⼦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不思的局限性,也道出了思⽽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成为有道德、有品位.有学识的⼈。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价值。

孟⼦认为学习要专⼼致志,他举例说,从前有个弈秋是当时全国最善于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下棋,⼀个⼈听得专⼼,另⼀⼈却思想开⼩差,在想着拿⼸箭射天鹅.结果后者的成绩⾃然不如前者了.所以孟⼦指出:“学问之道⽆他,求其放⼼⽽已矣。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学说。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列出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相同之处
孔子、孟子、荀子都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中国几千年的土建社会起至着助推促进作用,他们的思想存有共同之处: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就是“仁”和“民本”思想。

不同之处
(1)孔子明确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创建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著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撰成《论语》一书。

孔子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2)孟子:承继并充分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倡导“仁政”学说。

他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重”从而明确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孟子(前-前)战国时思想家。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3)荀子:荀子主张: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承继并深入细致探讨了儒家“礼”的思想。

他说道,自学的最低目标就是掌控“礼”。

荀子(前-前)战国后期思想家。

名况,赵国人。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这三位古代圣哲的思想理念,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们的智慧,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说实在的,谁都别想将他们的思想等同视之,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见解都是独一无二的。

咱们先来瞧瞧老孔子的主张吧。

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谓是教育民主化的先驱。

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不分阶层的,普及于民间百姓。

他还十分重视修身齐家的做人道理,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身教和言教并重,儒家文化的根基由此奠定。

再聊聊孟子的思想理念。

他发展了"恻隐之心"的概念,倡导人人都应该怀有博爱之心。

同时,孟子还积极主张"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将民众的权益置于首位。

不过,他似乎也有点"过于乌托邦"的理想化色彩了。

最后说说荀子的一些观点吧。

与孔孟不同,荀子偏重于法家思想,主张"王道」与"霸道"并重。

他认为人性是后天习惯的结果,需要通过教化和刚强的法律来约束。

在某种程度上,荀子的理论更加现实一些。

这三位古人的思想理念各有千秋,却又有些分歧。

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超越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中汲取养分,让古老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

这方面孔子孟子与荀子是一样的,那他们思想上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不同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孔孟荀

孔孟荀

孔子孟子荀子三家思想的几点比较一,孔曰礼治孟曰仁政荀子崇礼重法一种思想的产生,大都要应和时代的节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克己复礼”之“礼”即“周礼”,周公制礼,礼节繁复,意义重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复礼”目的在于使民“位其所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治理国家,国家的安定团结秩序井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礼者,天下之序;乐者,天下之和”,以礼乐治国即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君子的自我修养方面的要求,并不体现在治国理念上。

首先提出“仁政”的是孟子,这应该和孟子所处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注重“克己复礼”,战国时期战乱纷仍民不聊生故倡议“仁政”,“礼治”较侧重于调节统治阶级上层内部的关系,而“仁政”则更关注民众民生问题,在此,与“仁政”相辅相成的是“民本”思想。

并且“仁政”是以“民本”为依归的。

作为法家韩非子的老师的荀子,其思想免不了有法家的元素,荀子在《天论》明确写道:“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这是战国末期无以复加的严酷的现实给予荀子的领悟——可操作性强的法治总比空头的仁义道德来得实用。

二,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之比较孔子对于人性的善恶是不下定论的,只是颇为隐晦的说了一句“食色,性也”。

孟子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扬性善论,最具代表性的文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完整版)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完整版)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地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地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地区别:()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地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地作用在于把人天赋地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地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地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地“完人.”教育地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地政治既非完善地政治制度,也非高明地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地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地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地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地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地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地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地高尚人物.荀子主张地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地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地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地共同结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在教育目地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地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地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地是教育内容中地重要方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孟子认为办教育地目地在于“明人伦”.所谓地“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地教育目地决定了他地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地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地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地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地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地“贤能之士”地教育目标是不冲突地,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地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同之处首先,在人性论上地分歧是二者最大地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地,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地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地影响,人们地“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荀子学说中最突出地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地“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地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地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地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地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地本性是恶地,而人地善德是后天习得地.这一点较孟子地“良知”、“良能”具有更多地唯物主义色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地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学与私地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地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地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地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上地善性过程,唯心主义地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地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地思想,具有较多地客观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地相同与分歧地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地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地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在文学视角下对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一、文学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孔子认为“诗以言志”,可见儒家是认同通过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人性需求的,因为郑国的诗歌多表达男女个人之间的爱情。

孔子主张“放郑声”,所谓“放郑声”只是主张祭祀不应使用郑国诗歌,孔子整理的诗经中并未删去郑国此类诗歌。

可窥见孔子人性观之一斑。

在我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的鼻祖、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从而成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教育家。

这一命题也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认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1],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在批评“性善论”的基础上,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将就《孟子》和《荀子》中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稍作比较,以分析其异同。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恶,人为善便善,人为恶便恶,如急水一样,引它东流便东流,引它西流就西流。

而孟子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顺性”而因势利导。

另外,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在“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所以荀子认为“性恶论”更能够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性伪之分”。

“性”与“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其次,“性伪合”。

“性与伪乃是区别对立的,但也是联系统一的。

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要素材和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最后,“化性起伪”。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制法度。

”这样就达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虽然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善或是恶上面有分歧,但是其理论的教育作用却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教化治民治国。

赵杏根老师说过,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包括仁义礼智,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道“性恶论”,其“性”则是指的动物属性,即自然属性。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好的认识人性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论述,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恢复和发展他们的本性。

孟子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成人”,即将人培养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不过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恶习和嫉妒等不良行为。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摒弃不良的习惯,培养道德品质。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从儿童时期就要进行德育,通过启发和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他提出了“劝学”的方法,即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他们。

此外,孟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世”和“闻理”来实现的,通过学习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相比之下,荀子的教育思想更加强调人的天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凶恶的,只有通过教育来加以约束和塑造,才能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有组织的纪律来规范人的行为和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遵循礼仪规范,使社会秩序更为稳定。

他提出了“读书要明经”、“背诗要精思”和“学问要致用”等口诀,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取得进步。

荀子的教育方法注重灌输和训练。

他认为人的性格和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改造来塑造。

荀子主张通过正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同时以严厉的纪律来制止不良行为。

他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经验来巩固和验证学习成果。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荀教育思想之比较总结

孟荀教育思想之比较总结

孟荀教育思想之比较总结孟荀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其他古代教育思想家相比,他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色。

下面是对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总结:一、孟荀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孟荀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荀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人的性与命运的和谐统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强调学习经典典籍,培养人的学问和知识;而孟荀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心性为主,注重启发内在的道德感悟和智慧。

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孔子采用的是“三纲五常”的教育方式,而孟荀则提出了“齐物论”的教育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孟荀教育思想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孟荀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在教育目的上,孟荀强调实现人的性与命运的和谐统一,而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孟荀注重培养人的心性和智慧,强调启发内在的道德感悟;而荀子则更加强调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惩罚来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最后,在教育内容上,荀子更加注重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孟荀则更加注重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三、孟荀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孟荀的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共通之处,体现了一些普遍的教育原理和价值观。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孟荀强调培养人的性和命运的和谐统一,这与现代教育追求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孟荀强调启发内在的道德感悟和智慧,这与现代教育讲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相呼应。

最后,在教育价值观上,孟荀强调“以义立教”,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相契合。

综上所述,孟荀的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色,与孔子、荀子以及现代教育思想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区别。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以探讨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首先,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的过程。

然而,他们对于德行的理解却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孟子则强调“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他主张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公正。

因此,孔子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而孟子则更注重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

其次,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和朋友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五种常行之德。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则更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启发性。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培养人的智慧和判断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另外,孔子和孟子对于教育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传统文化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孟子则更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用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启发来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孔子和孟子对于教育的对象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要关注的是贵族子弟的教育,他认为贵族子弟是培养社会领导者和文化传承者的重要对象。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贵族子弟的德行和修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则更关注普通人的教育,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只要有志于学习和进步。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 荀子所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自然属 性
•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 行其道。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这 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仁义礼 智。人的性,主要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对 物质生活的需求,感官欲望;好利;排 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当这些本能 不加以节制,便走向了恶。
• 核心:礼法并用 • 君民一体论:将君民关系比作
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主张先爱民利民而后使之。 君主越爱民利民,自己越强; 反之则亡。 • 提倡霸道:君人者,隆礼尊贤 而立重法爱民而霸。 • 提倡王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 “明分使群 ”,将人根据职业 或钱财等分为高低、贵贱级别 。人类社会只能是“维齐非齐 ”,即不平等就是平等,等级 划分就是为了平等。
谢谢观赏!
度 理想 个人
人格
现实 社会 体制
人性论• Leabharlann 子• 荀子• 人性本善
• 人性本恶
•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 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 论基础。
•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人性是本善 的。
孟子
• 深造自得 • 启发思维 • 循序渐进 • 专心有恒 • 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
荀子 • 学思行结合 • 积"与 "锲而不舍" •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 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孟子的“王 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 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 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比较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具备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孔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学生在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因此,孟子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教育方法比较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传授和学习经典文化、注重礼仪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讲授礼仪来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孟子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三、学生角色比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应该虚心接受教导,并遵循教师的指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权威,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孟子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来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通过经典文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德;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将从人性、道德伦理、育人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是人性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本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恶之心会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应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性的善良,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美。

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容易偏向于自私和欲望,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善。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和好斗的,而且没有道德限制时,人们会陷入混乱和动乱之中。

因此,荀子强调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自律来管理人性的恶,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

其次是道德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孔子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行为,追求道德的完美。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四端”的伦理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尊重他人,负责任地行动,并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

荀子的道德伦理观则强调秩序和等级,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是育人观念。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育人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通过榜样示范和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孟子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教育养性”、“无是非之心”等观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使人具备仁爱、智慧和自律的品质。

荀子则较为强调礼仪和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是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为民服务,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宁。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克己奉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学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孔子明确提出了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理想的实现,用教育来实现其政治抱负。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可以看出,在法政、教育两者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中,他更重视教化。

“善教”比“善政”在认识上更高一层,“善教”使人民从被动地服从统治而变为心甘情愿地认同。

孟子基本上是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荀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分层次的教育目的。

荀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

“终乎为圣人”,以学为圣人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由些看来,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大体相同,都把统治人才作为培养的最高标准。

不同之处在于,荀子提出了多层次的教育目的:从“士”到“君子”、“圣人”的要求,即是培养“俗儒”、“雅儒”和“大儒”三个不同的层次。

三、教学论
(一)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其指意尽管模糊,但特点十分明确:一是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兼备;二是文理科兼顾,以文科为主。

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治儒之术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因而他所采用
的教材大概有《诗》、《书》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和其他一些道德修养方面的书。

荀子强调以儒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

在各门课程中,荀子把重点放在《礼》上,将其摆在首位。

即使是读经,重点应放在读礼上。

孔子、孟子和荀子所主张的教学内容大体相似,都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不重视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这一直影响到二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的局面。

(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孔子十分重视个别教育,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用他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孟子秉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还把因材施教的层次分为五等,即时雨化者,成德者,达财者,答问者和私淑艾者,他对因材施教的分析比孔子更加具体、详细。

2、启发诱导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他反对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主张启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孟子未留下启发教学的直接论述,但他在日常说教中,时常用启发的方式诱导人去自我感悟。

3、循序渐进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转化和推进的过程;孟子提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他说,“流水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强调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积少多,这都与孔孟的教育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

4、学思行相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提高,而行又是学与思的最终目的。

孟子没有关于学思结合的直接论述,但他现身说法,教导人要在学习中大胆思考,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与孟子相比起来,荀子却重视“外求”,他在注重“思”的同时更注重“行”,他说,“吾曾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师生观
孔子是尊师爱生的典范,他曾虚心向很多人求学,对学生也及其关爱,他是我国历史上师德的风范,享有“万世师表”的称号,《论语》就是一部反映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亲密融洽关系的记录。

孟子尊师爱生方面的材料很少,这或许和他性格豪放,只着眼于社会大计有关。

但他对先师孔子极为敬爱。

由记载看,孟子的师生关系远不如孔子密切,以致孟子曾慨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重视教师的,他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就形成于《荀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