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Ⅰ小说阅读考点3分析表现手法201701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五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7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案17强化“三种意识”,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学案略语观点是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又是高考考查的核心。
虽然说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文本中很鲜明,但因表达方式的复杂化、多样化,所以分析、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只要我们从论述类文本特点出发,仔细勾画圈点,认真推敲思考,相信掌握这类题型并非难事。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识上的鉴别力林语堂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
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
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
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
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
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
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
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
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
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惑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
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
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
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
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原创押题卷420170104383
高考原创押题卷(四)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附加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他一个人背个包跑到山里的茶场,对着满目的青绿,________老天能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东山再起。
后来,果如其愿,普洱开始热销,价格________,老陆专销普洱,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茶城的人都知道老陆发了财,但不见暴发的样子,他依然每天和人品茶对弈,过着________的日子。
A.祈求扶摇直上悠然B.乞求青云直上悠闲C.乞求青云直上悠然D.祈求扶摇直上悠闲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词义及具体语境辨析。
“乞求”指请求给予,如“乞求宽恕”“乞求施舍”。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从语境来看,应选择“祈求”。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从语境来看,是形容“价格”,所以选“扶摇直上”。
“悠然”形容悠闲的样子。
“悠闲”指闲适自得,根据横线后“的日子”,应用“悠闲”。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上海市教委近日通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活动中,上海教师教学的多项指标均优于国际水平。
B.十年“北漂”的经历,让他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使他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非常重要。
C.实践充分证明: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D.省卫生计生委按照寨卡病毒病防控相关要求和诊疗方案,组织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治疗专家,加大对疫情和蚊媒密度的监测,切实防范疫情扩散蔓延。
C[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句式杂糅,“根据……显示”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
B项,搭配不当,“准确”与“敏锐”应互换位置。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1大题语言文字运用考点3提炼语意课件
二、提炼语意的“4 方法”(针对“短板二”) 1.分层取舍法 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首先给段落划分 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要点法 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 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 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 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析
考
题
·
以
题
语
觅
言
法
文
考点三 提炼语意
字 运
用
提
专
考
题
能
卷
·
以
题
试
法
试卷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江苏卷五年考情导向
考查类型
考查形式
拟写标题
客观题
提炼寓意
客观题
提炼寓意
客观题
归纳结论
主观题
提炼寓意
主观题
(2016·江苏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 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B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这则寓言故事中,驴子是被讽刺的对象, 它的死与它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行动、盲目听取别人意见、不会变通有很大关 系。所以 B 项的分析脱离了寓言本身要表达的意思。]
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 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于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 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应做的。 A.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抛弃形似,追求神似。 B.艺术家在创作时既要追求形似,又要追求神似。 C.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细究形似,而要强调以神驾驭形。 D.艺术家在创作时形态既不能不像,也不要太像,差不多为妙。
【课堂新坐标】2017届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高考第1大题现代文阅读第1-3题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第3题,考查的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从曲解文意的 角度设误。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 所凭依”说法错误,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说文 解字》,自北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学者们探 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A、B、C三项说法正确。A项可以从第二段第二句话找 到依据。B项在第三段“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 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第四段“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 新材料”等句中有所体现,参照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以及“二 重证据法”的主张,可以推知这一说法正确。C项可以从第四段“已从主要寻 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一句找到依据。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 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 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 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 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
2017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第1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从以偏概全、夸大事 实的角度设误。D项“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一句属以偏 概全且夸大事实,从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二句话“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 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看,王国维写的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殷 王世系基本可靠,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所有的内容都真实可信。A、 B、C表述正确。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头。C 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1大题语言文字运用考点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
6.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 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
A.青山聊因美酒横
B.晚花幽艳敌春阳
C.乱山烟入夕阳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常见修辞中 的对仗(对偶)手法,上下联词性、结构、字数、平仄甚至整体意境都要吻合。“落 木云”“连”“秋水渡”分别是名词偏正式、动词、名词偏正式,“渡”为仄音, 对比四个选项,只有 C 项恰切。]
1.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 项是比喻,B、C、D 三项都是借代。]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 分)( )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C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C 项中诗句运用白描的手法 写景,表现了作者因愁而夜不能眠的苦闷之情,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9.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 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10.比兴 “比兴”的“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 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3分析观点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样的读书”指 的是职业的读书,是为了谋生,存在利害关系。作者这样写,也间接地肯定了 嗜好的读书。
【答案】 职业的读书和工匠、裁缝准备工具一样都是为了谋生,(2 分)这 种勉强的,甚至痛苦的读书不值得特别赞扬,(2 分)间接肯定了超越功利的嗜好 的读书。(2 分)
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 5.7 亿登录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 93%。 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 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 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 “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 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 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 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 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 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不“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 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⑦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 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 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 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2.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答案_2017江苏高考语文试题(2)
2017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答案_2017江苏高考语文试题(2)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美]杜鲁门·卡波特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
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
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
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
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
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
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
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
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
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
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驴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直发光的南瓜。
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
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
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
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
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
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Ⅱ散文阅读考点3分析结构技巧课件
【答案】 (1)线索:气味。(2分)(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 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2 分)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 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2 分)
一、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针对“短板一”)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 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 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 者的思想情感,当然,也可以是人物。可从如下角度抓线索:
在回程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问祖母:“奶奶,为什么属于我的胞衣树是一 棵苦楝树呢?”离开家山,祖母的神情也就放松多了,她平静地告诉我:“你父 亲之所以选择这棵苦楝树,是因为它根扎得深,树干直,枝叶也很繁茂。”顿了 一顿,祖母又补充说:“你父亲是希望你能明白人世的苦处,只有知道世间苦处 的人,最后才能苦尽甘来。”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 从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入手。文章第一、二两段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 第三、四两段介绍家族千年不变的风俗;第五段写“我”的反思,检讨自己对 家乡和胞衣树的淡忘;第六段至第十段记叙重归故里的情况;最后一段交代了 重归故里的日期。
【答案】 先写祖母领“我”认识胞衣树,再介绍家乡为新生命选择胞衣
析
提
考
考
题
能
·
·
以
以
题
题
觅
试
法
法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1)线索:比邻而居。 (2)作用:以“比邻而 居”为线索,串联全 学生 文,便于表现不同的 甲 生活状态;以“比邻 而居”为线索,便于 体现各家不同的生活 风格。
2019-2020年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Ⅰ小说阅读考点4情节结
★5.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篇小说 反映了多个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田舍娃和李十三二人 的关系角度来看,这两人情谊深重;从二人对事业的执着程度来看,他们都极 力地追求艺术的高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从乡下人对皮影戏的热衷程度来看, 可看出他们对精神文明的渴求;从李十三的境遇来看,也可以看出传统艺人的 尴尬境地。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朗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 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 “忙罢会”,“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 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 皱眼仁一聚。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明确方向,多角度、深层次地展开探究(针对“短板一、二”) 探究作品的主旨,既包括对文章整体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观 点态度的考查,也包括对某段、某几段内容的概括,甚至是对关系全篇主旨的 一个核心语句的内涵的探究等。探究作品意蕴,比探究作品主旨的要求更高, 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如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 发掘其性格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在准确把握事件性质的基础上,发掘事件的社 会根源及意义;在准确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深层意义。如 2014 年江苏卷小说阅读《安娜之死》最后一道探究题就有两个要 点:多角度、深层次。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课件:高考.
试卷出处体裁主人公特点命题72016 年[明]张岱《家传》传记博览群书、精准断案的奇才①文言实词;(2容;③翻译句子;④2015 年洙]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墓志铭淡泊名利、爱好礼义的名门之后①文言实词;(2容;③翻译句子;④高考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第2014 年[唐1柳宗元《答辛上柳宗元阐释拒厂.—-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说理散文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①艾盲实词;(2③翻译句子;④.]2013 年[南朝•宋]裴松Z注《三国志》传记为官不贪财的清官①文言实词;(2息;③分析文章内容2012 年[宋]苏辙《伯父墓表》传记为官公正的宋朝官员①文言实词;(2息;③分析文章内容考点一文言实词(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龙光楼,辍其梯,轴轴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恭墓木己拱,攀条浓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e页大父曰:“汝则己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E 寺耕而不获耳,蔗製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猶目管,四。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w±,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 其余悉置高等。
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割之。
贞父语同寅曰: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专题卷2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小说阅读专题卷2(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通二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导学号:20332042】苦命人[法]维克多·雨果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
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她时常寄信。
这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确实有人发现她每月至少写两封信,并且老是一个地址——孟费郿客店主人德纳第先生;也确实有人看见她在车间里常常转过头去揩眼泪。
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
“她一定是那种女人了。
”恰巧有个长舌妇到孟费郿走了一趟,和德纳第夫妇谈了话,回来时说,“花了我三十五法郎,我心里畅快了。
她有个孩子。
”她的过失,到现在已众所周知了。
芳汀被撵走了,在冬季。
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紧接着早晨的是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
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
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
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
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
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
每天早晨,芳汀依然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但常常木然出神。
德纳第夫妇没有按时收着钱,便时常写信给她。
有一次,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下需要一条羊毛裙,母亲应当寄去十个法郎。
她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搓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她走到一个理发店,垂下一头令人叹赏的金丝发。
“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喊。
“您肯出多少钱?”“十法郎。
”“剪吧。
”她买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寄给了德纳第,心里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她的衣裳。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决战高考巅峰时,信心百倍增能量。
真才实学浑不怕,文思隽永倍潇洒。
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语文高考复习卷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6大题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理解概念含
③“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 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 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 会消逝。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 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 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身处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八十一难”象征
社会规范”可知“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
着孙悟空遭遇的挫
接受的社会规范;从“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都
折。
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知
“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
碍。(短板一:不会根据语境解释概念的含义)
“如来佛的掌 心”“紧箍
该生不明题干要求,忽视了题干中“分别” 儿”“八十一难”
一词,没有分别阐释“如来佛的掌心”“紧 学生乙 象征着孙悟空无 0 分
箍儿”“八十一难”三个概念的内涵。 法逃脱的社会规
(短板二:不明题干要求) 范和所遭遇的障 碍。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第 3 段中说“用‘如来佛的掌心’代 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 见“如来佛的掌心”指的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从第 4 段中“这说明 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可以看出“紧箍儿”是指让孙悟空心甘情 愿接受的社会规范;从第 5 段中“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 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 障碍的象征”可以得知“八十一难”是人生路上所遇到的障碍。
3.以文解文 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 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 是否合理。
《课堂新坐标》2017届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Word版含答
命题方向四翻译句子(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
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句中“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句“啖”是“吃”的意思,如苏轼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其中“胜”“龃龉”“安”各1分,句意2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啖”“囊”“进”各1分,句意2分。
)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Ⅰ小说阅读考点1情节结构题型2分析
题型二分析情节作用(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会明》),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表明会明对插军旗是充满渴望的,而到最后又不抱希望,前后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
2分该生不明小说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仅从内容上作了分析,漏掉了情节结构的作用。
结构上,“插军旗”的细节在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过,起到了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
(短板一:不明小说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学生乙①这个细节在结构上起到了贯穿全篇的作用;②内容上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
2分该生只写出了模式术语而不加分析。
第①点没有答出要点“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第②点没有答出是如何形成巨大反差的。
从开头“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到结尾“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前后形成反差。
(短板二:笼统空泛,“乱贴标签”)本题考查领悟情节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先根据题干指向,明确写到“插军旗”的段落有①⑤⑦等。
可见这个细节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完整。
内容上,前两处写“插军旗”,会明充满了自豪感,而最后一处写“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此时,会明因一个鸡的家庭感到很幸福,可见他对“插军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表现的是会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分析表现手法(2016·山东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
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
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
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
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
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
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
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
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
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
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
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
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
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分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小女孩湿漉漉的头发、埋在吴秋明怀里和沐浴在阳光下的半个脸,表现了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1分该生表现手法判断错误。
从“趴”“摇晃”“埋”等动词可知,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而不是肖像描写。
(短板一:不能准确判断常见的描写手法)学生乙画线句子运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和谐的画面。
1分该生不明确小说表现手法题的答题步骤。
一是没有点出所用的表现手法,即细节描写;二是没有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答出表达效果。
(短板二:不明表现手法题的答题步骤)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画线句是一段描写,分析其表现手法就是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分析表达效果就是指出通过这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头发湿漉漉的”“趴”“摇晃”“埋”运用了细节描写,“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运用了神态描写,展现了一幅志愿者和孤儿相拥的温馨画面。
整个画面温馨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表现了孤儿对吴秋明的依恋,也展现出吴秋明对孩子的爱。
【答案】细节描写。
(1分)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1分)一、知晓并准确判断常见的描写手法(针对“短板一”)1.常见的描写手法分类标准描写手法按内容分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场面描写按特征分白描、工笔描写(细描)2.准确判断描写手法如何判定一段文字所用的描写手法呢?主要从描写特征上判断。
一般从景物、人物大类上判定。
确定好之后,如是人物描写,再需进一步判定它属于哪一小类。
侧面描写较为特殊,需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
描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细节描写与动作、外貌、心理、语言都有关系,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时又合二为一。
二、突出表达效果,“3步骤”分析小说描写艺术(针对“短板二”)步骤1:指出描写技巧(有时不止一个)步骤2:分析技巧的运用(在何处运用或怎样运用)步骤3:说明表达效果。
不同类型的表达效果分析的角度不同(1)人物描写效果(作用)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①人物(内容),看它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收到怎样的效果(如具体形象等)。
②情节(结构),看它推动了什么样的情节发展,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等等。
③主题,看它突出了什么样的主题。
(2)景物描写效果(作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切入。
[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20332038】冬夜何君华①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②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
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③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
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④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⑤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⑥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⑦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⑧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⑨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⑩娘说:“儿,回来吧。
”11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
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12娘说:“儿,回来吧。
”○13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14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15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16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17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
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18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
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19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
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20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娘,是我。
”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着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
娘说:“儿,吃饺子。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
娘说:“儿,吃饺子。
”○33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6分)(1)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表达效果。
如(1)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盼望着早点到家”写出了徐刚归家心切,“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写出了徐刚因为包工头跑了没有拿到工钱不敢回家的心理,心理描写刻画出徐刚的矛盾心理。
(2)运用外貌描写(比喻修辞),“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写出了母亲在雪中等待的时间之久,表现出了母亲盼儿子归家的心切。
【答案】(1)运用心理描写,(1分)刻画出徐刚既想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
(2分)(2)运用外貌描写(运用比喻修辞),(1分)形象地写出母亲等待之久、盼儿之切。
(2分)[综合练]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5题。
(20分)【导学号:20332039】养鸭人筱敏①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②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
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
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
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般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地痉挛一下。
③夏季很冗长。
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
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④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
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
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⑤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
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
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湿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
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⑥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