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信任的新一代网络安全体系重构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
图2 基于零信任的SDP安全架构(1)精细化的权限管理基于零信任的SDP模型有别于传统宽泛的网络接入,不再以IP地址作为网络访问策略的授权依据,而是采用身份访问管理技术(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r,简称IAM)将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系统、数据库、主机、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资源的账号、认证、访问控制、审计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其逻辑架构如图3所示。
无论互联网还是企业内部网络接入环境均以个人身份信息作为认证依据,只有通过认证和授权才能允许对系统进行单次有效的访问,降低了账号管理复杂度,同时解除了普通用户在访图5 零信任SDP应用方案组网架构器,其中控制器与安全网关应分离部署,并都支持独立硬件与虚拟化部署。
其中控制器和安全网关参照SDP架构进行控制面和数据面的分离,客户端支持沙箱功能,分离个人空间与工作空间实现终端数据防泄密。
另外,系统支持对外开放API接口,可将外部的第三方组件集成到零信任架构来,形成以SDP架构为中心的统一安全防护体系。
4.1 安全接入控制器安全接入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认证、授权、策略管理与下发,是整体的调度与管理中心。
该模块可采用虚拟化集群部署的模式,通过与该电信运营商的统一认证平台对接,实现账号实名制管理,并对系统的其他组件行统一的管控,包括接入设备管理、用户身份管理、认证管理、授权策略管理、接入评估、访问控制、可视化管理、审计管理等,其认证策略逻辑如图6所示。
安全接入控制器负责控制建立连接和切断主体(用户)与客体(应用)之间的通信连接(通过给网关发送控制指命),生成客户端用于访问应用的身份验证令牌或凭证。
该模块支持IAM身份认证、动态权限控制,对接入的身份、终端、环境、行为进行信任评估,基于策略引擎配置的策略结果,决定最终允许或拒绝会话。
如果会话被授权且请求已被认证,则控制器通知网关允许代理访问。
如果会话被拒绝,则控制器向网关发出指令以切断连接。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
02
研究表明,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网 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传统网络安全架构的局限性 ,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业务需求。
03
本文还对一种基于零信任的 SDP(软件定义边界)安全架 构进行了详细介绍,这种架构可以实现业务资源访问的最 小化权限控制,具有身份访问管理技术、动态准入控制、 可视化管理等优势。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原理
打破信任边界
动态访问控制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强调信任的建立 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网络边界,而是将 信任建立在学习、行为分析、威胁检 测和响应等多个方面。这种信任的打 破,使得网络安全防护更加全面和实 时。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采用动态访问控 制技术,根据用户的行为、设备、网 络环境等因素进行实时分析,对访问 请求进行动态评估和决策,确保只有 授权的访问请求得到允许,而未经授 权的访问请求则被拒绝。
需要全局视角的网络 安全管理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攻击手段 的不断升级,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具备 全局视角。未来的零信任网络安全架 构将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网络安全管理 功能,能够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网 络威胁和攻击,提供准确的应急响应 和故障排除服务。
结论
05
研究成果总结
01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在保护网络通信和业务访问方面具有 显著优势。这种架构能够打破传统网络安全理念的限制,通过强 身份验证技术保护数据,降低资源访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防止 数据泄露,并限制网络内部横向移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针对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的研究和应用,本文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身份验 证和访问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化水平。
还可以加强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和识别技术的研究,提高网络安全预警和防护的 实时性和准确性。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安全模型,其核心理念是“不信任任何设备或用户,坚持最小特权原则”。
它认为传统的基于边界的网络安全策略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云计算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边界不再明确和固定,安全威胁也更加复杂多样。
在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中,所有用户和设备都被视为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经过验证和授权才能访问网络资源。
它建立在强身份验证(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和细粒度的访问控制(Micro-segmentation)基础上,将网络内外部的数据流量进行细致的监测和控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和设备才能访问所需的资源。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关键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认证和授权:所有用户和设备都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以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用户才能访问特定的资源。
强制要求多重身份验证可以防止钓鱼和盗用身份的攻击。
2. 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和设备的身份、位置、时间和其他属性进行细致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
不同级别的用户和资源之间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以减少安全漏洞的风险。
3. 基于策略的数据保护:基于策略的数据保护能够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访问环境确定适当的数据安全措施。
例如,对于高度敏感的数据可以使用加密、数据分片或随机化等技术进行保护,以防止机密信息的泄露。
4. 连接性的控制:通过网络层面的隔离和访问控制措施,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和设备能够建立连接和传输数据。
通过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入侵检测系统(IDS)和防火墙等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安全筛查和过滤,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5. 连续的监测和审计:为了及时发现和回应安全事件,需要对网络流量和设备活动进行连续的监测和审计工作。
通过使用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SIEM)、行为分析和威胁情报等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结起来,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通过多层次的保护和访问控制措施,确保只有经过授权和验证的用户和设备才能访问到需要的资源,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保护隐私信息的能力。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不断进化的网络威胁,因此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应运而生。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以“不信任、验证、权限最小化、隔绝”为原则,为企业提供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核心概念是“不信任”,即不信任任何网络中的主体。
传统的网络模式通常采用一个边界防御系统来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的威胁,但是一旦入侵者越过了这个边界,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在内部网络中移动和攻击。
相反,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采用一种“从零开始”的方法,将所有主体都视为潜在的威胁,并要求对其进行验证和授权才能访问网络资源。
验证是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基础。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设备和应用程序都需要经过身份验证,以确认其身份和访问权限。
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方式已经变得不够安全,因为黑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用户的登录凭证。
因此,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通常采用多重身份验证技术,如双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以增加安全性。
权限最小化是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传统的网络模式通常给予用户过多的权限,这使得黑客在入侵后可以自由地操纵和获取敏感数据。
相比之下,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通过将用户的权限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即使黑客入侵了某个用户账户,也只能获得有限的权限,无法对整个网络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隔离是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在传统网络模式中,一旦黑客入侵了一个主机,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移动,攻击其他主机。
为了防止这种横向扩散的攻击,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采用了网络分割和隔离技术,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只与特定用户或应用程序相关联的独立区域,从而有效地限制了攻击的范围。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实施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和解决方案。
例如,企业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为远程用户提供安全的访问方式,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来监控和封锁网络入侵,使用数据加密和数据遗漏防护技术来保护敏感数据的隐私。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防御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复杂多变的网络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网络安全领域的热门话题。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是一种基于“不信任,始终验证”的理念,通过对网络内外的所有用户、设备和流量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控制,实现对网络的全面保护。
本文将从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核心理念是“不信任”。
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式往往是基于信任的,一旦内部网络遭受攻击,攻击者就可以在网络内部自由活动,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则认为内部网络同样不可信任,所有用户、设备和流量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控制,不给予任何信任。
这种基于“不信任”的理念,使得网络安全防御更加全面和有效。
其次,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最小权限原则”,即用户和设备只能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避免过度的权限赋予导致安全风险。
其次是“持续验证原则”,即对用户、设备和流量进行持续的验证和监控,及时发现和阻止异常行为。
再次是“零信任原则”,即始终不给予内部网络任何信任,对所有的访问和流量都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控制。
最后是“安全访问原则”,即通过安全的访问控制手段,确保用户和设备只能访问其需要的资源,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最后,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实施方法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网络内外的用户和设备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确保其合法性和安全性。
其次是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细粒度的控制和审查,防止恶意流量的传播。
再次是建立安全的隔离和分割机制,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安全域,限制攻击者的活动范围。
最后是加强安全监控和日志审计,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降低损失。
综上所述,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是一种基于“不信任,始终验证”的理念,通过严格的验证和控制,实现对网络的全面保护。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威胁下,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安全防御手段。
基于“零信任”模型的安全网络构建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9-0072-02基于“零信任”模型的安全网络构建孙梅梅,朱彦斐,刘刚(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200)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常规的时空限制,其尝试把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变得数字化和数据化,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在大量黑客面前,任何细微漏洞都可以被捕获,导致安全风险被无限放大。
这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进行升级和改造,由传统的模型转变为新的安全防护模型,即“零信任”模型。
1“零信任”模型是什么“零信任”即企业网络不自动信任任何内部或者外部节点,对任何试图进入企业网络的人、事、物都要进行验证,简言之,“零信任”的策略就是不相信任何人。
随着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防火墙的引入是为了在互联网内部以及公共和私人网络之间建立边界,然后在企业内部添加额外的防火墙以进一步分割网络,“零信任”模型是将分段一直进行到网络边缘上的每个用户、设备、服务和应用程序。
用户、设备或应用程序创建的每个会话在允许通信之前必须经过身份验证、授权和账户认证,这也是“零信任”原则的体现,即“Trust no-one.Verify everything”。
“零信任”网络在网络边缘强制实施安全策略,并在源头遏制恶意流量。
在《零信任网络:在不可信网络中构建安全系统》一书中,零信任网络被描述为建立在以下5个断言上:①网络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的环境中;②网络中始终存在着外部或内部的威胁;③网络位置不足以决定其可信程度;④所有的用户、设备和网络流量都应当经过认证和授权;⑤安全策略必须是动态,并给予尽可能多的数据源计算而来的。
以上断言很好地阐述了“零信任”的理念,也总结了“零信任”的几个原则:验证用户、验证设备、合理的访问规则与权限控制,以及配套的动态机制。
零信任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2传统的基于区域的安全模型“零信任”模型与传统的基于区域的安全模型是不同的。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零信任”安全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安全架构,它将传统的基于边界的
网络安全模型完全颠覆,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信任模型。
在“零信任”安
全体系中,所有的用户和设备都不再被默认信任,无论是内部还是外
部的网络。
这种安全体系要求验证每一个请求、每一个连接,即使是
来自内部网络的也不能例外。
“零信任”安全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不信任、始终验证、最小权限。
这意味着只有在验证了用户的身份和设备的安全状态后,才能允许其
访问需要的资源,而且只能访问必要的权限和数据。
这种安全体系能
够有效减少内部和外部威胁对系统的风险。
在实践中,构建“零信任”安全体系需要综合应用技术、策略和流程。
首先,需要建立强大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用户只能访问
他们被授权的资源。
其次,还需要部署行为分析和安全信息与事件管
理系统,用于监控和检测异常活动。
同时,不断更新和改进网络安全
政策和流程也是构建“零信任”安全体系的重要步骤。
除了技术和流程层面的准备,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也是构建“零信任”安全体系的关键。
员工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需要了解安全政策、熟悉安全风险,并且知道如何报告安全事件。
只有所有员工都积
极参与到安全工作中,才能构建健壮的“零信任”安全体系。
总的来说,“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要求企业不断提升安全意识、加强技术防御、优化安全流程,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
安全防护系统。
通过全面的安全措施和策略,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威胁,确保企业信息和系统的安全。
零信任解决方案
(3)采用微服务架构:对业务系统进行微服务化改造,降低单个服务组件的攻击面,提高系统安全性。
2.用户身份与设备识别
(1)身份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3)安全运维: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漏洞修复和安全培训,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四、实施步骤
1.项目启动:成立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和预期成果。
2.技术选型:根据企业现状,选择合适的零信任技术和产品。
3.系统设计与开发:按照零信任架构,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
4.系统部署与调试:在各安全域部署零信任设备,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
2.技术选型:根据企业现状,选择合适的零信任技术和产品。
3.系统设计与开发:按照零信任架构,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
4.系统部署与调试:在各个安全域部署零信任设备,进行系统调试。
5.用户培训与推广:对员工进行零信任安全意识培训,推广零信任解决方案。
6.安全评估与优化: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第2篇
零信任解决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系统已成为支撑业务运行的核心。然而,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多,传统边界防御模式已无法满足安全需求。零信任安全模型作为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通过“永不信任,总是验证”的原则,旨在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本方案将为企业制定一套详细的零信任解决方案。
二、目标设定
1.实现对企业网络资源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数据安全。
2.防范内外部安全威胁,降低安全风险。
3.提高用户访问体验,保障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
零信任架构在网络安全中的实践
零信任架构在网络安全中的实践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企业和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云计算、移动办公、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基于边界的网络安全防护模式已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威胁。
零信任架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安全理念和架构模式,正逐渐受到关注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零信任架构的核心思想是“默认不信任,始终验证”,即不再基于网络位置或用户身份等传统因素来授予访问权限,而是对每一次访问请求都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授权和持续的信任评估。
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网络安全中“信任内部网络,不信任外部网络”的固有思维,将安全防护的边界从网络边界扩展到了每一个访问请求。
那么,零信任架构在网络安全实践中是如何具体实现的呢?首先,身份和访问管理是零信任架构的关键基础。
在零信任环境中,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身份管理系统,对用户、设备、应用等实体进行精细的身份定义和认证。
这包括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技术、单点登录等手段,以确保只有合法的实体能够获得访问权限。
同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技术被广泛应用,根据用户的身份、角色、设备状态、访问时间等多种属性来动态授予访问权限。
其次,微隔离技术在零信任架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网络分区往往基于网络拓扑结构,而微隔离则将网络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安全区域,实现更精细的访问控制。
通过微隔离,可以将不同的应用、服务和工作负载隔离开来,减少攻击面,防止横向移动。
例如,在数据中心中,可以将不同的虚拟机或容器进行隔离,只有经过授权的流量才能在它们之间流动。
再者,持续的信任评估和动态授权是零信任架构的核心环节。
在用户或设备进行访问请求时,不仅要进行初始的身份验证,还要持续监测其行为和环境因素,实时评估信任级别。
如果发现异常行为或风险因素,如设备感染病毒、用户访问异常数据等,系统将及时调整访问权限或中断访问。
这种动态的授权机制能够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态势。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是一种全新的安全架构,旨在应对不断增长的网络威胁和
数据泄露事件。
它坚持不信任任何用户或者设备,将网络内外视为同等不可信的环境,通过动态、精确地验证用户的身份和访问权限来保护敏感数据和系统。
在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型中,用户只需要经过一次身份验证即可获得相应的访问
权限,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该权限。
然而,在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中,用户在每次访问资源时,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无论用户是否在企业网络内部或外部。
这种精确的验证能够降低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或者滥用权限的风险。
零信任安全体系建立在以下基本原则之上:
1. 最小权限原则:用户只能获得访问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权限,避免过度授权
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2. 多重身份验证:通过多种验证因素(如密码、指纹、智能卡等)来确认用户
的身份,确保访问请求的真实性。
3. 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根据组织内部设定的策略和规则,对用户的访问进行
动态控制和审计,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允许的资源。
4. 严格的网络隔离:通过细粒度的网络隔离,将用户和资源隔离开来,减少横
向传播风险。
5. 实时监测与响应:建立实时的监控系统,对用户和系统的活动进行全面监测,一旦发现异常行为,能够及时作出响应。
零信任安全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降低数据泄露和安全事件
的风险。
它将安全保护从传统的边界防御扩展至内部网络,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和可靠的安全架构。
对于企业来说,采用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确保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可持续性。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1. 介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传统的安全防护手段已经逐渐失效,特别是在面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和内部威胁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应运而生。
零信任安全理念体系是一种基于最小权限原则和动态认证的安全模型,它假设网络环境是不可信的,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授权。
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不信任任何用户、设备或网络,只信任数据和应用。
2. 零信任安全的原则零信任安全体系的核心原则如下:2.1 最小权限原则最小权限原则是指用户只能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权限,而不是拥有所有权限。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者的攻击面,即使用户账号被破坏,也只能访问特定的资源。
2.2 动态认证动态认证是指用户在访问资源时需要进行实时认证,而不是一次性的认证。
这样可以确保用户的身份和权限是当前有效的,同时可以及时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2.3 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是指根据不同的用户、设备、网络和应用的属性,对访问进行细粒度的控制。
通过制定适当的策略,可以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提高安全性。
2.4 实时监控和响应实时监控和响应是指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异常行为及时采取响应措施。
通过及时发现和阻止恶意行为,可以减少安全漏洞的利用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3. 零信任安全的实施步骤实施零信任安全体系的步骤如下:3.1 资产发现和分类首先需要对网络中的资产进行全面的发现和分类,包括用户、设备、应用和数据等。
通过了解网络中的所有资产,可以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安全策略制定和访问控制。
3.2 风险评估和访问策略制定根据资产的分类和价值,对网络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访问策略。
策略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网络和应用的属性进行细分,确保每个用户只能访问其需要的资源。
3.3 认证和授权在用户访问资源之前,需要进行认证和授权。
认证可以使用多因素认证、单一登录等方式,确保用户的身份是合法的。
零信任网络架构:保障组织的全面安全
零信任网络架构 在医疗行业的应 用:保护患者隐 私信息,防止医 疗数据泄露
挑战分析
安全风险:数 据泄露、网络
攻击等
技术挑战:实 现零信任架构
的技术难度
成本问题:实 施零信任架构
的成本较高
管理挑战:如 何有效管理零 信任架构下的
用和设备
解决方案
身份验证:采用多因素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访问控制:实施最小权限原则,限制用户访问权限 数据加密: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安全 安全监控:实时监控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应对安全威胁 自动化响应:建立自动化响应机制,快速应对安全事件 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
实施数据加密:对敏感数 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 露。
实施网络隔离:对不同网 络进行隔离,防止网络攻 击。
实施安全审计:定期进行 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修 复安全漏洞。
实施安全培训:对员工进 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 安全意识和技能。
安全防护效果评估
评估标准: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
评估方法:模拟攻击、漏洞扫描、渗透测试
兼容性: 评估网络 架构的兼 容性,包 括与其他 系统、设 备、应用 等方面的 兼容性
选型步骤
评估方案:对不同零信任网 络架构方案进行评估,包括 安全性、性能、成本等方面
确定需求:明确零信任网络 架构的需求和目标
测试验证:在实际环境中进 行测试验证,确保方案的可
行性和稳定性
选型决策:根据评估结果和 测试验证结果,做出选型决
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挑战:如何实现零信任网络架构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身份验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
应用领域:在政府、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广泛应用
网络安全架构零信任技术研究报告
网络安全架构零信任技术研究报告2020年9月构一、零信任将成为数字时代主流的网络安全架构1.1 零信任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型安全防护理念零信任是一种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网络安全范式。
《零信任网络:在不可信网络中构建安全系统》一书对零信任安全进行了简要归纳和概况:1)网络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的环境中;2)网络中自始至终都存在外部或内部威胁;3)网络位置不足以决定网络的可信程度;4)所有的设备、用户和网络流量都应当经过认证和授权;5)安全策略必须是动态的,并基于尽可能多的数据源计算而来。
因此零信任安全的核心思想是默认情况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人、事、物都是不可信的,需要基于认证和授权重构访问控制的信任基础。
零信任的雏形最早源于 2004 年耶利哥论坛提出的去边界化的安全理念,2010 年 Forrester 正式提出了“零信任”(Zero Trust,ZT)的术语。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零信任的理论及实践不断完善,逐渐从概念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
图 1:零信任概念演进历程图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市场研究部数字时代下,旧式边界安全防护逐渐失效。
传统的安全防护是以边界为核心的,基于边界构建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相当于为企业构建了一条护城河,通过防护墙、VPN、UTM 及入侵防御检测等安全产品的组合将安全攻击阻挡在边界之外。
这种建设方式一定程度上默认内网是安全的,而目前我国多数政企仍然是围绕边界来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对于内网安全常常是缺失的,在日益频繁的网络攻防对抗中也暴露出弊端。
而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 IT 基础架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可扩展的混合IT 环境已成为主流的系统运行环境,平台、业务、用户、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物理网络安全边界消失,并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旧式的边界安全防护效果有限。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零信任构建的新型网络安全架构被认为是数字时代下提升信息化系统和网络整体安全性的有效方式,逐渐得到关注并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是一种新的网络安全架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不相信、不验证、不信任”,意味着任何用户和设备在网络中需要获得访问权限和资源时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授权。
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型通常基于企业内外网络的分隔,要么在内部信任,要么在外部信任。
而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则认为内部和外部的安全风险都存在,并且将所有网络内的资源都视为被威胁的,需要进行验证和授权。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尤其适用于异构网络环境和云计算环境中,它提供了以下几个关键特性:1. 多重认证和授权:用户在访问网络资源时,需要进行多重身份验证,包括用户名密码验证、生物特征验证、设备认证等,确保用户的真实身份与权限一致。
2. 细粒度访问控制: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细粒度访问控制,通过网络访问策略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来限制用户对特定资源的访问权限,防止用户越权访问。
3. 实时威胁检测与分析: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采用实时威胁检测和分析技术,对网络中的流量和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4. 数据加密和隔离: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要求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并且通过数据隔离技术将不同的数据彼此隔离,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5.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的网络环境,便于根据需求进行自定义配置。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和高效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它摒弃了传统信任模式,通过多重验证和细粒度访问控制来提高网络安全性,同时实时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和行为,及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增加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演变,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将会越来越成为网络安全的主流架构。
零信任架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零信任架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发布时间:2022-01-12T02:38:31.905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13期作者:乔阳[导读]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网站都在慢慢增加,这些网上购物平台也是层出不穷。
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可扩展性强且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因此如何让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成为了当下社会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摘要: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网络黑客。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盗取用户账号和密码、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窃取商业机密。
在互联网上最重要的是数据,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才能保证网上交易平台能够健康有序地运作下去,同时也需要提高人们保护个人隐私权意识与能力等因素来保障信息不被非法分子盗用从而得到应有得惩戒措施。
关键词: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零信任一、引言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网站都在慢慢增加,这些网上购物平台也是层出不穷。
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可扩展性强且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因此如何让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成为了当下社会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可控化等特点,使得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我们所熟悉到的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并存在于地球上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对他所有信息都有了自己独特见解且在不经意间泄露出去并且不会被他人发现以及攻击者利用这些消息来进行攻击,从而达到危害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和人民生活秩序等目的。
二、零信任技术研究(一)零信任的概念我们都知道,信任这个词最早是由在 17 世纪出现的“诺言理论” 提出。
随着时间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于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
所谓零信任(RSB)就是指用户对自己所持有或使用过的所有与现实情况相联系而不相信网络中其他人都是理性且有意义的话语权以及他人是否能够认可这些观点都没有一个很好地解释说明,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总是会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对立面来对待和接受。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
基于零信任的网络安全架构研究与应用零信任(Zero Trust)网络安全架构是一种以保护网络和数据为中心的安全模型,它建议在网络中实施强制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用户都不能被默认信任。
这种安全模型有助于预防内部和外部威胁,并提高组织对网络和数据的保护。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或“微型区域”,而不是传统的内部和外部网络划分。
每个安全区域都必须有严格的访问控制,这需要实施基于身份认证、授权和细分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策略。
在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中,认证和授权是非常重要的。
认证涉及验证用户的身份,以确保他们有权访问所请求的资源。
授权控制则决定用户可以访问哪些资源。
这两个步骤通常结合使用,以确保网络中的每个用户都只能访问其所需的资源,并且只有在获得适当授权后才能进行访问。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 Zero Trust Access(ZTA),即通过认证用户、设备和应用程序,并在访问资源时以最小权限原则授予访问权限。
这意味着用户只能访问他们工作所需的资源,无论是在公司网络中还是云环境中。
任何其他请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授权。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还有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持续监控和审计。
这意味着网络中的每个用户和设备活动都需要被记录和监控,以及进行异常检测和分析。
这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威胁和漏洞,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响应。
实施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1.评估和识别关键资产:了解和评估组织中最重要的数据和资源,以便确定需要保护的范围。
2. 制定访问控制策略:基于 Zero Trust 的原则制定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身份验证、授权和访问管理。
3.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选择适合组织需求的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安全监控工具,以实现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4.实施多层次的安全措施:不仅仅依赖单一的安全措施,而是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5.培训员工和用户: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员工和用户了解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的原则和实践,做到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中的零信任架构
网络安全中的零信任架构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企业和组织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
随着云计算、移动办公和物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基于边界的网络安全模型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在这种背景下,零信任架构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安全理念应运而生,为保护企业的数字资产提供了一种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零信任架构呢?简单来说,零信任架构的核心思想是“默认不信任,始终验证”。
它摒弃了传统网络安全中“内网可信,外网不可信”的假设,认为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访问请求,都应该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
在零信任架构中,没有默认的信任区域,每个访问请求都被视为潜在的威胁,需要进行持续的评估和验证。
零信任架构的出现并非偶然。
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型通常依赖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边界防护设备来保护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迁移到云端,员工也开始采用移动设备进行办公,企业的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边界防护手段难以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威胁。
例如,一旦攻击者突破了企业的网络边界,就可以在内部网络中自由移动,获取敏感信息。
而零信任架构则通过对每个访问请求进行细粒度的控制,有效地降低了这种风险。
在零信任架构中,身份认证和授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和设备能够访问企业的资源,零信任架构采用了多种身份认证技术,如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认证等。
同时,授权策略也变得更加精细和动态,根据用户的身份、设备的状态、访问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来决定用户能够访问的资源和操作权限。
例如,一个在公司内部办公的员工可能拥有较高的权限,而当他在外地通过公共网络访问企业资源时,权限可能会受到限制。
此外,零信任架构还强调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使用深度包检测、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威胁。
一旦检测到可疑的流量,系统会立即采取措施,如阻断访问、发出警报等,以防止威胁的进一步扩散。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
网络安全架构是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恶意攻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依赖于信任模式,其中用户和设备在连接网络时被视为可信任的。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恶意攻击的日益增多,传统的信任模式变得不再有效。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应运而生。
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基于一种基本的假设,即在网络中没有任何用户或设备可以被信任。
这意味着每个用户和设备在访问网络资源时都必须经过验证和授权。
在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中,所有的用户和设备都被视为潜在的威胁。
因此,访问控制策略必须基于实时的身份认证、设备健康状态和行为监测。
访问控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施,如多重身份验证、网络分割和权限管理。
此外,关键数据和应用程序应该得到特殊保护。
数据加密、访问审计和行为分析等技术可以帮助防止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访问。
网络流量监测和威胁情报也应该与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相结合,以便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威胁。
综上所述,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是一种更加灵活和安全的方式来保护网络系统。
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层次的防御机制,以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采用零信任原则,组织可以更好地保护敏感信息和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损害。
零信任理念下的企业新型安全技术防护体系研究
零信任理念下的企业新型安全技术防护体系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0T02:45:05.79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月)4期作者:徐轶兵[导读] 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加快发展。
前沿的、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不但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能,也徐轶兵上海物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加快发展。
前沿的、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不但提升了企业的运作效能,也向企业提出了严峻的安全挑战。
基于网络边界的深度安全防护体系无法充分适应数字化改造企业的安全访问控制需要。
因此,业界提倡零信任理念。
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化转型产业中面临的安全风险挑战,并给出了基于零信任理念下的实用防护体系。
最后按照零信任的核心理念,在辨识、防护、检测和反馈四大方面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安全技术防御系统。
关键词:零信任理念;企业转型;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安全风险引言:伴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了融合发展步伐。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实现产品服务、组织管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创新。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大背景下,企业信息呈现出多元流通态势,访问人员更为繁杂、使用环境更为不安全。
客户信息的安全可控访问是客户数字化转变实现的基石,是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变的紧迫要求。
一、数字化转型下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一)典型数字化转型企业网络架构数字化企业已经将新型技术大规模转入自身的数据中心,也正通过虚拟化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并以此来取代传统物理服务器向终端用户推送服务应用,从而实现了服务应用的快速采用以及网络资源的动态拓展。
公司将通过这一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展相应的业务,以促进行业应用的产生与消费。
另外,公司还利用专线和互联网等网络连接方式,把政府监管机关、商业合作伙伴、企业公共云、分支机构,以及移动设备办公人员等链接至数据中心。
(二)网络安全风险1.访问者的可信度降低在数字时代,对内部与外部访问者的可靠性都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参与安全规范编制工作
我司作为唯一全部参与等保2.0三个部分(基本、测评、安全设计)标准起草单位的安全厂商,深度参与相关规 范的编制工作。
深度参与安全规范编制工作
需求分析-媒体行业安全建设现状
融媒体等平台快速发展,大量引入 云计算、大数据的等新技术,原本 薄弱的安全基础更显不足。
业务网络的快扩展,资产不清、风险难 于管理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同时在安 全管理、运维尚未构成相应的体系
需求分析-安全合规需求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发改高技[2015]996号)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
安全防护理念从传统 “网络/系统” 转向了以“人/数据”为中心!
Google-BeyondCorp零信任架构实践
Google BeyondCorp是在构建零信任网络6年经验的基础上打造的新一代企业安全 架构。通过将访问权限控制措施从网络边界转移到具体的设备, BeyondCorp让员 工可以更安全地在任何地点工作,而不必借助于传统的VPN 。
《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 《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 《县级融媒体中心监测监管规范 》 《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 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D/J 038—2011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D/J 044—2012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 037—2011
零信任概念
网络内外部始终存在威胁。 信任与位置无关,默认不信任从任何人/设备/系统发起的访问。 任何设备、人员和网络流访问业务都要经过身份验证和授权。 策略必须是动态的,并且需要尽可能多的(上下文)数据用以计算(安全鉴别和评估)。
传统安全架构VS零信任架构
对比项 定义
部署位置 主要技术手段 访问控制模型 执行控制策略 控制细粒度
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
• 外部黑客攻击泄露 • 内部人员非法泄露 • 第三方运维人员非法泄露 • 黑色产业链泄露
关键基础设施频遭破坏
• 2017年“永恒之蓝”勒索病毒事 件。
• 2018年华住酒店5亿个人信息泄露 事件。
• 2019年委内瑞拉电力系统遭受网 络攻击停电事件。
计算虚拟化
Clo云u计d算OS
网络虚拟化
存储虚拟化
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
攻击手段发展带来的安全变化
传统安全信任级别与“位置”强关联 默认内网是安全的,内部员工天生拥有“特权凭
证”,可以“随心所欲” 攻击者把获取“凭证”及对应“特权”作为首要
目标 传统防外的安全防护手段很难分辨内部攻击者的
敌我身份 根据Verizon报告分析指出,2018年重大数据
泄露中被盗身份是主要突破口,81%的相关安全 事件都源于被盗、默认或弱口令。
安全观念的变革
被动防御
动态防护
主动防御 安全可信 动态感知 全面审计
安全观念的变革
防外
修内
• 以传统边界围、堵、防方 式,跟随攻击者而动,无 法知己知彼,被动防御。
• 以人/数据为中心,知彼先知己, 基于身份进行动态防护,实现主 动防御。
CONTENTS 目录
新的安全形势 行业应用实践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威胁挑战
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
• 网络安全边界泛化 • 虚拟化安全问题 • 海量数据安全存储问题 • 万物互联物联网安全问题
攻击手法不断升级
• DDOS攻击、病毒、木马 • APT攻击:Oday攻击、鱼叉
钓鱼攻击、社会工程等 • 拖库、撞库、洗库 • 网络诈骗、盗刷、黑色产业 • 大规模国家级网络攻击
用户终端与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数据服务之间等
防火墙、IPS、AV等。
身份访问与管理(IAM)、PKI/PMI、可信技术等。
ACL、DAC、MAC、RBAC 静态策略
基于角色粗放授权,细颗粒度低 中
A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动态策略
精细化最小授权,细颗粒度高 高
CONTENTS 目录
新的安全形势 行业应用实践
安全意识欠缺
业务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原有封闭性 技术体系深入人心,对敏感数据、个人信 息等关注较少。
融媒体中心总体安全框架设计
设计规范化 建设集约化 行业驱动化 平台集成化
安全运维 体系
安全运维 管理规范
安全运维 管理制度
安全运维 管理人员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平台
融媒体中心安全解决方案架构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性
传统安全架构
基于边界构筑网络安全架构,某种程度上假设、或 默认了内网是安全的,通过防火墙等手段对网络出 口进行重重防护,忽略了内网的安全。
各网络/系统出口等
零信任架构
默认情况下不应该信任网络内部和外部的任何人/设备/系统, 以身份为中心,重构安全边界,基于动态的认证和授权重 构访问控制的信任基础。
安全运维审计
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建设管理
安全运维管理
安全技术体系
安全管理平台
态势感平台
攻防演练平台
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计算 环境
PKI/PMI 统一身份认证
漏洞扫描
Web应用安全 防护
网页防篡改
应用安全审计
数据库安全
数据防泄漏
数据备份 与恢复
可信验证 文档加密 云安全资源池
终端准入控制 终端安全管理 终端病毒防范
终端安全管理 日志审计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要求》GB/T25070-2019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