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教育《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曲,感受乐曲所表达的紧张、激烈的气氛。
2.通过绘画、语言描述等方法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准备:
音乐、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笔、纸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欣赏——讲述
1.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曲子(选段),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听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交流:“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3.老师介绍曲子:名称以及乐曲表达的内容。
这首曲子叫《十面埋伏》,是用丝竹乐里的琵琶演奏的,讲的是古代军人打仗的事。
(出示画有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
二、第二次欣赏——绘画
1.老师:这是一首江南丝竹乐里非常有名的乐曲,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
2.幼儿边音乐边绘画。
3.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第三次欣赏——表演
1.讨论表演动作。
老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将一些简单、典型的动作确定下来,并引导幼儿练习。
2.动作表演。
3.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听音乐表演战斗动作。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古筝和琵琶的音色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很多人都以为
是古筝,于是老师介绍了两种乐器的演奏技法不同和音色差异。
有的孩子能根据看到的曲子名字从而联想到战斗,我把介绍乐曲的内容移至第一环节,这样使幼儿在作画时更明确。
画面都很准确地表达了乐曲内容,想象力丰富,可能是有电视电影等的经验所至吧。
十面埋伏欣赏课教案
十面埋伏欣赏课教案教学主题:十面埋伏欣赏课教学目标:1.了解《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理解《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3.提高学生欣赏表演艺术作品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关注。
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欣赏《十面埋伏》表演视频3.学生表演《十面埋伏》节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先进行观看。
2.了解学生对于《十面埋伏》的了解程度,并提问《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出示知识点(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简要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十面埋伏》的文化内涵。
三、欣赏表演(20分钟)1.教师播放十面埋伏表演视频,并在播放过程中解释、点评相关情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欣赏表演艺术作品。
2.学生根据欣赏内容,自由发挥表述《十面埋伏》的感受,可以进行诗歌创作、话题生成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方面发挥,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四、学生表演(20分钟)1.教师将《十面埋伏》的节选分配给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们可以先单独练习,然后再分组进行表演。
2.表演结束后,教师对每组表演进行点评和评分,以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和创造力。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十面埋伏》背景及主题,自由表述个人看法和观点。
2.教师总结全堂课程,回答学生问题和疑虑,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
教学资源:1.《十面埋伏》表演视频2.黑板3.课堂白板或绘图工具4.相关参考阅读资料作业:学生可选择在家阅读有关《十面埋伏》的文献资料,创作脑补剧情并交流讨论,并写一篇感想文章。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欣赏、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十面埋伏》这个传统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内涵,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堂课程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各种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教育意义。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十面埋伏-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习歌曲《十面埋伏》的歌词和曲调。
3.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
4.练习歌曲的演唱和合唱表演。
5.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十面埋伏》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
三、教学难点1.练习歌曲的节奏感和演唱技巧。
2.合唱表演的协调和默契度。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全方位教学法。
2.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合唱表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学习歌词(15分钟)1.教师念《十面埋伏》的歌词,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歌词,理解其含义。
3.学习曲调(15分钟)1.听歌曲并欣赏。
2.学生跟着歌曲唱,注意节奏感和音准。
4.分析歌曲(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感觉。
2.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
5.练习演唱和合唱表演(30分钟)1.学生分组排练歌曲。
2.合唱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总结(5分钟)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
六、教学评价通过对歌曲《十面埋伏》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高音乐感觉和表演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良好,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七、教学步骤总结1.导入: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
2.学习歌词:教师念歌词,学生跟读;学生自读歌词,理解其含义。
3.学习曲调:听歌曲并欣赏;学生跟着歌曲唱,注意节奏感和音准。
4.分析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感觉;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
5.练习演唱和合唱表演:学生分组排练歌曲;合唱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
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教案
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教案教案标题: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琵琶独奏曲目《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琵琶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色控制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音乐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曲目介绍:《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曲调悲壮、富有战争气息,是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音乐作品。
2. 指法练习:通过指法练习,学生能够掌握琵琶演奏中的基本技巧,如滑音、颤音、连音等。
3. 音色控制: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琵琶的不同音色表现,如明亮、柔和、激昂等,以准确地表达曲目的情感。
4. 曲目演奏:学生在掌握基本技巧和音色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十面埋伏》的演奏,注重表现曲目的战争气氛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曲目的好奇心。
2. 曲目介绍:简要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曲目的历史和音乐风格。
3. 指法练习:教授琵琶的基本指法,包括按弦、滑音、颤音等,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技巧。
4. 音色控制:通过示范和练习,教导学生如何通过指法、力度和演奏技巧来控制琵琶的音色。
5. 曲目演奏:分组让学生进行琵琶独奏演练,指导学生在演奏中表达曲目的情感和战争气氛。
6. 合奏练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合,进行琵琶独奏的合奏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7. 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十面埋伏》的表演展示,让他们展示所学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指法练习中的技巧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准确地按照要求演奏琵琶。
2. 听评学生在曲目演奏和合奏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对学生的表演展示进行评估,包括演奏技巧、音色控制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可以尝试根据《十面埋伏》的曲调和氛围,进行自己的创作,展示个人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面埋伏初中教案
十面埋伏初中教案教案标题:《十面埋伏》初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十面埋伏》,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十面埋伏》的主题和情节。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十面埋伏》小说的课本或电子版。
2.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作业。
3.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4. 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视频或音频。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对《十面埋伏》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和情节的思考,如:“你认为《十面埋伏》的主题是什么?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体:1.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相关章节,并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主人公李云龙在小说中的成长经历有哪些?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请举例说明。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为什么李云龙被称为‘十面埋伏’?这个称号与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3.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并就其中的冲突和抉择进行讨论。
例如:“在小说中,李云龙面临着许多抉择,你认为他的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4.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十面埋伏》的读后感、改编小说情节的结局或创作一个新的角色等。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拓展活动: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或其他相关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019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1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花城版精品教育.doc
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通过教学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2.对琵琶有一简单了解,体会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教学思想: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高中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播放《霸王别姬》这首歌,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那么有谁知道它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对,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公元202年“垓下大战”。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简介乐器-——--琵琶出示挂图、实物A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dea(6236)。
B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
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一)释题:《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琵琶曲》乐曲表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核下大战,汉军以十面埋伏阵法,消灭楚军的威武壮烈场面。
(二)初步欣赏欣赏全曲思考以下问题:A:全曲结构 B:曲调风格 C:音乐形象讨论归纳(课件)A:乐曲雄伟奇特壮丽辉煌、气势激昂、形象生动B:成功的塑造了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
(三)分段欣赏第一部分战前准备列吹点排走营打将阵队这一乐段由五个小乐段组成,描绘刘邦汉军战前准备。
《十面埋伏》教案设计
《十面埋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十面埋伏》的作者是谁,内容梗概,主题和文学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和情感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十面埋伏》的核心内容。
2. 文学分析与评价:学生能够分析《十面埋伏》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故事结构,以及评价其文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十面埋伏》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对《十面埋伏》这本书听说过吗?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2. 学习活动第一部分:了解《十面埋伏》教师简要介绍《十面埋伏》的作者是朱自清,内容梗概为一段温馨感人的父子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或听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分析《十面埋伏》的主题和文学价值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十面埋伏》的主题和文学价值,如: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第三部分:解读《十面埋伏》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描述主要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同时分析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情感的渗透。
第四部分:评价《十面埋伏》的文学价值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和感受,对《十面埋伏》进行文学评价,并简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总结与展示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如:你们觉得《十面埋伏》这个故事给你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四、教学评估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以及检查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延伸拓展1. 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深入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2. 能力拓展: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
3. 情感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写读后感或创作相关作品等方式,进一步体验文学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优质课教学设计《十面埋伏》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优质课教学设计《十面埋伏》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面埋伏》的基本音乐知识,包括作曲家、作品背景、音乐特点等。
2.培养学生对京胡、京二胡等民族乐器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学习《十面埋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十面埋伏》的音乐特点,掌握京胡、京二胡的演奏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十面埋伏》背后的历史背景,把握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十面埋伏》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2.基本知识讲解(1)教师介绍《十面埋伏》的作曲家、作品背景和音乐特点。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京胡、京二胡的基本演奏技巧。
3.分组合作学习(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民族乐器(京胡、京二胡等)进行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演奏中的问题。
(3)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十面埋伏》的情感表达,讨论作品中的战争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音乐表达战争的氛围。
(3)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十面埋伏》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
3.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战争题材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
2.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3.组织学生参观民族乐器展览,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十面埋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讲解《十面埋伏》的节奏特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手示范,让学生跟随模仿,感受节奏的紧凑与紧张。
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公开课
琵琶曲《十面埋伏》教案公开课琵琶《十面埋伏》教案授课对象:高职二年级学一、教学内容:二、《十面埋伏》一至八段三、课时:四、三个学时、五、教材分析:1、教材指导思想:《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曲目,是十级琵琶考级中的必选曲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内容选择的理由:让学生能够从演奏中进一步了解武曲的特点和武曲的演奏技巧。
六、教学内容:1、帮助学生对乐曲进行音乐处理。
2、对乐曲中的技术难点进行讲解及纠正。
七、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武曲的驾驭能力,从中掌握武曲打仗时描写战场效果所运用的一系列技巧,更好的完善左右手技巧。
八、教学重点:着重解决乐曲演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难点。
九、教学形式和方法:1、采用一对一小课授课形式。
2、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的方法。
十、教学过程:1、乐曲和作者介绍:(1)乐曲介绍:这首乐曲是林石城先生根据沈浩初传谱整理的。
是一首著名的传统大型的琵琶武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属于武曲代表性的作品,结构很完整,用音乐叙述的手法完美的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
3、(2)乐曲作者:林石城先生,著名的琵琶演奏家。
继承了浦东派琵琶演奏技巧。
主要著作有《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琵琶教学法》等。
4、演奏及示范部分:(1)学生分别演奏一至八段,解决乐曲中的技术难点解。
(2)第一段列营是全曲序引,表现了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是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型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了不稳定性,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开头,慢起渐快,要表现出宽广而威武地。
轮指的速度要稳,不要忽快忽慢,要有颗粒性。
(3)第二段擂鼓,这段模仿战场的鼓声和战鼓的节奏,也是由慢渐快。
(4)第三段掌号、第四段放炮、这两段是模仿战场效果的。
(5)第五段吹打开门,这一段是长轮,要表现出严肃的、有生气的。
轮指要打开,要有颗粒状,注意乐曲的曲意要表现的准确些。
(6)第六段点将,用连接不断的长轮手法和“遮、弹、抹、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这段技法要多加练习,加强熟练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乐曲的曲意。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目的 1、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2、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3、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重点难点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
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1、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
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
欣赏后小组讨论在播放乐曲时,想象古战场的画面。
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二、授新课1、分段欣赏:⑴泛听1—5乐段⑵欣赏“埋伏”①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②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⑶欣赏“小战”“大战”①播发“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
②播发“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
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⑷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
(5)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创作。
⑴泛听这一部分采用音乐主题辅助欣赏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
⑵欣赏“埋伏”时,通过播发音乐主题让学生听并且模唱,使学生熟悉该段的音乐主题。
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中⾳乐欣赏《⼗⾯埋伏》教案⽹络环境下⾃主学习⾼中⾳乐欣赏《⼗⾯埋伏》教案⼀、教学要求本课以学⽣⾃学为主,活动设计为⼀周,课堂教学⼀课时。
1 教学⽬的:①通过学⽣⾃主性的⽹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学⽣对民族⾳乐⽂化的审美、鉴赏能⼒,拓宽学⽣视野。
②培养学⽣⾃主学习的能⼒、动⼿能⼒、解决分析问题能⼒和利⽤⽹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调动学⽣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为利⽤多媒体技术和⽹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埋伏》的艺术魅⼒,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主探究的⽹络学习4 教学⽅法:实践法、⾃主讨论⼆、教学过程(⼀)课前⾃主学习任务提前⼀周布置学习任务: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
2 琵琶的演奏技巧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居易的《琵琶⾏》②唐李峤《琵琶》4《⼗⾯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5通读《史记》中的《项⽻本记》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楚歌”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8初步欣赏《⼗⾯埋伏》,了解《⼗⾯埋伏》各部分的内容将学⽣分成三组,利⽤⽹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学⽣进⾏交流。
⼀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字说明。
(⼆)课前准备课前在校园⽹上发布学⽣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课件、话筒、电⼦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互联⽹。
学⽣:启动学⽣机、⽿脉,登陆校园⽹、互联⽹。
(三)课堂教学1、情景导⼊(5分钟)许多同学都⾮常喜欢《霸王别姬》这⾸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居易的《琵琶⾏》中关于琵琶演奏的精彩描述,今天我们通过欣赏琵琶曲《⼗⾯埋伏》,进⼀步了解、认识琵琶。
十面埋伏教案范文
十面埋伏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十面埋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掌握《十面埋伏》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试图理解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3.培养学生对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背后所传达的思想;2.进行相关课文背景知识的讲解;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的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红军的艰辛与牺牲;2.掌握小说背后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进行思考和讨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相关图片或视频展示的方式,展示红军长征的苦难与艰辛。
二、展示环节1.分析《十面埋伏》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给学生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分析小说中的重要片段,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描述来感受红军的困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交流环节1.分组讨论,探讨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互相学习,交流观点。
四、延伸拓展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阅读,结合小说内容,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让他们奋发向前,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五、总结归纳1.提炼本节课的核心要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总结。
2.引导学生反思,对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有何感悟和收获。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以及写作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对红军长征意义的探究和讨论,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对于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人肺腑的意义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十面埋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使他们对革命题材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019年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面埋伏》word教案
2019年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面埋伏》word教案附送:2019年六年级上册第10课《太阳与士兵》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格式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十面埋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智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1. 教学内容:(1) 《十面埋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介绍;(3) 文学特色和主题分析;(4) 阅读策略和技巧。
2.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十面埋伏》的文学特色和主题;(3)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提问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十面埋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阅读理解:教师导读《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然后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进行深入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十面埋伏》的文学特色和主题,并讨论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主题。
4. 总结归纳:学生总结归纳《十面埋伏》的内容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编剧或者演讲比赛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和详细;2. 作业评价:学生完成的阅读笔记、思考问题和练习题;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十面埋伏》的文本资料;2. 教师准备的导读材料和讨论问题;3.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将分为两节课进行教学。
第一节课:导读《十面埋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第二节课:分析《十面埋伏》的文学特色和主题,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七、补充说明1. 为保证教学效果,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小组讨论环节和展示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活跃。
2. 教师应充分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素材,以便支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十面埋伏》教案设计
《十面埋伏》教案设计教材:《十面埋伏》(选自《三国演义》)教学目标:1.了解《十面埋伏》这一知名典故的由来及含义。
2.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典型语言、形象、描写等。
3.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1.掌握《十面埋伏》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理解其中的道理、意义和象征。
2.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典型语言、形象、描写等,丰富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
3.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
教学方法:1.课前点拨。
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视听教学。
放映相关视频片段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朗读练习。
让学生反复朗读篇章,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美感。
4.分组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起研读文本,共同分析其内容和语言。
5.思维导图。
带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主题、情节、结构等。
6.互动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讨论,以扩展视野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十面埋伏》的背景,简述三国历史和文学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学习(25分钟)1.听课文朗读。
2.分组讨论,探究文本的内容与表达方式。
3.互动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4.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篇章的结构和主题。
三、巩固(15分钟)1.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阅读《十面埋伏》文本,并将感受和体会书写下来。
2.下节课设计:要求学生围绕三位主人公设计5-10分钟的口头报告。
四、作业布置1.阅读《十面埋伏》文本,并将感受和体会书写下来。
2.准备下节课的口头报告。
教学资源:1.教材:《三国演义》2.教学视频片段或幻灯片。
3.思维导图软件或工具。
4.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料。
教学评价:通过主题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互动和讨论中,学生得以自发交流和互相启迪,达到了课堂教学和互动学习的双重效果。
【教学方案】欣赏《十面埋伏》示范教案
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2.了解乐曲《十面埋伏》的相关故事;3.能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并且能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重难点1.了解琵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2.能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并且能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听过“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师:那大家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乐曲《十面埋伏》,感受这场战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用成语导入本节课主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 介绍歌曲相关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2. 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思考: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琵琶。
3. 介绍琵琶琵琶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
琵琶的种类很多、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音色清澈、明亮,富于颗粒性。
其作品根据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文曲和武曲。
武曲代表作品有《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
文曲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
琵琶十大名曲:《塞上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阳春白雪》、《草原小姐妹》、《海青拿天鹅》、《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
4. 再听乐曲,分析乐曲。
思考:(1)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表现了什么内容?(2)故事人物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1)三部分;(2)刘邦足智多谋,善于用人;项羽性情豪放、刚愎自用。
教师补充:曲谱通常被分为十三段,从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
高中音乐教案《十面埋伏》说课稿范文
高中音乐教案《十面埋伏》说课稿范文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教师:大家好!我将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堂高中音乐课《十面埋伏》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择的教材是一首中华民族经典乐曲《十面埋伏》。
这首曲子源于中国的古代军事战争策略,体现了我国武术之神秘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十面埋伏》的歌曲背景和含义。
(2)学习和掌握《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和旋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十面埋伏》的歌曲原声,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分析乐曲结构(10分钟)通过实际演奏和听觉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包括前奏、主题、过渡部分、副歌等。
3. 学习乐曲旋律和节奏(20分钟)教师通过钢琴演奏示范乐曲的旋律和节奏,鼓励学生跟着节奏拍打,逐渐掌握乐曲的基本要素。
4. 学生合作创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创作一段自己的乐曲。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同时根据《十面埋伏》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
5.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讨论。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学习《十面埋伏》这首经典乐曲,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认知,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合作创作的方式,本节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以上就是我对《十面埋伏》高中音乐教案的介绍。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25分钟)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情……)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迫使项羽自刎乌*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面埋伏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1、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2、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3、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重点难点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
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1、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
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
欣赏后小组讨论在播放乐曲时,想象古战场的画面。
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二、授新课
1、分段欣赏:
⑴泛听1—5乐段
⑵欣赏“埋伏”①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②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
⑶欣赏“小战”“大战”①播发“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
②播发“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
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⑷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
(5)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创作。
⑴泛听这一部分采用音乐主题辅助欣赏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
⑵欣赏“埋伏”时,通过播发音乐主题让学生听并且模唱,使学生熟悉该段的音乐主题。
然后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力度模唱该主题(其中一种是乐曲的原速度和力度)让学生通过分辨感受该段的力度和速度。
⑶①学生对古战不了解,因此在欣赏前先让学生看“小战”“大战”的视频来了解古战。
②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分辨“小战”和“大战”。
学生已初步了解古战,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用这个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力度和节奏去欣赏音乐。
⑷指导学生通过模仿琵琶演奏的动作,用身体的节奏律动去感受音乐。
⑹要求用拍手、拍腿、跺脚打节奏为创作手段,运用适当的速度和力度进行。
⒋再次全曲欣赏要求将刚才理解和想象的重现一次。
鼓励大胆发表见解,奖励有创新的同学。
达标测评:⒈请同学根据乐曲编一个故事。
(导学达标中〈根据乐曲内容填空〉〈用标题进行创作〉都是达标测评的内容。
要求将刚才分段欣赏时理解的和想象的用口头表达出来。
力求语言简练。
三、总结
《十面埋伏》是我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通过刚才的欣赏,同学们对“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有了怎样的理解?是不是能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不同的段落中它们各自的速度、力度、节奏有怎样的区别?请大家多收集一些古典名曲的资料,增强对我国古典音乐的了解。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