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解释,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1、婴儿期:婴儿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2、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3、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4、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小儿营养及营养性疾病。

5、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6、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7、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2、追赶生长:指某些儿童在一些阻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如神经性厌食,营养不良等疾病)被克服后,在康复阶段会以极快的速度恢复生长的现象。

3、主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接触感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4、假月经: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使有些女婴出生后5~7天出现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类似月经出血,可持续一周,称为假月经5、粟粒疹:新生儿出生后3周内,可在鼻尖、鼻翼、面颊部长出细小的,白色或黑色的、突出在皮肤表面的皮疹,系新生儿皮脂腺堆积形成,可自行消退。

6、麻疹粘膜斑:麻疹患儿出疹前1-2天在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出现的,直径约为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于出疹后1-2天消失。

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进食减少、水份丢失、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8、生理性贫血:小儿在生后2~3个月,红细胞数降至3×1012 /L,血红蛋白降到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9、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以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身体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即逐渐转为正常。

10、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一般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最明显,10~14天消退。

11、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分钟,均称为癫痫持续状态12、分离性焦虑: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13、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儿童营养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1、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接扎至生后2‎8天内。

2、围生期:从孕期满28‎周至生后7天‎。

3、婴儿期:生后满1周岁‎之前。

4、幼儿期:1周岁后之满‎3周岁之前。

5、生长:一般指小儿个‎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

6、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

7、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一周‎的长度。

8、上部量:从头顶到趾骨‎联合上缘。

9、胎儿期:从卵子与精子‎结合到胎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

10、矮身材:是指小儿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两个标准‎差(或第三个百分‎位)。

11、被动免疫: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12、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13、菌苗:用细菌菌体或‎细菌多糖体制‎成,包括死菌苗和‎活军苗。

14、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中‎培养,经处理后形成‎包括灭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15、类毒素:用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变成无毒‎性而仍有抗原‎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

1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食物消化、吸收及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17、初乳:产后4天以内‎的乳汁。

18、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低于2‎500g者。

19、适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

20、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体重一般在2‎500克以下‎。

21、足月小样儿: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

22、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也称为‎生理性黄疸。

23、病理性黄疸:如果是黄疸持‎续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24、胆红素脑病:是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的临床和‎亚临床表现,也称之为胆红‎素中毒性脑病‎。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发育和疾病的科学学科。

在儿科护理学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婴儿:一般指出生后一个月到一岁的儿童,也称为婴幼儿或婴儿期。

2. 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3.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也称为初生儿。

4. 儿科护理师:专门从事儿童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护理、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

5. 婴儿湿疹: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面部、手臂弯曲部位,呈现红肿、起皮、瘙痒的症状。

6. 小儿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儿童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和全身疲倦。

7. 儿童发育评估:通过测量、观察和评估儿童身体、智力和社会功能的方法,了解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8. 儿童心理疾病:指儿童发生的精神心理障碍和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9. 儿童营养不良:儿童由于饮食不均衡、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营养状况不良,表现为生长迟缓、贫血、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10. 儿童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儿科护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健康、发育和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儿童护理水平,确保儿童获得更好的健康成长。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计划免疫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监测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2新生儿窒息胎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指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新生儿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出现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早产儿多见5.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大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6.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8.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严重者可有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及肾功能衰竭。

9.肾病综合征一组有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10.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天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1周。

婴儿期自小儿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

幼儿期自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学龄前期自3周岁到入小学前。

学龄期自6~7周岁到青春期开始之前。

11.肺炎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上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有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12.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少、水分丧失、胎粪及小便排出,体重可减轻3%~9%,至出生第7~10天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本)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肾脏损害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儿童保健:即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又与儿童临床密切结合,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尽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多肌肉强直性痉挛.常在出生后7日发病,故称“脐风”,“七日风”之称.化脓性脑膜炎:小儿时期较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婴幼儿发病居多,以发热、呕吐、头痛、及精神改变等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改变为特征.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亦称血管炎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亦称呼衰,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系指累及呼吸中枢及多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分补授法和代授法.营养不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所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渐进性消瘦或水肿,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脑性瘫痪:是一组在小儿时期即发育的非进行性综合症,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相似而言.心跳呼吸骤停:儿科病危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心动极缓:停搏型或心室纤颤,后者较少.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对小儿每日平均所摄取的营养素与其生理需要之间是否相称的判断.通过健康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生理功能测定等对小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可及时了解和发现儿童群体或个体存在的营养问题,便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避免或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小儿腹泻:也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多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功能不足所引起,以往称为呆小症或克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染色体病:指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和)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被动免疫: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低,蒸发散热亦少.肠套叠:指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炸性肠梗阻,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两个标准差或在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三百分位数一下.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微效基因的积累效应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中培养,经处理后形成包括灭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缺氧缺铁性脑病:新生儿窒息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滞留并引起脑血流减少或血流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称为缺血缺氧性脑病.艾森门格综合症:室间隔缺损引起的左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血流量的持续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的高压,最初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日久肺小动脉发生病理变化,中层和内膜层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此时左向右分流显著减少,最后出现双向分流或反向分流而呈紫绀.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右向左分流时,即称为艾森门格综合症.尿崩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缺乏抗利尿激素或肾脏对ADH不反应而排出大量未浓缩的相对密度高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为特征.遗传咨询:医学遗传工作者向遗传患者或可疑的遗传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诊断、遗传方式、预防、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已取得配合,利于对遗传疾病的防治.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急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后,不能24小时内缓解,称哮喘持续状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病理上以肺泡壁及细小支气管壁上下内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在充足的回心血量的前提下,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因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体内水分储留、脏器淤血等表现.免疫缺陷病: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反应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陷的病症.苯丙酮尿症: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因患儿尿液中排除大量本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未能及早治疗的患儿因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而智力低下,甚至抽风发作.维生素A缺乏病: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表现为早期眼结合膜与角膜干燥,暗适应力差,故又称干眼症或夜盲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与粘膜黄染,病因复杂,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 肾病综合症: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引起的综合症,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因为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疾病.产前诊断:是指对可能发生遗传性疾病的患儿的妇女,在妊娠16周以后进行羊水穿刺,将羊水细胞作染色检查或生化测定,若有异常发现则可终止妊娠,也可通过超声波检查以发现胎儿有无畸形,一边及早干预.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的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现为其特点.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指由于肾本身或肾外因素引起的肾功能急性进行性减退,出现氮质血症等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症.风湿热: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急性中毒:凡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短期内引起组织和器官功能性、器质性损害,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肥胖:环氧不良综合症: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及膈肌运动,造成肺换气量不足,引起低氧血症、红细胞增多、紫绀、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婴儿期,当遇到多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儿童类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并迟早出现关节症状,若反复发作,日久可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重,年长儿以关节受累为主.惊厥: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这种暂时性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大多由于过量的中枢神经性冲动引起.胃液震荡试验:将胃液1ML+95%的酒精1ML,振荡15S,静置15分钟,如果沿管壁有一圈泡沫为阳性,阳性者则排除新生儿肺透明膜疾病.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体重一般在2500克以下.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超低出生体重儿:又叫微小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不足1000克者.感染性休克:由于严重感染所致微循环血流障碍,造成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不足、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症.锌缺乏症: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体内缺锌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生长迟缓,重者免疫功能低下.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被动免疫: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高危新生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及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周后出生的小儿.屏气发作: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发怒、恐惧、悲伤、剧痛、剧烈叫喊等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遗尿症:正常小儿2:3岁起已能控制排尿,如5岁以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为夜间遗尿症.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攻击性行为:即有些小儿在游戏时表现出屡次咬、抓、或打伤别人的行为.破坏性行为:指小儿因好奇、取乐、欲显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无处宣泄而无意中破坏东西,有的小孩则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嫉妒或无助的情绪而有意采取破坏行为.低体重:是指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三个百分位).消瘦:是指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三个百分位).矮身材:是指小儿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两个标准差(或第三个百分位).体重过重:是指小儿体重超出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腹围: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散居儿童:是指未入托幼机构而散居在各个家庭中的初生至入小学前的儿童,是儿童保健服务的主要对象.集体儿童保健:是指对托儿所、幼儿园内集聚儿童的保健工作,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主动免疫制剂:用于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主动免疫制剂,包括菌苗、疫苗、类毒素等.被动免疫制剂: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被动免疫制剂,包括特异性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类毒素:是用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使其变成无毒性而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菌苗:是用细菌菌体或细菌多糖体制成,包括死菌苗和活菌苗.退化现象:是幼儿期对住院的反映之一,即儿童倒退到任一发展的早期,表现过去发展阶段的行为,如尿床、吸奶嘴和过度依赖等,这是儿童逃避压力常用的一种行为方式.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为“不显性失水”是调节人体体温的一项重要措施.脱水:是指体液总量特别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由于水的摄入不足和(或)损失过多所致.脱水时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低血钾:即血清钾低于305mmol/L.口服补盐液:是WHO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它由氯化钠3.5g,碳酸氢纳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其电解质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基础代谢:指在清醒、安静、空腹状态下,为维持生命进行最基本的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如维持体温、呼吸、循环、肌肉张力、肠蠕动、腺体活动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食物消化、吸收及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补授法:指每日喂哺几次母乳(不少于3次),另几次,以其他代乳品代替.此方法有利于母亲工作,不利于乳汁分泌.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它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人工喂养.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缺氧、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呼吸抑制.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微小儿:是指出生体重不足1000g者.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不足1500g者.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大于4000g者.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者,凡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者为足月小样儿.大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以上者.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串珠: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可触及或看到,称为佝偻病串珠,以两侧7:10肋最明显.肋膈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肋膈沟.鸡胸: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漏斗胸: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可形成漏斗胸.坏血病线:骨骼X线检查可见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厚,其下方有一透亮的骨质疏松带,称为“坏血病线”慢性腹泻: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2周:2个月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主要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肺炎:肺炎病程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或为一些急性传染病(麻疹、百日咳等)的一种临床表现.气管常受累,故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系指婴儿时期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支气管炎.肺炎:系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行咳嗽和带有哮明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轻症肺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大多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气促.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受累外,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循环、神经、消化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急性肺炎:肺炎病程短于一个月为:迁延性肺炎:肺炎病程短在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为迁延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部分病例可伴有心包炎或心内膜炎蹲踞现象:法洛四联证患儿在游戏或走路时,常出现蹲踞现象,是一种被动体位和自我保护性动作.法洛四联证:是存活婴儿中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以下四个畸形组成:(1)肺动脉狭窄(2)室间隔缺损(3)主动脉骑垮(4)右心室肥厚.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症.临床上以水肿、血尿及高血压、肾小球滤过减少为特点,绝大多数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具有致肾炎性的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机体所产生的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称循环免疫复合物.泌尿道感染:是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下尿路感染)的总称,为小儿常见病.临床以细菌尿和(或)白细胞尿为特征.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血红蛋白量在6个月:6岁小于110g/L,6:14岁小于120g/L为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生理性贫血:出生时婴儿随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功能处于暂时抑制状态.因胎儿红细胞寿限较短,红细胞破坏较多,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原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出生后2:3个月红细胞降至3*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降至110g/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以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是终身轻微损伤后有长时间出血的倾向.包括血友病A、B 和C等几种,以血友病A较常见.细胞免疫:是由于T淋巴细胞介导产生的免疫反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性质为显性的,在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为致病基因,就表现性状.此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阴性遗传: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性质为隐性的.只有当一对等位基因都是致病基因(即纯合子)时,才表现出遗传病的性状,杂合子则无症状.此即染色体阴性遗传.伴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一般在X染色体上,临床上以伴性隐性隐性遗传病常见,特点为男性表现性状,女性为携带者.此即伴性遗传.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特征是身体和智力发育差,严重者表现为白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因患儿尿中排除大量本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染色体隐性遗传.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赛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痛性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热、咀嚼困难,有时其他唾液腺也可累及.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后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以高热、反复惊厥、昏迷或迅速出现休克和(或)呼吸衰竭为特征,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小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为常见.原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病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包括原发综合征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h出现,为直径0.5:1.0mm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开始仅见于对着下磨牙的颊黏膜上,1:2d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各种结构产生的压力的总和,即脑组织、脑血管系统及脑脊液所产生的压力.颅内高压:脑脊液压力超过1.67kpa(180mmH2o),即为颅内高压.心跳呼吸骤停:为儿科危重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初乳:按WHO规定,产后最初4d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质稠色黄,相对密度较高,含脂肪少,含蛋白质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儿科护理学(二)试题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47.患儿女,1岁2个月,因食欲差,有喜食泥土、煤渣的癖好3个月就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指的是对儿童(出生到青春期)进行全面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儿科护理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儿科护士:专门负责儿童患者护理工作的护士,能够提供儿童健康评估、预防接种、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进行各种医疗操作等服务。

2. 儿科病房:专门用于收治儿童患者的医院病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设施,以满足儿童的各类医疗和生活需求。

3.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专门用于收治儿童重症患者的特殊病房,配置有高级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够监测和治疗各种严重的疾病和创伤。

4. 儿科医生:专门负责儿童健康和治疗的医生,具备儿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常见疾病。

5. 儿童发育评估:通过对儿童身体、智力、社交和情绪发展的评估,判断其发育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6. 儿童安全:在医院和家庭等环境中,采取措施保护儿童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

7. 婴儿喂养:为0-1岁婴儿提供适宜的食物和喂养方式,满足其生长和发育需求。

8. 儿童心理支持:针对儿童在疾病、治疗或医院住院期间可能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干预和治疗。

9. 儿童康复:针对儿童出生缺陷、疾病或意外事件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

10. 儿童疼痛管理:通过医疗手段、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儿童在疾病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提升其生活质量。

以上是儿科护理常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在儿科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提供儿童的全面护理和医疗服务。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关于儿童健康和疾病护理的学科,涉及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儿科护理学的常见名词的解释:1. 儿科护理:儿科护理是指对儿童进行综合护理的过程,包括健康评估、预防性护理、诊断、治疗、康复和心理支持等。

2.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至一岁的儿童称为婴儿。

对于婴儿的护理需要特别关注喂养、睡眠和安全等方面。

3. 幼儿:一岁至三岁的儿童称为幼儿。

幼儿的护理除了基本生活照料外,还需关注他们的发育、游戏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4. 儿科疾病:儿科疾病是指儿童常见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掌握这些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治疗原则。

5. 儿童发育评估:儿童发育评估是对儿童身体、智力、社会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评估,可以对儿童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解,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和支持。

6. 儿童心理护理:儿童心理护理是指对儿童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和干预的过程。

儿童常常面临学习、家庭、社交等压力,儿科护理人员需要与儿童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7. 儿童家庭护理:儿童家庭护理是指针对儿童及其家庭的护理服务。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家庭背景、社会支持和资源等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帮助家庭解决问题,提供家庭教育和护理指导。

8. 儿童安全:儿童安全包括居家、学校和社区等环境的安全,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安全风险。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参与儿童安全教育和预防工作,帮助儿童避免危险,保障他们的安全。

以上仅是儿科护理学的部分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第九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 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2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 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3 肥胖-换气不良综合症: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 肺通气不良,引起低氧血症、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4 体重超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 20%或 BMI 同年龄组儿童 P95。 5 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儿童体内维生素 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 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 矿化不全。 6 佝偻病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 珠状 7 肋膈沟或郝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软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 的横沟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鸡胸:第 7、8、9 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 9 漏斗胸:胸骨剑突部向内陷,可形成漏斗胸 10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 D 缺乏致血钙降低,当血清总钙<1.751.88mmol/L 或离子钙<1.0mmol/L 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手足肌肉 抽搐、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见于 6 个月以下小婴儿 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 生理性流涎:乳牙萌出时,对三叉神经产生刺激,引起唾液分泌量的增加,但由于小儿 还没有吞咽大量唾液的习惯,口腔又浅、唾液往往流到口外来,形成生理性流涎 2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 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乳头不洁及使用污染的奶 具而感染 3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乙型感染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 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4 溃疡性口炎:主要由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埃 希菌等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常见于感染,长期腹泻等机构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更有利 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5 婴幼儿腹泻:又称腹泻病, 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 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6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 6 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 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换如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儿童营养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和实践与儿童相关的医疗护理的学科。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医疗护理上有着独特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儿科护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

1. 儿科护士:儿科护士是专门受过培训的护理人员,专门从事儿科患者的护理工作。

他们通过提供优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来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儿科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护理技能和儿童心理学知识,以便有效地照顾儿童患者。

2. 儿科病房:儿科病房是专门用于收治儿童患者的医疗护理部门。

儿科病房通常设有舒适的空间和设施,以满足儿童患者的特殊需求。

在儿科病房,儿童患者可以接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护理和康复治疗等在内的全方位护理。

3. 儿科临床路径:儿科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标准化的护理和管理方法,旨在提供一致和高质量的儿科护理服务。

儿科临床路径将根据儿童患者的特定病情和护理需求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护理步骤和时间表,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协调和优化护理流程。

4. 儿童药物学:儿童药物学是研究儿童药物治疗的学科。

由于儿童的生理和代谢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

儿童药物学旨在研究并确定适用于儿童的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安全性,以确保儿童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儿童康复治疗:儿童康复治疗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职业和言语治疗手段,帮助儿童患者恢复或改善其生活功能的过程。

儿童康复治疗通常包括运动训练、功能训练和语言训练等,以帮助儿童患者克服运动障碍、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等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6. 儿童心理护理:儿童心理护理是专门针对儿童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的护理工作。

儿童在医疗过程中可能经历焦虑、恐惧和疼痛等不适感,儿童心理护理旨在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教育和娱乐等活动,减轻儿童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康复。

7. 儿童家属教育:儿童家属教育是指向儿童患者的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儿童患者的疾病和护理需求。

儿科名词解释全部完整版

儿科名词解释全部完整版

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止为胎儿期,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

(生长发育)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整个成熟过程,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最重要特点。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

(生理性体重下降)局部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缺少、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临时性下降到原来的3%-9%,多在出生后3-4天到达最di点,以后逐日上升,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身高)指头、躯干〔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代表扁骨的生长。

(下部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为下部量,代表长骨的生长。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

(骨龄)通过X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上下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S〕,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S〕者,其中局部属正常生理变异。

(追赶生长)当儿童因营养不良、患病或缺少激素时,就会逐渐偏离生长发育的轨道,出现生长缓慢,而一旦阻碍生长的因素去除,儿童将以超过相应年龄正常的速度加速生长,以便重新回到原来的生长轨道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生理性流涎:小儿生后3~4个月时,唾液腺发育较完全,而吞咽功能尚不健全,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出现的流涎称~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补授法:指每次哺母乳后再适当补充牛乳或其它代乳品的方法。

哮喘性支气管炎:指婴幼儿时期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支气管炎。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事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事物消化、吸收及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热能。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是指专门研究儿童护理的学科,旨在提供儿童健康和发展所需的全面且高质量的护理。

下面,我们将对儿科护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专业术语。

一、儿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是指专注于儿童护理的学科领域。

它综合运用儿科学、护理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致力于提供全面、人性化的儿童护理。

儿科护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支持,旨在促进儿童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二、成长与发展成长与发展是指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的逐渐成熟和进步。

在儿科护理学中,了解和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护士根据年龄、发育水平和特殊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和支持,助力儿童达到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三、家庭中心护理家庭中心护理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旨在帮助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佳护理和康复支持。

这种护理模式强调家庭参与和积极合作,重视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和需求,旨在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促进儿童的康复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四、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是指针对儿童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进行评估和缓解的护理措施。

儿童往往难以准确表达和描述疼痛感受,因此,护士需要借助多种方法,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行为反应等,来判断儿童的疼痛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疼痛缓解和管理。

五、安全护理安全护理是指在儿科护理中注重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这包括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意外伤害、保证用药和诊疗的安全性等方面。

护士在执行护理任务时,必须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儿童在医疗环境中的安全性。

六、儿童情绪支持儿童情绪支持是指帮助儿童应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困扰和压力的护理干预。

护士通过与儿童的沟通、开展游戏活动、提供情感支持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和应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舒服和不愉快的情况,减少儿童的紧张和恐惧感。

七、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早期识别和介入潜在的发展问题,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1. 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 40 周2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 28 天3 婴儿期 :自出生到 1 周岁之前4 幼儿期 :自满 1 周岁到满 3 周岁之前5 学龄前期 :自满 3 周岁到 6~7 岁入小学前6 学龄期 :自 6~7 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 青春期 :年龄范围一般为 10~20 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 2 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 2~4 岁8 围生期 :胎龄满 28 周至出生 7 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 3 个阶段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 :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 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 5%~10%,至第 7~10 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 身高增长高峰( PHV ) :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 骨龄 :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 儿童保健1 计划免疫 :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 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 主动免疫 :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 被动免疫 :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 儿童营养1 基础代谢率 :在 20℃( 18~25℃)室温下,餐后 10~14 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 补授法 :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 代授法 :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 人工喂养 :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 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 脱水 :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是颅外感染伴有高热时在年幼儿常有可能引起的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尤为常见。

特点是: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之间;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作呈全身性、次数少和时间短;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体征。

2.治疗性游戏治疗性的游戏:当游戏起到应对恐惧和忧虑的作用时称为治疗性的游戏。

其作用是评估儿童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儿童进行护理干预。

3.感应性腹痛感应性腹痛常与内脏性腹痛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当内脏病变使痛觉神经纤维受刺激,发生冲动,传人相应的脊髓节段的脊髓神经支配的皮肤部位,而引起体表感应性腹痛。

(注意与牵涉性腹痛的区别)4.计划免疫当通过预防接种使有免疫力的人数在人群中达到一定百分比时,则免疫人群就形成一个屏障,保护那些未经免疫的人不受感染,这就是人群免疫。

(注意什么是非计划性免疫)5.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质方面的变化。

6.预防接种是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之产生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1.青紫型先心病:由于心脏畸形的存在,致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而血液从右向左分流或大动脉起源异常时,使大量氧含量低的静脉血流人体循环,出现青紫。

2.杵状指(趾):青紫型先心病患儿由于长期缺氧,致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杵状指(趾)。

3.缺氧发作:少数法洛四联症婴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时性肺动脉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称缺氧发作。

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1.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或反复发作30min以上,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既出现腹泻,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大便软为正常
三凹症:吸气时胸阔组织凹陷,上呼吸道梗阻至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
艾森曼格综合症: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离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亦称血管炎综合征。
急性呼吸衰竭——亦称呼衰,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系指累及呼吸中枢及多呼吸器官的各种疾病,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引起一系列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等方面的相似而言。
心跳呼吸骤停——儿科病危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心动极缓-停搏型或心室纤颤,后者较少。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指对小儿每日平均所摄取的营养素与其生理需要之间是否相称的判断。通过健康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生理功能测定等对小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可及时了解和发现儿童群体或个体存在的营养问题,便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避免或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新生儿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多肌肉强直性痉挛。常在出生后7日发病,故称“脐风”,“七日风”之称。
化脓性脑膜炎——小儿时期较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婴幼儿发病居多,以发热、呕吐、头痛、及精神改变等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改变为特征。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超过2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部分尚未结合胆红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免疫缺陷病:指因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发生缺陷引起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免疫综合征
原发综合症: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小儿腹泻: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加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
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
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周后出生的小儿。
屏气发作-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发怒、恐惧、悲伤、剧痛、剧烈叫喊等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
遗尿症-正常小儿2-3岁起已能控制排尿,如5岁以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为夜间遗尿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因为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疾病。
产前诊断——是指对可能发生遗传性疾病的患儿的妇女,在妊娠16周以后进行羊水穿刺,将羊水细胞作染色检查或生化测定,若有异常发现则可终止妊娠,也可通过超声波检查以发现胎儿有无畸形,一边及早干预。
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的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现为其特点。
缺氧缺铁性脑病——新生儿窒息严重时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滞留并引起脑血流减少或血流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称为缺血缺氧性脑病。
艾森门格综合症——室间隔缺损引起的左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血流量的持续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引起肺动脉的高压,最初为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日久肺小动脉发生病理变化,中层和内膜层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此时左向右分流显著减少,最后出现双向分流或反向分流而呈紫绀。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右向左分流时,即称为艾森门格综合症。
尿崩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缺乏抗利尿激素或肾脏对ADH不反应而排出大量未浓缩的相对密度高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为特征。
遗传咨询——医学遗传工作者向遗传患者或可疑的遗传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诊断、遗传方式、预防、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已取得配合,利于对遗传疾病的防治。
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急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后,不能24小时内缓解,称哮喘持续状态。
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指由于肾本身或肾外因素引起的肾功能急性进行性减退,出现氮质血症等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风湿热——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
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超低出生体重儿——又叫微小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不足1000克者。
感染性休克——由于严重感染所致微循环血流障碍,造成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不足、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症。
锌缺乏症——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体内缺锌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生长迟缓,重者免疫功能低下。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
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分补授法和代授法。
营养不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所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渐进性消瘦或水肿,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脑性瘫痪——是一组在小儿时期即发育的非进行性综合症,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病理上以肺泡壁及细小支气管壁上下内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在充足的回心血量的前提下,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因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体内水分储留、脏器淤血等表现。
维生素A缺乏病——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表现为早期眼结合膜与角膜干燥,暗适应力差,故又称干眼症或夜盲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与粘膜黄染,病因复杂,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
肾病综合症——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引起的综合症,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肾脏损害等。
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
儿童保健——即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又与儿童临床密切结合,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尽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被动免疫——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温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低,蒸发散热亦少。
肠套叠——指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炸性肠梗阻,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
免疫缺陷病——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反应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陷的病症。
苯丙酮尿症——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因患儿尿液中排除大量本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未能及早治疗的患儿因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而智力低下,甚至抽风发作。
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婴儿期,当遇到多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
儿童类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并迟早出现关节症状,若反复发作,日久可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重,年长儿以关节受累为主。
围生期: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胎儿与新生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时期
高危儿:指以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度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新生儿红斑: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同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自然消失。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额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新生儿粟粒疹。
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两个标准差或在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三百分位数一下。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微效基因的积累效应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中培养,经处理后形成包括灭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小儿腹泻——也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多见。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功能不足所引起,以往称为呆小症或克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染色体病——指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和)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
差异性紫绀: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逆向分流主动脉,患儿出现差异性紫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动脉导管未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