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

合集下载

塑性变形名词解释

塑性变形名词解释

塑性变形名词解释塑性变形是指物质在受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的形变现象,其过程中原子或分子之间的排列和结构发生变化。

与弹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一旦发生,物质会永久性地保留其新的形状,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塑性变形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制造等领域。

塑性变形的机制主要包括滑移、位错、扩散和相变等。

滑移是指晶格中的层状或面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特定的晶面滑动,使晶体形成一种新的排列方式。

位错是晶格中原子位置的不连续和错位,是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

位错可以通过滑移、扩散或界面运动等方式发生移动,从而导致物质发生形变。

扩散是指物质中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固态中的移动,可以促使位错发生移动并引起塑性变形。

相变是一种物质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通过控制相变条件,可以实现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对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塑性变形可以提高材料的延展性和塑性,降低其脆性和硬度,使其更适合于各种加工工艺。

塑性变形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等机械性能,使之更适合于工程设计和制造。

此外,塑性变形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扩大其应用领域。

塑性变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热变形、冷变形、压力变形和拉力变形等。

热变形是在高温下进行的塑性变形,利用高温使材料的形变性能得以改善。

冷变形是在室温下进行的塑性变形,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材料加工。

压力变形是通过在材料表面施加压力,使材料在局部区域内发生塑性变形。

拉力变形是通过对材料施加拉力,使其在延伸方向上发生塑性变形。

总之,塑性变形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形变的过程,其机制包括滑移、位错、扩散和相变等。

塑性变形对于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改善材料的延展性、韧性和均匀性,使之适应不同的工程需求。

塑性变形可以通过热变形、冷变形、压力变形和拉力变形等方式实现,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制造等领域。

工程力学中的塑性变形如何分析?

工程力学中的塑性变形如何分析?

工程力学中的塑性变形如何分析?在工程力学的领域中,塑性变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还在各种工程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塑性变形进行分析呢?要理解塑性变形的分析方法,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塑性变形。

简单来说,塑性变形指的是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永久性、不可恢复的变形。

与弹性变形不同,弹性变形在去除外力后材料能恢复原状,而塑性变形一旦发生,即使外力消失,材料也无法回到初始的形态。

对于塑性变形的分析,我们通常从材料的本构关系入手。

本构关系描述了材料在受力状态下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在塑性变形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变得较为复杂,因为材料的行为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屈服准则是分析塑性变形的重要工具之一。

常见的屈服准则有Tresca屈服准则和von Mises屈服准则。

Tresca屈服准则认为,当材料中的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值时,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而von Mises屈服准则则基于八面体剪应力的概念,当八面体剪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材料进入塑性状态。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加载路径和加载历史。

加载路径指的是外力施加的方式和顺序,而加载历史则包括了之前所经历的加载过程。

这些因素都会对材料的塑性变形产生影响。

例如,在复杂的加载条件下,材料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塑性行为。

实验研究也是分析塑性变形不可或缺的手段。

通过拉伸实验、压缩实验等,可以直接获取材料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数据。

这些实验数据不仅可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还能为建立更准确的本构模型提供依据。

在数值模拟方面,有限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塑性变形的分析。

通过将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单元,并结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和边界条件,可以预测结构在受力情况下的塑性变形分布和发展趋势。

这对于复杂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多晶体材料中的塑性变形分析也是一个难点。

由于多晶体材料由众多晶粒组成,每个晶粒的取向和性能都有所不同,这使得塑性变形的分析更加复杂。

塑性形变的例子

塑性形变的例子

塑性形变的例子塑性形变是物质受力强度超过其弹性极限,由于内部机械损伤,形状发生改变而不会恢复原状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塑性形变的实例,下面我们为您介绍一些有趣的例子:一、金属塑性变形金属塑性变形也被称为金属现象,是由于金属的强度过大而导致的长期受力而发生的塑性变形。

其中最常见的例子是在铸锻过程中,将热轧钢中的纤维状态,通过精细定向切割,折叠形成所需形状的铸件,如汽车发动机内的曲轴。

二、混凝土和岩石塑性变形混凝土和岩石在力学特性上与金属有很大不同,在应力超过其弹性点后,会发生塑性变形,有一种称为拉伸平台的变形,这是由于地表施加正压力,使岩体分层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通常可以在地表上看到微小的地形变化。

三、建设塑性变形建设塑性变形指的是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塑性变形。

如果建筑物受到重型移动装置的影响,则会在结构上产生变形。

比如桥梁受到流量过大的冲刷力,会导致桥墩的变形,使桥面下陷。

四、天然材料塑性变形许多天然材料,如木头、石头等,也会发生塑性变形。

木材在热处理和机械加工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形,这是因为木材被加热后,它的纤维和组织会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而发生变形。

而石头则是由于不均匀温差而发生的塑性变形,我们在考古遗址及太阳能电池板、暖气管等地看到的蛛网状的变形,都是由此造成的。

总结以上是我们介绍的几个有趣的例子,有助于我们理解塑性形变的概念。

除了上述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塑性形变的例子,比如人类因为不断努力而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形,或者我们在使用产品时发生的应力而产生的形变等等。

无论是金属、混凝土、岩石还是天然材料,所有物质都会受外部力的影响,从而发生力学变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力学性质中的弹性常数和塑性变形

力学性质中的弹性常数和塑性变形

力学性质中的弹性常数和塑性变形我们身边的许多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塑性特性。

弹性是指材料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在去除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而塑性则是指材料在受力后形变不仅不会恢复原状,而且还会继续变形的能力。

在研究弹性和塑性时,通常会引入弹性常数和塑性变形等概念。

弹性常数是用来描述材料在弹性变形时的性质参数,其中最常见的是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是指单位应力下,单位应变的比值,它反映了材料在弹性区内的变形能力。

对于某些材料,弹性模量和杨氏模量往往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一样的。

杨氏模量是指在轴向拉伸情况下,单位应变下,单位截面积内受力的比值,它常用于描述长度方向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弹性模量与材料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它受材料组成、结构和固态相互作用等条件影响。

比如,对于金属而言,弹性模量随着材料与空气中杂质和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升高和晶格缺陷增多而增加。

由此可见,对于同一材料,其弹性模量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数值。

塑性变形是指在材料受到大应力或大应变时会发生形变的过程。

钢材和铝材等常用的材料在应力或应变较大时通常具有塑性,即它们不再服从胡克定律,而表现为虽然应力增大,但应变并不随之增加的特性。

材料在塑性变形时通常会发生不可逆过程,这是与弹性变形最大的区别。

材料塑性变形的程度可以用塑性变形度来表示,塑性变形度越大,则材料越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材料的塑性变形度不仅取决于其组成和结构,还与材料受力方式、温度、应力速率等因素有关。

当钢材在低温下受到快速冲击时,其塑性变形程度远大于裸露在室温下的钢材。

具有相同结构和组成的铝合金,在不同的应力速率下其塑性变形度也会有所不同。

弹性和塑性是材料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弹性常数和塑性变形度则是衡量材料弹性和塑性特性的基本参数。

了解这些概念,对于理解材料的物理特性和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属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塑性变形
孪生机制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金属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轴进 行镜像对称的移动,形成孪晶。
扩散机制
金属在高温下,原子扩散能力增强,通过原子间的相互移动实现塑 性变形。
应力-应变关系与曲线分析
应力-应变关系
描述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所受应力 与产生的应变之间的关系。应力是单 位面积上的内力,应变是物体形状或 体积的改变程度。
热处理工艺改进
退火处理
通过退火处理可以消除金属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改善其组织结 构和力学性能,从而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
正火处理
正火处理可以使金属材料获得细化的晶粒和均匀的组织,提高其 强度和塑性。
回火处理
回火处理可以消除淬火应力,稳定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一 步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
微观组织调控手段
热处理工艺对塑性影响
01
退火处理
退火处理可以消除金属内部的残余应力,改善组织结构,提高其塑性。
例如,冷加工后的金属经过退火处理,可以恢复其塑性和韧性。
02
正火处理
正火处理可以使金属获得细化的晶粒和均匀的组织,从而提高其塑性和
韧性。正火处理常用于改善中碳钢的切削性能和力学性能。
03
淬火处理
淬火处理可以使金属获得马氏体组织,提高其硬度和强度,但会降低其
金属的塑性变形
目 录
• 塑性变形基本概念与原理 • 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变 • 影响金属塑性变形能力因素探讨 • 金属塑性变形实验方法及技术应用 • 提高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能力策略探讨 • 总结:金属塑性变形研究意义与未来发展趋势
塑性变形基本概念与
01
原理
塑性变形定义及特点
塑性变形定义
利用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和 高放大倍数,观察金属的微观 组织和结构缺陷,如位错、层 错、孪晶等。这些信息有助于 深入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机制 和强化机制。

材料力学中的塑性变形机制分析

材料力学中的塑性变形机制分析

材料力学中的塑性变形机制分析塑性变形是材料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当材料受到应力时,如何在不断变形的过程中保持形状和结构的稳定性。

塑性变形机制是指材料在受力下产生塑性变形的基本过程和方式。

本文将从晶体塑性、材料硬化机制和高温塑性变形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晶体塑性晶体塑性是指当晶体受到外部应力作用时,晶体发生形变,不会出现弹性恢复的现象。

晶体内存在许多晶格缺陷,如位错、空位、脱位等,这些晶格缺陷能有效地解释塑性变形的机制。

位错是晶体中最主要的塑性缺陷,它是由晶面错配引起的晶胞偏移。

当晶体受到外部应力作用时,位错会发生移动,导致晶体发生塑性变形。

二、材料硬化机制材料硬化是指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逐渐增加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比值,即材料的抗塑性变形能力增强。

材料硬化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晶体硬化机制,另一方面是材料界面硬化机制。

晶体硬化机制主要是指晶体中位错的增多和运动困难,这导致了材料的硬化。

位错的增多是由于外力作用下新位错的产生和旧位错的增殖所致,而位错的运动困难则受到晶格缺陷的阻碍。

另外,晶胞的固溶体和强化相也会影响晶体的硬化程度。

材料界面的硬化机制主要是指材料中的晶界、相界等界面对材料塑性变形的抵抗。

晶界是晶体间的界面,相界是不同组成相之间的界面。

界面的存在导致了晶体中位错的吸引和束缚,从而增加了材料的硬度。

三、高温塑性变形机制高温塑性变形机制是指材料在高温下的塑性变形过程。

在高温下,材料的原子和晶胞具有较大的运动能力,晶格缺陷易于移动。

高温下的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主要包括位错滑移和晶胞的选择性分解。

位错滑移是指位错沿着某个晶体方向移动,从而使晶格产生位错滑移的塑性变形方式。

晶胞的选择性分解是指晶体在高温下,部分晶胞沿着特定晶面发生形变,而其他晶胞保持不变。

这种选择性分解使得材料发生特殊的形变,产生高温下的塑性变形。

总结起来,材料力学中的塑性变形机制分析可从晶体塑性、材料硬化机制和高温塑性变形机制三个方面展开。

金属塑性成型原理第一篇塑性变形力学基础

金属塑性成型原理第一篇塑性变形力学基础

3 I1 2 I2 I3 0
--求主应力的特征方程
(1.10)
I1、I2、I3称作应力
应力张量三个不变量:
张量的第一、二、三 不变量。
I1 x y z
I2

(
x
y

y
z

z
x)

2 xy

2 yz

2 zx
器 I3

x
y z
ijlil j ijli

n
S
2 n

2 n
截面应力分解
3
塑性成形时,变形体一般是多向受力,
显然不能只用一点某一切面上的应力来
求得该点其他方向切面的应力,也就是
说,仅仅用某一方向切面上的应力还不 能足以全面地表示出一点的受力状况。
一般情况下变形体外力一定→内力一定

辑 →变形体内任一点的应力状态就一定
辑 导和理解!!
PDF编 捷



8
S2

S
2 x

S
2 y

S
2 z
ABC Sx OBC x OCA yx OAB zx
Sx xl yxm zxn
sy xyl ym zyn sz xzl zym zn
13
主切应力、主切应力平面、最大主切应 力的讨论,请看书中P14~16页。
DF编辑器 §1.2.3 八面体应力与等效应力 P 八面体应力
在主应力空间中,每一卦限中均有一组与三个坐标轴成 等倾角的平面,八个卦限共有八组,构成正八面体面。八面
迅捷体表面上的应力为八面体应力。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及其原理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及其原理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及其原理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其力学性质的研究和理解对于工程设计和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其塑性变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本文将对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及其原理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概述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的一种比较持久的变形。

这种变形不随载荷的变化而立即消失,而是在载荷作用消失后仍然存在。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通常包括两种类型:瞬时塑性变形和延性塑性变形。

1.瞬时塑性变形瞬时塑性变形是指混凝土在受到载荷作用后,会出现一种瞬时的变形,该变形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这种变形一般不会引起混凝土的破坏,但会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瞬时塑性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膨胀变形和弹性变形等。

2.延性塑性变形延性塑性变形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下,会出现一种比较持久的变形。

这种变形一般会引起混凝土的破坏,但在混凝土受到适当的控制时,可以发挥出其优异的性能。

延性塑性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混凝土的塑性流变变形、裂缝扩展和拉伸变形等。

三、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机理混凝土的塑性变形机理是由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在混凝土内部,水泥胶体和骨料之间的界面存在一定的摩擦力,当混凝土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时,这种摩擦力会随着混凝土内部的应力分布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塑性变形。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胶体的变形水泥胶体在混凝土内部起着连接骨料的作用,当混凝土受到外部载荷的作用时,水泥胶体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塑性变形。

水泥胶体的变形主要包括拉伸和压缩两种形式,在混凝土中,水泥胶体的拉伸变形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受到拉伸载荷作用,而水泥胶体的压缩变形则是由于混凝土受到压缩载荷作用。

2.骨料的变形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变形对混凝土的塑性变形也有一定的影响。

弹性力学的应力弛豫与塑性变形分析

弹性力学的应力弛豫与塑性变形分析

弹性力学的应力弛豫与塑性变形分析弹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变形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力学学科。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材料在受力后会发生塑性变形,即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

本文将重点探讨弹性力学中的应力弛豫和塑性变形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应用。

一、应力弛豫应力弛豫是指材料在受力后,其内部应力随时间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种现象可以在实验中观察到,常见于高分子材料、液晶等多种物质中。

应力弛豫的形成可以归结为材料内部的结构重排和分子运动。

在弹性力学中,材料受力后会发生分子位移和能量重分布,导致内部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因此材料内部的应力也会随时间逐渐减小。

这种时间相关的应力变化称为弛豫,表现为应力-时间的曲线。

应力弛豫的具体原因可以从分子层面进行解释。

在材料受力后,分子会发生位移和转动,从而改变原有的排列和结构。

这些结构的变化需要时间来完成,直到达到新的力平衡状态。

因此,在应力弛豫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分子会经历一系列的位移和调整,导致应力逐渐减小。

应力弛豫对材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热传导性等。

其次,它还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等。

因此,对于需要长时间保持稳定性能的材料,在设计和选择时需要考虑应力弛豫的效应。

二、塑性变形分析与应力弛豫不同,塑性变形指的是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发生的不可逆性变形。

这种变形无法通过解除外力或应力恢复为原始状态。

塑性变形是金属材料等多种材料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塑性变形的发生需要材料达到一定的应力水平,使其超过了其弹性极限。

当材料达到弹性极限后,其内部原子会发生塑性畸变,从而导致整体的变形。

这种塑性畸变包括原子间的位移和滑移等,使得材料的晶格结构变得不规则。

塑性变形的原因可以从晶体结构和材料缺陷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晶体结构本身在受力时会发生弹性和塑性的变化。

其次,材料中的晶界、位错和孔隙等缺陷也会在受力时起到重要作用,促进塑性变形的发生。

ANSYS-塑性变形

ANSYS-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中文名称:塑性变形英文名称:plastic deformation定义:岩体、土体受力产生的、力卸除后不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岩石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土力学(水利)(三级学科)塑性变形(Plastic Deformation),的定义是物质-包括流体及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当施加的外力撤除或消失后该物体不能恢复原状的一种物理现象。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而在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塑性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应力和应变(即变形)。

当应力未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产生的变形在外力去除后全部消除,材料恢复原状,这种变形是可逆的弹性变形。

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则产生的变形在外力去除后不能全部恢复,而残留一部分变形,材料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残留的变形是不可逆的塑性变形。

在锻压、轧制、拔制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变形比塑性变形要小得多,通常忽略不计。

这类利用塑性变形而使材料成形的加工方法,统称为塑性加工。

机理固态金属是由大量晶粒组成的多晶体,晶粒内的原子按照体心立方、面心立方或紧密六方等方式排列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

由于多种原因,晶粒内的原子结构会存在各种缺陷。

原塑性变形子排列的线性参差称为位错。

由于位错的存在,晶体在受力后原子容易沿位错线运动,降低晶体的变形抗力。

通过位错运动的传递,原子的排列发生滑移和孪晶(图1)。

滑移是一部分晶粒沿原子排列最紧密的平面和方向滑动,很多原子平面的滑移形成滑移带,很多滑移带集合起来就成为可见的变形。

孪晶是晶粒一部分相对于一定的晶面沿一定方向相对移动,这个晶面称为孪晶面。

原子移动的距离和孪晶面的距离成正比。

两个孪晶面之间的原子排列方向改变,形成孪晶带。

滑移和孪晶是低温时晶粒内塑性变形的两种基本方式。

多晶体的晶粒边界是相邻晶粒原子结构的过渡区。

晶粒越细,单位体积中的晶界面积越大,有利于晶间的移动和转动。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塑性变形与可塑性评价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塑性变形与可塑性评价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塑性变形与可塑性评价在机械设计中,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可塑性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直接影响着机械设计的可行性和性能。

因此,对于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可塑性评价的研究是理解和应用材料力学的关键之一。

一、材料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可逆的、不可逆的、塑性的变形。

这种变形是由于材料内部的晶格结构发生了变化。

塑性变形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的晶体滑移、蠕变和再结晶等微观机制所引起的。

在材料力学中,塑性变形的程度可以通过屈服点来表征。

屈服点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从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的临界点。

材料在达到屈服点后,将会出现塑性变形并且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塑性变形的程度还可以通过材料的延伸率、断裂强度等参数来衡量。

二、材料的可塑性评价材料的可塑性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分析,对材料的塑性变形进行评估和判断。

可塑性评价是机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塑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屈服强度:材料在受力下进入塑性变形的能力。

屈服强度越高,材料的抗变形能力越强。

2. 延伸率:材料在受力下可延展的程度。

延伸率越大,材料的可塑性越好。

3. 断裂强度:材料在受力下发生断裂的强度。

断裂强度越高,材料的可靠性越高。

4. 再结晶温度: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再结晶的温度。

再结晶温度越低,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强。

对于材料的可塑性评价,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

例如,对于金属材料,可以通过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等来评价其可塑性。

三、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在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除了需要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可塑性评价外,还需要考虑诸如成本、制造工艺、耐腐蚀性等因素。

首先,设计师需要明确所设计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

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例如耐高温、耐冲击等。

其次,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功能和要求,选择具有合适力学性能和可塑性的材料。

《材料力学性能》第三章塑性变形

《材料力学性能》第三章塑性变形

3.4.3 弯曲试验
1、弯曲试验分为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试样主要有矩形 截面和圆形截面。
《材料力学性能》 第三章 塑性变形
试验时,在试件跨距的中心测定绕度,绘成P~fmax关系 曲线,即弯曲图。
由左图可知,塑性材料的 力学性能由拉伸试验测定, 而不采用弯曲试验;脆性 材料根据弯曲图求得:
Mb bb ; M b Pb L 4 , Pb K 2 W 3 W d 0 32, bh2 6
生产上用得最多的是A级、B级和C级,即HRA(金钢石圆锥压头、 60kgf负荷),HRB(1/16"钢球压头、100kgf负荷)和HRC(金钢石圆 锥压头、150kgf负荷),而其中又以HRC用得最普遍。
《材料力学性能》 第三章 塑性变形
洛氏硬度的测量方法
洛氏硬度试验过程示意图
《材料力学性能》 第三章 塑性变形
2、洛氏硬度 洛氏硬度的测量原理 洛氏硬度是以压痕陷凹深度作为计量硬度值的指标。
洛氏硬度的压头分硬质和软质两种。硬质的由顶角为120°的金 钢石圆锥体制成,适于测定淬火钢材等较硬的金属材料;软质的 为直径1/16“(1.5875mm)或1/8”(3.175mm)的钢球,适于退火钢、 有色金属等较软材料硬度值的测定。洛氏硬度所加负荷根据被试 金属本身硬软不等作不同规定,随不同压头和所加不同负荷的搭 配出现了各种称号的洛氏硬度级。
《材料力学性能》 第三章 塑性变形
维氏硬度
维氏硬度试验法开始于1925年。 维氏硬度的测定原理和布氏硬 度相同,也是根据单位压痕陷凹 面积上承受的负荷,即应力值 作为硬度值的计量指标。
所不同的是维氏硬度采用锥面夹角为136°的四方 角锥体,由金钢石制成。
《材料力学性能》 第三章 塑性变形

工程力学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工程力学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工程力学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中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是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就工程力学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进行探讨,介绍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弹性变形在工程力学中,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状和尺寸的变化,但当外力消失时,物体又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在弹性变形的过程中,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弹性变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可逆性:弹性变形是不可逆的,一旦外力消失,物体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

2. 线性弹性:弹性变形遵循胡克定律,即外力与物体变形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变形量与外力成正比。

3. 加载-卸载路径无关性:在弹性变形过程中,物体的变形与加载-卸载路径无关,只与物体的弹性特性有关。

弹性变形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弹簧、橡胶材料、结构设计等领域。

通过研究物体的弹性特性,可以预测和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塑性变形与弹性变形相对应,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即使外力消失,物体也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

塑性变形发生时,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发生永久性的移动和重新排列。

塑性变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不可逆性: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一旦物体发生塑性变形,即使外力消失,物体也无法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非线性塑性:塑性变形遵循非线性本构关系,即变形量与外力不成线性关系。

3. 加载-卸载路径有关性:塑性变形与加载-卸载路径有关,不同的变形路径会导致不同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塑性变形在工程实践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金属加工、塑料成型、土壤力学等领域。

研究物体的塑性特性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材料的强度、可塑性以及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形规律,并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总结工程力学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塑性变形文档

塑性变形文档

塑性变形引言塑性变形是一种材料的力学特性,指的是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形状改变而不恢复原状的现象。

相比于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更具有永久性和不可逆性。

塑性变形在材料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材料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塑性变形的特点塑性变形的主要特点如下:1.永久性:塑性变形一旦发生,材料的形状将永久改变,不能通过去除外力来恢复原状。

2.不可逆性:与弹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变形发生,材料无法自然地回到未变形的状态。

3.应力松弛: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应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松弛,这是塑性变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4.变形行为:塑性变形具有明显的屈服阶段、流变阶段和稳定阶段。

屈服阶段表现为应力与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流变阶段则表现为应力基本保持恒定,应变继续增加。

稳定阶段则表现为应力和应变逐渐趋于平衡。

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塑性变形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硬度:硬度是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硬度越高,材料越难发生塑性变形。

2.温度:温度对材料的塑性变形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低温下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较低,而高温下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较高。

3.应变速率:应变速率是指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速度,高应变速率下材料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4.晶界:晶界是晶体内部各个晶粒之间的边界。

晶界对材料的塑性变形有着重要影响,晶界的存在增加了材料的塑性,使其更容易发生变形。

塑性变形与材料加工塑性变形在材料加工和制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以常见的金属材料加工为例来说明:1.铸造:在铸造过程中,液态金属会通过凝固而形成固态材料。

然而,在凝固过程中,金属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定的应力和应变,这会导致铸件的几何尺寸和形状发生变化。

2.锻造:锻造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它是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一定的压力和变形,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锻造可以改变金属的晶粒结构和机械性能。

3.压延:压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轴向力和横向变形,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的薄板或线材。

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引言:材料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对材料性能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其中,塑性变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塑性变形是材料受到外力作用后,在不断应力增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形变现象。

本文将探讨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和应用前景。

一、塑性变形与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的塑性变形是由于结晶体内部的原子移动和位错滑移所引起的。

位错是材料内部的微观缺陷,可以看作是构成晶体的原子排列的错位。

塑性变形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塑性变形能够提高材料的延展性和塑性,使其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可塑性。

相比于脆性材料,经过塑性变形的材料在受力时能更好地承受应力,并且具有更好的抗断裂性能。

其次,塑性变形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强度。

塑性变形过程中,原子滑移受到应力的作用,位错在晶体内移动,从而引起材料内部晶粒的重新排列。

这样,材料中的晶粒得到细化,晶界的面积增加,从而有效地提高材料的强度。

此外,塑性变形还可以消除材料中的一些缺陷和内部应力,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疲劳寿命。

综上所述,塑性变形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塑性变形与材料电子性能材料的电子性能是指在电子的传导和非传导过程中,材料所表现出的特性。

而塑性变形对材料的电子性能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塑性变形使材料内部发生变形和位错产生,从而改变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分布。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塑性变形会导致电子云的重新分布以及电子与原子排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金属的导电性、电阻率和磁性等电子性能。

一些研究表明,在塑性变形后,金属材料的电导率会有所改善,从而提高其导电性能。

此外,塑性变形还可以增加材料表面的电子密度,并增强电子在材料内部的传输。

这些变化不仅对金属材料的电子性能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材料在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塑性变形与材料化学性能除了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子性能有影响外,塑性变形也可以对材料的化学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4.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一、4.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LOGO
4.3.3.1 固溶强化实例
LOGO
固溶强化的影响因素:
① 溶质原子含量越多,强化效果越好; ② 溶剂与溶质原子半径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③ 溶剂与溶质原子价电子数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④ 间隙式溶质原子的强化效果高于置换式溶质原子。
LOGO
4.4.4 第二相
软基体+硬第二相
弥散强化
LOGO
4.6.1 缩颈
描述:一些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在拉伸时,变 形集中于局部区域的特殊状态,它是在应变硬化 与截面减小的共同作用下,因应变硬化跟不上塑 性变形的发展,使变形集中于试样局部而产生的。
LOGO
4.6.2 产生缩颈的工程应力
应变硬化 系数K
应变硬化 指数n
n b K e
几何软化;,接近45,滑移变得容易。
LOGO
2. 晶体的孪生
孪生:在切应力作用下 晶体一部分相对于一定 晶面(孪生面)和晶向 (孪生方向)发生切变 的变形过程。 孪晶与未变形的基体间 以孪晶面为对称面成镜 面对称关系 。
LOGO

孪晶中的晶格位向变化
发生切变、位向改变的这一部分晶体称为孪晶。
3非晶态材料的塑性变形?非晶态玻璃材料不存在晶体中的滑移和孪生的变形它们的永久变形是通过分子位置的热激活交换来进行的属于粘性流动变形机制塑性变形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故普通无机玻璃在室温下没有塑性
LOGO
第四节
回忆:力—伸长曲线
不均匀集 中塑性变 形
屈服塑 性变形
弹性变形 阶段
均匀塑 性变形
LOGO
位错切过第二相粒子(表面能、错排能、粒子阻碍位 错运动) 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粒子、位错环阻碍位错运动)

金属塑性变形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原理
金属塑性变形原理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形过程,最终达到一定形状的力学行为。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晶体的滑移、扩散和再结晶等机制来实现的。

晶体的滑移是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之一。

金属的晶体结构是由密排的原子排列而成的,晶体中存在着许多微小的位错。

当外力作用于金属材料时,位错可以在晶体内部沿特定的滑移面滑动,从而使晶体产生塑性变形。

滑移位错的运动可以使材料发生形变,并且可以通过相互滑移的位错形成滑移带,从而使材料产生更大的变形。

此外,金属塑性变形也涉及到原子间的扩散。

在金属中,原子会通过空位、间隙和晶界等路径进行扩散。

当应力作用于金属材料时,原子会通过扩散的方式来重新排列,从而引起金属材料的变形。

扩散的速率与温度、应力和化学势梯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金属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扩散的速率也会有所不同。

在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还存在再结晶的机制。

当金属材料受到塑性变形时,晶体内部的原子结构会发生改变,晶界和位错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使原来的晶粒发生再结晶,形成新的晶粒,从而消除原来晶粒的塑性变形,恢复材料的力学性能。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晶体的滑移、扩散
和再结晶等机制实现的。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金属材料在受力下的塑性变形过程。

塑性力学知识点总结

塑性力学知识点总结

塑性力学知识点总结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超过其弹性极限后的行为和变形特性的学科。

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金属、塑料、土壤、岩石等各种材料。

本文将从材料的塑性变形、应力应变关系、本构关系、塑性失稳等方面对塑性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塑性变形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如果超过了其弹性极限,就会发生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力情况下,沿着某一方向发生永久性位移的过程。

塑性变形的特点是在加载过程中出现应力和位移的不同步现象。

塑性变形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屈曲、扭曲、剪切等。

2. 应力应变关系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很重要的。

塑性变形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而且还与材料的屈服强度、屈服点以及变形硬化等因素有关。

在材料受到加载后,应力随着应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材料的屈服点,然后应力将继续增加,但是应变仍然保持在一个限定值内。

这个称为屈服强度。

在超过屈服强度之后,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此时,材料的塑性变形将会明显增加。

3. 本构关系材料的本构关系是指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本构关系。

根据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通常用应力张量σij和应变张量εij来描述材料的本构关系。

一般情况下,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并且还与材料的应变率、应力路径、温度、压力等参数有关。

4. 塑性失稳塑性失稳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材料失稳破坏的过程。

当材料发生塑性失稳时,通常会出现局部的应力集中和应变集中现象。

这将会导致材料的局部破坏,并且会扩展到整个结构中。

塑性失稳的研究对于材料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塑性加工塑性加工是通过外力作用使原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以获得理想的形状和性能的过程。

塑性加工的方式有拉伸、压缩、弯曲、拉拔、冷拔、冷轧等。

塑性加工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硬度、韧性和延展性等性能。

钢结构变形矫正的原理

钢结构变形矫正的原理

钢结构变形矫正的原理钢结构变形矫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处理技术,使变形的钢结构恢复到设计要求的几何形状和初始位置。

原理主要包括塑性变形原理、受力原理和材料原理。

1. 塑性变形原理:钢结构变形矫正的关键在于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钢材具有良好的塑性,可以通过施加外力使原本发生的弹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从而实现结构的矫正。

在矫正过程中,通过施加适当的载荷并结合适当的工艺方法,使原本变形的钢材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调整其受力状态,恢复结构的几何形状和位置。

2. 受力原理:钢结构变形矫正是基于受力原理进行的。

结构的变形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而变形后的结构会重新分布受力,使得原本承受荷载的构件产生变形,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变形。

变形矫正是通过调整结构承载方式和提供适当的支撑,使受力分布重新合理,从而减少变形和恢复结构的初始状态。

3. 材料原理:钢结构变形矫正的原理还与钢材的力学性质有关。

在变形矫正中,需要对钢材的变形性状进行分析和计算,以确定应力、应变和弯曲变形等参数,从而制定矫正方案。

根据钢材的抗弯强度、屈服点和塑性应变等特性,科学地选择施加的外力和工艺方法,使钢材发生塑性变形,并保证变形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具体的变形矫正过程如下:1. 检测变形:首先需要对钢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测量变形的位移、偏差、倾角等参数,分析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原因,确定矫正的目标。

2. 制定矫正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矫正方案,包括确定施加的外力大小和方向、确定工艺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计算预期的变形矫正效果。

3. 施加外力:根据矫正方案,通过施加适当的外力,包括压力、拉力、弯曲力等,使钢材发生塑性变形。

在施加外力之前,需要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支撑,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控制变形:在施加外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观测和测量,掌握变形的情况,及时调整施力方式和力的大小,以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

5. 验收和加固:变形矫正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检测变形的恢复情况和结构的安全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
element of mechanics of plasticity
从认定塑性变形体为均质连续体出发,依据宏观的实验结果,研究变形体内的应力、应变以及它们和变形温度、速度等条件之间的关系(见金属塑性变形)。

应力-应变曲线在材料试验中,常用圆棒受拉,短柱受压,薄壁管受扭转,以测定负载和变形的关系;然后分别算出单位面积上的负载(称为应力,常用ζ表示)和单位长度的变形(称为应变,常用ε表示)。

材料的ζ和ε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应力-应变曲线(ζ-ε曲线)。

最常用的试验是试样受拉时,由原始长
度l0增加到l,常称比值为工程应变或应变,而称自然对数值l
n (l/l
)为对数应
变或真应变。

若在外力P的作用下,受拉试样由原始截面积A
减小到每一瞬间的
值A,则称比值P/A
为习惯应力,P/A为真应力。

常见的延性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按有无明显的屈服点,分为两类(见金属力学性能的表征)。

对于小变形量,用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即可;而对于大变形量,需用真应力-应变曲线。

在一次受拉试验中,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特征性的ζ-ε曲线,此外,还可以得到材料的屈服应力(ζs)、断裂应力(ζb)、截面收缩率(ψ%)、延伸率即伸长率(δ%)和弹性模量(E)等特性指标。

常用ζs作为材料塑性变形时的抗力,ψ%和δ%为其承受塑性变形的能力(塑性指标)。

但对塑性加工而言,由于变形量大、变形条件复杂,所以上述指标值不能直接应用,而只能表示某个可以单独测定的条件(如温度、变形速率等)对变形抗力和塑性指标的影响。

因此我们常用ζ0来表示材料在简单应力状态条件下的变形抗力,用ζ表示在某个复杂条件下的变形抗力;在高变形速率的实验
中,由于ζ
s 和ζ
b
难于分别测定,所以有时也用ζb的变化来代表变形抗力的变
化。

塑性加工总是在复杂的应力状态条件下实现的。

早在1911年卡门(T.von Karman)就用实验证明在高流体静压力下,通常认为是“脆性的”花岗岩可以有相当大的塑性变形。

但是从一个简单的试验结果出发来定量地描述各种加工条件下的塑性指标,是很困难的;因而必须用接近于加工条件的方式进行实测,测得的数值称为塑性加工性指标(见金属塑性加工)。

我们用塑性变形条件来计算应力状态条件对于变形抗力的影响。

复杂应力下的塑性变形有两个论题:如何用最简化的数学语言叙述复杂应力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叙述进入塑性变形状态的条件?
应力状态条件取均质连续体内一点(或不考虑力分布的单元体)作受力分析的对象,则可证明存在着一组唯一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不论外部的作用力如何分布,在此系内沿坐标面在单元体上的切应力为零。

此坐标系称为主坐标系,垂直于坐标面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常用ζ1、ζ2、ζ3表示。

这样,任何复杂的
受力情况总可用图1所示的情况之一来表示。

塑性变形条件设主应力ζ1>ζ2>ζ3,而且材料在简单拉或压之下发生塑性
变形的应力为ζ0,按特雷斯卡(H.Tresca)发生塑性变形的条件为(ζ
1-ζ
3
)/2
=ζ
0/2;而按米泽斯(R.von Mises)则为(ζ
1
-ζ
2
)2+(ζ
2
-ζ
3
)2+

3-ζ
1
)2=2ζ娿。

这些条件提供了分析实际塑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工具形状
和摩擦等外部影响变形抗力的理论基础。

同时可认为变形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变形的温度和速率主要是通过影响ζ0而影响变形抗力的。

洛德(W.Lode)于1926年,泰勒(G.I.Taylor)和奎尼(H.Quinney)于1931年,莱塞尔斯(J.M.Lessells)和麦格雷戈(C.W.MacGregor)于1940年以及戴维斯(E.A.Davis)于1945年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实验对上述两种条件进行了验证,证明米泽斯条件更符合实际;同时,二者相差不超过15.5%。

由于特雷斯卡条件在数学上比较简单,所以也常被使用。

简单应力下的塑性变形影响变形抗力的因素主要有应变硬化、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等。

应变硬化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加,继续变形所需应力增加,这种现象叫做应变硬化或加工硬化,是塑性变形时的重要现象之一。

常用变形过程中的每一瞬间的真应力(ζ)和同一时刻的真应变(ε)的函数关系ζ=f(ε),表示应变硬化,有时称ζ=f(ε)为塑性曲线。

塑性曲线的形状与材料种类、变形温度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塑性曲线可以用幂函数ζ=Kε
n
近似地表出(图2)。

式中K为强度
因数,单位为kgf/mm2,n为应变硬化指数。

若n=0则材料为理想塑性体(即没有应变硬化),n=1则材料为完全弹性体;一般材料0<n<1。

下表给出退火状态下的一些材料,在室温和低变形速率下的K 值和n值。

应变速率(媍) 单位时间内的应变增量,即夊=dε/dt,单位为s-1。

夊的通常范围是:静载蠕变为10-8~10-5s-1;材料试验中的静载试验为10-5~10-1</sup s-1,一般动载试验为10-1~102s-1,高速动载试验为102~104s-1。

一般塑性加工时的夊约为10-1~102s-1。

一般情况下,夊的增加使变形抗力上升,塑性指标下降;
当变形温度升高时,变形抗力升高得更快,如图3所示(由于实验方法的原因,取最大负荷时的真应力为变形抗力)。

变形温度温度变化而不引起材料组织变化时,变形温度升高则变形抗力(ζ)下降,塑性指标(δ%)增加。

但这种变化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影响程度不同。

一般规律是温度越高,则变形温度和速率的变化的影响越大。

在热加工范围内,夊升高一倍,可使ζ增加10%~20%(图4)。

参考书目
A.Nadai,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McGraw-Hill, New York,1950.
G.Dieter,Mechanical Metallurgy,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取自"/wiki/%E5%A1%91%E6%80%A7%E5%8F%98%E5%BD%A2%E7%9A%8 4%E5%8A%9B%E5%AD%A6%E5%8E%9F%E7%9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