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清政府派遣留学生

合集下载

清末留学运动的历史故事

清末留学运动的历史故事

清末留学运动的历史故事从19世纪70年代起,因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初,因推行新政而派遣得更多;同时,广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争取到国外学习,从而形成留学热潮。

1870年(同治九年),根据容闳的建议,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学童去美国留学。

经过短期筹备,从1872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年龄规定为十二岁至十六岁,个别年仅十岁),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

计画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

到1881年,在守旧派官僚适异忘本﹑治其恶习的攻击下,清政府决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学生全部撤回。

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洋务派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沉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

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其中九名艺徒)﹑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此外,19世纪末年,清政府还派遣了少量的使馆学生。

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驻英法俄德美五国公使每届任期内可常留学生两名,共十名。

1895年,又奏准派赴英法俄德留学生各四名,共十六名,留学费用也由使馆拨给。

甲午战败,举国震惊,人们开始瞩目日本。

维新运动皆以日本为楷模。

日本政府为缓和对立情绪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

张之洞﹑杨深秀等都以路近﹑费省﹑传习易为由主张派遣留日学生。

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工作需要,招募戢冀翚﹑唐宝锷等十三人到日本留学,开留日之先声。

到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一百四十三人。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变,清朝统治几乎倾覆。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摘要:1872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

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

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引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背景(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遍及18 个省,长达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doc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doc

清末留学运动概述及其影响探究一、留学运动的兴起清朝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使得中国失去了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中国被西方各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直到鸦片战争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向外国列强学习,以巩固其统治。

于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广泛开展开来,清政府为了培养人才,在创办一系列新式学堂的基础上,采取“向内引进,向外派出”的政策,即向内引进外国人作为教师,教授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向外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先进工业技术。

随后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逐步刺激留学运动的发展,形成了清末留学运动的高潮,并对近代中国的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留学运动的原因及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更深入认识清末留学运动在历史上的意义。

二、清末留学运动的原因首先,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20 世纪初的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民间起义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清王朝统治者逐渐意识到要采取新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

于是,清政府在 1901 年发布“新法”,宣称要整顿政事,参照西法,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对于教育方面“,新政”中特别指出要培养精通西方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并特别提出通过选派留学生去西方留学作为首要举措。

于是在 1901 年,清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留学生“,新政”的推行,首先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发展。

从清政府推行留学运动的背景及过程可以看出,留学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其自身统治。

其次,有志之士通过国外留学实现救亡图存。

清朝的腐朽统治以及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残酷剥削使中华民族背负着沉重的灾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他们逐渐意识到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并为中华民族所用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留学就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对留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看法。

在清朝时期,留学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现象,但却备受清朝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既包括支持与重视,也包括限制与保守。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清朝对留学的看法。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可以从政府的政策上得到体现。

清朝时期,尽管对外交通并不是十分开放,但清政府对留学生的支持却是显而易见的。

清政府派遣了大量官员到国外进行留学,以便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改善国际关系。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派遣首批留日学生的“洋务运动”。

该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并试图借鉴西方的科技与教育体制以实现自我强大。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还可以从社会层面来分析。

在清朝时期,留学生往往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他们被视为能够带回先进知识的人才,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赞赏。

许多留学生在回国后成为了政府官员或知识分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清朝社会对留学生的尊重也反映在对他们的待遇上,比如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等。

清朝对留学的看法并不全是积极的。

在清朝社会中存在一定的传统保守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的发展。

清朝官方对于留学生回国后的政治立场及言论自由有所限制,对他们的学术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预。

清朝对留学的支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所有留学生的需求,导致一些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

清朝时期对留学有着复杂的态度,既支持又限制。

清朝政府和社会对留学生执行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尊重,希望通过留学来获取西方的知识和技术,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限制,使得留学生在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上受到一定的阻碍。

清朝时期的留学政策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篇示例:清朝对留学的看法自19世纪末,中国开始向外部世界开放,留学成为清朝政府和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1953年,河南安阳股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83座有殉贝。

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

这说明当时()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D.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答案】C【解析】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排除。

故选C。

2.下图所示为出土于3000余年前的莎草纸画。

此文物可用于研究()A. 古代西亚的文字艺术B. 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C. 阿拉伯人的神话文学D. 古代埃及的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由古代埃及人发明,画中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因而此文物可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社会生活,D正确;西亚、印度、阿拉伯与题干中莎草纸发明地不符,排除A、B、C。

故选D。

3.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其地名的沿革可以概述为:新昂古莱姆(昂古莱姆是法国的城市)—新阿姆斯特丹—新约克(即纽约)。

与更名“新约克”相关的殖民冲突发生在()A. 西班牙与荷兰之间B. 荷兰与英国之间C. 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D. 法国与英国之间【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在政府支持下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其后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新约克,故与“新约克”相关的殖民冲突发生在荷兰与英国之间,B项正确。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洋务运动时期。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

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

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

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

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祗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

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

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19世纪70年代,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清政府决定派遣留学生赴美国学习深造。

当时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选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

于是,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了四批赴美留学生,这批学生赴美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留美幼童”。

这批“留美幼童”也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从当时的报名情况看,愿意去美国深造的学生很少。

在负责此事的容闳(hóng)等人的劝说和动员下,一些出身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家长不得已才让孩子去。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练习题

21.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练习题

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1、1905年,清政府修建,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2、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3、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启蒙思想的著作,其中以影响最大。

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起了打击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4、魏源是道光、咸丰年间的著名思想家。

1842年,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系统地介绍,并且说明编这部书的目的是。

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他主张设立工厂,;学习西方练兵方法,。

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

5.阅读材料,回答:“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

”(1)这种纯碱的研制者是谁?(2)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举出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需要纯碱的例子。

2 、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人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板块一:近代科技阅读课本112-113页内容,结合导言、小字、图片,归纳出詹天佑和侯德榜的主要成就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年,修建,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条铁路干线2、解开之间奥秘的侯德榜侯德榜:撰写《》,打破碱业的垄断,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减法被命名为“”,他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之一板块二:近代思想认真阅读教材113-114页内容,结合小字内容,梳理知识点,了解魏源和严复阅读教材117-118页内容,结合导言、小字、图片,梳理知识点,整理出中国近代各时期的新式教育发展概况1、洋务运动时期:2、戊戌变法时期:3、清政府拟定了《》建立起包括、、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4、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板块四:近代的文学艺术阅读课本118-119页内容,结合小字和插图内容,归纳出各文学艺术家的代表作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年初中诊断监测历史能力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2分,共24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此时在思想领域,老子提侣“无为而治”,孟子强调“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材料反映了A.各学派相互抨击和攻讦B.思想繁荣推动了制度变革C.诸了百家关注社会现实D.社会动荡造就了文化繁荣2.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白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

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郡”的设立A.是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一大革新B.符合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C.对后世的行政体制演变影响深远D.为柒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古代乐器)二百声,而众以散”。

这主要表明唐朝A.商业发达,经商人数众多B.商业活动形式多样C.出现了早市和夜市D.商业活动有严格时空限制4.宋统治者以“右文”(重视文化教育)为国策,重用文人,引领天下读书治学风气,给士大夫优越、宽松的政治参与空间,为像三苏父子这样来自普通阶层的的读书人治平天下、实践家国情怀打开大门。

材料反映三苏父子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文化巨人得益于A.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社会安定B.宋代各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C.宋代的文治环境D.宋代经济繁荣,科技文化硕果累累5.下表为宋辽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

第4课 洋务运动2

第4课 洋务运动2

建立新式海陆军 新式陆军
时间:19世纪60年代起 名称:新式洋枪队 武器:淘汰传统兵器 战术: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新式海军
19世纪70年代,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 下,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 建新式海军。
到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 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 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2.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是( C ) ①北洋海军 ②南洋海军 ③东海海军 ④福建海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右图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工匠制造的铁甲舰 “平远号”。制造此舰的目的是( B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发展海外贸易 D.进行科学考察
(3)兴办新式教育: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措 施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拓展延伸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恭亲王弈
需培养外语人才,遂奏请开办。1862年,同文馆正 式成立,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 文等。同文馆对于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西学,起了 一定的作用。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收复新疆
时间: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总左宗棠为钦 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兵
结果: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
我们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呢? 小辩论
分组辩论。陈述理由,说出自己的观点,言 之有理即可。
正方:洋务运动成功了
反方:洋务运动失败了

19 60~90

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生的研究

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生的研究

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生的研究作者:刘松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48期[摘要]目前关于晚清早期官派留美生的研究有不少,其中李喜所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一书从整体上分析了晚期早期官派留美生的影响,书中对晚清广东留美学生有所关注。

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生的论著。

晚清第一次官派留学生中广东籍占大多数,并且这些首批广东籍留美生回国后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总结晚清早期官派广东留美学生的相关情况,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早期中国留学生的相关情形。

本文试图以1872—1911年这个时间段来探讨晚清广东早期留学生的特点及其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留美生;广东留美生[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09-031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原因与概况1.1 社会各阶层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声讨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之梦,士大夫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摒弃传统的科举取仕与陈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制的观点成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识。

一些新潮之士大夫翻译和撰写了大量关于西方文明的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奕和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更是打着“自强”和“求富”口号,创办了晚清中国第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

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清政府从1862年开始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建立了同文馆和军事学堂,并将它们作为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根本,从此拉开了晚清教育改革的序幕。

但是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只在国内的新式学堂雇用外国教师讲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沈葆桢在《奏请分遣学生赴英法两国学习造船驶船折》就觉得“欲日起而有功,在循序而渐进。

将窥其精微之奥,宜置之庄岳之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等奏请选子弟留学》一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或谓天津、上海、福州等处,已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军火,京师设同文馆,选满汉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开广方言馆,选文童肄业,似中国已有基绪,无须远涉重洋。

《洋务运动》 学习任务单

《洋务运动》 学习任务单

《洋务运动》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3、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2、难点(1)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三、学习资料1、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章节。

2、学术著作:《洋务运动史》、《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等。

3、网络资源:中国历史网、学术期刊网站等。

四、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梳理洋务运动的基本脉络。

2、小组讨论:针对洋务运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3、案例分析:选取洋务运动中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五、学习过程1、知识梳理(1)背景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外部,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2)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3)主要内容①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些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枪炮、弹药、军舰等武器装备。

②民用工业为了弥补军事工业经费的不足,同时也为了分洋商之利,洋务派又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③新式教育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摘要:1872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

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

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引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背景(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遍及18 个省,长达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

清朝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传播

清朝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传播

清朝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传播随着19世纪来临,清朝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逐渐传播至整个中国社会。

在此过程中,清朝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吸收和传播,既有对西方技术的学习,也有对西方思想的接纳。

这些接触与传播不仅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一、技术传播清朝对西方技术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武器制造和邮政通讯。

在武器制造方面,清朝从18世纪末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铁炮制造技术,这极大地改善了清军的战斗力。

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火器技术的进步和清朝内忧外患的日益严重,清政府开始通过派遣留学生和高级官员出国考察等方式,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技术,最终成功地在1867年自行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门西式大炮。

在邮政通讯方面,清政府也逐步引进并学习了西方发达的邮政通讯技术。

最初,清政府主要采取仿制西方邮票和邮筒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这种方式很快就被证明不够高效。

因此,清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欧洲进行学习,以收集更多的邮政通讯知识。

随着清政府对邮政通讯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终于在1896年成功地开辟了从北京到上海的船邮路线,标志着中国邮政通讯事业迈入了现代化阶段。

二、思想传播随着清政府对西方技术的学习,西方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种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宣教士、留学生和翻译专家。

首先,宣教士是最早传播西方思想到中国的人。

早在清朝初期,传教士就开始进入中国进行传教,并通过传福音的方式,将西方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心中。

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开始时并不被清政府所容忍,但由于清政府在西方武器和邮政通讯技术上的依赖度不断提高,于是开始逐渐接受宣教士,甚至允许这些人在中国传播西方思想,最终导致了中国基督教的诞生。

其次,留学生是西方文化传播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和美国进行学习,以获取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

这些留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也将西方文化及思想观念带回国内,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近代教育实践

洋务运动近代教育实践

一、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始于19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其中就包括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近代教育领域进行了许多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洋务运动的教育背景1. 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力衰弱,内忧外患,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割地赔款,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2. 传统教育的弊端:清朝传统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忽视科学技术,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3. 洋务运动的兴起:面对国家危机,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之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三、洋务运动的近代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1)1862年,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推动下,设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同文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培养了一批翻译、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

(2)1865年,江南制造局附设学堂,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3)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成立,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2. 派遣留学生(1)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这批留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

他们在美国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1876年,清政府又派遣第二批留学生赴欧洲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

3. 修订教育制度(1)1880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大学堂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设立了许多学科,如政治、经济、法律、医学等。

(2)1887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对教育制度进行修订,规定了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4. 引进西方教育理念(1)洋务运动期间,许多洋务派人士积极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等,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2)同时,一些教育家也开始关注西方教育,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改革中国传统教育。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D.引进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
1.(2021·绍兴)19 世纪 60 年代初,曾国藩提出大购船炮的主张,“始而
演习,继而试造”,以为内可“平乱”,外可御侮。下列人物的活动体
现了这一宗旨的是
( A)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
C.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
D.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
2.★(2021·自贡)1871 年曾国藩《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拟选聪颖
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
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1884~1885 年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 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 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 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 报》 1896 年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 年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 族危机的加剧
命题点:洋务运动
1.★(2021·铜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为维护
清朝的统治,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C)
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②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③创办民用工业
④创办京师大学堂 ⑤建立新式海军 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⑧ 1900 年

1901 年

清朝赴日留学生的归国与教育改革

清朝赴日留学生的归国与教育改革

清朝赴日留学生的归国与教育改革19世纪末,清朝派遣了一批优秀的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

这些留学生在日本接受过西式教育并了解了现代化进程,随后他们返回清朝,进一步参与了中国大陆的教育改革。

清朝赴日留学生的归国和普及教育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清朝派遣了众多的优秀学生到日本学习。

这些学生主要学习着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尤其是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学说成为了他们的研究重点。

这些留学生在日本接受了现代教育,并在其后返回清朝。

对于他们而言,回国就意味着进一步参与到教育改革中。

因为如此,他们在许多机构中担任了教职和行政职务,成为了教育学术中的中坚力量。

在与日本帝国的战争后,清朝对于向大众普及教育的意识有了进一步加深。

这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建设上,也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官方对于教育普及的政策上。

这些留学生再次得到了突出的地位,并推动了中国教育运动的进程。

教育改革中的挑战和启示虽然留学生的归国为中国教育运动带来了一系列进步,但是这些学生回到祖国,却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首先,他们的执政机构受到了种种限制,这包括腐败、贪污、近似为个人掌权,缺乏现代的制度和民主法治,这肯定会对于教育改革和合理发展造成阻碍和限制。

其次,学社会的传统思想与价值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导致宗教信仰的冲突等问题。

同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的认知误区,也将教育问题解释为社会的和谐与秩序问题,这形成了教育的消极态度。

但是不可否认,这些留学生楷模在推进近代中国教育的进程中,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启示。

首先,他们为教育提供了战略规划和思路。

其次,这些留学生的优秀人才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思想、技术和知识。

最后,他们积极推进教育普及,参与制定政策和法律,为建立一个现代教育体系奋斗不息。

对于今天的中国,应当深入挖掘这一历史,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探讨教育试图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

同时,积极发挥教育在促进和谐、快速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如今的日益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促进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快速发展。

关于清末“留学生”的一点史闻

关于清末“留学生”的一点史闻

关于清末“留学生”的一点史闻作者:峻岭来源:《上海企业》2013年第07期近日一位朋友回国,坐一起喝茶时,谈论到“清朝的留学生为什么不留在海外”这个话题。

清末民初时,中国积贫积弱,留学生却大部分选择回国,尤其是精英分子基本上全回来了。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得到了当时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人尽其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那进步文明的一页,无不用浓重笔墨书写着他们的业绩。

那时候清朝是如何吸引人才回国的呢?1894年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数量稀少的回国留学生实行直接授官的政策。

1871年,清政府陆续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政府规定:这些官费留学生不准半途而废,不准加入外国国籍,学成后不准在中外自谋职业。

1877年,沈葆桢对福建船政局派遣的35名留学欧美人员规定:对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记载他们的学习成绩、肄业学堂、实习工厂、毕业文凭、可胜任何工作等,以此作为回国后任职、奖励的凭证。

1890年,总理衙门又对留学生规定:出洋留学3年,回国后可保送各道府直接任职。

根据这些规定,清政府对陆续回国的部分留学生实行了直接授官。

1879—1880年间,当首届32名留欧学生相继回国后,清政府对其中成绩优异的7名留学生,实行了一定的官阶、军职的提拔。

如刘步蟾、林泰曾、陈兆翱给予游击(副师长)军职,魏瀚被任为知县(县长),留德学生袁雨春提拔为守备(团长),查连标、刘芳圃任命为千总(营长)。

1886年,清政府对第二批留欧回国的9位学生,因为其优异成绩而加官进爵。

1890年,清政府对第三届23位留欧学生分别给予官阶、军职的提拔。

另外,清政府对回国不久在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留学生以给予直接奖励。

1886年,闽浙总督杨昌对中法战争中表现优异的11名留学生通令嘉奖:郑清廉提拔为游击;陈兆翱提拔为参将(师长);魏瀚提拔为知州(厅级);陆麟清提拔为都司(副旅长);陈和庆等4人提拔为守备(团长);程好等3人提拔为千总(营长)。

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何将留学生从美国接回?

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何将留学生从美国接回?

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何将留学生从美国接回?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

派遣之法初次可以选定120名额,以试行之。

此120人中,又分四批,按年派递,每年派送30人,留学期限定为15年,学生年龄须以12岁至14岁为度。

在曾国藩及李鸿章的运作下,清朝官派留学终于成行。

1872年8月,第一批留学生共计三十人,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此后,在1873、1874、1875连续三年中,清政府每年均挑选出30名学生派往美国,这一百二十名学生,七成来自广东,两成来自江苏,其他还有浙江、山东等地,最大年龄十六岁,最小为九岁,平均十二岁。

因此这几批学生在历史上被称为“留美幼童”。

到达美国后,这几批学生学习相当刻苦,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克服了语言问题,截止到1880年,已经有近六十名学生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他们亦是广泛参加。

《纽约时报》对他们如此评价:中国幼童机警好学、聪明智慧。

像由古老亚洲帝国来的幼童那样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且能学业有成,我们美国子弟是无法达到的。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改变了美国人对清朝的看法。

不过,这项计划在1881年却戛然而止了!为何?那些留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了!在出发前,清政府和这些幼童定下契约:在留美期间,严禁加入美国国籍,严禁加入外国宗教,不得因为个人利益废止学业,每天必须学习中文与儒经,当然,学成后必须回国效力。

当时清朝施行的还是科举制,这也是大多数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新式学校,不过,入学者寥寥无几,且多出自下层家庭。

这120名留学幼童亦是如此,他们在出国前并没有接受传统教育,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人生观还是一片空白,其可塑性非常强。

在进入美国后,为了尽快熟悉美国语言及各种文化习俗,他们三两一组,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美国家庭。

耳濡目染之下,这些学生的生活习性、思维方式等慢慢的向美国人靠拢。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系统整体情况探究-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系统整体情况探究-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系统整体情况探究-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般来讲,洋务运动时期是指1861 年总理衙门的成立至1895 年甲午战争结束这段时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力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图实现军事自强.洋务运动作为中事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近代军事技术的起步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界目前对于这一时期有关军事技术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诸如某一武器装备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近代军事训练方法的兴起和改进、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以及近代兵工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上面,而且大多都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考查,针对军事技术系统整体在洋务运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综合研究和论述在学术界尚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李婷婷、朱亚宗的《19 世纪中期:军事技术系统时代的开端》一文首次从系统角度对19 世纪中期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差异巨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这一时代中事技术的发展没有形成类似西方那种系统性.笔者希望在对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加以考查和论述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一时期中事技术发展的系统特性,从而总结其对近代中事建设的正反两面影响。

而要对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首先有必要弄清楚军事技术的含义和内容。

对于军事技术的定义,刘戟锋教授认为,军事技术是物化技术与观念技术的结合。

[2]同时,他还指出军事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从纵向上看,这种体系结构涵盖代表军事技术发展主流和趋势的主导技术、与主导技术密切相关的相关技术以及围绕主导技术和相关技术产生的辅助技术[3].可见,对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的考查也应该从军事技术体系的全面着手。

军事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来讲,军事技术系统内部构成主要包括作为主导的武器装备技术以及作为协同技术的军事工程技术、军事交通技术、生活装备技术等等,其外延部分则涵盖了、科技、工业、人才等诸多影响因子。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作者:陈健来源:《教育》2013年第11期1847年春由香港出发赴美学习的容闳等3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

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跟外国传教士出国和得到教会资助或引见的。

从1871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

在1871年至1889年期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每批30名,共派120名赴美留学生,由于当时守旧势力的攻击反对,这批人未满学习期限,就被迫全部撤回;派出留欧学生3批78名,加上一些临时派遣出国实习和工作的,共约110余名。

同时,也开始出现了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其中有赴英国学习法律的伍廷芳和到夏威夷檀香山去念中学的孙中山等。

这段时间,留学生大都为中央选派的官费生,地方选派学生出洋与自费出洋的可谓凤毛麟角。

这些学生回国后,清政府采取任用与奖励两个方面的政策,对于激励留学生出洋起了促进作用。

由于国内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兴起,同时,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策略以吸引中国留学生。

如1908年5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将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退还中国的议案,并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入各大学深造的专款。

这一阶段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的阶段,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国留学热潮,主要是在日本留学。

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

在长达16年(1896年至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万人。

同时,为了弥补留日教育的不足,清政府不断向欧洲派遣留学生。

并拟订留学欧洲的长期计划,将学科选择从陆海军及军工技术扩大到农商工各个领域,并有针对性地扩大留学国范围。

第一,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

废科举前,多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士绅、官僚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

第二,在留学科目结构上,法政科盛极一时。

这主要与清政府“新政”后期预备立宪对新式法政人才的需求,以及科举选士传统的影响有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科学技术也来到了中国。

此时,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开展,西方科学技术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科学技术则停滞不前。

对于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国的士大夫们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提出一种他们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看法:“西学源出中国”,即当时中学不及西学的事物,其实是中国古代已有而传入西方,但中国本身反而失传而已。

如黄宗羲就认为一些数学原理是周公时代西传的;钱大昕则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已失传的祖冲之的著作;王夫之更是称西学大多是“剽窃中国之绪余”。

这样的看法是不是很可笑?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就错了。

实际上,这种观点使得当时能够接触到西方科技的人,能很安心承认并学习这些相对比较先进的西方学术。

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也只能是这样。

看问题要站在时代的角度,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显然,这个时候是不可能有留学生这种东西的——根本就不承认有西学,为什么要出国去学?我堂堂天朝什么没有?
直到清朝中晚期,才终于有中国人认识到:西学,原来是和国学完全不同的东西,并且有其优越之处。

这个人叫做林则徐。

但此时的西学被称为“夷学”,其中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什么,出国学习“夷学”?开什么玩笑?!
这种观点在洋务运动早期还是主流,不过先进的东西终究会被认识,“夷学”也就变成了“西学”。

于是留学生就出现了。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派出同文馆学生随同大臣出使西洋,但他们人数既少,居留时间也短,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只能算是游学。

不过是直接的感受一下西方是怎么回事而已。

尽管有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首先投奔洪仁轩,然后谢绝洪仁轩的挽留改投曾国藩。

在曾国藩麾下,他提出了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提议,曾国藩先后三次上奏朝廷——找一个官职比较大的人牵头,容易被朝廷重视和接受。

据说,李鸿章最后也凑了一份,一些人或有意、或无意的认为第一批留学生是李鸿章派出的,为了掩盖它的卖国而在它脸上贴金罢了。

就算李鸿章在这件事情上有一定的功劳吧,那也要排在容闳、恭亲王、曾国藩之后。

由于当时主持朝政的恭亲王的大力支持,这一计划终于得到实施。

1872年9月14日,率领30名中国幼童,抵达美国。

开始了留学生活。

从1872年——1875年,总计派出了120名留美幼童。

其中至少有50名考上了大学。

麻烦的事情是意想不到的。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学习技术为政府服务,可谁也没有想到,因为这些留学生抵达美国时年龄过小,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也就是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对于政府最重要的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美国家庭里,所以他们的世界观也美国化了。

清政府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立刻招这些学生回国。

任凭前美国总统格兰特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多方挽留,也不予接受。

官派留学生活动接近全面失败,清政府对留学生的培养,之所以能够进入高潮,完全是因为两个人的大力倡导。

而这种倡导,由于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谁也不敢提“变法”这两个字了。

不是活的不耐烦了,谁敢提“变法”?直到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这两位重量级选手合作发表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刘张两制军合奏变通政事先育人才折》。

由于清政府再一次感受到了对西学人才的需求,也由于这两位封疆大吏的巨大影响,清政府终于同意再一次开放留学生的派遣。

于是大规模的留学运动开始了。

而留学运动的最大目的地,就是日本。

道光咸丰年间,中国原比日本早开始接触西方,因此日本人经常透过中国的译介(包括如魏源等人的著作)来了解西方。

但随著明治维新的推行,日本人开始绕过中国,直接学习西学,在对西学的学习方面就迅速的超越了中国。

当时的派遣留学生的各级政府也好,或自己掏腰包的自费留学生也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日本,是因为:1、甲午战争使更多人注意到日本人学习西方的成功;2、地缘之便;3、由于文字的接近(日文中有许多汉字,并且当时日文汉字较现代日文的汉字更多),许多即使仅粗通日文的人,也能大致阅读甚至译介日本的西学译著。

和容闳、曾国藩推行的那一次无疾而终、销声匿迹的官派留学生活动相比,这次真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

如果说上一次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一股浪潮。

仅1905——1906年留日生的数量,一时之间竟然达到了八千人之多。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这些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影响深远。

出现了诸如蒋介石、阎锡山……乃至鲁迅先生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行业的人才。

把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哲学”、“化学”、“物理”等重要的学科引入中国。

顺便说一下,就连“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哲学”、“化学”、“物理”……这些名词,也是这时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直接从日语转换成了汉语。

由于这些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数量巨大,并且多学科、全方位的涵盖了“西学”,所以归国之后,他们在数十年间成为了中国的主导力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满清政府掘墓人的角色。

这就不是刘坤一、张之洞所能够预料到的了。

清政府对留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最早的同文馆,到最后清王朝结束,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

首先是同文馆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是用国学的方法来操作,所以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游学;第二阶段是留美幼童阶段,由于这一次是容闳来操作,用的完全是西方式的方法,所以尽管这次活动失败了,但仍然被纪念至今。

第三阶段也就是刘坤一、张之洞倡导的阶段,乃是留学事业大发展的阶段,这次浪潮实际决定了中国的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