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管理课件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管理课件--网络舆情分析与媒体应对
舆情趋势预测与研判
趋势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运用时间 序列分析等方法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主题分析
通过对文本进行主题建模,识别出 文本中的主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
情感分析
通过情感词典和算法对文本进行情 感倾向性分析,判断公众对某一事 件的看法。
研判结论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公众对 某事件的关注点、未来可能的舆情 走向等。
01
02
03
实时监测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 及时发现负面舆情。
快速响应
针对负面舆情,迅速采取 措施进行回应和处置,防 止事态扩大。
统一指挥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指挥中 心,统一指挥协调各部门 ,确保响应速度和效果。
制定应急预案
风险评估
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风 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 应急预案。
网络舆情定义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问题的态度、情绪、影响 等,以及各种网络行为和互动。
起源
网络舆情起源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 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网络舆情特点
传播速度快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网络舆情可以在 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球各地。
某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舆论 主要集中在事故原因、责任
追究、赔偿等方面。
媒体应对策略
效果评估
企业及时发布公告,公布事 故详情和原因,承诺赔偿, 同时接受媒体采访,积极回
应公众关切。
媒体报道逐渐平息,公众情 绪得到安抚,企业形象得到
一定程度的恢复。
案例二:某明星出轨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通用课件
CHAPTER 02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监测与预警
实时监测
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 时监测,及时发现和收集相关信 息。
预警机制
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引发舆情 危机的事件进行预警,提醒相关 部门和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快速响应与处置
快速响应
在发现舆情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理。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通 用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 网络舆情处置方法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上表达和传播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等的总和,具有传播速 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在舆情危机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危机公关措施,如道歉、解 释、澄清等,以降低负面影响。
形象修复
在舆情危机得到控制后,采取措施修复受损形象,重建公众 信任,提升相关方的形象和声誉。
CHAPTER 03
网络舆情处置方法
谣言与不实信息的澄清
谣言与不实信息的识别
及时发现和判断谣言与不实信息,通 过权威渠道进行核实。
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经验分享
01
政府部门经验
02
03
04
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增强公众 信任度。
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准确把握 舆论动向。
加强与媒体、专家和公众的沟 通,形成多方参与的舆情应对
格局。
CHAPTER 05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建立专业的舆情应对团队
组建专业团队
建立一支具备舆情监测、危机处理、媒体沟通等专业技能的团队,负责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处置工作。
网络舆情的管理课件
CONTENTS
1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2 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3 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
1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占据社会舆论极其重要地位的网络舆情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等各个方面, 同时也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既能够起到监督推动的良性作用,也会造成恶劣的严重后果。对网络 舆情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目的并不是剥夺公众发表观点、情绪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也不是为了压 制和约束网络舆情,而是为了规范网络运营服务,净化网络信息内容,防范和处理危害国家安全、 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侵犯单位和个人权益的网络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使得 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 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发 生。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 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 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 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网络舆情的管理
导言
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指对网络舆情进行宏观和常态化监管和控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而 使网络舆情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而避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维护互联网 作为公众意见表达、情绪抒发和公共事务讨论的虚拟公共场所的公平、开放和自由,一方面又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社会的稳定、安全和有序。
网络舆情 ppt 课件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0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与自身相关
的舆情信息。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02
企业应加强危机管理培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化解舆情
危机。
建立良好企业形象
03
企业应注重自身形象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公众信任
度和美誉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阶段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网络 舆情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
成熟阶段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的应用,网络舆情监 测和分析更加精准和深入 。
02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监测方法
实时监测
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收集网 络上的舆情信息,包括新 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评 论和帖子等。
定向监测
针对特定主题、关键词或 话题进行定向监测,以获 取更精准的舆情数据。
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云计算技术
AI算法能够更精准地分析舆情数据, 预测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 效率和准确性。
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舆情数据的存储 和分析,提供更灵活、高效和安全的 数据处理服务。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海量 数据,提供更全面的舆情信息,帮助 企业和政府机构更好地了解公众意见 和需求。
政策法规对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的法 律地位和规范要求。
监管机制
政府将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和应对不良舆情。
引导舆论方向
政府将通过多种渠道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弘扬正能量,维护社会稳 定和公共利益。
企业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挑战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课件
二、行政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重点是网络域名服务,负责管理维护中国互 联网地址系统,引领中国互联网地址行业发展,权威发布中国互联网统计 信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社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担拟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互联网 新闻信息传播方针政策等职能,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 责监督管理执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协调互联网意识形态 管理,统筹宣传文化系统网上管理。公安机关负责互联网站安全监督,依 法处罚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负责对互联网站涉及国家 安全事项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原则规范 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 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 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 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经备案的组织或者个人从事非经营性互 联网信息服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里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 供者包括个人网站和个人独立博客,也就是说自此我国境内网站所有者都 将实现实名登记,拥有确定的备案登记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二)管制信息内容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 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网络舆情的管理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舆情信息进行情感倾向分析,了解 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情绪 。
主题分析
关键人物和群体分析
识别关键的意见领袖和活跃群体,了 解他们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
对舆情信息进行主题分类和聚类,以 发现热点话题和趋势。
预警机制
阈值预警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设定 相应的阈值,当舆情数据 超过阈值时触发预警。
趋势预警
个人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规 范,不传播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
05
网络舆情管理的实践与案 例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
01
02
03
04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是指政府机 构对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进行监
测、分析和应对的过程。
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 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
态,为决策提供依据。
政府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及 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
网络舆情的管理课件
目录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 •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干预 • 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 网络舆情管理的实践与案例
01
网络舆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人物所 表达的意见、态度、观点和情绪等的总和,是社会舆论的一 种表现形式。
03
刑法
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等信息,在信息网络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
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伦理规范
尊重事实
网络舆情管理应尊重事实,不 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和不实言
论。
公正客观
网络舆情管理应以公正客观的 态度对待各种舆情信息,不偏 袒任何一方。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PPT课件
滨海新区安 监局、规划和国土局,天泮新港海关.天津港(集团)
媒体
报道量
媒体
报道量I
搜狐网
929
凤凰网
545
人民网
768
环球网
541
新浪网
752
中国网
501
网易
689
中国新闻网
449
央广网
577
东方网
408
中国青年网
550
新华网
388
相关报道
爆炸事故发生后,天津卫视13 日上午仍在播出郸剧和动画片, 天津《渤海早报》的头版没有相关报道,《城市快报》只是 在头版体现了一个题目导读。
THE PART ONE
01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THE PART TWO
02
网络舆情危机过后,应认真回 顾处理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管 理中的砌环节,有针对性地 开展形象修复工作。
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不 可能手工操作,必须依赖于先 进的网络技术,才能有效提取 网络舆情发展信息,从而实现 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及时披露肖息,并且 组织有说服力、有深度的文章 在网上刊发,解释疑惑
感动事迹
《天津日报》、《每日新报》、 《今晚报》等一些主流媒体的 头版呈现了相关报道,其中《天津日报》的相关报道最多, 但报纸头条满满的领导指示和 一些感动事迹。
不清楚
不了解
需了解
关注度
14日公众对该舆情的关注 度居高不下。两场发布会 上大多数问题当场未得到 答案,相关负责人的回复“不清楚” “不了解”“需了解”刺激着大 众的神经。16日的第六场 发布会又一次点爆公众对 舆情的关注度:为核实伤 亡数字发布会延迟20分钟
结果初歩掲晓
媒体
报道量
媒体
报道量I
搜狐网
929
凤凰网
545
人民网
768
环球网
541
新浪网
752
中国网
501
网易
689
中国新闻网
449
央广网
577
东方网
408
中国青年网
550
新华网
388
相关报道
爆炸事故发生后,天津卫视13 日上午仍在播出郸剧和动画片, 天津《渤海早报》的头版没有相关报道,《城市快报》只是 在头版体现了一个题目导读。
THE PART ONE
01
面对突发舆情如何处置
THE PART TWO
02
网络舆情危机过后,应认真回 顾处理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管 理中的砌环节,有针对性地 开展形象修复工作。
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不 可能手工操作,必须依赖于先 进的网络技术,才能有效提取 网络舆情发展信息,从而实现 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及时披露肖息,并且 组织有说服力、有深度的文章 在网上刊发,解释疑惑
感动事迹
《天津日报》、《每日新报》、 《今晚报》等一些主流媒体的 头版呈现了相关报道,其中《天津日报》的相关报道最多, 但报纸头条满满的领导指示和 一些感动事迹。
不清楚
不了解
需了解
关注度
14日公众对该舆情的关注 度居高不下。两场发布会 上大多数问题当场未得到 答案,相关负责人的回复“不清楚” “不了解”“需了解”刺激着大 众的神经。16日的第六场 发布会又一次点爆公众对 舆情的关注度:为核实伤 亡数字发布会延迟20分钟
结果初歩掲晓
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处置课件
案例二:某地方政府舆情应对
总结词
及时回应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
详细描述
某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舆情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与媒体沟通、妥善处理相关问 题等手段,有效避免了舆情恶化,提升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案例三:某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总结词
有效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03
网络舆情引导技巧
权威发声
及时回应
在舆情发生时,权威部门或专家 应迅速回应,表明态度,避免谣
言扩散。
准确信息
提供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避免 误导公众。
统一口径
各部门或专家应协调一致,避免信 息混乱。
积极引导
制定策略
根据舆情的特点和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 略。
正面宣传
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媒体沟通
与各类媒体保持良好沟通,确保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互动交流
主动与网民进行互动,了解他们 的诉求和意见,增强沟通效果。
危机管理与预案
风险评估
演练与培训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因素进行风险 评估,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定期组织舆情应对演练和培训,提高 相关人员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舆情 应对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 施。
快速响应与处置
及时回应
在发现舆情后,相关部门 应迅速作出回应,表明态 度,澄清事实。
妥善处置
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舆 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 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妥善 解决。
跟踪反馈
对处置结果进行持续跟踪 ,及时反馈处理进展和效 果,确保舆情得到有效控 制。
公开透明与互动
信息公开
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保 障公众的知情权。
网络舆情ppt课件
特点
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 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影响力和决策
网络舆情能够迅速传播并 形成舆论压力,对政府和 企业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是社会情绪的反 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
品牌形象
企业通过关注网络舆情, 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 和反馈,维护品牌形象。
CHAPTER
02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网络舆情的形成
01
事件触发
特定事件或话题成为网络舆情的触 发点。
信息扩散
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 信息迅速传播。
03
02
公众关注
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形成舆论场。
意见表达
公众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观 点和态度。
04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社交媒体
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
案例一:某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快速响应、透明沟通、积极解决
详细描述
某企业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承 认问题并道歉,同时公布了改进措施和补偿方案,有效缓解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恢复了企业形象。
案例二:某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权威发布、积极引导、有效回应
平台。
新闻网站
新闻报道和评论对舆情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论坛和社区
短视频平台
如天涯、猫扑等,成为 意见交流和聚集的平台
。
如快手、B站等,成为舆 情传播的新兴渠道。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社会舆论
影响公众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形成社会舆论场。
政府决策
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产生影响。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课件
8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 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 发生。
10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 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 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 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7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干扰妨碍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和根本权利; 第二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安全,防止网络舆情破坏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
9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首先,网络媒体是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良、不实以及片面极端信息的传播扩散是网络舆 情生成的直接诱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极 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量和覆盖面的不足。 然而网络媒体也承载着大量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着来源不明、事实不清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言 论。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在公众中扩散,就会致使网络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第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抵抗网络信息霸权,防止网络舆情侵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第四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防止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泄露,防止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系统遭到 入侵和破坏;第五是维护社会秩序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类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情况 发生。
10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 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 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 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7
一、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管控网络舆情
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和重要根基进行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防止网络舆情干扰妨碍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和根本权利; 第二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安全,防止网络舆情破坏国家政权和根本政治制度;
9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为原则规范网络媒体行为
首先,网络媒体是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不良、不实以及片面极端信息的传播扩散是网络舆 情生成的直接诱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极 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范围,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量和覆盖面的不足。 然而网络媒体也承载着大量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着来源不明、事实不清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言 论。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在公众中扩散,就会致使网络舆情往负面方向发展。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课件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 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应对案例 • 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网络舆情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 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看法、 意见和态度。
特点
政府和企业应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以避免推诿扯皮和激化矛 盾。
提出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受害者和家属解决 问题,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谣言应对策略
加强信息监管
01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删除谣言信息,以
避免谣言扩散。
权威辟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2
政府应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辟谣,澄清事实真相,以消除公众疑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舆情应对提供法律 支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 的辨识能力。
谢谢
THANKS
媒体监督
网络舆情是媒体监督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舆情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 ,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 在中国普及,网络舆情初现端倪
。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 ,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 见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
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对社 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政府
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02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CHAPTER
目录
CONTENTS
• 网络舆情概述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 • 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应对案例 • 网络舆情应对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网络舆情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 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看法、 意见和态度。
特点
政府和企业应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以避免推诿扯皮和激化矛 盾。
提出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受害者和家属解决 问题,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谣言应对策略
加强信息监管
01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删除谣言信息,以
避免谣言扩散。
权威辟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2
政府应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辟谣,澄清事实真相,以消除公众疑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舆情应对提供法律 支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 的辨识能力。
谢谢
THANKS
媒体监督
网络舆情是媒体监督的重要内容之 一,通过舆情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 ,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 在中国普及,网络舆情初现端倪
。
发展阶段
21世纪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 ,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表达意 见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
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和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对社 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政府
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02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收集
CHAPT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 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 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 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 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 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 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
大的舆论能量。 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
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 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案例:拆迁之痛。
“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网站新闻评论 论坛与社区BBS 聚合新闻RSS QQ MSN 博客BLOG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
自媒体)
网络舆情的最新发展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 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 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 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 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 发帖量变化率 累计点击数量 点击量变化率 累计跟帖数量 跟帖量变化率 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 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 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
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 位的。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
(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的系统工程。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 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 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 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网络舆情管理
目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新意见阶层”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 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个人情绪 态度和意见
的形成
网络互动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与表达
图1.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 过程。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 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 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 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 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 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 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
大的舆论能量。 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
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 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案例:拆迁之痛。
“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网站新闻评论 论坛与社区BBS 聚合新闻RSS QQ MSN 博客BLOG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
自媒体)
网络舆情的最新发展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 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 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 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 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 发帖量变化率 累计点击数量 点击量变化率 累计跟帖数量 跟帖量变化率 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 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 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
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 位的。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
(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的系统工程。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 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 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 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网络舆情管理
目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新意见阶层”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 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个人情绪 态度和意见
的形成
网络互动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与表达
图1.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 过程。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