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管理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 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 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
公共事务 发生
刺激性 信息传播
个人情绪 态度和意见
的形成
网络互动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与表达
图1.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 过程。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 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 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
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 位的。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百度文库发性事件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的系统工程。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 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 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 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 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 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 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 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 发帖量变化率 累计点击数量 点击量变化率 累计跟帖数量 跟帖量变化率 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网站新闻评论 论坛与社区BBS 聚合新闻RSS QQ MSN 博客BLOG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
自媒体)
网络舆情的最新发展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新意见阶层”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网络舆情管理
目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 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 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 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
大的舆论能量。 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
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 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案例:拆迁之痛。
“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
现象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 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 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 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