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2024年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

2024年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和磁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声音的产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光源、电路等),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学习指南,实验记录本,安全器材(如眼镜、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物质变化实例(如溶解、燃烧)。
简单机械应用(如滑轮、杠杆)。
声音和光的实际传播(如回声、影子的形成)。
2. 例题讲解:物质性质的判断。
力和运动的计算。
声音和光的传播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力的测量和简单机械的运用。
录制声音,探讨声音的特征。
4. 知识巩固: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复习所学知识。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按照章节顺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突出各章节的知识点和相互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论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解释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答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论述,但需确保答案科学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安排科学小研究,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科学问题。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科学博物馆,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提供在线资源和图书推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灵活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是基础科学概念,需要学生深入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全册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1、植物的共同特点:(1)需要水、空气(2)能产生氧气(3)身体分为几个部分(4)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5)能生长,死亡(6)能繁殖后代(7)自己能制造养料2、动物共同特点:(1)需要水、空气(2)能运动(3)身体分为几个部分(4)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5)能生长,死亡(6)能繁殖后代(7)要依靠食物才能维持生命动物分类:通过观察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六种动物,我们把动物分成哺乳类动物、鸟类动物、鱼类动物、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类动物等六类动物。
3、植物怎样生存:海尔蒙实验证明:植物的食物是自己制造的。
1、植物中的水和养料是由(绿叶)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吸收后,通过植物的()输送到叶和植物其他部分。
2、植物在制造养料的过程中,绿叶能产生(氧气),每片绿叶背面有一些小的(气孔),是植物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4、植物的根茎土壤中的水和养分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
所有植物的茎的相同作用是(固定植物体)。
动物通常用(肺)呼吸,植物叶上的(气孔)类似于肺的呼吸功能。
5、形形色色的植物植物的一生一般经历种子、芽、花苗、开花、结子5个过程。
植物的身体一般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植物的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第二单元溶解1、加快物体溶解的办法是(搅拌)、(加热)、(切碎)。
将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装有同样多的水的杯子里,通过搅拌、加热、切碎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第三单元天气1、人们常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3、我们要知道天气情况的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五大要素。
由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空气质量、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标、紫外线强度四个指标。
13、在我国古代2000多年前,人们利用一种磁性石头,做成了一种仪器,名叫司南。
教科版(新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三大类:动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下面这一句乐谱中“1 1 || 5 5 | 6 6 | 5—|”按从音高到音低的顺序排列是:6 → 5 →1 。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钢琴声是琴槌敲击琴弦,琴弦振动产生的。
(如左图)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5.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6.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单位:分贝。
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9.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0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1.击打长短不同金属管时,金属管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金属管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2.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频率——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
】1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教科版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听到声音。
1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音叉振动使水面会产生波纹,这就是水波。
声音也是以“波”的方式传播,我们叫它为声波,声波不同于水波是水平传播,而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教科版科学复习资料四年级

教科版科学复习资料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复习资料四年级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奥秘,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生物生物是指所有的生命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生物的特征包括生长、繁殖、变化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而生物的分类则是根据它们的特征和相似性来进行的。
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分类方式,如鸟类、鱼类、昆虫等,以及植物的分类方式,如树木、草本植物等。
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而能量则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而物质的变化则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转变。
能量的来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而能量的转化则包括热能、光能、机械能等。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宇宙则是地球所在的广阔空间。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我们还学习了宇宙的组成和天体的运动,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通过学习地球与宇宙,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宇宙的奥秘。
第四章: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探索科学理论。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科学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合理的设计、准确的观察和记录,以及科学的分析和结论。
通过进行科学实验,我们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我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复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探索者!。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及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及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及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及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的振动,从而形成声波,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物体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会影响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振动频率越高,声音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我们的耳朵是重要的听觉器官。
外耳负责收集声音,中耳将声音传递到内耳,内耳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噪音是指那些让人感到不舒服、厌烦或有害的声音。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害。
为了减少噪音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中佩戴耳塞、在房间里安装隔音材料等。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空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呼吸道,经过气管和支气管到达肺部。
在肺部,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呼吸次数来了解自己的呼吸情况。
一般来说,儿童的呼吸频率比成年人快。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等。
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和初步消化,通过食管进入胃。
胃会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
然后食物进入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营养物质在这里被吸收进入血液。
最后,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比如饮食均衡、细嚼慢咽、不挑食等。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方向和速度来描述。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运动速度加快或减慢,运动方向改变。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复习资料+单元测试+课堂作业设计

1-3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 隔不远,也听不 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无线电设备。 1-3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 1-4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 耳廓》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 小会 其镇听钟 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 真 会 产生振动。 14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 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 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 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 我们就感受到声
2-5 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 用看标签或查责 料的方法。 2-5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 康。 2-5 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 保证营养的充足。 2-6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 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 新鲜水果和蔬菜;运 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 素的食物等。 2-6 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 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 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 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 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 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 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营养获取 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4)

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科版⼩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第⼀单元声⾳1听听声⾳1.风声、⾬声、雷声等是⾃然界的声⾳。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类⽣产⽣活发出的声⾳。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符“1“2”“3”按声⾳由⾼到低的排序是“3”“2“1”。
5.⾳叉是⼀种发声仪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
⾳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调,数字代表的是⾳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低、强、弱、悦⽿、刺⽿来描述声⾳。
例如,雷声⽐较强,⾬声⽐较弱;⼩孩的声⾳⽐较⾼,成年⼈的声⾳⽐较低;鸟叫声⽐较悦⽿,机器的轰鸣声⽐较刺⽿。
2声⾳是怎样产⽣的1.拉伸⽪筋、按压⽪筋、⽤⼿揉搓⽪筋,⽪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
2.轻轻弹拨⽪筋、横向拉动⽪筋,⽪筋振动,能发出声⾳。
3.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的。
4.⽤⼿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主要依赖喉咙⾥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越⾼。
发声时,我们把⼿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声⾜够⼤,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是向四⾯⼋⽅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能传播声⾳,真空不能传播声⾳。
3.把⽿朵贴在桌⾯上听到的抓挠桌⾯的声⾳更清晰,说明桌⾯能传播声⾳。
4.将击打后的⾳⼜浸⼊⽔中,我们能听到⾳叉发出的声⾳,说明⽔能传播声⾳。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从⼀个地⽅传播到另外⼀个地⽅。
6.声⾳可以在⽓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
7.声⾳在固体、液体、⽓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 液体 >⽓体。
8.做“⼟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的1.⼈的⽿朵由外⽿、中⽿和内⽿三部分构成。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介质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幅度。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在探究声音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钢尺实验来观察声音的变化。
将钢尺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音高越高;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在生活中,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比如,弦乐器通过改变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来改变音高;管乐器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短来改变音高。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我们吸气时,空气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
呼气时,气体原路返回,排出体外。
呼吸的过程实际上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大肺活量,使我们的呼吸更顺畅。
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口腔是消化的起始部位,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和初步消化。
通过食道,食物进入胃,胃通过蠕动将食物进一步磨碎,并分泌胃液进行初步消化。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这里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大肠则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合理的饮食对于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要做到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常见的力有拉力、推力、弹力、重力、摩擦力等。
像橡皮筋这样,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容易改变,取消外力后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科学知识点一:地球和太阳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太阳是我们的能量来源。
地球每天都绕着太阳自转,同时也围绕着太阳公转。
太阳光照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让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科学知识点二:天气的变化天气是指一天之内的气象变化。
天气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比如,当天气晴朗时,我们可以出门游玩;而当天气阴雨时,我们需要带雨具或者待在室内。
天气的变化是由气温、湿度、风力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科学知识点三:水的三态变化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
当温度升高时,水从固态变成液态,这就是融化;而当温度降低时,水从液态变成固态,这就是冻结。
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我们称之为蒸发。
科学知识点四:种子的发芽种子是许多植物的繁殖形式。
当种子处于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阳光照射,它们就会发芽。
种子通过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生长出幼苗,然后逐渐成长为大树或者花草。
科学知识点五:电的产生与传输电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用于照明、发电和驱动设备等方面。
电的产生主要依靠发电厂,通过燃煤、核能或者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
电能可以通过电线传输到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供我们使用电器设备。
科学知识点六: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呼吸来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就像人类一样。
而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阳光、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养分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还释放出氧气供我们呼吸。
科学知识点七:节约用水与环保水是我们生活中必需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并节约水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掉水龙头、洗菜水重复利用等方式来节约水。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水源,禁止乱倒垃圾和污染水体,做好环保工作。
科学知识点八:回收与分类垃圾垃圾分类和回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垃圾类别进行分类,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通过分类回收垃圾,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营造一个更洁净的生活环境。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复习资料精华版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2、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4、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测24小时的降水量,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5、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天气状况。
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7、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复习资料

四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复习资料一、填空。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
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雾、冰雹)等。
天气的特征包括(云量、气温、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等。
2、人们常常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云是由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组成的,层云扁平层状灰色,底层云,常与雨天有关;积云棉花状灰白色,中层云,与雷阵雨天相关,卷云白色羽毛状,高层云(小冰晶组成),常为晴天。
3、测量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红领巾向东南方向飘动,这时的风向是(西北)风。
4、测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它有3~4个风杯。
气象学家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
0级无风青烟直上;1级轻风炊烟飘动;2级微风树叶沙沙响;3级柔风红旗飘动;4级树枝摇;5级小树摇;6级难以打伞;7级迎风走路难;8级树枝断;9级瓦片飞;10级树连根拔起;11、12级陆上很少见。
5、(雨量器)是测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小雨小于9.9毫米;中雨10~24.9;大雨25~49.9;暴雨50~99.9;大暴雨100~249.9;特大暴雨是指24小时的降水量大于250毫米。
松果鳞片开合、蚂蚁搬家、燕子低飞都可以预测天气。
6、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能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分离出来。
7、通过(搅拌、压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8、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汽水、啤酒)等饮料中溶解了气体二氧化碳。
9、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固体(食盐、白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液体(洗发水、洗洁精、醋、胶水、酒精)50毫升水能溶解(18)克食盐,50毫升水能溶解(5)克小苏打。
不能继续溶解可溶物质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10、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沙子、面粉、食用油等),它们与水的混合物会沉淀,食用油加入(洗洁精或洗调剂)后可以溶解于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清单复习资料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是声带。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2024年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

2024年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总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物质的热胀冷缩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构造与地貌宇宙的探索4. 人体与健康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人体与健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人体与健康等方面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教材内容。
2. 例题讲解对本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适应、环境影响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地球与宇宙自转、公转、地球构造、宇宙探索4. 人体与健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健康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本册教材中的典型题目,涵盖各章节知识点。
2. 答案提供详细的答案解析,帮助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与本册教材相关的科普书籍、网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性与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性与针对性教学内容应涵盖教材的各个章节,并针对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表格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表示天气状况,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4、常见的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状况:(大雨) ( 雪 ) ( 多云)(阴) ( 晴)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9、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时到晚上气温逐渐下降。
10、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11、测量气温要用温度计,它的单位是℃。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1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1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用红旗来判断风向,红旗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例:红旗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东南风。
14、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5、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我们在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把风速划分为无风(0级)、微风(1级)、大风(2级)。
16、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8、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用直筒透明的杯子。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21、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2、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23、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4、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二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4、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5、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6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7、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8、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9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2、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3、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14、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5、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三单元《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6、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8、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9、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10、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1、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2、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5、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7、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18、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9、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20、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1、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22、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3、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
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24、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5、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4、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5、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7、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10、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1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3、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1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1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16、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17、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我有个)、犬齿(我有个)、臼齿(我有个)。
18、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19、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20、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22、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电单元科学概念: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电有不同的种类:摩擦形成的电,雷电,日常使用的电。
3、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干电池电。
交流电有220V的电和高压电,会致人死亡。
4、电还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
人体能承受低于36V 的电。
5、只有电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发光。
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6、电池两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