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
百家争鸣 人民版 教案
百家争鸣人民版教案教案标题:百家争鸣人民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15分钟):2. 介绍百家争鸣的起源和意义,解释为什么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
3. 分别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
小组合作(20分钟):4.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研究。
5. 小组成员共同收集和整理所选学派的相关资料,并讨论学派的核心观点和与其他学派的对比。
6.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准备一份简短的演讲或展示,介绍所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贡献。
展示与讨论(15分钟):7.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演讲或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8.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各学派的观点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总结与评价(10分钟):9.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10. 结合课堂讨论,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作业布置: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短文,包括对各学派的理解和对百家争鸣的思考。
教案扩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模拟百家争鸣的场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各学派的观点。
-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更广泛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案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展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评价学生的演讲或展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展示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评价学生撰写的短文的内容和思考深度。
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教案教案标题: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教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3.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能力。
教学重点:1.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不同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3. 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学派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体系;2.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法:通过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学派和代表人物,传授相关知识;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思想;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5. 辩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民版历史教科书相关章节;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具:百家争鸣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百家争鸣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百家争鸣的探索欲望。
二、讲授(15分钟)1. 讲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2. 介绍不同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三、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分析其优劣和适用性。
四、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如《孟子》、《庄子》等文本,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内涵和影响。
五、辩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辩论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家争鸣;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某一学派的思想体系;3. 鼓励学生写作,撰写关于百家争鸣的论文或文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百家争鸣》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本章内容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古代文化、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古文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文字、动画等多媒体的课件,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百家争鸣》教案
单元解析:本单元要紧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专门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进展,显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现材料:一个人假如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韩非子的直面人一辈子、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他们针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正想发表不同的见解,并期望统治者能同意自己的观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二、形成缘故教师展现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阅读教材,课前完成预习部分。
动一动、对一对当堂训练1、政治方面;社会的大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竞相招贤纳士,给百家争提供了宽松的氛围。
2、经济方面:生产力的进展,专门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为百家争鸣的显现奠定了基础3、思想方面; 兴办,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
教师过渡,面对乱世如何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我国更强大呢?★三、百家思想主张要紧派别、代表及其思想:儒、道、法、墨四派各自从自身立场动身,提出了哪些治国思想?一、儒家时代要紧思想1、孔子春秋提倡“仁”和“礼”德政;“因材施教”2、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3、荀子战国“制天命而用之”“以礼治国”二、道家:1、老子春秋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战国齐物论;顺从自然三、法家韩非子战国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变法革新四、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问题探究1:孔子的要紧奉献。
大伙儿观看这幅图,孔子讲学会和学生讲些什么2、从图中能够看出孔子讲学又表达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方法问题探究2 早期儒学的关系。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和主要思想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复杂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和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
2.难点:对不同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家的故事等。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
教材通过阐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各家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思想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各家思想。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
2.难点:对各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家思想的内涵。
2.案例教学法:以各家代表人物为例,分析其思想特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素材。
3.分组讨论的安排。
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百家争鸣》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对各家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百家争鸣 人民版教案
百家争鸣人民版教案教案标题:百家争鸣人民版教案一、教案背景:《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代表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多元并存。
本课将通过探索《百家争鸣》中的不同学派和思想家,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
同时,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案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3.理解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
4.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PPT展示+讲解)。
2.分组学习各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小组合作)。
3.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辩论,探索百家争鸣中的对话和争论(小组合作)。
4.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总结各学派思想的异同和互补之处(小组展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概念和意义进行思考。
2.知识讲解:使用PPT展示,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位思想家或一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和思想,要求学生使用各种资源进行研究和整理。
4.小组讨论和辩论: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学派间的对话和争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各自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论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议和提问。
5.小组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各学派思想的异同和互补之处,全班一起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评估:1.小组展示评估:针对小组展示的内容、表达方式和答辩能力进行评估。
2.课堂讨论评估:根据学生在辩论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个人写作评估: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思考作文,评估其独立思考和思维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PPT展示素材:包括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各派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等。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简单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表述没有错误
教学内容欠全面,未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选择(20)
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度,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单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需努力
教学媒体选择(20)
能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媒体整合恰当,有效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选用的教学媒体恰当,对教学方法的支持恰当
对媒体的作用欠考虑,或没有很好地考虑媒体与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设计(15)
针对目标,评价方式灵活
针对目标,以测验为主要评价方式
评价形式单调,对目标体现不准确合计得分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儒家孟子与荀子的主要思想。
区分三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呈现三
展示写有老子言论的PPT,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图片文字
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思考理解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
掌握道家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的历史现象。
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诸子百家的形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内容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名字可能有所耳闻,但对于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和观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诸子百家的形成。
2.掌握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形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难点:各学派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观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案例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2.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2.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尝试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为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源,为学习有热情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材料,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管理: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管理方面有待加强。未来我需要更加有效地引导课堂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2. 教学方法:尽管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对各家思想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我需要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改进措施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诸子百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诸子百家的基本概念。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众多学派的总称。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儒家学派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儒家和道家这两个重点学派。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实验:开展一场“百家争鸣”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碰撞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陈辉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组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
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生:孔子、孟子……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
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
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放映动画片)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
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
“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
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
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
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
”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屏幕显示材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
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
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
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
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生:仁者爱人。
师:对,孔子强调“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东西。
只要我们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
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孔子特别强调: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
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
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从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值得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生:是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师: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
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
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
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生:孟子。
师: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
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
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生:荀子。
师: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