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针灸推拿之腧穴指导: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呈现出分经主治的规律性,即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的病证。
如手太阴经腧穴主治肺、喉病证,手阳明经腧穴主治头面病证等。
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既各具特点,又具有某些共性。
将其归纳如下表: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阙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阙阴经
肝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题库1-2-10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题库1-2-10问题:[单选,A1型题]手厥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A.心病B.心、胃病C.肺、喉病D.肝病、脾胃病E.肾、肺、咽喉病问题:[单选,A1型题]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A.心、胃病B.肺、喉病C.咽喉、胃肠病D.侧头、胁肋病E.心包、脾胃病问题:[单选,A1型题]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能主治特点还包括A.调和作用B.特殊作用C.平衡作用D.疏通作用E.扶正作用(世界杯开幕式 /)问题:[配伍题,B型题]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属于腧穴远治作用的是A.睛明治疗眼病B.下脘治疗胃痛C.大椎退热D.合谷治疗五官病E.昕宫治疗耳鸣问题:[配伍题,B型题]任脉的主治特点是督脉的主治特点是A.肝、脾、肾病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问题:[配伍题,B型题]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A.心病B.心、胃病C.肺、喉病D.肾病、肺病、咽喉病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问题:[配伍题,B型题]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A.胸部病B.咽喉病、热病C.眼病、神志病、热病D.前阴病、妇科病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问题:[单选,A1型题]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神志病B.侧头、胁肋病C.侧头、耳病,胁肋病D.前头、鼻、口齿病E.前头、咽喉病、胃肠病。
腧穴分类和特点
腧穴分类和特点
腧穴是中医学中讲究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将人体表面与内脏、内腑相连的部位称为腧穴。
根据其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五官穴:包括眼、耳、鼻、口、舌等局部穴位,与五官功能有关。
2. 经络穴:按照经络分布,将脏腑所在经络的相应穴位划分为经络穴。
比如,手太阴肺经的云门穴、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等。
3. 部位穴:按照身体部位划分的穴位,比如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四肢等。
4. 标准穴:根据《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规定,将特定的穴位列为标准穴。
比如,"十二经脉"中的穴位。
5. 一法穴:指按照特定的治疗方法或手法选择的穴位。
比如,鼻骨穴、心包区穴等。
腧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脏腑器官关联:腧穴与脏腑器官有密切的关联,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能够传导能量:腧穴处通经络,能够传导气血和能量,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通,改善身体的状况。
3. 具有反射作用:腧穴和人体内部其他部位存在着反射关系,通过刺激腧穴可以产生远距离的效应,对其他部位产生影响。
4. 分布规律性:腧穴在人体表面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比如经络的走向、经脉的分布等。
总的来说,腧穴分类多样,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身体状况。
但在应用中要慎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汪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执业医师考试腧穴考点总结
PART THREE
穴位分布:任脉 上有24个腧穴, 主要分布在人体 的前正中线上
主治病症:任脉 腧穴主治多种病 症,如心悸、咳 嗽、哮喘、胸痹 等
重要穴位:膻中、 鸠尾、巨阙等是 任脉上的重要穴 位
配伍应用:任脉 腧穴常常与其他 经脉的穴位配伍 使用,以增强疗 效
定位:位于人体后正中线上,从头 顶到尾骨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对应五行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的重要穴位 络穴:表里两经的联络点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俞穴
PART TWO
中府:募穴,调理肺气,缓解 哮喘
尺泽:合穴,调理咳嗽,退烧
孔最:郄穴,缓解咽喉肿痛
列缺:络穴,调理头痛,治疗 偏头痛
近治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病症的作用。
远治作用:腧穴具有治疗其远端部位脏腑经络病症的作用。
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对某一生理功能具有亢进者有抑制作用,而对 某一生理功能低下者有兴奋作用。
主治规律:根据腧穴的主治规律,临床上可采取“本经治本经病”“异经治异经病”“表里 经脉相应取穴”等取穴方法。
PART FIVE
单穴配伍:选择一个主穴和一个配 穴进行治疗
左右配穴:选取左右两侧的穴位进 行配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上下配穴:选取上肢和下肢的穴位 进行配伍
前后配穴:选取前部和后部的穴位 进行配伍
感冒:大椎、风门、 风池
咳嗽:中府、肺俞、 太渊
哮喘:定喘、膻中 、丰隆
失眠:神门、心俞 、三阴交
痞根: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 旁开3.5寸,主治痞块、胃痛
等。
腰奇:位于尾骨端直上2寸 处,主治癫痫、头痛等。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是中医学的术语,“腧”通“输”、“俞”,“穴”有空隙的意思。
《黄帝内经》称“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是古代先民在长期日常生产、生活、狩猎中发现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或某一部位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后可减轻或消除病痛。
从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无定位又无定名的腧穴最初雏形阶段,到对这些点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了解的逐步深入、经验积累,并给以腧穴定位位置的描述和命名、归经、主治、配伍、操作要领、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腧穴是体表与深部组织器官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其可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也能从外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不仅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还能通过本经循行、同名经和阴阳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治疗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可专治某种病证作用。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所有腧穴具有的共同特点,也就说所有的腧穴均有治疗该穴所在处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近治作用)。
如太阳穴可以用于治疗近视眼、红眼病、偏头痛;颊车穴可以治疗下牙疼;下关穴治疗上牙痛;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其内部正好是胃脘部为治疗胃病的常用主穴;左侧腹结穴内部正好是乙状结肠针刺后可以治疗习惯性便秘等。
除361个十四经穴外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是最能够反映腧穴近治作用特点的。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腧穴学概述
【特定穴 ·募穴】
募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分布
作用
含义: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
论》“胆虚……治之以胆募、俞”,只提及“募” 但无具体名称及位置。
《脉经》记载了除心包、三焦以外所有十个 脏腑的募穴。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脏会——章门:与脾之募穴合,五脏皆禀于脾——脾为
五脏之源,为后天之本。
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
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胸,为宗气之所聚。
血会——膈俞:膈俞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
肝主藏血,为血之会。
【特定穴 ·背俞穴】
背俞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含义作用:来自分布与脏腑关系
作用
可用于诊断脏腑疾病和治疗脏腑官窍疾病。 ①诊断脏腑疾病:“阴病行阳,俞在阳”
说明五脏有病多反应在背俞穴,可诊断某脏有 疾(主要定脏腑)。
②治疗脏腑官窍疾病:“迫藏刺背,背俞 也”,“阴病治阳”说明五脏有病多刺背俞穴 治疗。亦常配合募穴应用,称俞募配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意义
作用
作用: 可用八会穴均可治疗八者相关的疾病。【例如】
返回
【特定穴 ·交会穴】
交会穴
基本概述
含义
分布
作用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总结
1.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
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⑴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有361穴。
⑵奇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
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二、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1. 腧穴的治疗作用⑴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
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
上肢以掌心一侧(屈侧)为“内侧”,手背一侧(伸侧)为“外侧”。
以人身前后正中线为准,距正中线近者为“内侧”,距正中线远者为“外侧”。
简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简述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是中医养生理疗学中采用手法最为深远的一种手法,它可以释放压力,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达到改善和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主治规律是:1、根据病症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腧穴来进行治疗;2、使用按摩、推拿、穴位拔罐等方法,改善人体腧穴微循环,促进体内淋巴水肿排毒;3、经常按摩调整腧穴,改善肌肉紧绷、腰背酸痛;4、经常按摩穴位,行气血,健脾理脉,抗疲劳调节;5、长期使用腧穴、经络、推拿等理疗技术,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生理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并可促进长期的身体健康。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第一节概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输、俞”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 个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⑴ 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 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 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 个奇穴。
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⑴ 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 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 主治的针对性强。
(主治单纯)⑷ 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 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 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又称天应穴。
特点⑴ 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 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 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
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四、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1 、近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远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3 、特殊作用)第二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腧穴的分类和特点
腧穴的分类和特点
腧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腧
穴分类主要有经脉穴、奇穴和其他特殊穴位。
1.经脉穴:
经脉穴是指沿着人体经络分布的穴位。
经脉穴按照经脉的走向分为主
穴和络穴。
主穴是经脉上最重要的穴位,对经脉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络
穴是经脉上次要的穴位,对经脉相应的部分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经脉穴位
的特点是穴位分布规律明显,穴位数量固定,功能相对明确,主要用于治
疗经脉相关的疾病。
2.奇穴:
奇穴是指非经脉穴位,也被称为杂穴或其它穴。
奇穴的分类较为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舌下穴、颧井穴、首示穴、耳穴等。
奇穴的特点
是穴位较为散乱,数量较多,功能多样,常用于治疗疾病的辅助疗法。
3.其他特殊穴位:
其他特殊穴位是指特定的穴位,有其特殊的功能和应用。
例如,在中
医针灸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穴位,如回骨、气冲、大猎、十宣穴等,这些穴位不属于经脉穴位和奇穴,却在特定的病症中有独特的疗效。
腧穴的特点:
1.穴位分布规律明显:经脉穴位在人体上有固定的分布规律,奇穴虽
然散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2.功能明确:不同的腧穴有不同的功能,如通经活络、祛痹止痛、调
理气血等。
3.穴位数量固定:经脉穴位数量相对固定,奇穴数量较多但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5.穴位应用灵活:腧穴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病症,不同的病症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
同时,腧穴也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艾灸、拔罐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刺激和调理。
)腧穴主治有规律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由于十二经脉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络穴治疗。
郄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腧穴,可以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郄通“隙”,意指空隙;又有弯曲的含义。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因郄穴为气血深藏之处,一般情况下邪不可干,如果郄穴出现异常就说明病邪已深,表现必然会急、重,故郄穴可用于本经循行和所属脏腑的急症、痛症、炎症以及久治不愈的疾病。阴经郄穴有止血作用,如孔最止咯血,中都止崩漏,阴郄止吐血、衄血等。阳经郄穴偏于止痛,如急性腰扭伤取养老,急性胃脘痛取梁丘等。郄穴可以单用,亦可与会穴合用,叫“郄会取穴法”,如梁丘配中脘治疗急性胃病;孔最配膻中治气逆吐血等。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灵枢?背俞》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俞在阳。”指出五脏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俞穴对于五脏病针刺具有直接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病治阳。”也说明五脏有病可以取相应的背俞穴进行治疗。背俞穴不但可治与脏腑有关的疾病,还可治疗与本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肝病,又治目疾(肝开窍于目)、筋脉挛急(肝主筋,肝藏血);肾俞治肾病,又可治与肾有关的耳聋、耳鸣(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阳痿(肾藏精、主生殖)及骨髓病(肾主骨生髓)。募穴可治本脏腑病及阳经经络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病治阴。”即指六腑病及阳经经络病可取募穴治疗。如胃脘痛取中脘,腹痛、腹泻取天枢,膀胱经之坐骨神经痛取中极等。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腧穴的定位方法
下合穴歌诀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八) 八会穴
概念 “会”――聚会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
个腧穴。 部位、作用
筋、脉、髓会位于四肢部 气、血、骨、脏、腑会位于躯干部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特点及应用 ❖⑸合穴—所入为合—指经气会合之处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气逆上满,泄泻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奇穴:
概念 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
的腧穴。
特点 有固定的 位置 名称 无归经 主治单纯,疗效特殊。
奇穴:
发展
《灵枢·刺节真邪》 “奇输” 《千金方》187穴
《奇效良方》26穴
《针灸大成》35穴
《图翼》84穴 《针灸集成》144穴
阿是穴:
概念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歌诀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择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五) 背俞穴
概念 俞——转输、输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十二俞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一) 近治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40题)1、医疗事故罪依据哪部法律定罪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答案】 B2、治疗阴虚发热,应首选A.六味地黄丸B.一贯煎C.清骨散D.二阴煎E.三圣散【答案】 C3、刺激迷走神经可纠正的心律失常是A.快速心房颤动B.窦性心律不齐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D.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房性期前收缩【答案】 C4、脱疽局部缺血期,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脉象是A.弦数B.洪大C.结代D.微弱E.沉迟【答案】 D5、紫癜气不摄血证的治法是A.益气养阴,内清虚热B.养阴润肺,益气健脾C.清暑益气,养阴生津D.健脾养心,凉血止血E.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答案】 D6、患者,男,56岁。
素患眩晕,因情急恼怒面突发头痛面胀,继则昏厥扑倒,呕血,不省人事,肢体强痉,舌红苔黄,脉弦。
其病机是A.气郁B.气逆C.气脱D.气陷E.气结【答案】 B7、治疗产后腹痛瘀滞子宫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少腹逐瘀汤B.桂枝茯苓丸C.生化汤加味D.失笑散E.血府逐瘀汤【答案】 C8、患者,女,26岁,已婚。
月经35d一行,量少,色淡,质稀,每于行经出现大便泄泻,腰酸畏寒,四肢不温,带下清稀如水,舌淡苔白,脉沉迟。
其证候是A.脾虚B.肾虚C.湿热D.寒湿E.肝木乘脾【答案】 B9、左归丸的功用是A.滋阴补肾,涩精止遗B.温补肾阳,填精补血C.滋阴补肾,填精益髓D.补益肝肾,强壮筋骨E.填精补髓,滋阴降火【答案】 C10、痿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关节肿痛B.下肢痿蹙C.四肢抽搐D.半身麻木不仁E.肢体屈伸不便【答案】 B11、确定某人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哪一条必不可少A.有可能感染的病史B.有血清抗HIV阳性C.自病人血液分离出HIVD.有一定特殊的临床症状。
腧穴总论部分
腧穴总论部分大纲要求: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难点重点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
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⑴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共有361穴。
⑵奇穴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
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二、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1. 腧穴的治疗作用⑴近治作用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
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通关题库(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规范全世界精神科医生行为准则的是A.《希波克拉底誓言》B.《纽伦堡法典》C.《夏威夷宣言》D.《赫尔辛基宣言》E.《纪念白求恩》【答案】 C2、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汗冷味淡而黏E.以上都不是【答案】 A3、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足太阳经腧穴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肩胛、耳病B.后头、背腰病,脏腑病C.侧头、耳病,胁肋病D.前头、鼻、口、齿病E.前头、口齿病、胃肠病【答案】 B4、患者左小腿不慎被开水烫伤,局部皮肤色红肿胀作热,疼痛剧烈,间有大小不等水疱,基底部潮湿。
其烫伤深度为A.浅Ⅱ度B.深Ⅲ度C.浅Ⅲ度D.Ⅰ度E.深Ⅱ度【答案】 A5、消渴病久治不愈,肝肾精血不足,白内障、雀盲、耳聋、视瞻昏渺,宜选方A.参芪地黄丸B.杞菊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麦味地黄丸E.六味地黄丸【答案】 B6、肺痈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解毒,凉血止血B.清热解毒,活血通络C.清热解毒,宣肺平喘D.清热解毒,化瘀排脓E.清热解毒,肃肺化痰【答案】 D7、新生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称为A.口噤B.口撮C.口喁D.口振E.口动【答案】 B8、王某,女,33岁,有胃脘部疼痛史5年。
其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加重,嗳气矢气则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脉弦。
其治疗选方宜()。
A.藿香正气散B.柴胡疏肝散C.四逆散D.逍遥散E.丹栀逍遥散【答案】 B9、下列不是湿热腰痛特点的是A.腰部重着而热B.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C.身体困重D.腰部冷痛E.活动后或可减轻【答案】 D10、主瘀血证的面色为A. 青色、赤色B. 青色、黑色C. 黄色、黑色D. 赤色、黑色E. 赤色、白色【答案】 B11、手三阳与手三阴交于A.头面部B.手C.足D.胸腹E.头部【答案】 B12、痹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A.素体阴虚,阴血无以濡养筋络B.素体阳虚,阳气不得布达周身C.气血为病邪阻闭,运行不畅D.素体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E.血虚脉络失养【答案】 C13、某小学饮用水污染造成“肝炎”暴发,最可能是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庚型肝炎E.丁型肝炎【答案】 A14、医德体系中评价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具体标准是A.医德行为B.医德原则C.医德范畴D.医德规范E.医德修养【答案】 D15、伤寒患者腹痛常见部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咽喉病、热病
B.前阴病、妇科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胁肋痛、头病、耳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足阳明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B.后头、背腰病
C.侧头、胁肋病
D.前头、口齿病,胃肠病
E.前头、鼻、口、齿病
3、手厥阴心包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肝病、脾胃病
E.肾、肺、咽喉病
4、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胃病
B.肺、喉病
C.咽喉、胃肠病
D.侧头、胁肋病
E.心包、脾胃病
5、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能主治特点还包括()
A.调和作用
B.特殊作用
C.平衡作用
D.疏通作用
E.扶正作用
6、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
A.睛明治疗眼病
B.下脘治疗胃痛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五官病
E.昕宫治疗耳鸣
7、任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8、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肾病、肺病、咽喉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9、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胸部病
B.咽喉病、热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前阴病、妇科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10、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神志病
B.侧头、胁肋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
D.前头、鼻、口齿病
E.前头、咽喉病、胃肠病
1 1、属于腧穴远治作用的是()
A.睛明治疗眼病
B.下脘治疗胃痛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五官病
E.昕宫治疗耳鸣
12、督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13、足少阴肾经的主治特点是()
A.心病
B.心、胃病
C.肺、喉病
D.肾病、肺病、咽喉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14、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胸部病
B.咽喉病、热病
C.眼病、神志病、热病
D.前阴病、妇科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15、手少阳三焦经的主治特点是()。
A.前头、鼻、口齿病
B.前头、口齿、胃肠病
C.侧头、胁肋病
D.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E.后头、背腰病
16、足太阳膀胱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B.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
D.前头、鼻、口齿病
E.前头、口齿、胃肠病
17、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
A.养老治疗肩背痛
B.三阴交治疗下肢不遂
C.中脘治疗胃痛、呕吐
D.天枢既可治泄泻,又可治便秘
E.合谷可以治疗痛证和头面部病证
18、属于腧穴远治作用的是()。
A.气病胸闷取膻中
B.头项强痛取昆仑
C.腰痛取大肠俞
D.失眠多梦取神门
E.皮肤瘙痒取膈俞
19、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
A.气病取膻中
B.血病取膈俞
C.膝痛取梁丘
D.头痛取列缺
E.呕吐取公孙
20、天枢穴既能治疗泄泻又能治疗便秘的特点属于腧穴的是()。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间接作用
D.直接作用
E.特殊作用
2 1、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胸部病、神志病
B.咽喉病、热病
C.神志病、热病
D.前阴病、妇科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2、任脉的主治是()。
A.肝、脾、肾病
B.目病、咽喉病、热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23、任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胃、肾病
B.目病、咽喉病、热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前头、口齿、胃肠病
E.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24、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
A.胸部病、神志病
B.咽喉病、热病
C.神志病、热病
D.前阴病、妇科病
E.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5、督脉的主治是()。
A.肝、脾、肾病
B.目病、咽喉病、热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26、督脉的主治特点是()。
A.肝、脾胃、肾病
B.目病、咽喉病、热病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前头、口齿、胃肠病
E.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