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合集下载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的设计说明书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的设计说明书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b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 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二沉池设计

二沉池设计

二沉池设计允许最大污泥体积进流量Qsv:(L/㎡·h)500SVI(mL/g)130表面负荷q:清水区h1(m):0.5最大回流比R:1分离区h2(m): 1.64761611浓缩时间tE(h):2池边水深(m):设计流量Q(m 3/h):42曝气池X(g/L) 4.5二沉池表面负荷(m 3/㎡·h):0.69SVI(mL/g)130日处理量(m3/d):1000校核固体负荷G:148.0496921沉淀时间t(h):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m)1.38污泥斗上部直径D1(m): 1.5污泥斗底部直径D2(m):1污泥斗容积V1(m3):0.5381987圆锥体上部直径D:8.8圆锥体高度(m):0.1825圆锥体体积V2(m3):4.435884542竖直段污泥部分高度(m): 2.06382421污泥区高度h4(m):2.679336914设超高高度h1(m):0.2缓冲层高度h3(m):0.5沉淀池总高度H(m):(h1+h2+h3+h4)4.75933691时流量(m 3/s):0.01166667中心进水导流筒流速取值0.6-1.0m/s,本次取值0.6,则导流筒直径D:0.222575798中心进水导流筒B(m)0.1H(m)0.3稳流筒流速控制(m/s):0.025稳流筒内水流面积㎡:0.933333333二沉池有效沉淀区面积A:59.66二沉池实际表面负荷q:0.703989273验算二沉池固体负荷G:152.061683崔玉川详细计算法(中进周出计算得出二沉池各部分尺寸结论:正常值120-160kg/㎡·d;回流比在60%-120%之间符合要求;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表面负荷计算(周雹计算法)0.68池深计算(周雹计算法)3.91。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2)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2)

二沉池设计计算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表面水力负荷0.6〜1. 5m3/( m2 ? h),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1 50kg /( m2?d)2. 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 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园斗宜为55°5. 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 /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1)沉淀池表面积Q max 0. 65 3600 nq '21.5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m 3 s ;q '—表面负荷,取1.5m 3/ m 2 h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3、沉淀池有效水深 h 1 q 't式中t ——沉淀时间,取2h h 1 1.5 2 3.0m径深比为:D 32 10.67,在6至12之间 h 1 3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780 m 22、 4F 4 780 —” 3.1431.52m 取32m。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边进(出)水型二沉池的设计才振刚众所周知,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控制,直接排入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很低,长年徘徊在10%以下,一些城市的水环境已经恶化,修建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迫在眉睫。

在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性污泥法,而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构筑物之一。

下面,我结合实际工程,就二沉池的选型、计算探讨如下:一、适用条件沉淀池主要是去除悬浮于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

初次沉淀池主要是对污水中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而二次沉淀池是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比重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

一般来说,二次沉淀池多采用竖流式和辐流式,前者比较适用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后者则适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二、不同类型二沉池设计、运行参数比较一般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原污水从池中心进入,在池周边出流,进口处流速很大,程紊流现象,影响了沉淀池的分离效果。

而周边进水型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原污水从池周边流向池中心,澄清水则从池中心返回到池周边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

原污水流入位于池周边的进水槽中,在进水槽底部设有进水孔,再从进水孔均匀地进入池内进行悬浮颗粒的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效率。

根据国外资料介绍,这种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比一般辐流式沉淀池要高出一倍。

沉淀池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水力负荷来计算有效面积,用固体负荷做较核,在二沉池中尤为重要。

根据国外资料,国外所采用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最大为2.72m3/(m2.h),最小为1.0m3/(m2.h),而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所采用的水力负荷值,最大为1.19m3/(m2.h),最小为0.73m3/(m2.h),由此可以看出,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水利负荷要比普通型二沉池水力负荷平均高出1.72倍。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
要计算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的流量,首先需要知道以下几个参数:
1. 设计流量(单位:m³/h):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和设计标准
确定;
2. 周进周出二沉池的尺寸(单位:m):包括长度(L)、宽
度(W)和深度(H);
3. 水渠的尺寸(单位:m):包括长度(L1 、L2)、宽度
(W1、W2)和深度(H1、H2);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进行如下计算步骤:
1. 计算周进周出二沉池的体积(单位:m³):V = L * W * H;
2. 通过计算周进周出二沉池的体积和设计流量,可以确定水渠的流量(单位:m³/s):Q = V / 3600;
3. 根据水渠的尺寸和流量,可以计算水渠的平均流速(单位:m/s):V = Q / (L1 * W1);
4. 根据水渠的平均流速和尺寸,可以计算水渠的平均流速(单位:m/s):V = Q / (L2 * W2)。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程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水渠的局部阻力、水流的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建议咨询专业的工程师进行具体计算和确定。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版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版

2.5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2.5.1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二沉池面积FQ maxF 二 --- n q 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0.6m 3/(m 2 • h)故 F 二至0 4 1 67m 2 0.6池子直径D :2.5.2校核固体负荷GG 24 1 R Q max X-F 故 G=24 1 :0% 250 3 64.79kg/(m 2 d) <150kg/(m 2 • d)满足要求2.5.3高度计算(1) 沉淀区高度h 2‘停留时间t 取2.5h ,故h 2^Qm ^l 1.5mF (2) 污泥区高度h 2‘‘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h ,'_2T £1 + R)Q max X 2 勺"1+0.5F 250沃3 _、0 45m2 X X r F3 9 416.7(3) 池边水深h 2h 2 =h2「h 2'「0.3=2.25m (式中0.3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4) 污泥斗高度:23.03m ,取 D=24m污泥斗上直径D i =2.3m ,下直径D 2=1.3m ,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故污泥斗高度h 4为:(D1 D2)h 4 tan 55 : 0.71m4 2 2 (5)池总高H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0.01,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 端的高差h 3为:丝空 0.01: 0.11m2 取超高为0.5m ,所以池总高H :H = 0.5 h 2 h 3 h 4 = 3.57m2.5.4出、入流槽设计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 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 V=0.3m/s.设计流量为Q s =0.07m 3/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 H 。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二沉池面积Fq n Q F ⋅=max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m 2·h)·故 27.4166.0250m F ≈=池子直径D : m FD 03.234≈=π,取D=24m校核固体负荷G()F XQ R G ⋅⋅+⨯=max 124故 ())/(79.647.4163250%501242d m kg G ⋅≈⨯⨯+⨯=<150kg/(m 2·d)满足要求高度计算(1)沉淀区高度h 2’《停留时间t 取,故m F tQ h 5.1'max 2≈⋅=(2)污泥区高度h 2’’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m F X X X QR T h r 45.07.4169332505.011212''max 2≈⨯+⨯⨯+⨯⨯=⋅+⋅⋅+⋅⨯=(3)池边水深h 2m h h h 25.23.0'''222=++=(式中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4)污泥斗高度、污泥斗上直径D 1=,下直径D 2=,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故污泥斗高度h 4为:m 71.055tan 22214≈︒⋅⎪⎭⎫ ⎝⎛-=D D h (5)池总高H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端的高差h 3为:m h 11.001.023.2243≈⨯-=取超高为,所以池总高H : m h h h H 57.35.0432=+++=!出、入流槽设计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V=s.设计流量为Q s =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H 0,并且设槽宽与水深相同,则m VQ H B s 48.000≈==,取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故渠道总宽度为。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知识学习)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说明书(知识学习)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4.1 配水系统的设计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

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

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

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

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

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

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B(δ为配水槽内壁和++b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

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2)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2)

二沉池设计计算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表面水力负荷0.6〜1. 5m3/( m2 ? h),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1 50kg /( m2?d)2. 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 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园斗宜为55°5. 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 /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1)沉淀池表面积Q max 0. 65 3600 nq '21.5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m 3 s ;q '—表面负荷,取1.5m 3/ m 2 h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3、沉淀池有效水深 h 1 q 't式中t ——沉淀时间,取2h h 1 1.5 2 3.0m径深比为:D 32 10.67,在6至12之间 h 1 3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780 m 22、 4F 4 780 —” 3.1431.52m 取32m。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

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

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104m3/d。

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

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

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

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

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

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

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

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

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

周进周出二沉池计算书

周进周出二沉池计算书

1、设计规模总设计流量Q=40000m3/d=1666.67 m3/h=0.46 m3/s=462.96L/s总变化系数Kz取1.30最大时流量Qh=52000m3/d=2166.67 m3/h=0.60 m3/s=601.85L/s 二沉池个数n=2本次新建二沉池平均流量Q0=20000m3/d=833.33 m3/h=0.23m3/s=231.48L/s本次新建二沉池最大流量Q max=26000m3/d=1083.33m3/h=0.30m3/s=300.93L/s2、设计参数1)表面水力负荷参数选用表面水力负荷q[m3/(m2.h)]=0.92(排水规范表6.5.1:二沉池活性污泥法表面水力负荷06.~1.5)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2)=Q/nq=1666.67/2*0.92=905.80(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P307表5-19)2)沉淀池直径计算二沉池直径D(m)=(4F/π)1/2=(4*905.80/π)1/2=33.97(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P308表5-20)取34.00实际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2)= πD2/4=π34^2/4=907.46平均时实际表面水力负荷q[m3/(m2.h)]=Q/nF=1666.67/(2*907.46)=0.92(排水规范表6.5.1:二沉池活性污泥法表面水力负荷06.~1.5)最高时实际表面水力负荷q,[m3/(m2.h)]= q*Kz=0.92*1.30=1.19 (排水规范表6.5.1:二沉池活性污泥法表面水力负荷06.~1.5)3)固体负荷校核校核平均时固体负荷G[kg/(m2.d)]=24(1+R)Q0X/F=24(1+100%)*833.33*3.4/907.46=149.8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6.5.1:≤150)校核最高时固体负荷G,[kg/(m2.d)]=Kz*G=1.30*149.87=194.8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6.5.1:≤150)混合液悬浮物浓度X(gMSLL/L)=3.4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表6.6.20:2.5~4.5)平均时污泥回流比R(%)=100(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规范p21:污泥回流比40%-110%)最高时污泥回流比R(%)=100(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规范p21:污泥回流比40%-110%)4)沉淀池高度计算澄清区高度h2丿=qt=1.19*2=2.39m设沉淀时间t=2h污泥区高度h2丿丿=(1+R)Q0Xt丿/[0.5*(X+X z)F]=(1+100%)*1083.33*3.4*1/[0.5*(3.4+6.8)*907.46]=1.59m平均时污泥回流比R(%)=100底流污泥浓度Xz=X(1+R)/R=3.4(1+100%)/100%=6.8g/L缓冲层高度h3=0.3m二沉池池边水深h2=h2丿+h2丿丿+h3=2.39+1.59+0.3=4.28m 取4.40m 校核径深比D/h2=37/4.40=7.7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6.5.12:径深比宜为6~12)二沉池底坡落差二沉池配用中心传动单管吸泥机1台,池底找坡按照5‰考虑h4=0.005*34/2=0.085m 取0.1m超高h1=0.6m二沉池总高度H=h1+h2+h4=0.6+4.40+0.1=5.1m5)管径计算进水管(单池最大时流量+100%污泥回流量)设计流量Q=(Q0+Q max)/2=0.53(m3/s)管径D=900mm流速v=4Q/πD2=0.84m/s出水管(单池最大时流量)设计流量Q=0.30(m3/s)管径D=700mm流速v=4Q/πD2=0.78m/s至污泥泵房排泥管(100%污泥回流量+剩余污泥量)设计流量Q=0.23+867.5/86400=0.24 (m3/s)管径D=700mm流速v=4Q/πD2=0.62m/s。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

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周进周出二沉池配水渠计算,是一种常用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用于计算地表水在配水渠中的流量分配。

本文将从二沉池和配水渠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设计要点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二沉池1.基本原理二沉池是一种通过重力沉淀将悬浮物从水中分离的设施,通常由进水管道、沉淀池和出水管道组成。

水流通过进水管道进入沉淀池,在沉淀池内由于重力作用,悬浮物沉降到底部形成淤泥,清水上升到出水管道,最后从出水口排出。

2.计算方法(1)沉砂池设计:沉砂池的设计应考虑到有效沉降时间和沉降速度。

沉降速度可按照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常见的公式有斯托克斯公式、恩肯公式等。

(2)搅拌设备: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可在沉淀池内设置搅拌设备,常见的有机械搅拌和气体搅拌两种方式。

搅拌设备的选型应根据池体尺寸、水流速度和悬浮物浓度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3)沉淀池尺寸:沉淀池的尺寸应根据进水流量和泥沙的输沙能力进行计算,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沉淀效果。

一般应按照不小于24小时的沉淀时间进行设计。

二、配水渠1.基本原理配水渠是一种用于输送和分配水资源的人工渠道,通常由进水口、渠道、分水口和取水口等部分组成。

进水口将水引入配水渠,渠道中水流经过分水口,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流量分配,最后从取水口供应给不同的用途。

2.计算方法(1)配水流量计算:配水流量的计算应根据供水需求和水源条件进行,一般有两种方法:基本单位法和供需平衡法。

基本单位法是以单位面积水需量为基础,根据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确定流量;供需平衡法是根据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关系计算配水流量。

(2)分水计算:分水口的设计要考虑到各支路的水力坡降,使每支路流量合理分配。

常用的方法有滑油实验法、流速比法和流量比例法等。

(3)渠道流速计算:渠道的流速计算应根据渠道几何形状和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常用的方法有曼宁公式、电子计算机模型等。

三、设计要点1.二沉池的设计要考虑到悬浮物的浓度、颗粒大小和流量等因素,以保证有效的沉降效果。

二沉池设计计算讲解

二沉池设计计算讲解

二沉池设计计算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表面水力负荷0.6~1.5m3/(m2• h),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 150kg/(m2 *d)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5.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1.7L /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米用多斗排泥。

12、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

13、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设计中选择2组辐流沉淀池,每组设计流量为 0.325m] s1、沉淀池表面积Q max _ 0.65 3600F -nq 2 汉 1.5q' --- 表面负荷,取 1.5m 3;m 2h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D 「匡=F 780 = 31.52m 取 32m—\ 3.142、实际水面面积&「竺=804.25m 244Q max 4 0.65 360032头际负何qma X21.45m 3/(m 2• h),符合要求WD 22兀汉 3223、沉淀池有效水深h 厂 q 't式中t ——沉淀时间,取2h 。

周进周出二沉池系统技术说明(招标专用模板一)

周进周出二沉池系统技术说明(招标专用模板一)

周进周出二沉池系统技术说明一、招标设备清单A.二沉池采用周进周出,包含布水系统,集水系统,刮吸泥系统等整体设备设计、制造、供货、指导安装、检验的技术要求。

(详见设备总清单)B.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清单和条款中所列设备及安装附件、专用工具、备品备件、供货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工厂试验、交付、现场安装指导及调试、试运行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提供设备技术文件、图纸资料、对运行人员进行维护技术培训C.中心传动单管吸泥机主要由工作桥、中心竖架、转笼、刮泥架、集泥筒、吸泥管、进水槽撇渣板、撇渣机构、传动机构、吸泥架、配重块、排渣斗、刮泥板等部件组成二技术要求承包人应具有丰富计算和调试经验,应提供近10年不少于3个成功运行2年以上的周进周出二沉池业绩。

1、主要技术参数2、一般技术要求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在5年以上。

整机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

3、主要结构⑴工作桥由钢板折成“L”形梁,上铺走道,并配有不锈钢栏杆,横跨于池边及中心传动装置的顶盖上。

工作桥与池边的固定端设有伸缩装置。

⑵中心支柱由不锈钢板卷成筒形,两端设安装法兰,下端与池底预埋螺栓紧固,上端安装中心传动装置。

中心传动装置由电机、减速机、扭矩限制器、齿轮箱及置于齿轮箱中的小齿轮和内啮合式的回转支承组成。

⑶中心竖架套在中心支座外,上端与中心传动装置的转动圈相连,在传动装置的驱动下作旋转运动。

竖架由型钢焊接成为方形框架结构。

⑷刮泥架与吸泥架通过铰支销轴分别铰接于中心竖架的两侧,上部设斜拉杆,是两臂悬挂并保持平衡,调节拉杆的长度可以改变刮臂的悬挂角度使与池底相平行,刮臂由角钢焊接而成,端面呈三角形,刚性大,稳定性好。

考虑运输方便,刮臂分两段制作,接头部分用螺栓连接。

⑸集泥缸套在中心支座上悬吊于中心竖架的下部,上部与中心支座密封,下部与在池底安装的密封圈配合,并用耐酸碱橡胶制成特殊的端面,作滑动密封,其密度可靠,使用寿命长,可确保集泥缸内外的泥水不发生短路现象。

集泥缸由钢板卷制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
2.5.1 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
二沉池面积F
q
n Q F ⋅=max 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
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0.6m 3/(m 2·h)
故 27.4166
.0250m F ≈= 池子直径D : m F
D 03.234≈=π,取D=24m
2.5.2 校核固体负荷G
()F
X Q R G ⋅⋅+⨯=
max 124 故 ())/(79.647.4163250%501242d m kg G ⋅≈⨯⨯+⨯=<150kg/(m 2·d) 满足要求 2.5.3 高度计算
(1)沉淀区高度h 2’
停留时间t 取2.5h ,故
m F
t Q h 5.1'max 2≈⋅= (2)污泥区高度h 2’’
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
()()()()m F X X X Q R T h r 45.07
.4169332505.011212''max 2≈⨯+⨯⨯+⨯⨯=⋅+⋅⋅+⋅⨯= (3)池边水深h 2
m h h h 25.23.0'''222=++=(式中0.3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
(4)污泥斗高度
污泥斗上直径D 1=2.3m ,下直径D 2=1.3m ,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
故污泥斗高度h 4为:
m 71.055tan 22214≈︒⋅⎪⎭
⎫ ⎝⎛-=D D h (5)池总高H
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0.01,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端的高差h 3为:
m h 11.001.02
3.2243≈⨯-= 取超高为0.5m ,所以池总高H :
m h h h H 57.35.0432=+++=
2.5.4 出、入流槽设计
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

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V=0.3m/s.
设计流量为Q s =0.07m 3/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H 0,并且设槽宽与水深相同,则 m V
Q H B s 48.000≈==,取0.5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故渠道总宽度为0.8m 。

2.5.5 布水孔设计
布水孔孔径为d=50mm ,并加100mm 短管。

布水孔平均流速
m n G t V ⋅=γ2
式中 t —— 导流渠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 ,此处取600s ;
γ ——污水的运动黏度,m 2/s ,此处取1.01×10-6m 2/s ; G m ——导流渠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此处取20s -1 故s m V n /7.0≈
布水孔数为
()
个764360012
max ≈⋅⨯+⋅=d V R Q n n π
布水孔距离
m n D
l 99.0≈⋅=π
校核G m 值,其中V 1=V n =0.7m/s
()()s m B D R Q V /108.25
.02436005.012503600130max 2-⨯≈⨯⋅⋅+⨯=⋅⋅⋅+⋅=ππ 故 ()12
1623221222
11.201001.16002108.27.02---≈⎥⎥⎦⎤⎢⎢⎣⎡⨯⨯⨯⨯-=⎪⎪⎭⎫ ⎝⎛-=s t V V Gm γ,满足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