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动力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探究
起 的 。 它 们 之 间 互 相 制 约 、 相 影 响 。在 这 两 种 生 产 中 , 互 自 然 再 生 产 是 基 础 和 前 提 , 果 它 是 良性 循 环 的 , 会 有 效 地 如 就 促 进 经 济 再 生 产 , 之 则 不 然 ; 果 经 济 再 生 产 不 超 过 自然 反 如
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 仍然被迫发展低 附加值 的初 级产 品及粗
加 工 品 , 境 治 理 和 生 态 建 设 又 具 有 正 外 部 性 , 为 主 体 的 环 行 环 境 治 理 行 为 应 受 到 一 定 补 偿 。 但 我 国 目前 并 没 有 建 立 生 态补偿机制 , 无疑加 剧 了环境 与经 济发展 的不 协调 , 不 这 也 利 于 不 同地 区之 间开 展 区 际协 作 。
起; 当然一个 主体 的行 为也要 受 到限制 , 同时对 他 的行为 负 责 。所 谓激 励 , 是 在 管 理 工 作 中 调 动 人 们 的 积 极 性 的 过 就
程 , 为 了特 定 目标 而 去 影 响 人 们 的 内 在 需 要 或 动 机 , 而 是 从 强 化 、 导 或 改 变 人 们 行 为 的 反 复 过 程 。 因 此 , 立 健 全 资 引 建
偿 机 制
中图分 类号 : F 1 D 4
毒 ・ ・ ・ ÷ ・ ・ t } ・ ・ ÷ ・ ・ ÷ ・ ・ 夺 审 ・ ・ 夺 毒 ・
文 献标 识码 : A
・ ・ ・ ・ 夺 ÷ ・ ・ 夺 ・ ・ ・ t
文 章编 号 :6 2—2 6 ( 0 0 0 0 7 17 6 3 2 1 ) 4— 0 7—0 4
再生产 的正常负荷能力 , 甚至还能注意对 自然再生产进 行保 护, 自然再生产就不会遭 到破 坏 , 能保 持 良好 的运行状 态 , 就 否则 , 情况就会相 反 。长期 以来 由于我 国 区际补偿 制度 不
《城乡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补充1:城市依赖交通技术进步而扩展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洛 杉 矶 : 依 赖 小 汽 车 展 开
多 伦 多 : 依 赖 公 共 交 通 扩 展
补充2:空间立体化发展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香港九龙站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般动力机制
2.不满足现状,塑造综合竞争力,寻找外力发展本地经济。
3.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成为塑造城市花园的基础,充分的公共物品和社会 物品又推动经济发展。 思考与讨论:什么是新加坡的“3C” 新加坡的Concepts=? 新加坡的Competence=? 新加坡的Connection=?
Page 38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Page 31
新加坡的转型: 从一个传统贸易中心转换为物流服 务商(85%货运属于中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 业向高产值和高科技提升,服务业 向高产值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3. 提升核心竞争力:金融中心
追求成为全球化中的世界级中心城市之一,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在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2.形成综合竞争力: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1950年代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两大重点。 (1)发展制造业。
1961年,设经济发展局,向欧美日招商引资。
1968年,建设裕廊工业区(东南亚最大工业区)。 1970年代,基本达到全民就业,甚至部分产业员工短缺,为此推动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电子产业成为制造业龙头, 1981年,设立科学园区。 (2)公共住房建设 1964年,公布“居者有其屋计划”。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转移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 在两种因素 共 同 作 用 下 形 成 了 区 域 间 产 业 转 移 的 “ 向心力” 和“ 分散力” 【 因为内部因素的规模影响力弹性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表 现 , 所以通过对内部因素的控制达到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目的缺乏可操作 性, 这个时候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外部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 【 关键词 】 产业转移 动力机制 规模影响力弹性 随着 我 国 部 分 地 区 对 率 先 开 放 政 策 的 落 实 和 世 界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其在交通运输、 人力资 经济一 体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国家政策以及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迅速崛起, 这些 源、 地区经 济 得 到 了 长 远 的 发 展 ,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形成了一 批各具特色的地区性优势产业 。 这些 产 业 的 兴 起 对 本 地 区 乃 至 全 国 的 经济增长 、 人民生活水平 的 提 高 和 产 业 升 级 等 方 面 都 做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随着东中西部各地区经 济 发 展 差 距 逐 步 增 大 , 对区域间平 献 。 近年来 , 衡发展 的 要 求 愈 加 迫 切 , 与此同时, 区域间产业转移也引起学术界和决 策层的高度关注 。 本文试 图 通 过 对 区 域 间 产 业 转 移 的 动 力 机 制 , 找出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部分 规 律 , 为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实践和区域间经 济社会平衡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 ) x n 3. 2 2. 5= x 5( 式 3. 4. 2 中的 x x x 1 为劳 动 力 相 对 成 本 , 2 为 区 域 自 然 资 源 成 本, 3 为非产业升级企业附加成本 , x x 4 技 术 外 部 性 生 产 效 率 贡 献 率, 5 产业 链生产效率贡 献 率 。 六 个 变 量 之 间 相 互 独 立 。 其 中 x 随着n x x 1, 2, 3, 的增大产品的生产成本 ; 降低成本 。 x x 4, 5 随着 n 的增大提高生产效率 , 产品价格决定 。 对于传统产业 而 言 , 产业在发展过程 中, 产品价 2. 但是却是买方占主导, 所以整个产业 格虽然是在协商谈判中达成一致 , 的产品定价权很小 , 但是 随 着 产 业 规 模 增 大 , 在 买 方 市 场 主 导 下, 产业 内企业在产品供给市场竞争变得激 烈 , 直接结果为产品价格下降, 由供 需平衡原理的 : P= f n, s 3. 3 2. d) p( 式 3. 4. 3中, n 是产业规模 , s d 是 产 业 产 品 需 求 量。价 格 p与 产 业 规模成正比 , 与市场需求成反比 。 在 做 静 态 分 析 时 , 我们假定产品需求 不变 , 则产品价格只与产业规模相关 , 则: ) ( P= f n d P 3. 4 <0 2. d n 当本产业产品的需求 市 场 发 生 不 可 预 测 的 需 求 变 化 时 , 市场价格 有不同的反应 。 当市场需求 下 降 时 , 产 品 价 格 的 需 求 弹 性 小 于 -1; 当 产品需求上升时 , 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于 1。 成本收益分析 。 前面分析分别给 出 了 产 业 产 品 的 成 本 函 数 和 市 3. 场价格 , 如果不考虑沉淀成本 , 产品成 本 等 于 市 场 价 格 是 企 业 决 定 是 否 继续生产此类产品的边界 , 当产品成 本 大 于 市 场 价 格 时 , 继续生产是不 符合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 当成本 小 于 市 场 价 格 时 , 企业可以获得利 润, 因为产业在 发 展 到 一 定 规 模 后 可 以 认 为 产 品 供 给 是 自 由 竞 争 的 。 所以企业会根据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通过控制产量的方法实现利润最 大化 , 与此同时 , 在利益 驱 动 下 , 产 业 规 模 将 持 续 扩 大。 产 品 供 需 条 件 为: ) f x x x x x = f n 3. 5 2. c( 1, 2, 3, 4, 5) p( 式 2. 2. 5 两边同时对 n 求一次倒数得 : x x x x x d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P d C d 1 2 3 4 5 × + × + × + × + × = d x x x x x d n d d n d d n d d n d d n d n 1 2 3 4 5 2. 3. 6 f f f C d d C d d C d d P烌 1 2 3 烄d × + × + × - 烍 烅 d f d n d f d n d f d n d n烎 1 2 3 烆 d P d P ﹤ 0 ∴- ﹥0 ∵ d n d n 我们从前面的假设条件 和 分 析 可 以 知 道 , 式 2. 3. 7前四个加数都 为正 , 后两个加数为负数 , 所以我们从 内 生 变 量 的 角 度 静 态 分 析 可 以 得 出, 产业转移的内部动力来 源 于 这 两 部 分 之 间 的 较 量 。 当 式 2. 3. 7小 设产品成本 C, 影响 产 品 成 本 的 因 素 分 别 为 x 此处 x x x 1, 2, 3, 4 …, 影响因素均为产业内部因素 , 则: C= f x x x x 3. 1 2. c( 1, 2, 3, 4…) 在本文选取的五个主要 的 内 部 影 响 因 素 中 , 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 因素的作用力大小均与产业规模 N 有关所以有 : ) x n 1= x 1( … 于0时, 产业内企业获得利润 , 当式 2. 产业内企业亏损 。 3. 7 大于 0 时 , , 前面四个变量为区域内产业 “ 外 向 型 因 子” 后两个变量为“ 内向型 。 因为 “ “ 因子 ” 外向型因子 ” 成本规模弹性为正 , 内 向 型 因 子” 成本规模 “ 弹性为负 , 外向型因子 ” 通过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迫使产业内企业转 “ 移, 内向型因子 ” 刚好 相 反 。 所 以 两 种 因 子 分 别 形 成 产 业 发 展 的 两 种 作用力 : 内部分散力和内部向心力 。 但 是 在 各 个 阶 段 , 内部向心力和外 部向心力之间作用力大 小 无 法 做 出 精 确 判 断 , 只有在对具体产业和某 3 f f C d d C d 4 5烌 烄d +烅 × + × 烍 d f d n d f d n烎 4 5 烆 = 0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区域产业转移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定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的现象。
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
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第一节: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第三章:管理系统与管理理论知识点:企业管理的概念、属性与职能;企业文化的构成、功能与建设;管理者的类型及其应具备的技能;管理的对象,环境与企业的关系;管理机制的构成与类型;古典理论的主要思想;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最新管理趋势。
技能点:对管理者的素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培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理解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培养运用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的能力;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深入认识企业文化,具有初步的组织文化分析能力第一节: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一、企业管理的概念与职能(一)企业管理的必然性与重要性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为协调个人行为,使劳动有序进行,高效率地获取劳动成果,就必须进行组织与协调——管理2、随着企业的产生,企业管理应运而生:加强企业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化,效益化的根本途径。
3、企业管理的重要与日俱增。
原因:(1)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2)市场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二)企业管理的概念与职能1、企业管理的定义: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企业中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
2、企业职能的内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1)计划: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管理者的首位职能。
包括:①调查与预测②制定目标③设计与选择活动方案(2)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包括:①设计与建立组织结构②合理分配职权与职责③选拔与配置人员④推进组织的协调与变革(3)领导: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管理过程中最经常、最关键的职能。
包括:①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②运用权威,实施指挥③激励下级,调动积极性④进行有效沟通(4)控制: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监督与调节活动。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郊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化 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 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 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 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 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 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 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 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 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环境问题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 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 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 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 发展和政局稳定。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
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
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
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体现。
构建科学发展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均衡机制(一)
构建科学发展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均衡机制(一)摘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如果我们把经济社会发展比作一部运行着的汽车,就必须努力建立科学发展的导向机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揩社会)、动力机制(维护竞争、反对垄断的机制,调动社会一切力量的利益机制,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均衡机制(自然调节的市场运行机制,政府调节的宏观调控机制,统筹兼顾的利益平衡机制)。
关键词]科学发展;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均衡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对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分析汽车的运行机制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部汽车要做到高速平稳的运行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宽敞通畅的高速公路系统,它是汽车高速平稳运行的基础,决定汽车运行的最终目的地和方向;二是汽车高速平稳运行的动力系统,即优质的发动机,它决定汽车运行的质量和速度;三是汽车高速平稳运行的均衡系统,即灵敏的方向盘,它决定着汽车能否平稳运行和及时纠正运行中的偏差。
如果我们把经济社会比作一部运行着的汽车,其科学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上述三大系统。
因此,围绕上述三大系统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发展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均衡机制。
一、构建科学发展的导向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这些正体现了科学发展必须有正确的导向机制,它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性质和方向,是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区域规划原理第3章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渡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 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 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 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 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 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 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 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 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 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3、区位势能的动态变化
区位势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而演变。 (1)区位势能的“点状”变化 表现为大型的矿产地、交通运输枢纽,从而导致节点城市和城 镇的兴起。 (2)区位势能的“线状”变化 表现为交通线、河流、海岸线、大型矿脉等线型体。“线状” 区位势能常常发展成城镇,人口和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形成区域 经济带。 (3)区位势能的“面状”变化 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它形 成了城市带、经济重心区和经济密集区。 上述点、线、面上区位经济发展的兴衰,都和区位势能作用及 其变化息息相关。
城市地理学 城市化原理(1)
各国1990年单位耕地农业从业人数 各国1990年单位耕地农业从业人数
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总经济活动人 口比例( 2002年 口比例( 2002年)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德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1.7%; 1.7%; 2.0%; 2.0%; 2.2%; 2.2%; 2.3%; 2.3%; 3.0%; 3.0%; 3.6%; 3.6%; 4.8%; 4.8%; 韩国 南非 俄罗斯 巴西 波兰 印度 中国 8.8%; 8.8%; 8.9%; 8.9%; 10.0%; 10.0%; 15.6%; 15.6%; 20.7%; 20.7%; 58.7%。 58.7%。 65.5%; 65.5%;
不同角度的城市化含义
①强调了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 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②强调了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 口的过程。 口的过程。 ③强调了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 化大生产的过程。 化大生产的过程。 ④强调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变化 过程。 过程。
一般性认为的含义
“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说 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城市化水平 10% 20%20%-30% 30%30%-40% >50% >70% 城市文明普及率 10% 25%25%-35% 40%-50% 40%>70% 90%90%-100%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 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 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 城市化。 城市化。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包括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中国产业转移作为推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以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为基础,从、市场、技术、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影响因素;未来发展趋势一、绪论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工作,旨在提高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促进中国产业发展的协调、均衡、可持续性。
随着国内成本加剧、环保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变化等各种原因,中国产业结构不断逐渐恶化,产业转移已成为改善此情况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者和各参与方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全国产业转移工作的有序、稳健和健康发展。
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1.因素中国领导一直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转移,通过提供税收、土地、财务、资金等优惠,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此外,领导还通过城市群建设、经济特区建设等手段,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并打造出一批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市场因素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产业转移也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内需市场的逐步扩大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抬高,产业巨头面临的成本压力也愈加迫切,只有通过产业转移来寻求更优质低成本的生产资源,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3.技术因素技术是产业转移的核心动力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甚至出现刚需,这加速了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技术先进的产业多集中在沿海和一些大城市,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产业转移来获取更多的技术支持,才能更好地提高竞争力。
4.政治、文化等因素政治和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也会对产业转移有所影响。
例如,一些投资纠纷、贫穷逆输出等问题,可能会产生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动力机制与未来走向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动力机制与未来走向崔乃霞(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主流趋势之一,是众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普遍交往的产物㊂文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考察,从演变进程中总结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即资本的扩张和生产力的发展㊁科学技术的推动及国际组织的支撑㊂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潮流暗涌,但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仍未减弱,全球化进程最终会在重塑中曲线向前㊂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动力机制;未来走向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12 0003 04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㊂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众多国家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为争取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对于重塑经济全球化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涨㊂另一方面,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市场持续低迷㊂美国政府所作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系列举动,再次助推逆全球化潮流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贸易全球化受阻,全球贸易链条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㊂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将如何走向成为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对其进行动态把握,回顾过去,着眼当下,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㊂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演进逻辑,可以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提供现实依据㊂从历史逻辑来看,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直接关系到全球化进程㊂因此,根据资本扩张的不同表现,可以将经济全球化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㊂1.1经济全球化的初始阶段15世纪 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人类对于地球面貌的认知过程,自此,东西半球相互隔绝的状态成为历史,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往来正式开启㊂地理大发现随后的两百多年里,欧洲各国纷纷采用公司股份制(如东印度公司)进行海外殖民统治,从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为建立世界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㊂地理大发现不仅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创造了空间条件,同时还打破了各国家自给自足的状态,从而使资本扩张成为大势所趋㊂1.2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英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㊂这场重大的技术革新完成后,蒸汽机被广泛投入使用,物质生产方式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㊂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机器大工业所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资本生产迫切要求开辟国际市场㊂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取得了 世界工厂 的地位,其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均来自海外,并且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远销国外,成为全球消费品的重要供应商㊂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尤为加速㊂在此期间,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再次提升了社会生产力㊂新的交通㊁通信手段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为世界各地的产品㊁资本㊁技术流通带来了更多便利㊂与此同时,随着资本的不断累积,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开始采用垄断组织㊁跨国公司等方式对外输出商品㊁争取廉价资源,以获取更多垄断利润㊂ 资本输出的增加㊁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标志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标志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从商品交流的外在联系发展到了生产分工的内在融合㊂ [1]1.3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初,垄断资本持续扩张,各垄断集团之间的利益竞争十分激烈,帝国主义国家资源分配不均,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身局限2023年6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 u n e2023 12526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 N o.12T o t a l N o.526收稿日期:2022-10-21作者简介:崔乃霞(1999 ),女,山东日照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研究㊂性,其基本矛盾不可消除㊂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萧条,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㊂这一危机持续时间长㊁破坏性极大,不仅导致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也直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㊂但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因此进入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代 ㊂这一时期,由于微电子㊁新材料㊁新能源在生产中被广泛运用,国际贸易空前增长,跨国公司数量迅速增多,国际分工再次细化,国家间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经济全球化再次登上新台阶㊂1.4经济全球化的成熟阶段20世纪后半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对峙时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开始向多极化发展㊂人类在进入21世纪前后,经济全球化达到了阶段性顶峰,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跨国公司规模空前扩大,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制度创新,开始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障碍;世界贸易组织(W o r l d T r a d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T 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设立与不断升级,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进行规范化管制与调控,尽可能减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㊂这些表现都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㊂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走向成熟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帆风顺,世界市场总是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而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始终遵循着 高涨 萧条 复苏 的发展规律㊂2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多种主体参与和多种主客观因素 合力 作用的结果[2]㊂如何整合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主客观因素,从什么角度和途径来把握全球化的动因,需要围绕全球化的内容,结合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变化进行分析㊂2.1资本的扩张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几乎是并驾齐驱的㊂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起,资本便主导着一切生产过程,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要求它冲破时空的限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㊂一方面,资本要求突破地域限制,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另一方面,它力求缩短商品交换的时间,加速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㊂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 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3]㊂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扩张是全球化开始并不断前进的源动力㊂2.2生产力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方式的革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进而直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㊂生产力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水平越高,商品经济就越发达㊂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越高,产品和各生产要素在市场主体间的流动就越自由,从而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提供现实基础㊂②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分工就越细化㊂在世界市场中,各国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为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各国通常会凭借自身优势负责全球生产链中的某一环节㊂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结果就是跨国界的经济联系成为普遍现象,这样,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又将进一步丰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㊂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其中,最直接的推动因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其主要表现形式㊂2.3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之一㊂手工业生产时期,早期科学技术的萌芽使得农业㊁手工业之间的界限划分逐渐清晰,社会分工初具雏形㊂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蒸汽和电力的使用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社会分工的范围逐渐突破地域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㊂信息时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体系使得经济全球化得到更为全面深入的发展㊂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捷路径和物质动力㊂首先,科学技术革命使得国际分工更为细化㊂三次科技革命使现代工业产品的制作更加复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重大项目的全部工作,全球范围内垂直分工成为必然;同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家充分结合自身优势,负责全球生产链上某部总第526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分的生产,国际水平分工也不断深入发展㊂其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国际贸易发展㊂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生产链上所处的地位不同,商品的跨国界出售成为必然㊂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贸易额大大增长,国际贸易的内容也从产品贸易逐渐发展到金融贸易㊁服务贸易㊁技术贸易等等㊂最后,科技革命大大推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㊂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送的速率大大提升,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大规模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㊂例如, 通讯卫星和计算机全球网络等通信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现代化,使得从纽约㊁伦敦㊁巴黎到香港和东京每天24小时营业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实现㊂ [4]总之,科学技术的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和强大的加速度,使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㊂2.4国际组织的保障国际组织作为主权国家的集合体,是国家间进行多边合作的固定组织形态,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法律制定者㊁法律执行者和管理监督者,其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①国际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㊂例如,联合国宪章㊁关贸总协定都对贸易自由化进行了明文规定,这对削减关税壁垒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重大意义;WT O规则体系涵盖范围更为广泛,从贸易投资到知识产权㊁从传统农业到高新产业,几乎涉及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方方面面,且WT O对成员国的强制约束力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加合理有序㊂②国际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运作提供管理与协调㊂例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等合作组织制订和通过了有关治理大气㊁海洋㊁濒危物种㊁南极和有毒废物的贸易等数十项重要的国际环境协定 [5],适时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方面制定国际金融资金的流动方案,另一方面调整监督金融市场的不合理行为㊂③国际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争端提供解决机制㊂例如,从国家违法行为到环境保护再到国际投资,联合国国际法院所裁决的诉讼涉及方方面面;被誉为 经济联合国 的世界贸易组织专门成立争端解决机构(D S B),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中发挥巨大作用㊂3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可能走向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根植于各国生产与贸易的各个领域㊂从新的历史条件来看,资本对外扩张的形式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其扩张本性并不会彻底消失;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会不断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国际组织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则会不断改革㊁完善㊁提升,以更好地为经济全球化服务㊂由此可以得知: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会在自身层面上有所变化,但其不会消失,这便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前进大势不会逆转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反思并重塑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各国合理构建一种更为合理㊁均衡的新型全球化将是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㊂3.1各国协作应对疫情危机并稳定经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定时爆发以及对经济造成的严重阻碍,使各国遭遇双重危机,事实证明,当面临严峻挑战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㊂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国才能保全自己㊂后疫情时代,各国暂时搁置矛盾,携手抗击疫情,稳定世界经济,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和出路㊂一方面,各国应携手抗击疫情㊂当前新冠病毒疫苗在世界范围内的分配极不均衡,不发达国家无法实现群体免疫,鉴于疫情的流行病特征,各国需要共同协作,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疫苗,才能保证自身安全[6]㊂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暴露出世界卫生组织存在的种种缺陷,世界卫生组织改革势在必行,而牵连各方利益的改革需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广泛成员的共同推动㊂另一方面,各国应合作恢复经济㊂在后疫情时代,各国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单凭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㊂各国在有序恢复国内生产的同时,还需加强外贸供应链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接,稳定国际产业供应链的运作,为经济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㊂3.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新型全球化理念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来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兴权利主体(如第三世界国家)主张和平发展㊁共同进步,呼吁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要求建立更加平等㊁合理㊁公正的市场秩序,以共享全球化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和全球治理机制是以资本逻辑为根本,其运行目的是维护和增进资本主义利益,在此过程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诉求被置之不顾,由此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全球经济显著失衡[7]㊂新冠病毒面前,某些国家无视多边主义的合作诉求,削减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进一步弱化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㊂人类崔乃霞㊃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㊁动力机制与未来走向2023年第12期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诞生于全球化全方位转型之际,它主张在尊重与包容不同民族和多样文明的基础上,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坚决摒弃保护主义㊁单边主义㊁民粹主义等狭隘观念,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诉求,开展整体性与区域性合作㊂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零和博弈 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整体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主张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多边协商机制应对全球化问题,推动世界各国和谐共存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度契合大部分国家对全球化发展的期待,是世界各国多元价值中的共识焦点,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成为引领新型全球化的新理念㊂3.3数字化成为全球化的新动力危机会刺激新技术的诞生㊂近年来,网络工具㊁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科技发展迅猛,助推了相关行业的成长㊂数字化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㊁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㊂后疫情时代,人员㊁货物流动的受限将进一步倒逼各国新业态㊁新模式的加速开发,再次促进数字产业经济的发展㊂数字化是抗击疫情跨国界蔓延㊁实现经济跨国界合作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在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下可以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将传统线下经济活动转移至线上,以数据流动代替传统人员流动,恢复产品供应链㊁商品贸易链条的正常运作,确保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跨境医疗数字化,在避免跨国界蔓延的同时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促进各国医疗合作协同创新㊂总之,数字化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时间与空间的分离问题,为生产全球化㊁贸易全球化提供更为灵活便捷的选择,将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㊂3.4全球治理机制将更加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使得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迫在眉睫,在未来,全球治理体系应朝着便捷沟通㊁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㊂①全球治理主体将更加多样化㊂全球化主导力量需要去中心化而追求多极化,否则会造成一家独大而为所欲为㊂当前,新兴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成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将进一步为新型全球化治理提供新的选择,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旧版全球治理模式将进一步瓦解㊂②全球治理议题将更加多元化㊂当前,公共卫生㊁生态恶化㊁恐怖主义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全球治理模式下,各国将更多地将非传统议题摆到战略地位㊂ 全球治理应该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㊂我们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㊂ [8]值得注意的是,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并非完全抛弃原有模式,而是取精弃糟,创新发展㊂未来的全球治理仍要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核心,变革不合理安排,更加均衡地兼顾到各国利益,画出最大同心圆㊂4结束语历史反复证明:人类社会进程总是在曲折中向前推进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经济全球化已然进入瓶颈期㊂同时,必须要看到,推动全球化前进的技术创新㊁生产发展㊁全球共识等力量仍然存在,全球化最终趋势将是曲线成长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各国应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源动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全球化走向普惠㊁共赢,使更多国家㊁更多人民从中受惠;中国也要在现有国际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制度性权利,以国家间共同利益为核心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成为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㊂[参考文献][1]赵景峰.论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9(6):33-37.[2]戴维㊃赫尔德,安东尼㊃麦克格鲁,戴维㊃戈尔德布莱特,等.全球大变革[M].杨雪冬,周红云,陈家刚,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03.[3]卡尔㊃马克思,费里德里希㊃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 [4]杨丽红.论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1):49-51.[5]T h e C o m m i s s i o n o n G l o b a l G o v e m a n c e.O u rG l o b a l N e i g h b o u r h o o d:T h e R e p o r t o f t h eC o m m i s s i o n o n G l o b a l G o v e r n a n c e[M].N e wY o r k: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5:208-209.[6]李双双.国际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困境及其经济政治逻辑[J].北方论丛,2021(6):63-71.[7]陈志敏.国家治理㊁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6(6):14-21. [8]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3):5-7.总第526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我国跨区域共建园区与区域协调发展:演进历程与动力机制
“ 南北共建”开发区为典型案例 .苏南地区对苏北地区起到了帮扶 、助贫 、输血 的作用[ 5 1 。该阶段 的跨区域 共建园区开始真正受到学者和实践者的重视 ,他们从不 同视角对其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 该阶段的共建园区也存在行政色彩浓厚 、园区运营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 6 1 。
率 先 承担起 国际产业 分 工和产 业 转移 ,尤 其是 劳 动密集 型 加工制 造 业 。这些 城 市 的一些 园区及 企 业不 断壮 大 ,并自发 、零散地 在 周边 临 近 的 中小 城市 寻 找新 空 间 。该 阶
段园区或企业到临近中小城市进行跨区域发展 ,主要是基于其广阔土地 、廉价劳动力 、原材料等 比较优势 ,
机 制下 市 场主 体 自下而 上促 进 区域 的协调 发 展 的路径 ,尤 其 近两 年来 ,随着 国家 对房 地 产市 场 的调 控 ,住
宅地产市场趋冷 ,而产业地产异军突起 、蓬勃发展。当前 , 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园区运营商是相对集中的
建联 盟 ”在 安徽 成立 , 旨在促 进长 三角 地 区产业 转 移辐射 和 产业 布局 优化 ,促 进 区域协 调 发展 ;截 至 2 0 1 1
年 ,长三角地区上海 、浙江、江苏 、安徽 四地参与合作共建的园区已逾 2 0 0 个 ,涉及政府部门、各类园区、 企业 、机构等近 5 0 0 家 ;2 0 1 1 年 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 5 6 5 3 个 ,中关村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总收 人中有 2 / 3 来 自京外地区。该阶段主要特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第一 , 对 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实质推动作用 。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之,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 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了解其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 政策措施,实现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也包括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合作。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现 状、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2.转型升级成为主流
未来,中国产业区域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质量水平。 政府将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产业 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各地区将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 高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结论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 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在转移过程中,企业需要面临人口、环境、 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未来,中国产业区域 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和质量水平提高,以实现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的提升。
例如,在政策环境方面,应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在市 场约束方面,应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 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和产业的特点,应采取差异化的产业转移策略。例如, 对于资源型产业,应注重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平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应注 重技术创新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注重市场开拓和成本控 制的协调。此外,各地区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以推动 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
覃成林;姜文仙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重要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从系统的逻辑联系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重新界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并解读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从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个方面研究了一直被忽略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问题,提出了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治理机制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强调通过各机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覃成林;姜文仙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体及机制 [J], 安康;胡晶晶
2.跨流域调水工程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因、内涵、要素与机制 [J], 陈志松;王慧敏;;
3.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J], 韩永文; 马庆斌;
陈妍
4.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 [J], 侯兵;杨君;余凤龙
5.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框架体系与政策举措:基于国家发展规划演变的研究视角 [J], 赵霄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1.渐变模式
农村
郊区
市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2.突变模式:区域系统演化在逐步进行的过程中 ,出现突然的中断或跳跃,一段时期后,又纳入渐 变型模式发展轨道。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2.突变模式: (1)时间过程:中断了原有的发展 时间 顺序,在短时间内由一个发展阶段进入 过程 另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跳过某一发展阶 段,然后又沿着新开端指示的方向继续 演化的现象。 (2)空间过程:中断了原有的推移顺 序,跳过一段空间后继续演化的现象。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 1.自给自足阶段:以农业为,主经济活动在空 间上呈散布状态。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 平相对较高的地方。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由粗 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 4.工业化阶段: 5.服务业输出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 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三)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四)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探讨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生产力水平 低 ,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极高。 2.成长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急 剧变动,第二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3.成熟(发达)阶段:经济增长势头减慢 并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生产部 门齐全。 4.衰退阶段:相对衰退 绝对衰退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二)迈克尔· 波特关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 现象中分析经济发展过程,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农业社会和 工业社会早期; 第二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大工业、重化工 业化时期; 第三阶段:创新导向阶段。成熟工业化时期 第四阶段:富裕导向阶段。后工业社会。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Perroux F)经济增 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而是首先出现和集中 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 间的某些点上,形成了增长极。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 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构建1个特大 中心城市+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 城市的城镇骨架: 7个卫星城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 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2.突变模式: 一般而言,对较大区域的长期变化来说,以渐 变模式为普遍模式,突变只是在较小范围内或特殊 情况下才能发生。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 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 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 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如果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结 果会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而不利于周边的发展;反 之,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 对周围经济发展有利。
谢谢观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一、区域系统的演化 基本方向:非农化、城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 式的现代化。 基本模式: 渐变模式:
突变模式: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1.渐变模式:区域演化逐步展开,缺乏中 断或跳跃。
时间 过程
空间 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1.渐变模式 eg.日本地理学家山鹿城次的解释:大城市郊区 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从普通农业向近郊农业过度——作物商品化 (2)务农家庭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劳动的商 品化 (3)兼业家庭主要劳动力和决策人转向城市—— 土地商品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从形成原因来看,区域经济衰退可分为四种类型 (1)区位性衰退 (2)资源性衰退 (3)结构性衰退 (4)消聚性衰退 上述四种区域经济衰退中,资源性衰退和结构性 衰退主要都是一种“结构效应”现象,即区域之所以 出现经济衰退,是因为它们拥有较不利的产业结构。 因此, 要振兴区域经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是关键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三)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区域经济是一个普通机体,在其成长和发展 过程中可以分成不同的阶级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准备起飞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极特征: 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空间——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实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来对对区域经济活动产 生作用。 1.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极的变 化而变化的。 2.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 断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深度随之增大。 3.极化与扩散效应: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区域经济演变的总体趋势: 自然经济 社会经济 资源经济 技术经济 物质经济 知识经济 发展过程:产业的非农化、聚落的城镇化、生产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从主要生产要素变化的角度: “资源经济 劳动经济 资本经济 知识经济”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Hoover E M)与费 希尔(Fisher J)1949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增长》 一文,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 次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区域发展速度变化规律: 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社会需求的拉力
区域经济 发展
科学技术的推力
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就是城镇化不断提高 的过程,非农产业不断扩大的过程,从物质经济到 知识经济的过程,与此对应的是城镇化规律、工业 化规律和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