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三字格”惯用语及其偏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三字格”惯用语及其偏误分析

作者:谢晓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

摘; 要: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比喻意义的惯用的定型词组,不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其使用的频率都很高。它与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同属于熟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但相对来说,目前学界对于惯用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有些方面还存在分歧。本文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语义理解、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惯用语;结构;意义;偏误;策略

作者简介:谢晓宇(1996-),女,湖南娄底人,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一、研究价值

惯用语作为汉语词汇大家族中的一员,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活泼生动,凝练简洁,口语色彩浓厚,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由于惯用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涉及到这其中的丰富含义,则可能会给外国学习者造成学习困难、加重学习负担。因此,有必要对惯用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基本类型和意义,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對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本体教学为主、以文化为辅助的教学,这在中高级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并体现在该社会群体中全体成员的思维方式之中,而惯用语作为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这其中必定隐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目前为止有关于惯用语的研究非常有限,所以在新形势下,对于惯用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有关汉语本体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着重就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结构类型及其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由于惯用语的意义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有的惯用语还必须了解它们的比喻意义,这就给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惯用语的研究,这对于外国人有效地学习汉语,是十分必要的。

二、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偏误分析

汉语惯用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外国学习者学习惯用语时,必先掌握隐藏在语言内部独特而深刻的内涵及其比喻意义。然而,由于惯用语的意义一般与其表层意义不一致,导致外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惯用语时,经常出现偏误,甚至出现文化冲突,这不但消磨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更有甚者会出现文化休克,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促进惯用语教学的更好发展。本文致力于根据惯用语的基本类型及其比喻意义,列举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误,并对偏误进行仔细地分析,由此提出几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常见的几类偏误

1.语义理解上的偏误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里,有些惯用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汉语惯用语“没长眼睛”在俄语中有类似表述,因此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直译为“眼睛穿上了鞋子”,意思是眼睛未尽其责,自己穿上了鞋子跑掉了;这样的情况不占少数,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了便利,外国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母语来理解惯用语的含义。但更多情况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会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汉语也不例外。由于对部分惯用语理解不透彻,没有完全理解隐藏在惯用语内部的文化内涵,常常造成外国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惯用语的时候出现语义理解上的偏误。

比如动宾结构惯用语“夹生饭”,比喻做得不彻底的事情,含有贬义,但有些学习者在理解起来的时候,误以为“夹生饭”是一个中性义的惯用语,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偏误:“今天误夹了一口生饭。”又如“唱反调”,指有意提出与别人相反的主张,一般含贬义,但在对泰国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有学生造出了这样一句话:在讨论会上小明唱反调地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办法,主任高兴地表扬了他。这里将“唱反调”错误地理解成了“推陈出新、提出新颖独特的方法”,一般来说,提出了与别人意见相冲突的主张或办法,很难强有力地说服别人,而这里“主任高兴地表扬了他”显然不符合逻辑。这是因为,留学生对“唱反调”这一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语义理解出现了偏误,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前后矛盾。

可以发现,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的时候会出现母语负迁移,如果不及时的促进学习者理解这背后的文化蕴含,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思维固着,到后期再改,难度就会加大。

2.词语替换、类推造成的偏误

由于惯用语多为“三字格”的,并且多为动宾结构,因此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的时候,常常由于记忆上或对于动词理解上的偏差,常常把一些动宾结构惯用语中的谓语中心语替换成错误的词语,比如“吹冷风”,比喻散步消极言论,打击别人的热情,也说“刮冷风”。有的外国学习者把“吹冷风”写作“喝冷风”,偏误在于把惯用语内部的“吹”写作“喝”;而在学习“喝西北风”的时候,把“喝”字写成“吹”字,这是惯用语中谓语中心语的混淆。

在现代汉语中,部分“三字格”惯用语具有语义上高度一致的双音节形式,比如:“吹牛皮/吹牛、打折扣/打折、耍赖皮/耍赖”等等,当这类惯用语接连使用后,很容易使学生者产生过度类推的偏误,误认为所有的“三字格”惯用语都具有意义相似的双音节形式;在对泰国留学生讲授“开夜车”这一动宾式惯用语后,有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在他的小作文中:“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我们大家集体开车复习。”该学生误把“开夜车”写成了“开车”,整句话由于过度推论而不符合逻辑。

3.语用上的偏误

在外国学习者运用惯用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解清楚某些惯用语的使用场合,就很有可能造成一些笑话,甚至对于语言交际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翅膀硬”,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而且不太适用于正式场合,如果在某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本想表达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却误用了这个词,就会闹出笑话,且没有完整地传达自己的意愿。比如:“我今天能获得这个奖项,是因为我的翅膀硬了。”显然该词用得不恰当,且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在正式场合中不宜使用。

由于对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理解不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三字格”惯用语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词不达意、甚至不能达到交际目的的现象。比如:“班里的同学都在争相讨论该如何在这场毕业晚会中大放异彩,有的想表演书法,有的想表演二胡独奏,总之,大家都希望在这最后的时光中可以出洋相。”动宾式惯用语“出洋相”,指闹笑话、出丑,比喻人言行失据,违反常识,使人耻笑。这个词用在这里,不但没有表达出大家积极参加毕业晚会的意愿,而且如果是外国留学生说出了这句话,更会闹出笑话。

由于对惯用语的语义指向理解错误,有可能造成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进行交际的时候,误把本应该用在A关系中的惯用语用在了B关系中;比如:“他好几次作业未交,屡教不改,汉语老师决定炒他的鱿鱼。”动宾结构惯用语“炒鱿鱼”是“解雇”的通俗说法,本是粤语词汇,受广东话的影响,逐渐进入到了普通话中,比喻工作被解雇、开除,只能用于工作中的上下級关系,而不能用于师生关系中。

(二)有关惯用语的教学策略

1.精心挑选“主流”惯用语

教师在开展对外汉语中惯用语教学时,应仔细地挑选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且符合当前时代的,比如那些在旧社会常常使用的、但在新社会已经很少使用甚至是早已退出了交际舞台的惯用语,教师在挑选惯用语的时候,大可不必选择此类惯用语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备课困难,也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轻记忆的难度。

动宾结构惯用语“抱大腿”与“抱粗腿”,比喻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有贬义。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不必两者都教给学生,可以选择母语使用者经常使用的“抱大腿”来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