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认识论

合集下载

哲学中的认识论原理

哲学中的认识论原理

哲学中的认识论原理在哲学领域中,认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认识的限制和可能性。

认识论的原理是哲学中的重要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指导。

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两大基本派别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才能获取真理。

而理性主义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源于理性,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这两种观点在认识论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来形成的。

这种观点强调观察和实证,并将科学方法视为获取真理的最有效途径。

例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经验,而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也只是基于经验的一种规律性推断。

理性主义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源于理性和思考。

根据理性主义的观点,人类的理性和思考能力是获取真理的基础,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超越感官经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

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来自于感官经验,还包括理性的先验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

二、主观与客观认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主观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和经验,而客观是指外界的客观存在和事物的本质。

认识论探讨了人类主观认识如何与客观世界相联系,以及人类认识是否能够达到客观真理。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方面,主观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条件和经验的限制,很难完全达到客观真理。

另一方面,客观的存在和本质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它们存在于外界,不受个体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因此,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主观和客观之间进行的,通过主观的认识来逼近客观的真理。

三、认识的限制和可能性认识论还探讨了人类认识的限制和可能性。

人类的认识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感官的局限性、个体的主观条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

哲学原理-认识论

哲学原理-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看:A.客观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主观因素—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X围。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X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哲学思想知识:认识论——人的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

哲学思想知识:认识论——人的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

哲学思想知识:认识论——人的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认识论是指研究人类知识生成和判断的原理和规律的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探讨的问题包括: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来源及其运作机制,真理的本质、判断的逻辑和方法,以及不同认识方式的优劣等。

了解认识论是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基础,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我们对周围事物和世界真实性的认知和性质。

一、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和来源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的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依靠人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手段,对周围事物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得出的结论。

认识活动源于人的生命活动,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和经验。

感觉是人获取世界直接印象的手段,经验则是人不断接触、实践和总结经验的产物。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们可以获得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二、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对象认识活动的主体是人,在认识主体的基础上,认识活动才能进行。

认识活动的对象可以是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等,也可以是思想、观念、文化和社会现象等。

无论是事物还是思想、文化,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都是认识的对象。

人研究事物和思想,就是在探求它们的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知识。

三、认识活动的运作机制和规律认识活动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1、感性认识的运作机制和规律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性质和特征的直接感知,是认识活动的第一步。

感性认识的运作机制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感觉是人们建立感性认识的起点,通过感受周围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等感觉,引发人类的感知和认知。

(2)感受:感受是对感觉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在感性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感觉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人们可以初步了解周围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3)想象:想象是人们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透过感觉和感受所获得的信息,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完整的形象或情节,为后续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分析奠定基础。

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

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

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哲学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获取和认识过程的学科,它探讨了认识的本质、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条件以及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在探索这些问题时,哲学认识论涉及到一系列的原理和范围。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

首先,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包括认识的本质和意义的问题。

认识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是人类与外界相互作用,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分析等智力活动来了解、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过程。

哲学认识论关注的是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有何特点和规律,以及认识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还包括知识的来源和获取的问题。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和理性认识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哲学认识论研究知识的来源,探索知识是如何从外界世界进入个体的意识中的,以及知识是如何通过经验和推理来获得的。

第三,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还涉及真理的条件和知识的评价问题。

真理是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状态,它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和标准。

哲学认识论探究了真理的条件是什么,即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第四,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还涉及到认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现实是人类认识的对象,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哲学认识论关注的焦点。

哲学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反映现实,以及认识是否可以达到对现实真正的了解和把握。

此外,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还包括认识的限度和倾向问题。

认识有其局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哲学认识论研究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局限性,如感觉经验的主观性、智力能力的有限性等。

另外,哲学认识论还关注人类认识活动的倾向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哲学等方式来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哲学认识论涉及到认识的本质和意义、知识的来源和获取、真理的条件和知识的评价、认识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认识的限度和倾向等一系列问题。

它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对于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哲学认识论1

高中哲学认识论1

十六、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七、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认识论原理

哲学认识论原理

哲学认识论原理一、哲学的认识论原理在哲学中,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理论基础,探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认识过程以及认识能力的本质和局限。

它涉及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认识的来源、真理的本质和知识的可靠性。

1. 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经验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通过感观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个体才能获得信息和知识。

感觉、感受和知觉是我们对外界世界进行直接感知与观察的方式,是我们建构认识的起点。

经验提供了认识的事实基础,是理论建构和思考的根基。

2. 理性对认识的作用理性是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别,它通过概念、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方式,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不仅能够超越直观经验,还能够深入思考抽象概念和普遍规律,从而建立起更高层次的认识体系。

3. 直觉和直觉性知识直觉是指人类在无需经过推理和论证的情况下,就能够直接洞察或理解某些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直觉性知识是基于直觉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跳过了一切中间环节,直接把握事物的实质。

直觉经常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伦理判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可靠性及其适用范围也是哲学争论的焦点。

4. 真理的本质和确定性真理是认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哲学上的真理通常被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准确和正确的描述或判断。

然而,真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

传统上,有相对真理论和绝对真理论两种观点。

前者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个体或历史环境而言的,后者则主张存在着一种普遍、永久且不受主体因素影响的绝对真理。

5. 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同时,人类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也可能受到认知偏见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我们对于真理的追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综上所述,哲学的认识论原理探索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原理,强调了经验、理性与直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西方哲学认识论

西方哲学认识论

西方哲学认识论一、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在西方哲学中,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原理、方法和范围的学问。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得和建构知识,以及知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认识论与客观认识论认识论可分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两个方面。

主观认识论强调个体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能力,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结果。

客观认识论则从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角度出发,研究认识的客观基础和普遍规律。

三、不同认识论观点的对比1.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观经验,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感觉来获得知识。

它将认识过程视为对感觉数据的加工和组织过程,重视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2.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和思维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主张通过思考、推理和逻辑来获取真理。

它认为人类有先天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理性思维超越经验,获得抽象和普遍的知识。

3.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强调物质世界对人的认识的限制和制约。

它将意识和思维看作是物质的属性和产物,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

4.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意识的产物,认为思维和意识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它强调主体的思维能动性和主观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赋予主体更大的主导地位。

四、综合认识论与实践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有效的认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认识论思想强调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和相互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

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在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不同的认识论观点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促进对于真理和知识的探索与追求。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和范围等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认识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通过我们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取。

比如,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尝起来是甜的,这些直接的经验让我们对苹果有了认识。

而唯理论则强调,知识主要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获得的,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

例如,数学中的定理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通过纯粹的思维推导出来的。

在认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变化。

比如,在过去,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体现。

绝对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相对真理则是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那么,我们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呢?这就涉及到认识的过程。

认识通常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感性认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它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很漂亮,这就是感性认识。

但感性认识往往是不深刻的、片面的。

接着,我们会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和升华,通过思考、分析和综合,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比如,我们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植物生长的原理和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先入之见、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都可能会导致认识的偏差。

这就是所谓的认识的主观性。

为了尽量减少主观性对认识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获取知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认识论(1)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认识论(1)

1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主义认识路线,即唯⼼论的先验论。

2 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论的先验论(唯⼼主义认识论)的对⽴。

(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唯⼼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3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两种反映论⼜有根本不同。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次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

(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切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类有认识世界的能⼒。

不可知论的着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认为,⼈只知道⾃⼰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

康德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4 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和本质。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识的来源、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认识论的研究中,方法论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指导我们进行认识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下面我们将从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认识论的原理。

认识论的原理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源头在于客观世界,而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认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认识的源头在于主观意识。

在这两大派别中,又有了各自的分支,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等。

这些原理为我们理解认识的本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其次,认识论的方法论。

认识论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认识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在认识活动中,我们需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实践性这四大原则。

客观性要求我们的认识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进行主观臆断;系统性要求我们的认识要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历史性要求我们的认识要具有历史的渊源和发展轨迹,不能脱离历史地看待问题;实践性要求我们的认识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进行空想和虚构。

在认识论的研究中,方法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在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原则下,我们才能够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方法论的研究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为我们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在认识活动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的研究永远不会停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拓展思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那么你对认识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识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识论的介绍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某些学者认为认识论与知识论是同一事物)。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亦称知识论。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

I.康德曾用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 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i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从孔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许多深刻的思想。

中国古代先贤在研究知行关系时,有的强调知先行后,认为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展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行的意义,提出了带有唯心论色彩的以知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有的强调“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认为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提出了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

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认识论原理是一种哲学理论,也被称为“主观唯心论”。

它认为人们的意识和认识能力是构成存在的最基本因素,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认识论原理是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基础,并在科学、哲学和社会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识论原理的主要观点是:一切真理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和思维获得;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的存在;认识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个人的经验和见解是构成真理的基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发展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认识论原理的核心概念是“主观唯心论”,即认为感觉、思维和意识是构成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因素,而物质世界是基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这个理论主张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和思维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依赖于外界的真实存在。

认识论原理的立足点在于对认识的研究和分析。

它认为认识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是构成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获得外界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和分析,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主张主观感知和思维能力是决定真理的关键因素。

认识论原理在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积累关于世界的知识,然后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总结规律和理论。

这其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和见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科学家们创造性地解释数据和现象,推动科学的发展。

认识论原理也在哲学和社会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提醒人们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不盲从于传统观念和权威。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意识到人是有局限性的,应该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总之,认识论原理是一种基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认识能力是构成真理的基础。

尽管它有其局限性,但在逻辑学、科学、哲学和社会思想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认识论原理提醒我们要重视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限和渐进的。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哲学的六大范畴对于理解和研究哲学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哲学的六大范畴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范畴: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的首要问题。

它探讨了宇宙中存在的本质、存在的形式以及存在的起源。

存在论试图回答“为什么有存在物而不是无?”的问题,它关注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探讨宇宙和自然界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的本质是否永恒或有始有终。

存在论的研究范围包括存在的各个层次,从宇宙的存在到自然的存在再到人类的存在。

第二范畴: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理论。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来源和性质、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等问题。

认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真理的性质、认识的界限、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等。

认识论还包括对知识的定义、分类以及知识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讨论。

第三范畴: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伦理问题的学科。

它探讨了价值的本质、价值判断的准则和方法以及人类行为的道德和伦理基础。

价值论包括对善恶、美丑、正义和道德规范等问题的探讨,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动机。

第四范畴: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社会的本质和存在形式,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社会哲学对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等进行研究,探讨人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范畴: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历史观和历史意义的学科。

它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历史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历史哲学研究历史的文化、社会和思维背后的哲学原理,揭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关注历史的价值和目的。

第六范畴: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的规律。

它探讨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真理性以及科学模型和理论的构建。

科学哲学还关注科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探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科学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界限。

总的来说,哲学的六大范畴分别探讨了存在、认识、价值、社会、历史和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哲学的不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认识论原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认识论原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认识论原理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认识是否真实可靠等问题。

而高二的学生开始深入了解认识论原理的相关知识,这对于他们的哲学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二认识论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认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推理和认识的规律等。

认识论的基本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探讨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研究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探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

2. 经验与理性认识的来源主要包括经验和理性两种形式。

经验是通过感觉而来的知识,它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受和经验积累。

而理性是指依靠思维活动所得到的知识,它通过思维、概念和推理等形式产生。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和经验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的发展。

3. 两种认识形态的关系经验和理性两种认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验是认识的先验条件,没有经验就没有认识;而理性则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够超越经验,创造新的认识。

同时,理性也依赖于经验,没有经验的支持理性认识就会变得虚无,丧失其可靠性。

4.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认识的规律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对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客观性是指认识对象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相对性是指认识的内容和形式受认识者和认识者之间的差异和关系所制约;历史性是指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渊源和过程;发展性是指认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绝对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5. 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真理性是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合乎事实的反映,它是认识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可靠性则是认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是认识的两个重要特性。

认识的真理性依赖于认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认识的可靠性依赖于认识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6.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而服务的。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人类对世界和知识的认识方式、限制和条件。

在认识论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存在与实在
存在是指事物在客观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事实,即对象在现实中存在的状态。

而实在则是指对象的本质、基本属性,无论是否被人知晓或者能被感知到,仍然
存在。

知觉与经验
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客观事物特征的感知和认知,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
途径。

而经验则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

真理与误解
真理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规律或原理,是人类认知上正确的表达。

而误解
则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或者主观因素影响所导致的不准确或错误的认识。

科学与哲学
科学和哲学是认识论中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科学注重客观规律和实证验证,
强调实践和可重复性;而哲学则更为关注思维、思辨和抽象的范畴,探讨认识的本质和局限。

观念与概念
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关于事物的概念和印象,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而概念则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特征的概括,是认识的逻辑工具。

以上是认识论知识点的一些基本介绍,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和理论,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本质,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形成了最基本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唯理主义认识论。

自然哲学认识论主要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世界现象的感知。

唯理论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哲学基本观点 认识论

哲学基本观点 认识论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包括

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包括

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包括哲学认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认识及其本质、条件、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的本质与实在的关系。

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

认识的本质包括主体、客体和意识的三个基本要素。

哲学认识论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与实在的关系。

二、认识的来源与先验知识。

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经验、思维等方式获取的。

哲学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并探讨人类是否具有先验知识,即是否存在于人类生来就具备的普遍真理。

三、真理的本质与判定标准。

真理是人类认识的目标,是认识与实在之间的对应关系。

哲学认识论讨论真理的本质及其判定标准,包括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四、认识的发展与局限。

哲学认识论研究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局限条件。

它探讨了认识的演化过程、认识的辩证发展、认识的局限性等问题。

五、科学与认识。

哲学认识论研究科学与认识的关系。

它探讨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对认识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区。

六、直觉与理性。

哲学认识论研究直觉与理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它探讨了直觉与经验之间的区别,以及理性思维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七、信仰与认识。

哲学认识论研究信仰与认识的关系。

它讨论了宗教信仰、道德信仰和科学信仰对认识的影响,以及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哲学认识论的范围还包括对认识相关问题的争议和辩论的研究,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认识与存在的关系等。

同时,哲学认识论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心理学、认知科学、逻辑学等。

综上所述,哲学认识论的原理范围广泛且复杂,涉及人类认识的本质、条件、方法、过程、局限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人类认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唯物论认识论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唯物论认识论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一、辩证唯物论部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们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②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原理: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既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部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这要求我们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看:A.客观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主观因素—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原理:实践是人们(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①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的是客观的。

A.主体—人是客观的。

B.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C.手段—工具、设备是客观的。

②在一定时期内,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客观事物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时间使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辩证法”联系观原理:(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普遍的。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1)相互区别:①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A.数量(1Vs多)B.地位(主导Vs被支配/ 统率Vs服从、服务于)C.功能(整体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Vs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二者相互依赖: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

离开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离开整体,部分不能成其为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A.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相互转化:整体部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整体很重要: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很重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原理:(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方法论:①实践层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认识层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原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注:量质变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原理:(1)区别: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像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①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我们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量变重要)(2)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质变重要)(3)坚持适度原则。

(不好的量质变)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矛盾观(各种说法)原理:(1)矛盾即对立统一,其中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为同一性,二者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区别:①含义: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3)联系: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过程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理:(1)区别: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原理:(1)区别:①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7共用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有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在两点基础上的重点。

(4)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创新观+1.+2.原理:(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3)实质: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原理:(1)原因: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

②但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理由了。

③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2)内涵: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产生的合理性),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灭亡的必然性)。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从本质上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②要求我们: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原理:(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