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它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思维、意识和社会现象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现。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否定和发展的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因素。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内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同时,矛盾也具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相对矛盾表现为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绝对矛盾表现为事物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地位。

唯物辩证法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找出矛盾解决的办法,推动事物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基本原理是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一面被新的一面所否定和取代,这是否定的一面。

同时,否定也是肯定的一面,因为否定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提高的一种表现。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正确的否定态度,既要承认和尊重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又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演化、壮大、完善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从数量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

发展具有普遍性、斗争性和曲折性,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不变、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我们要通过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的辩证法和矛盾的辩证法,它是客观主
义的认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实践的辩证法:实践活动是认识过程的根本来源和出发点,任何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就是一个“通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
运用客观事物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是一
种认识活动。

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联系,彼此交叉作用,由此产生认识的逻辑原理。

矛盾的辩证法: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复杂的矛盾性存在,它们在内在联系和矛盾活动中形成
具有发展性的统一体,这种发展性的统一体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相互
依赖的整体。

矛盾的辩证法即唯物论者认为,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必须通过对其内在矛盾活动的分析,把它们统一地解释为一个整体的发
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否定之否定的原理、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等。

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同时新事物又包含有旧事物的一部分,因此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指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包括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物内部蕴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矛盾的运动规律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5.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方法论。

它提出了“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的认识论基本原则,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实证和实用,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理论,不断纠正和提高理论,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的认识方法、发展规律和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科学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地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防止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2)【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运动都有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6、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

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

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

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

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

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

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10.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

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

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

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

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

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

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