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它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思维、意识和社会现象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现。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否定和发展的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因素。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内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同时,矛盾也具有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相对矛盾表现为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绝对矛盾表现为事物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地位。

唯物辩证法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找出矛盾解决的办法,推动事物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基本原理是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一面被新的一面所否定和取代,这是否定的一面。

同时,否定也是肯定的一面,因为否定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提高的一种表现。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正确的否定态度,既要承认和尊重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又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演化、壮大、完善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从数量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

发展具有普遍性、斗争性和曲折性,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不变、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我们要通过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的辩证法和矛盾的辩证法,它是客观主
义的认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论。

实践的辩证法:实践活动是认识过程的根本来源和出发点,任何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就是一个“通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
运用客观事物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活动;另一方面,它也是一
种认识活动。

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联系,彼此交叉作用,由此产生认识的逻辑原理。

矛盾的辩证法: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复杂的矛盾性存在,它们在内在联系和矛盾活动中形成
具有发展性的统一体,这种发展性的统一体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相互
依赖的整体。

矛盾的辩证法即唯物论者认为,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必须通过对其内在矛盾活动的分析,把它们统一地解释为一个整体的发
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内容和应用举例供稿会员:TSSWY 时间:2012-8-15 上午05:59:231、【原理名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决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应用举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否定之否定的原理、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等。

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但同时新事物又包含有旧事物的一部分,因此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指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包括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物内部蕴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矛盾的运动规律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5.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方法论。

它提出了“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的认识论基本原则,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实证和实用,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理论,不断纠正和提高理论,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的认识方法、发展规律和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科学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应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地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防止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2)【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运动都有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6、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这一原理指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通过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维系着。

例如,生与死、进步与退步、革命与反动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断地寻求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质量互变规律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这一原理指出,事物的质量是不固定的,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比如水的温度升高,就会变成蒸汽;温度降低,就会变成冰。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事物的质量互变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不断地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最后,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这一原理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否定和再否定的过程。

当一个事物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它就会被否定,然后通过新的事物的产生来实现再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不断地寻求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善于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断地寻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1(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范围原理名称原理主干内容方法论主干内容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辨证的辨证的唯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论物论真题回放2013江苏单科t25转基因食品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哲 学 的 内 涵
哲 学 的 美好生活 功 的向导 能 社会变革 的先导
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功能
指导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
【高考警示钟】 在高考命题中往往在哲学的性质、哲学的思维水平、哲学的系统 从产生看 是对具体 帮助人们确立 化程度上做文章,设置误区、制造陷阱,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心 知识的概 人生观、价值 理素质水平,如: 括和总结 观和理想信念 (1)错误的哲学也是来源于实践,也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具体科学知 识有着根本区别。 (2)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哲学思想与科学成果往往结合在一起。比如, 《论语》提供了许多做人、处世、治国的具体知识,又蕴涵着深奥的哲学道理, 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素材之一,必须正确辨识和看待。
哲理总结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 【高考警示钟】 意识活动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意识也是生活中纷繁芜杂、 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不易辨识的现象,时常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结合前面知识,总结一下 (1)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不可与大脑混淆,应明确电脑不能取代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 【方法论要求】 脑成为意识活动的载体。 理及方法论要求吧! (2)注意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的实质,如梦境、文学作品、科学、感觉, 要求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 常为高考关注。

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例子

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例子

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例子
“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
1. 科学研究: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得数据和经验,形成对某个现象或理论的初步认识。

然后,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推理,深化对该现象或理论的理解。

最终,这些认识可以指导新的实验和实践,验证和扩展现有理论,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2. 创业:创业者通过市场调研和实践经验,了解了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机会。

基于这些认识,他们制定商业计划并开始实施。

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和改进,根据市场反馈和实际经验调整策略。

最终,他们的实践成果可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他们最初的认识。

3. 教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基于这些认识,他们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总结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理论,它着重于探究客观事物的
发展规律,其最早的提出者是马克思,其方法则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
主义的辩证法”。

这门理论通过反复比较、发现对立面客观活动的联系,使社会的转变变
得可能,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实践是物质世界认识规律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
谓“知识就是实践”的原理。

它认为人们只有在实际实践中,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抽象思
维才能准确剖析世界的本质和现实的本质,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真理。

另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不断发生转变,是一种
有规律、有过程、有质量变化的活动,这种发展具有内在联系,从而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此外,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认为,发展是否持久和有效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对立矛
盾的两个维度决定。

只有通过充分的认识事物的本性,同时将矛盾的两面情况引入观察中,才能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发展稳定,持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了辩证法的运用,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并且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意识是主观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

人的意识活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我们的思维、感觉、观念等都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而产生的。

这个原理反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基础,物质是由意识创造出来的。

第二,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并且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的斗争,事物得到发展和前进。

质量互变规律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和状态是相互转化和互相依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而是通过阶段性的负向运动,从而逐渐实现新的发展。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世界进行直接的、真实的感知和认识。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发展和改进自己的认识,逐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四,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最高阶段不断前进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基础。

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总结马基哲学部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题时先答原理后答方法论并和题意联系起来。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及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及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1(2(3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3(4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辩证法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要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路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与质变的对立性(区别)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性(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 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矛盾具有特殊性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主要矛盾,也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认识事物时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既不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主要矛盾:重心,中心,关键,核心,根本,放在首要地位等(往往指“做,行动”“解决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优劣,利弊,功过(看,分析,认识和评价事物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1.主观能动性原理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

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

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

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

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

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

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10.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

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

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

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

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基本观点】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

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

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