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和理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课程。

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提高生命品质为目的,他首次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位、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的目标,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归。

基于以上课程目标,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与03版课程标准相比,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课程理念的变化: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地理课程结构;并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更新了教学内容、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倡导培育和创新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同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均做了调整。

二、地理核心素养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三个维度来表述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同一学习目标,同一学习个体从不同维度的测量标准,但无论从哪个维度要求和测量,培养人,培养有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最终目标,所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三维目标的升华和概括。

2.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那什么应该成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呢?回归地理学科本身来看: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地理实践是地理学习的特色。

所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成为地理课程目标中的共同素养、关键少数素养和高级素养。

也成为在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内,需要最重要进行培养的素养。

3.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乘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理学科教育也逐步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理念。

一、人地关系观地理学科的核心观念是人地关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色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地理空间观念地理空间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掌握地理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地形模型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三、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然、人文等多个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地理知识。

五、地理审美观念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地理环境的魅力。

通过欣赏地理景观、分析地理现象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能力。

六、终身学习观念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是什么?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实际出发,认识与分析现代地理,运用地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自然与人文地理结构,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发展主动性,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和深入探究自然的科学性质,实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地理实践意识,促进地理学应用、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推动学科教育的综合发展。

特点:
1.强调实践性:更强调实践活动,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素养,增强世界观和地方意识;
2.强调创新性:加强地理新课程研讨,增加创新思想,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注重素质: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自身地理素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地方意识,增强关注地理的重要性;
4.注重历史性:学习现代地理,同时要注重历史的积累,加深对历史的体悟,并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完善单元教学。

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新课程理念解读

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新课程理念解读

地理新课程理念解读前言: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深刻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

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改革个性自主正文:面临新的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地理教学。

通过自己的地理教学和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并且亲身教学实践,加之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对地理教学的改革体会颇深。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任务全部是在教室里完成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

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二、运用地理新理念实施新课程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目的在于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

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知识难点。

2023新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2023新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本文档旨在解读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一、标准背景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的新一代地理课程标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他们的地理认知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

二、主要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模块:1. 地球与地理环境该模块主要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构造和变动、地理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可以了解地球的物理结构和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 区域地理该模块主要介绍我国的区域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方面。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可以了解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增加对我国国土的认识和了解。

3.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该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与城市、交通与通信、农业与工业、旅游与文化等方面。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地理技能与实践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地图阅读、图表解读、地理调查和地理实践等方面。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针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球和地理环境,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3.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科学能力。

4. 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们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高中地理新课标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门涵盖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高中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标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性质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课程理念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遵循时代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三是注重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三、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全球和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力目标,即学生需要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情感目标,即学生需要形成的地理意识、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课程内容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注重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各圈层的基本特征、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其中,自然地理部分主要涉及地球的构造、气候、水文、地貌等基本要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和变化趋势;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部分则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交通、文化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

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

地理新课标内容详细解读摘要:一、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总体特点二、新课标地理课程的主要变化三、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教学建议四、新课标地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正文:一、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总体特点新课标地理课程秉承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理念,强调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课程内容结构依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同时增加了地球科学教育的要求。

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性质相近,均以自然环境内容为主。

地理1偏重从地球科学的角度选择内容,侧重自然地理要素部分。

自然地理基础偏重从自然地理的学科体系中选择内容。

二、新课标地理课程的主要变化1.知识覆盖面广:新课标地理课程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既注重考查重点知识,又适当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既考查双基,又考查各种能力。

2.知识分布合理:难中易各层次合理搭配,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

3.课程内容更新: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

三、新课标地理课程的教学建议1.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新课标地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新课标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新课标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使地理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022地理新课标解读

2022地理新课标解读

2022地理新课标解读2022地理新课标解读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本周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前两部分内容:前言和课目标,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内容总结如下:一、对地理课程性质的认识二、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认识(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六)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2022地理新课标解读2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

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

对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

对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

对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其修订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于地理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比旧版标准,本文将阐述新版标准的主要变化,并分享作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新标准的理解与体会。

修订背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3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其对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

主要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2.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3. 课程结构:新版标准将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部分为地理基础,选修部分则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

4. 课程内容:新版标准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加入了气候变化、全球性问题等新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5. 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主要变化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包括:1. 核心素养的提出:新版标准明确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 课程内容的更新:新版标准在内容上更加贴近时代,加入了更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3. 实践性要求的提高:新版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实践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

理解与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布对于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明确了新时代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一、背景介绍地理是初中学生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标下,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材进行解读,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内容。

二、教材特点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 突出实践性新课标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尤其在地理教学中更为突出。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课标地理教材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 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在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教材将地理与历史、生物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以下几点:1. 提倡探究式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导入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标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呈现地理概念和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评价和展望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通过突出实践性、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同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也为地理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然而,新课标地理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教师培训、教材衔接等问题。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加强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地理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服务。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理念(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

但是,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情况也不尽相同),学习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想找到一种现成的完全符合主体特点的学习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自身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我国古时便注重对技能的培养,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

的确,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精简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精简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精简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1. 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我国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学生及教育工作者提供权威、专业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初中生地理素养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2.1 课程理念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观念和地理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2 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3 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户外调查、观测等活动。

2.4 课程评价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课堂问答、地理观测、实验报告等。

3. 教学建议3.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地图、模型、互联网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2 注重实践教学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3 培养地理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4. 结语新课程标准为我国初中地理教育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中学生而努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这些基本理念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6条基本理念相比较,有些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有些则有性质上或者程度上的不同。

高中地理课程的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

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实践能力。
地理实验与制作
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模型制作 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
社会调查与访谈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访谈等活 动,了解社会现象和地理问题,提 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06
评价方式变革与完善
传统评价方式反思
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考试 分数
传统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导致学生过分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实际应 用。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家 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探究地域文化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等,理解地域文化的多 样性和独特性。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激发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跨学科整合思路
整合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环境。
强调跨学科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探究活动,如环保实践、城市规划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跨学科教学评价
制定跨学科的教学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定义及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定义
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包括人地 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培养要求
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 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 地理实践,提高动手操作和实地调查能力。
新知识、新技能引入
01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地理是一门探索地球表面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人文历史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程理念初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为目标。

它强调以下几点理念:1.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创新精神。

2.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目标初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自然、人文环境的构成和差异,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地图、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基本地理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要求如下:1.地球与地图: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2.中国地理: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状况;了解中国的主要产业和城市的发展状况;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等。

3.世界地理:了解世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世界的主要国家、城市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4.人文地理: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和运作方式;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和资源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

地理新课标教学评要求

地理新课标教学评要求

地理新课标教学评要求以下是地理新课标教学评要求的具体内容:一、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地理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要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地理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强调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训练,适当引入新的科研成果,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四、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地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遵循多元化、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的原则,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六、地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要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和丰富性,包括教材、教具、学具、图书资料等。

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七、地理教师素质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的关键因素,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地理新课标教学评要求旨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四、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与学五、地理探究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六、对地理教学价值追求的几点认识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什么是理念什么是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例举什么是理念《辞海》对理念的解释是:理念是哲学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

《新现代汉语词典》把“理念”注释为“观念”;《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直解为“理性概念”。

教育理念的界定定义一: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和经验的局限,鼓励突破和创新,但所获知识不够系统;后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发展。

两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因此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育的终身连续性;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给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培养和平处世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自己国家和具有国民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地理学科在体现这一理念上,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素质教育理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个性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的、主动的发展。

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理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创新更重要的在于营造一种适宜的环境)现代知识教育的理念:不把获得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而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

因此,现代教育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杨振宁:中国的教学太注重演绎,这种教育哲学是要你“在你的脑子里分清什么东西是你懂得的,什么东西是你所不懂得的;不懂的东西不要去沾它,你要沾的东西是懂的;然后来了一个老师,拉着你的手,走到一个你还不懂的领域里,一直到你完全懂了为止。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中国学者对杨振宁意见的引申:“逻辑——演绎”具有单向的、线性延伸的特性,易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局部推理的细枝末节,将逻辑推理看成是本质的东西而无暇顾及知识的本质特征和把握整体的思想,同时也造成思维环节的不协调——将认知活动局限于现有概念系统的逻辑框架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过分强调“逻辑——演绎”线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逻辑——演绎”线索强调推理的严谨和步步有据,妨碍了学生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必然造成认识方法的局限和思维的僵化。

单一的“逻辑——演绎”线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动机的激发,降低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

中国教育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教育理论工作者:被动接受知识,靠记忆和机械模仿获得与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讲授规律、原理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慧开发;让学生解决的问题过于模型化和公式化,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3.中国的教育企图用‘灌输最多的知识’的办法来使学生赶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但事实表明这种方法很愚蠢。

因为不可能用被动灌输和被动学习的方法来使学生现在和将来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更糟糕的是,这种灌输削弱了学生们的自主创造性。

吴传钧院士:过去,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教科书编得也不理想,知识零敲碎打,没有用地理学的观点和学说把有关知识串起来,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试全忘掉了。

其他科学家:我国的科学教育是有很大的缺憾的,造成这一缺憾的最大原因恐怕是我们鼓励人们的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精神还很不够,忽视了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哲学气质的熏陶。

2. 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遵循常规,以免考试时丢分。

很少做实验或根本不做实验,使有关结论的得出缺乏事实依据。

有的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来应付考试中的实验题。

4. 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5. 科学教育一直沿袭着重实用轻人文的传统,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倾向。

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工具性色彩。

李远哲:我们谈教改,不必从什么教育的大道理谈起;光是看「上学使得这么多人不快乐」这一件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非要教改不可。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两者的融合促进学生发展,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要处理好存量知识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发展,要处理好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缜密精神。

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包括: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等等。

特别要注重信息的原始来源。

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图表和简单地图等等。

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和解释信息时,探索地理事物的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

处理好存量知识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知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统带全局的核心意义把存量知识作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础发挥高效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思路的优势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

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

总之,使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在某一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显示其个性。

四、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与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对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对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具体要求:——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改变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具体建议:——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要重视发挥现有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更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

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师生的对话、讨论与释疑。

发展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将导致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鼓励尝试个体教学模式部分替代班级授课的途径。

加强对学生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旨在锻炼地理技能的机会。

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因材而施教。

——地理教学要注重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讲清知识的应用。

地理教学应把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形成学生的地理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注意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提高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

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要求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

一句话: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