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效应与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效应的分析研究与实际应用

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效应的分析研究与实际应用

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效应的分析研究与实际应用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常见的企业激励机制,近年来在中国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还能帮助企业保持竞争力。

然而,股权激励的效果往往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在长期激励方面,能否实现预期的激励效果,常常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实际的运作调整。

本文将从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效应入手,分析其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并探讨其优化路径。

一、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1.1 股权激励的定义与目的股权激励,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将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分配给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或管理人员,以此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股权激励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发展挂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他们从“为公司工作”转变为“与公司共成长”。

这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长期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业绩提升。

员工持有股权后,他们会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因为公司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有助于促使员工为公司做出更多的努力,推动企业持续增长。

1.2 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与挑战股权激励在长期效果方面的表现相较于短期效果更为复杂。

在短期内,股权激励往往能迅速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公司获得一定的业绩突破。

但是,长期激励效果却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文化的塑造、股东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

尤其是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和执行不当时,可能会引发员工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导致员工的离职或对公司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期。

因此,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持续的管理与调整,不断优化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股权激励的实际应用案例2.1 国内知名企业的股权激励实践很多国内企业在股权激励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尤其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等,均实施了较为成功的股权激励计划。

剖析公司控股股东、政府补贴与企业盈利关系研究论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剖析公司控股股东、政府补贴与企业盈利关系研究论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剖析公司控股股东、政府补贴与企业盈利关系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数据检验了控股股东持股或实际控制人性质、政府补助以及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多数年份,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修正的盈余反应系数正相关,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国有股东时,盈余信息含量更高;控股股东在某些年份确实通过政府补助影响了盈余质量,控股股东通过政府补助提高了盈余,却降低了盈余质量,用股权的激励效应解释控股股东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并不完全合适。

关键词:控股股东;政府补助;盈余质量由于我国的特殊所有权结构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天然联系,控股股东或政府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会干预企业行为。

所有权结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似乎是永远也研究不完的问题,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所有权结构与业绩之间或正或负、或U型或倒U型、或者无关的各式各样的结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探究业绩的质量。

近年来,学者们也十分热衷于研究所有权结构或大股东是如何“掏空”上市公司的(Johnson;Shleifer&Wolfezon;Fan &Wong ,2002;李增泉等;等等),很少有人研究政府的支持之手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而这个问题在我国要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

1999年,我国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占上市公司总数约55%,均值达557万元。

本文将所有权结构、政府补助与盈余质量联系起来,研究控股股东是如何通过政府补助这只手来影响盈余质量的。

国外的研究多是以发达资本市场为例,而我国的所有权结构显著不同于西方国家,比如我们的国有股及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40%左右,有3个以上控股股东的企业微乎其微,是否存在股权制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所以,在我国研究所有权安排与盈余质量的关系需要考虑中国的制度背景。

同时,国外鲜有以政府补助为视角研究盈余质量的,中国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平台。

国内的多数研究都围绕着所有权结构(股权结构)与业绩的关系,少有深入到盈余质量这个话题。

我国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ST板块“摘帽”现象的分析

我国退市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ST板块“摘帽”现象的分析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China's Delisting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cap" Phenomenon in ST Board 作者: 冯科[1];李钊[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2]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北京100026
出版物刊名: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退市制度;“摘帽”;公司绩效
摘要:文章对我国特有的ST制度以及伴生的“摘帽”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两个实
证模型。

第一个实证模型是运用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摘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
究结果表明:真正影响ST“摘帽”能否实现的因素并不是公司规模的大小和盈利能力的高低,而是宏观经济形势、控股股东的性质、非经常性损益等上市公司本身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


二个实证模型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摘帽”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虽
然“摘帽”在短期内能够增加上市公司股票的财富效应,但是这种效应的持续时间非常短
暂;“摘帽”对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也很小。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退市制度的实施效果并
不理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文献综述作者:李杨来源:《商情》2013年第34期【摘要】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的重心从分散股权结构像集中股权结构转移,公司治理解决的核心问题由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转向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是控股股东通过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

随后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还有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

当前对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上市公司的研究成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支持行为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掏空、支持行为的含义与关系、产生背景、途径及对掏空的治理方面进行综述,试图发掘掏空与支持行为背后的深层内涵,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控股股东;掏空和支持;公司治理一、控股股东对掏空或支持的选择(一)掏空与支持的逻辑关系资本市场上,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不仅有掏空行为,还有支持行为。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运用大量的数据、案例进行长期深入的探讨。

Friedman等(2003)通过推论得出控股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和支持是对称的,即控股大股东有把资源从公司转移出去的动机,也有向公司提供私人资源以保持今后剥削小股东和得到合法的分享收益的选择权的目的。

(二)控股股东选择掏空或支持考虑的因素1、公司成长性高成长性的公司一般在未来有较高的盈利能力,能够给股东带来巨额的投资回报。

因而对控股股东来说有强烈的动机支持上市公司,以期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回报。

李瑞力、廖杰(2010)认为在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方向的选择时会将公司成长性纳入考虑范围,发现公司的成长性同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正相关,成长性越高的公司,控股股东越愿意对该公司进行资金支持,以保证该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业务发展,实现控股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而上市公司成长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相关性不显著。

2、公司盈利能力通常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控股股东选择掏空或支持上市公司的依据。

侯晓红(2006)发现,当上市公司陷入短暂经营困境时,大股东愿意选择支持上市公司使其不致于破产,当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水平,或濒临破产时大股东更愿意选择掏空上市公司。

制度变迁是否改善了公司治理效应_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证据

制度变迁是否改善了公司治理效应_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证据

制度变迁是否改善了公司治理效应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证据强国令1闫 杰2[内容摘要]本文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效应及其内在机理。

运用chow 检验方法,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结构断点,发现公司治理效应的回归方程在2003 2009年全样本期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改善了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改显著改善了非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而对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有限。

研究发现,对从制度层面研究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也为制度变迁影响经济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制度变迁;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作者简介:强国令(1973 ),男,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乌鲁木齐,830012),博士。

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闫 杰(1973 ),女,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12),副教授。

研究方一、引 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低下,公众投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一直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尽管中国上市公司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实现了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但是,这些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有效运作的治理机制在中国水土不服,并未达到保护公众投资者的目的。

相反,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时常受到侵害,这主要是源于不健全的制度安排,尤其是股权分置制度安排。

中国的资本市场脱胎于中国的转型经济中,其设立的初衷是为国企融资提供服务,以帮助国企解困、脱困。

在当时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和法制环境下,股权分置制度是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的一项制度安排。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股权分置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制约资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1YJC630176);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1-335)。

本市场发展的根本制度问题。

由此,我国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主导设计的股权分置改革。

双重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以小米公司为例

双重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以小米公司为例

财经天地 »双重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以小米公司为例♦张轩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摘要/双重股权结构将公司的股票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对外部投资者和企业创始人发行,二者在投票权和表决权上相差数倍。

为丰富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相关研究,以小米公司为案例,结合股权结构、决策投票、创新分析和财务数据等内容分析该制度的治理效应,为企业治理提供参考范式。

关键词/公司治理双重股权重股权结构制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 到1898年。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企业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 开始逐渐重视并采用双重股权结构 制度。

2014年,我国优先股试点管理措施实行,改变了中国股票种类单一的状况。

2018年,香港证券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明确规定,允许赴港上市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效应评价小米公司结构,为在港上市的公司拓展了新的上市渠道,标志着我国正式从法律上允许双重股权架构上市模式,也为在美上市企业回归港股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文献综述双重股权结构将公司的股票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对外部投资者和企业创始人发行,二者在投票权和表决权上相差数倍。

双重股权结构通过公司章程形成一种契约,由社会投资者持普通股享受相关投资收益,而创始人团队则通过股权结构设计享有数倍于普通股的投票权股,从而凭借少数特殊股权获取对公司决策的绝对表决权,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作为一种集权形式,双重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和估值,但也可能由于投票权过于集中有序地发展。

2.加强对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将行为恶劣的人员列人失信名单,同时可以派相关人员时刻注意做空机构的动态,发现有问题的企业及时跟 进,加大监督力度。

(四)上市公司1.上市公司应该意识到财务欺诈 的严重后果,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信息披露,重点关注现金、收 入以及资产的披露水平.细化对并购 信息的披露,积极应对市场的检验. 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2. 在财务报告的产生过程中,上市公司应当加强监督作用,可以通过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以及充分和完备的授权、审核、监督,保证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可靠性。

董事长任期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制度背景的研究

董事长任期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制度背景的研究

董事长任期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制度背景的研究潘永明; 郭莹【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9(033)009【总页数】8页(P119-126)【关键词】董事长任期; 制度因素; 经营绩效【作者】潘永明; 郭莹【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5; F272.9一、引言经营绩效是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1]。

它主要表现在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提高经营绩效对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因为如此,有关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现有文献表明,公司规模、资产结构、治理水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因素都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均未考虑到管理者是异质性群体。

根据高层梯队理论,不同人口背景特征的管理者对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

相关文献表明,管理者人口背景特征与公司治理[3]、战略选择[4]、风险承担[5]、会计稳健性[6]、投资效率[7]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相关性。

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口背景特征会影响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8]。

在两职分离的现代企业中,研究管理者人口背景特征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掌握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驱动因素,基于此选择管理者人口背景特征这一角度做进一步研究。

自高层梯队理论提出以来,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研究管理者人口背景特征的重要性。

有文献表明,管理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任期等人口背景特征通过影响自身的经营理念、社会资源和管理行为来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战略决策,进而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9]。

然而依然存在三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董事长的人口背景特征。

一般情况下,董事长是公司真正的控制人,对公司战略决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确定了董事长的特殊地位[10]。

我国实用新型制度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1989-2015年的时间序列分析

我国实用新型制度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1989-2015年的时间序列分析
又 开 始 逐 渐 上 升 。
· 115·
晋 阳 学刊 2018年 第 4期
·经 济 学 与 法 学研 究 ·
实质 审 查 。也有 人 认为 实用 新 型制度 是 “财 富”而非 “垃 圾 ”【81,并 未 诱 发 专 利流 氓 、未 构 成 “专 利 威 慑 ”[91, 是 中国专 利 制度 的基 础和 核 d ̄dl ̄l。这 些论 点 之 所 以 截然 相 反 ,其 根 源在 于如 何 评价 实 用新 型制 度 及其 效能 。对 已有研究 归 纳 ,发 现 针对 实用新 型 审查 模式 与其质量问的定性定量实证分析 尚不多见 ,而本文 的 主要 贡献就 在 于 :利 用 1989—2015年 的相关 微 观数 据变 量 ,建构 线性 回归 模 型 ,实证 分 析实 用新 型 申请 量 和 授予 量 与作 为实 用新 型 质量 代替 变 量 的授 予率 之间 的相 关 I生。若 证成 呈正 相关 性 ,表 明现行 实用 新 型的制度具有合理性 ,有利于专利质量的提高和经 济增长 ;若呈负相关性 ,则现行实用新型制度 ,尤其 是 初 步审查 制 须做 进一 步检 视 。
明初步审查加评价报告制模 式下的实用新型质量和稳定性都较强 ,这 与已有的研 究结论不同。实用新型不宜适用创造
性实证审查 ,但可 以适 当调整实质条件设置 中的“三性”标准。
关键词:实用新型 ;初步审查 ;创造性;新颖性
中 图分 类 号 :D913.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2987(201 8)04一O11 5-07
对 于我 国实用 新 型专 利 制 度 的效 能 ,学 界存 在 着 不 同看法 :有 人认 为实 用新 型专 利催 生 了大量 “垃 圾 ”专 利 、僵尸 专利 、专 利流氓 翻,阻碍 了中 国的创 新能 力[41,他们 认 为要 么应废 止 实用 新型 专利 制度 [51,要 么 应从 根 本上重 构 实用 新型 专利 制度 [61,或实行 创造 性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来自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来自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否 采取有效 措 施 回收 欠 款 等重 大 事 项 发 表 独 立 意 见” 。这 也决定 了 以保 护公 司 利益 及 中小 股东 利益 身份 出现的独立 董 事 , 在控 制 不公 平关 联 交易 领域 不仅责任 重大 , 而且 大有 可为[ 。由此可见 , 关联 2 ] 对
督和制 约大 股 东 和 管理 层 合 谋 侵 害 中 小 股 东 的利 益 , 而保 护外 部 中小 股东 的利 益① 那 么 独立 董 从
股 东 和债 权 人 等 相 关 利 益 人 的 利 益 的 主 要 途 径 之

的模式 中 , 现代公 司 的主要 代 理 问题 已不 是 管理 者
与 外 部 股 东 之 间 的 利 益 冲 突 , 是 大 股 东 利 用 掌 握 而 的 控 制 权 谋 取 私 利 , 现 对 小 股 东 的 利 益 侵 占 。 在 实
于控股 股东和管 理层 ( 内部 控 制 人 ) 独 立 董 事 以监 的
后 提交董事 会讨论 ; 独立董 事应对上 市公司 的股 东 、
实 际控制人 及其关联 企业与 上市公 司现有或新 发生
的总额高于 3 0万元 或高于 上司公 司最近经审计 净 0
资产值的 5 %的借 款 或 其他 资金 往来 , 以及 公 司 是
易作 为 研 究对 象 , 结合 独 立 董事 所 占 比例 、 业 性 和 薪 酬 等 基本 特 征 , 察 了独 立 董 事 能 否 有效 发 挥 其 监 督 专 考
职 能 。研 究发 现 : 立 董 事 的 专业 性 对 控 股 股 东 与上 市公 司 的 关联 交 易 有 显著 的 抑 制 作 用 , 立董 事薪 酬 与 独 独

关 联 交 易 本 身 无 可 非 议 , 一 种 中 性 行 为 。然 是

制度环境与大股东侵占行为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检验

制度环境与大股东侵占行为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检验

制度环境与大股东侵占行为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检验第一篇范文制度环境与大股东侵占行为研究——基于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检验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大股东侵占行为一直备受关注。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制度环境的角度,探讨内部控制在大股东侵占行为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监管层和上市公司提供有益的参考。

制度环境与大股东侵占行为制度环境是影响大股东侵占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有效地约束大股东的行为,降低其侵占动机;另一方面,制度环境的缺陷则可能导致大股东滥用权力,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我国近年来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完善股权结构等,这些都有助于抑制大股东侵占行为。

内部控制与大股东侵占行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司运营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在内部控制健全的公司中,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实施难度较大,因其容易受到监督和制约。

反之,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则容易成为大股东侵占的目标。

因此,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发生。

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检验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内部控制在大股东侵占行为中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公司中,内部控制对大股东侵占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而在制度环境较好的公司中,内部控制的作用则相对减弱。

此外,内部控制在大股东侵占行为与制度环境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即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制度环境与大股东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论与建议本文从制度环境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大股东侵占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和内部控制均对大股东侵占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监管层和上市公司应重视制度环境建设和内部控制完善,以降低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发生。

具体建议如下:1.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监管力度;2.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3. 优化股权结构,增加中小股东的话语权,减少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发生。

制度弹性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

制度弹性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
异特征 的考 虑 , 也可 能源 于制 度这 一 契约 的不 完全性——不可 能预 见并 规 范所 有 的情 形 , 同
了一定程 度 的拓展甚 至跨 越 , 力求 反 映转 型经 济 时期 中国资本市场 的特色。
作为一个 新兴 市场 , 中国资本 市 场 的相关 法律与资本市场本身一样 一直处于不断 的发展
会进一步强化制度弹性 。转 型经济时期 的制度 变迁属性更加突 出了制度 弹性的重要 意义 。为 了更深入地认 识制 度 弹性 , 本文 以控 股 股东 利 益侵 占行为 为视 角 , 在理论 上 分析 了制 度 弹性
的影 响 , 结合 相关 实证研 究 阐释 了公 司寻求 并 和利用制度弹性 的具体方式——建 立和维 持政
和演进状 态之 中, 并且 二 者是互 相促 进 的 。这 种特征为从时 间纵 向角度衡 量和评价投 资者保 护这一制度 的发展和变迁 提供 了可 能。沈艺峰 等 (0 4 以 19 2 0 ) 9 2年 5月至 2 0 0 2年 6 施行 的 月
时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 中的委托 一 代理关 系也
制 度 弹性 与控股 股 东利 益侵 占行 为
会 计 规 范与公 司 治理
制度 弹 性 与控 股 股 东利 益 侵 占行 为
肖成 民
(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学院,上海 2 12 ) 060
【 摘 要 】 以往 文献主要 关注制度质 量这一制度 环境特征 对公 司会计 与财务行为 的 影响。文章将制度 弹性概念 引入会 计与财务分析 , 对制度弹性进行一般性描 述和来 源分 在 析 的基础上 , 以控股股 东利益侵 占行 为为例 , 阐释 了制度 弹性 对公 司行为 的影响 , 并指 出了
即为这一 被 约束 对 象 面对 的制 度 弹性 消 极 效 应 。通过对所有制度约束对象 的制度取值进 行

资本市场开放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视角

资本市场开放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视角

资本市场开放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视角资本市场开放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视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公司治理在国际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资本市场开放的背后,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为发展和壮大企业提供更多机遇。

本文将从资本市场开放的视角,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首先,我们定位股权质押的概念。

股权质押是指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作为抵押物借入资金的行为。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将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作为质押物,获取资金进行其他投资或经营活动。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一种可行的融资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资本市场开放的环境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能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公司治理效应。

第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公司信息更加丰富、透明,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监督公司经营情况。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使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清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第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能够增加公司治理的责任感。

控股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对公司的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

通过股权质押融资,控股股东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因此更有动力保持公司的稳定发展,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第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规范性。

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公司的法律和规章更加完善,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

股权质押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控股股东的权益和义务,规范其行为。

例如,债权人在质押合同中可以约定控股股东不得以质押股权为抵押,进行非法融资等行为,这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规范性。

然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存在违约风险,可能导致股权流转异常或公司破产等情况。

其次,股权质押可能带来利益冲突,控股股东对公司资源的非法占有可能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为减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带来的风险,应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以京东集团为例

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以京东集团为例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科技型企业应运而生。

而互联网科技型企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前期资金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企业在保持资产负债率一定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股权融资,而过度的股权融资极易导致股权稀释带来控制权争夺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有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选择采用双重股权结构这一制度设计在海外上市,造成我国流失大量优质企业,比如阿里巴巴、百度就是典型代表。

此外,在2018年4月24日,香港证券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第一百一十九次修订当中明确规定,将容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赴港上市,这标志着双重股权结构制度首次被我国所接纳,下一步将是我国大陆地区考虑是否引入该股权制度的问题。

根据当前双重股权结构的发展态势,以及企业对该制度的需求性,笔者认为研究该制度对公司治理的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首先对双重股权结构的概念及适用特征进行界定,再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机制,并从管理者个人特征、企业特征、行业特征以及企业属地制度进行分析。

再者,通过结合京东集团这一案例公司,详细分析双重股权结构对京东集团的治理效应。

通过对案例公司进行介绍,并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双重股权结构下京东宣告构建物流子集团的股票市场反应,同时结合双重股权结构下京东的财务业绩成果,分析双重股权结构对京东的治理成效和及存在的潜在与客观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此外,将双重股权结构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热点话题相结合,思考该制度对国企混改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最后,本文对上述研究和分析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一方面希望使读者能够更清晰与客观的看待该双重股权结构制度,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即将采用该制度上市的企业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双重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控制权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ra, Internet technology companies have emerged.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such as Internet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 is indispensable and requires a large amount of investment from the previous period. This makes it necessary for the company to conduct equity financing while maintaining a certain asset-liability ratio, and excessive equity financing can easily lead to equity. Dilution brings the issue of control con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many Internet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China have chosen to adopt the dual-equity structure system to design overseas listings,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enterprises in China, such as Alibaba, Baidu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In addition, on April 24, 2018,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s Article 119 Amendment to the Main Board Listing Rules clearly stipulates that companies with different voting rights structures will be allowed to go public in Hong Kong, which marks a dual sharehold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ructural system has been accepted by China. The next step will be to consider whether to introduce the equity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ual equity structure and the demand for the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he syste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applica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equity structure, and then comb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basi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dual ownership structur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effects, and analyzes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rs,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territorial systems. Furthermore, by combining the case company of Jingdong Group,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the dual equity structure on Jingdong Group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se company, and using the event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of Jingdong Annou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stics sub-group under the dual-equity structure, and combining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sults of Jingdong under the dual-equity structure,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dual-equity structure on JD's governance and potential and objective risks exist, then propos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or risks. In addition, the dual shareholding structure is combined with the hot topic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mixed ownership reform inenterprise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forecasts the abo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one hand, it hopes to enable readers to view the dual equity structure system more clearly and obj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opes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that will adopt the system. reference.Key Words: Dual-class share struc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tro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 I V 1 绪论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2)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2.1 研究思路 (3)1.2.2 研究方法 (5)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5)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6)2.1 双重股权结构的基本概念 (6)2.1.1 双重股权结构的界定 (6)2.1.2 双重股权结构的适用特征 (6)2.2 双重股权结构的相关理论 (8)2.2.1 委托代理理论 (8)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9)2.2.3 生命周期理论 (9)2.3 双重股权结构相关文献综述 (10)2.3.1 国内研究综述 (10)2.3.2 国外研究综述 (12)2.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5)3 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机制 (16)3.1 管理者个人特征 (16)3.2 企业特征 (17)3.3 行业特征 (18)3.4 企业属地制度 (18)4 双重股权结构下的京东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20)4.1 案例介绍 (20)4.1.2 上市背景及融资经历 (21)4.1.3 上市前后股权结构对比 (22)4.2 京东董事会及管理层介绍 (25)4.2.1 董事会构成 (25)4.2.2 管理层介绍 (26)4.3 双重股权结构下京东构建物流子集团的股票市场反应 (27)4.3.1 双重股权结构推进物流体系搭建 (27)4.3.2 事件日及事件窗口的选取 (28)4.3.3 超额收益率及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29)4.3.4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稳健性检验 (33)4.4 双重股权结构下京东的业绩分析 (34)4.4.1 偿债能力分析 (34)4.4.2 盈利能力分析 (36)4.4.3 发展能力分析 (37)4.5 双重股权结构制度对京东的治理成效 (38)4.5.1 保障刘强东团队绝对控制权 (38)4.5.2 预防公司被恶意收购 (39)4.5.3 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水平 (40)4.5.4 保障公司稳定长期发展 (40)4.6 双重股权结构对京东带来的潜在与客观风险 (41)4.6.1 损害A类普通股股东的利益 (41)4.6.2 提高了管理者滥用职权的机会 (42)4.6.3 增加代理成本 (42)4.6.4 将个人形象与企业声誉绑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42)4.7 双重股权结构下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的对策建议 (43)4.7.1 限制分类表决权及完善救济制度 (43)4.7.2 强化内外部监督体系 (44)4.7.3 加强并规范信息披露与契约精神 (44)4.7.4 去“刘强东”化 (45)5 双重股权结构对我国国企混改的启示 (46)5.1 国企混改现状分析 (46)5.2 国企混改存在的主要难题 (46)5.3 双重股权结构在国企混改中可行性分析 (47)5.3.2 法律制定 (48)5.3.3 监督机制 (48)6 结论与展望 (50)6.1 结论 (50)6.1.1 双重股权结构制度本身存在利弊 (50)6.1.2 有效的影响机制能够完善双重股权结构的弊端 (50)6.1.3 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更注重长远发展 (50)6.2 展望 (51)参考文献 (52)致谢 (55)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双重股权结构制度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98年。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壮大,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薪酬和激励手段。

股权激励强调员工、企业和股东的利益共享,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方式。

股权激励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和责任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践中,股权激励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和监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其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着不合理性,导致影响激励效果;最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相对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优化和改进其制度设计。

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进行深入探究,分析股权激励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员工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探索股权激励的合理制度设计,为相关公司和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分析其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员工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和不足。

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和制度规定。

2、探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组成和设计要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分析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不足,深入探究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和影响机制。

4、对比国内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其差异和共性。

5、提出优化和改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有价值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报告、学位论文等,了解国内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际运作的情况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对其制度设计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分析。

3、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对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中小企业、股东和员工进行调查,了解其对股权激励制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债务融资中政府行为与大股东支持行为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债务融资中政府行为与大股东支持行为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降低了债务契约的履约成本, 从而导致具有“ 政治关系” 的企业在缺乏保护债权人的法律环境下仍能够获得银行长期贷款的支持 ; , 相反 在市
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虽然政府已经放松了对企业与银行的控制 , 由于缺乏完善的司法体系来保护债权 ^ 但 的利益, 企业却很难获得银行的
长期贷款。 E 综 所述 , 在司法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现阶段制度环境下, 与公有产权相伴的“ 政府关系” 可以降低贷款 人 对借款 人事后违约的预
延迟股权融资特性的可转换债券, 不得已才是债务, 而且首选短期债务 , 长期借款位居最后。 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说, 国内对于债务融资现象的研
究却并不多见。 并且, 睐 看 , 从 目前对债务融资的研究有两个特点: —是对 匕 市公司融 顷序和结构的研究运用 比较分析或问卷调查的方 式较多, 实证分析 比较少; 二是用西方的某种理论对选择融资结构的因素进行解释的比皎多, 而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关键 词 : 务 融 资 政府 行 为 大 股 东 支持 行 为 债


引言
融资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 也是财务研究的热点,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兴趣。 在对 匕 市公司融资活动( 如图1的研究 中, ) 我国学者主
要集中在股权融资研究方面, 目—般都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研究: 而 . 对融资成本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研究以及剖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的盈余管理动机。 虽然路线不同, 但研究者普遍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特别偏好 , 表现为首选配股或增发 ; 如果不能如愿 , 则改为具有
同时研贫. 的则比较少, 分析 尤其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够, 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

混改背景下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混改背景下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混改背景下股权激励效应研究作者:李红娟来源:《产权导刊》2021年第02期[摘要]国企混改在进入攻坚阶段以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如何有效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

建立差异化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创新力,保持企业稳定发展。

深圳对于国有企业的激励制度改革一直都是勇于先行先试的,围绕企业资本功能属性,持续探索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目标的股票期权长效激励和员工持股报酬制度的建立,创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一些突出的效应。

本文对深圳国企建立股权激励案例进行剖析,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企混改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案例分析国企实施长期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在企業和员工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固的发展战略关系,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形成企业员工的向心凝聚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我国自2013年实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在央企子企业中,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70%,中长期激励机制探索有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地方也通过各种模式创新,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了一些较为典型的改革案例。

1 深圳企业股权激励实践总体概况和制度基础1.1 总体概况股权激励制度起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

从1998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及年度报酬等信息。

深圳是国内较早运用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改善企业运营和提高企业收益的地区。

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公司,万科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报酬制度的改革使得股权激励制度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深圳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和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建立在企业股权改制的基础之上。

从2003年开始,结合政策优惠整体上进行推进,员工持股和股权收购的方式在当时较为常见。

经济学--公司接管中基于控制权收益的控股股东行为分析

经济学--公司接管中基于控制权收益的控股股东行为分析

收稿日期:2005-04-30作者简介:屠巧平(1965-),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大学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与运用;张彩玉(1965-),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

公司接管中基于控制权收益的控股股东行为分析屠巧平1,2,张彩玉2(1.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2.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关于公司接管动因的研究文献表明,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是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在市场制度缺陷较大和法律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单位成本降低,控制权收益发生率提高;结果导致追求股东收益最大化的并购行为被扭曲,低效率的并购频繁发生。

因此,规范和制衡控股股东行为应从市场制度缺陷入手,从相应的法律制度规则设立入手。

关键词:控制权;控股股东;控制权收益;并购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5)06-0094-03!"#$%&’()*)+,-+%./+’’*%01"&/#"+’2#/ˊ)3#"&4*+/3&)#2+%-+%./+’3#%#,*.)*%-+/5+/&.#!&6#+4#/TU Qiao -ping 1,2ZHANG Cai -yu 2(1.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2.School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Abstract :The literature on motives of takeover has showed that shared benefits and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is main motive of large shareholders.In the countries with greater shortcoming of market system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the unit cost of acquiring control benefits reduces and the occurring rate of con-trol benefits rises.It eventually causes that takeover behavior of pursuing maximizing shareholders ,wealth is twisted and inefficacious takeover frequently take place.Therefore ,standardizing and balancing con-trolling shareholderˊs behavior should start from reducing the deficency of market system and from establis-hing corresponding legal system.Key words :control righ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control benefits ;takeover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且高度集中,导致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相互交织。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应评价与指数分析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应评价与指数分析

★★★文档资源★★★摘要: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治理改革的焦点。

从分析影响控股股东收益结构的因素出发,从上市公司独立性、股东大会有效性、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关联交易状况4个方面采用12个指标构建控股股东行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展开评价。

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应指数偏低,其行为具有引发较强负外部效应的倾向,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强化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收益,激励其实施隧道行为。

只有通过一系列旨在增加控股股东攫取私人收益成本的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激发正外部效应。

关键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应;评价;指数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agency problem betwee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medium & small shareholde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 in listed companies.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fit structures, this *****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in four aspects of the independency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validity of shareholdes conference, the protection for medium & small sharehold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condition of affiliated business using 12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behaviors, taking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dex of behaviors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 China is low and their behaviors bring strong negative externality. The root of this is that the controlling profit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the“tunnel behaviours” have been inspirited to actualize under the curr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 It can be restrained only by constructing a series of systems to increase the cost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private profits”.Key words:listed company;controlling shareholder;behavior effect;evaluating;index1 引言随着控股股东向企业专用性资源投入的增加,越来越面临着更大的企业特定风险,即中小股东无须承担的成本,但这种专用性的风险并没有成为所有权集中的障碍,Demsetz和Lehn研究了美国500家大公司的所有权集中情况,发现企业特定风险越大所有权就越集中[1],促使投资者成为控股股东的原因在于可以凭借其控制权支配公司资源而获取潜在收益,即控制收益。

股东失权制度研究

股东失权制度研究

股东失权制度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2二、股东失权制度概述.......................................21.定义与概念..............................................32.股东失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4三、股东失权的类型.........................................51.股东权利受限............................................62.股东资格丧失............................................7四、股东失权的原因分析.....................................91.公司治理角度...........................................102.法律法规角度...........................................113.股东自身角度...........................................12五、股东失权制度的法律效应................................141.对公司的影响...........................................152.对股东的影响...........................................16六、股东失权制度的完善建议................................171.健全公司治理结构.......................................18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93.强化股东权益保护意识...................................19七、国内外股东失权制度的比较研究..........................201.国内外股东失权制度的差异...............................222.国内外股东失权制度的借鉴与启示.........................23八、案例分析..............................................241.典型案例分析...........................................252.案例分析中的启示与反思.................................26九、结论与展望............................................27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股东失权制度,探讨其理论基础、法律实践及发展趋势。

控股股东代理的激励与侵占效应分析

控股股东代理的激励与侵占效应分析

V ( X) | V X ( X) |
= 0 = 0
2 投资决策
投资价值目标决定了投资政策的选择 ,基于股东价值最 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将会导致不同的投资政策选择 。为 了分析控股股东代理对投融资政策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我们 计算了基于不同价值目标的投资期权价值 。根据标准的实 物期权方法 ,投资期权价值须满足下面的微分方程 :
0 引言
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发达还是新兴证券市场上 的企业 ,都存在着股权集中的现象 对控股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17154 %
[1 ,2 ]
励效应 ,且随着两者分离程度的增加 , 公司绩效下降 [8 ] 。王 化成等则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关系入手 ,使用 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控股股东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 认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 ,而 且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 [9 ] ,该研究也在一定程 度上证明了控股股东的侵占效应 。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文献中关于控股股东的研 究多为实证分析或定性研究 ,理论方面还较为缺乏精确的定 量研究 。而且 , 股东之间 、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多表现 为对投资项目期权价值的不同认识 、 投资时机的不同选择等 方面 。基于上述考虑 ,本文尝试通过建立企业的实物期权投 资模型 ,分析控股股东价值侵占对企业投资决策及企业价值 的影响 ,以此解析控股股东的激励和侵占效应 。文章具体的 结构安排如下 : 第一节用模型分析无负债及负债情况下控股 股东侵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第二节探讨存在控股股东侵 占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 ,并分别讨论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及基于股东价值最大化下投资决策的不同 。第三节进行数 值模拟 ,具体分析控股股东的激励和侵占效应 。第四节为全 文结论 。 。而且即使是美国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效应与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研究
控股股东支持行为是近年来公司金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在最初的相关研究框架下,控股股东支持(propping)是指弱法律保护环境下控股股东为帮助上市公司应对不利的经济冲击向其输送利益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业绩避免其违约、退市或破产,由于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方向相反,因此也被称为负掏空(negative tunneling)。

但是,国外文献主要依赖于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环境与制度的先验分类,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内学者基于制度层面系统地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的考察也还比较薄弱。

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环境与证券市场实践为我们从制度矩阵视角系统地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支持行为提供了天然的场景。

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接着,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既为论文创新方向的突破奠定了文献基础,同时也为本
文实证研究主要变量的测度方法、实证检验模型及控制变量的合理选择找到了研究依据。

其次,从现代公司契约理论、控股股东行为理论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等方面夯实了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沿着Berle和Means开创的LLSV发展的研究主线,分析了现代公司代理问题的研究范式与内容的演化。

此外,对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发审制度、ST制度等进行了总结,这为后面的研
究作了制度背景铺垫。

这些制度安排使得上市资格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壳”资源,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与“一股独大”的特征正是控股股东各种行为得以存在的客观条件。

然后,在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近年的数据为基础,按照“制度—行为”的逻辑主线,运用单变量检验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变量交互效应检验模型及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等多种计量模型与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大制度分析框架论证了政治制度对控股股东支持行为有外部干预效应、证券市场制度对控股股东支持行为有机会主义效应及企业制度对控股股东支持行为有内部寻租效应,证明了企业集团形式有外部制度的替代效果与内部资本的配置作用。

本文侧重于“制度影响行为”的效应分析,研究结论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如下:从理论上分析政府作用的两种观点——发展观和政治观出发,实证结果证实了控股股东支持行为中存在政府干预效应。

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控股股东产权性质下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冗员率与上市公司的中央国有控股股东支持的正相关不显著,GDP、金融市场变量与上市公司的民营控股股东支持的相关性不显著,而所有解释变量与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控股股东支持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由于公司控股股东在股权再融资中有巨大的潜在利益,因此,控股股东有支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正是基于获得再融资机会的考虑,所以支持性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支持。

实证结果证实了控股股东的“支持性盈余管理”假说和“机会主义支持”假说。

为避免失去上市资格以及防止集团内财务危机的扩散,控股股东有支持财务困境公司脱困的激励。

实证研究表明,ST状态与控股股东支持性资产重组频率显著正相关,并且与资产收购、资产剥离、资产转换与债务重组显著正相关;由于控股股东“保壳”动机的存在,集团控股股东能够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内ST 公司进行支持帮助其脱困,因此企业集团具有盈余溢出效应。

上市公司经理游说能力影响控股股东支持行为。

本文从经理在企业服务的时间、任总经理的时间和担任集团或控股股东单位职务情况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经理游说能力指数,实证结果表明,经理游说能力的相对指数值越大,则经理的游说能力相对于其他成员公司的经理越强,从而对集团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和资源配置影响越大。

集团控股股东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支持成员企业的创新研发。

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企业集团在创新中的制度替代与组织作用这一现实出发,实证研究发现,集团控制型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而对外部股权融资不敏感;在受到现金流约束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为成员企业获得更多的财务资源起到基础制度作用;集团内上市公司R&D投入随着所获取的内部资金的增加而增加,集团控股股东对成员企业的资金支持会随着所有权的上升而增加。

最后,本文指出新兴市场的政府干预应注重解决分配公平问题和缔约自由,同时要注意防范上市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对控股股东支持的路径依赖与内部资本市场的搭便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