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煤炭高等院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煤炭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 以, 煤炭 高校必须 大力 培养科
技创新人才 。本文仅结合我校实际就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技 创新型人才培养 问题 作初步的探讨 。
一
手 能力、独 立思考意识和 自主 创新 精神。
人才培养观念转变的实现主要通过对学生辅导员、班主 任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人才 培养教育观 念转变的重要性 。
二 、提 高 课 堂 理论 教 学效 果
1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生产 实践的需要相符合 .
要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用反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 时代变化的新信息来不断更新其
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媒介, 编写体现新知识、新
技术 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教材是提高理论教学和创
要教学生 “ 学会 ”, 而且要教学生 “ 会学”、 “ 会用 ”、 “ 会 创新 ”, 并提倡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知识交流 的互动性。现仅就
中 现代黼 蒙 国 备
充分重视校企人才的联 合培养 ,积极与各省煤 田地质局 、煤
炭生产企业 、工程地质勘查和研究单位建立战略人才联合培 养计划。 目前 已和青海煤 旺l ) 地质局、四川煤 田地质局 、重庆 地质矿 产研 究院 、北京吴华 能源集团、北京设计研 究院、北 京城建 勘测设计研 究院等数十 家企事业单位 建立 了学生实 习、社会实践、人才联合培养 的伙伴关系。在具体的培养环 节上主要采用请进来一 出去的办法, “ 送 请进 来”主要是根
新人才培养 的保障。中国矿业大学积 极组织老师编 写煤炭工
则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扮演着 “ 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 ”的角
色 。这种教育 思想 的优点是有利于老师科学知识 的传授和 教 学 目标的完成,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是教学过程 中主体地位 的认识,不利 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创新意识、
地质工程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培养计划地质工程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质工程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学、水文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解决地球环境问题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培养计划。
一、基础课程地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
因此,在培养计划中,我们将重点安排基础课程的学习,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相关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地质工程学科的整体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岩土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地震工程学、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等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解决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安排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践能力培养地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培养计划中,我们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课程、实习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跨学科交叉培养地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在培养计划中,我们将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的课程,如地质工程与环境科学、地质工程与建筑工程等相关课程。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五、职业素养培养地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培养计划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专业伦理课程、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终身学习和发展地质工程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
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2篇)
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壳和地下岩石的工程性质和变形规律。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地质工程人才,以满足我国地质工程事业的发展需求。
本文以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例,介绍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坚实的地质和岩土力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地质工程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研人才;3. 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的工作环境中胜任各类地质工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方案1. 专业学科基础教育: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和岩土力学理论基础,掌握地球科学、地质工程学、地球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和工程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地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
3.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4. 综合素质教育: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阶段。
1. 基础课程阶段:地球科学基础、地质学、岩石与岩土力学、地球物理学、数学、物理等。
2. 专业核心课程阶段:地质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下水工程、地震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等。
地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
地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一、引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与世界融合度日益提高,如何培养21世纪地质工程学科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怎样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与国际接轨,又保持我国特色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综观国内高等学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大同小异,即在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相似,一些院校根据自己的传统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突出自己的特色。
但他们对市场需要、国家经济转轨、学生就业前景等分析不够,往往造成学生分配难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
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及借鉴国外高校地质工程培养模式经验,提出一种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1.国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的高校中,往往不区分“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这二者皆是同一个词“Geotechnical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
他们将“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设置在土木工程大学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学下设置“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专业。
他们在加强基础学科教学(如数、理、地质、环境、人文、工程、计算机、管理等)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和创新思维空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工程、经营工作中去。
这样学生不仅可学到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解决复杂问题和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社交能力和人文修养也得到较大提高。
这种素质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尽快融人社会,适应工作,不使国家高昂的培养费浪费掉。
美国1987年就开始实施《科技中心计划》,这个科技中心是由多个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中心,由国家基金会长期稳定资助,其宗旨是能将科技、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为一体。
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日益严峻的国内资源与环境问题和愈演愈烈的全球资源竞争对地学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地学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一方面培养善于开发利用资源的卓越地质工程师,保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地学、经济学与战略思维能力相复合的三角课程体系,借助国际合作办学、产学合作教育,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经济意识与战略思维能力的卓越地质经济师,保护资源与环境,确保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资源竞争;地质工程师;地质经济师当前地质工作主要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它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为了获得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必须加紧谋划,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加快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把培养卓越地质工程师和卓越地质经济师作为地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灵魂。
一、对我国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为从容应对全球资源竞争,确保国家资源安全,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地学创新人才?1快实施“卓越地质工程师”计划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体系最为完备、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思想;21世纪以来,又专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领袖素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推进欧洲一体化以后,欧盟各国高校强化了与工业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协作、学生交流等方式推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在日本、韩国和印度,高校把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
环顾世界,虽然各国的工程教育各具特色,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强调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拓展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工程师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加强工科学生领导力培训,培养其在世界工程科技方面的引领能力。
当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或初期,仍然为经济的发展付出较高的资源代价,中国的地质工程师任重而道远。
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工程地质勘查是土木工程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评价,是土木工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要想保证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有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地质勘查人才队伍。
为此,对工程地质勘查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2.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3. 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能力的人才。
三、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1. 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2.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3.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实践能力;4. 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实践应用;5. 强调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塑造全面发展的工程地质专业人才。
四、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1. 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工程地质勘查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入学习地质学、地质工程学、岩土力学、地质勘查方法论、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 实践能力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应参与相关实验室实践和专业实训,掌握常用的勘查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常见的勘查方法和技术,熟悉勘查现场的流程和要求,并参与实际工程地质勘查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3. 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应具备现代勘查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使用矿山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岩土采样分析、地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工程地质勘查中独立开展勘查工作。
4. 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并具有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方案1. 建立健全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地质学、岩土力学、地质工程学、勘查方法与技术等基础课程,以及实验室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学生:1.具有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具有创新和交流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研究和工作环境;4.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2. 培养课程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课程包括以下内容:2.1 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基础•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岩石力学2.2 专业课程•地下水工程•公路与城市地下工程•矿山与矿井工程•工程地质学•储层工程2.3 实践教学•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论文3. 培养模式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1 学科交叉型学科交叉型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地质学、工程力学、水文学、环境学、计算机科学、测绘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中,选择适量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3.2 产学研型产学研型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参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地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从而培养具有职业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3.3 国际化型国际化型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掌握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外语、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地质工程实践和理论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4. 培养过程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4.1 基础阶段基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等基础课程,打好地质工程学科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4.2 专业阶段专业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地下水工程、公路与城市地下工程、矿山与矿井工程、工程地质学、储层工程等专业课程,熟悉地质工程实践和理论。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方案
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涉及地球结构、地下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质工程人才。
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针对当前地质工程行业发展需求,提出合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案,以期为地质工程行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程实践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扎实化。
2. 专业课程:包括《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岩土材料力学》、《隧道工程地质》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地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实习实训:将实习实训纳入课程设置中,包括地质勘探实习、地质灾害防治实习、岩土工程实习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实训1. 实习基地:建立多个地质工程实习基地,包括地质灾害观测站、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和条件。
2. 实习内容: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实际工作,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实习评价: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顶岗实习1. 顶岗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包括参与地质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参与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工作、参与岩土工程设计和监理等实际工程实践。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地质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地球科学、工程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专业。
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地质资源的勘查、评价、开发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本文将从学科基础介绍、核心课程设置、实践技能培养、专业方向选择、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详细介绍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
一、学科基础介绍地质工程专业建立在地球科学的基础之上,涵盖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生将首先接触到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课程设置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地质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要课程包括地质工程学、岩石力学、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质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数据处理与解释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地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实践技能培养实践技能培养是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参加各种地质实习、地质勘查实验和工程实践项目,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将提供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和实践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地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操作。
四、专业方向选择地质工程专业通常设有多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如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岩土工程、环境地质工程、水文地质工程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这些专业方向旨在满足社会对地质工程领域不同方面的人才需求。
五、跨学科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的地质工程问题。
因此,地质工程专业注重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如环境科学、资源管理、土木工程等。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有效的培养专业的地质人才成为地质行业的一大关键。
本文在对当下我国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又专门对其成长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几点发培养策略,以前能够推动地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地质;专业人才;培养1地质人才培养目标(一)知识。
地质工程专业以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钻掘工程、岩土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指导,以地质工程勘探、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固体矿产资源勘探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为工作重点。
(二)能力。
能力是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创新型实践能力是其重要体现,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在实践教学环节展开创新型改革,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科研实践平台和实践教育中心,完善地质工程专业实践培养机制,营造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素质。
素质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灵魂。
培养创新型素质,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创新,敢于质疑。
其次是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
再次是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要有创造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风。
2地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2.1人才队伍结构不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分离,基础地质调查只有中央投入,地方财政投入极少,中央直属队伍任务非常繁重,属地化地勘队伍又大量闲置,造成地勘队伍结构趋同化、能力减弱化、资质大众化、专业分散化、特色普通化、能力虚弱化,原来分工明确的区调、测绘、普查、勘探、物探、化探、水文、工程等专业队伍都已变成门类齐全的专业小分队,在矿产勘查、中央投入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形成恶性竞争,难以发挥特色专业优势,造成了地质调查质量的严重下滑。
目前近2/3的地质勘查队伍将面临转型,但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地质、生态地质等新领域又缺乏专门的队伍和人才,缺少转型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地质工程是一门关于地球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通过工程手段对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和利用。
因此,地质工程专业对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份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以期更好地促进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
1. 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质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能够开展地质与工程学的交叉研究和应用。
其次,学生要具备出色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能够在新时代下积极创新和贡献自己的智慧。
最后,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2. 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及英语和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后面的地质和工程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勘察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和水文地质等一系列与地质和工程相关的课程。
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地质与工程交叉的载体。
选修课程包括相关的地学课程、工程课程、环境课程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修相应的课程,增强个人能力和素养。
3. 实践环节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生还要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首先,学生要进行地质和工程实践,了解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的过程。
其次,学生要参加实习和实验,深入了解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工作环境。
最后,学生还要进行论文和项目研究,为毕业论文和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4. 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良好的实验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验室和工程示范基地,包括高清数码地形测绘靶场、岩土工程力学试验室、工程勘察实验室、地质环境与灾害模拟实验室、水文地质实验室等。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扎实的地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出色的地质调查和分析能力。
2. 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独立或协作完成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各项工作。
3. 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4. 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科学道德修养,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培养方案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创新训练、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
1. 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地质学、地质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下水工程、环境地质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此外,还应设置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以及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地质勘察实习、地质灾害调查实习、岩土工程实习、地下水勘察实习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实际项目,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际项目处理能力。
3. 创新训练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训练主要包括科研训练、实习训练和工程设计等。
通过创新训练,学生能够接触到较复杂的地质工程项目,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综合实习地质工程专业的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地下水工程、环境地质等实际项目的综合实习。
通过综合实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实际项目要求,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项目处理能力。
5. 毕业设计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包括地质工程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际项目的设计与研究。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独立完成与地质工程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际项目的设计与研究,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地质工程专业是一个集地质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地质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详细介绍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
一、学科基础知识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
因此,培养计划首先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地质学、岩石力学、土力学等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地质学原理、地质工程勘查技术、地质工程设计方法等核心课程,以形成完整的地质工程知识体系。
二、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是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方式,进行地质勘查、地质工程设计、岩土工程分析等方面的实践训练。
这些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从事地质工程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地质工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参与地质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等全过程,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综合素质提升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培养计划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
五、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学生还需学习科研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相关教学单位负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国家政策调整或市场需求变化,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质工程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满足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制定本地质工程培养方案。
4.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质量保障与监控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培养方案的实施。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等。
2.专业基础课:地质学、力学、土木工程、测量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学等。
3.专业核心课: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基础工程、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等。
2.能力要求
具备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具备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质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应用与发展。
首先,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在传统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主要接受地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
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地质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跨学科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地质专业课程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以加强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其次,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地质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地质学科中,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室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实践项目,如地质与工程结合的勘探项目、地质与环境结合的污染治理项目等,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此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加强实践与实习环节的设计。
在传统的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践和实习主要是在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领域进行。
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地质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广泛的实践经验。
因此,我们可以将实践与实习环节设置在其他学科的实验室、企业等环境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在新工科背景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开展跨学科实践项目以及加强实践与实习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出更具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地质专业人才。
这将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推动地质学科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地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浅谈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经验与启示
浅谈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经验与启示一、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内涵与时代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性思维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首次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地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同行有较大差距。
地学领域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地球和自然资源,而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欲望生来具有、与日俱增。
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既需要基础理论创新,也需要针对具体地质对象的认识创新。
二、探索多样化的育人模式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育人模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
当今地质行业正遭遇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困难的新常态,针对新时代、新形势对地学人才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我校在地学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育人模式探索。
1. 分级导师制育人模式针对各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培养计划实施阶段和教育教学规律,我院分别实施了低年级班级导师制和高年级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在地科学院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和制度被坚持实施。
大学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主,专业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对于专业导向不做要求。
这一阶段同一专业的课程都是相同的,专业选修课程较少,学生对未来的专业方向认识尚不明确,因此,适合实施班级导师制。
地质工程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地质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具备从事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等工作能力;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地质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4.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跨学科、跨行业的工作环境。
二、培养规格1. 学制:四年制本科2. 学分:150学分3.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三、课程体系地质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36学分)1.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2学分2. 外国语课程:12学分3. 计算机基础课程:6学分4. 体育课程:6学分(二)专业基础课程(48学分)1. 地质学基础课程:12学分2. 工程力学课程:12学分3.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12学分4.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12学分(三)专业核心课程(48学分)1. 地质工程勘察课程:12学分2. 地质工程设计课程:12学分3. 地质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12学分4. 地质灾害防治课程:12学分(四)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1. 矿山地质课程:6学分2. 环境地质课程:6学分3. 地质工程CAD/CAM课程:6学分四、实践教学环节1. 实验教学:30学分2. 课程设计:15学分3. 毕业设计:20学分4. 生产实习:20学分五、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设计、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培养模式1. 产学研结合:与地质工程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研究等机会。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本文总结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探索了地方性综合大学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学科建设;地方性综合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科从“211工程”建设之初就被明确列为重点建设学科,经过“九五”、“十五”不断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一、策划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提升科研水平重视科学研究是地质学系的传统,也是支撑地质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既是对学科综合实力的检验,也是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更是重大成果形成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地质学系坚持面向学科前沿,通过解决国家级重大科研难题,地质学系的科研规模和研究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1992年,张国伟教授联合全国15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150多名专家学者,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五”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的研究,力图通过解剖秦岭大陆造山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基础理论。
研究工作取得突出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当年空缺,二等奖中仅此一项地学研究成果)。
舒德干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次揭示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全貌轮廓,并在后口动物谱系的起源、脊椎动物和棘皮动物等重要门类的实证研究和演化探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先后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11篇论文,获得了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高山特聘教授承担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其动力学、壳幔交换作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新的系统解剖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上。
刘池阳教授于2003年获得国家“973”项目立项,提出了“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的思想,这是国内地质、矿产类高校第一次在能源、资源领域独立主持的国家“973”项目。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球物理等领域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地球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 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地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归纳分析、判断推理和组织管理能力;2. 具备较强的野外勘探实地实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3. 具备较强的模拟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问题解决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备较强的辅助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培养方案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了以下基础课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动力学、地质环境工程、地球资源勘查与开发、岩土工程、地震工程、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调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化学、岩土材料力学等。
2. 专业实践教学项目(1)实地勘探实习:通过实地勘探实习,培养学生实地作业能力,培养学生的野外作业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通过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模拟计算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解决和开发应用能力。
(4)综合实践项目:开设地质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社会实践环节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专业实践岗位培训设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开发与利用、地质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等专业实践岗位,并在校外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2018-12-17T15:34:00.7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肖宏伟
[导读]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西省地质矿产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有效的培养专业的地质人才成为地质行业的一大关键。
本文在对当下我国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又专门对其成长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几点发培养策略,以前能够推动地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地质;专业人才;培养
1地质人才培养目标
(一)知识。
地质工程专业以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钻掘工程、岩土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指导,以地质工程勘探、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固体矿产资源勘探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为工作重点。
(二)能力。
能力是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创新型实践能力是其重要体现,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在实践教学环节展开创新型改革,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科研实践平台和实践教育中心,完善地质工程专业实践培养机制,营造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素质。
素质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灵魂。
培养创新型素质,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创新,敢于质疑。
其次是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
再次是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要有创造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风。
2地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2.1人才队伍结构不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分离,基础地质调查只有中央投入,地方财政投入极少,中央直属队伍任务非常繁重,属地化地勘队伍又大量闲置,造成地勘队伍结构趋同化、能力减弱化、资质大众化、专业分散化、特色普通化、能力虚弱化,原来分工明确的区调、测绘、普查、勘探、物探、化探、水文、工程等专业队伍都已变成门类齐全的专业小分队,在矿产勘查、中央投入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形成恶性竞争,难以发挥特色专业优势,造成了地质调查质量的严重下滑。
目前近2/3的地质勘查队伍将面临转型,但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地质、生态地质等新领域又缺乏专门的队伍和人才,缺少转型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2.2人才培养环境存在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地质技术,在调查了解中我国地质工作中的技术更替不及时,技术标准不规范,对于我国地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不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第二个方面是国家尚未建设许多重点地址项目和重大地质科技攻关项目,不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挑战和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第三个方面就是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人才往往从事市场地质项目而忽视国家地质项目,国家地质项目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高,项目难度大但是所获得的工资低,而市场地质项目则与之相反,对于专业人才要求较低,项目难度小,但是所获得的工资高。
3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数字化地质填图实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地质行业的一些传统纸质报告和图件已经转变为数字化的图件和报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调整了野外教学方式,使用GPS等高新技术,使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信息化;在填图过程中,建立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以适应国家对城市地质建设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构建并完善地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提高野外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要严格按照能者多劳的社会分配形式划分工资,让人才能够进一步奉献。
第二点就是要加大地质找矿成果和优秀地质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的进一步加大,地质找矿难度逐渐上升,相关方面技术科研攻关也越来越难,要想要在此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提高奖励力度。
第三点就是国家一定要合理的利用和分配抵制核心专家、人才,要根据地勘单位实际水平分配一项专业人才,要尽可能的全面利用人才引导,为更多人才培养提供机遇。
第四点就是要立足于实际建立地质专业人才地质成果共享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动力和良好的培养环境。
3.3地质工作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
地质工作具有阶段性,既要制定长期目标,也需依据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和发展需求制定阶段计划,一旦批准不得随意改变,并通过法律提供实施和经费保障,对国家的经济命脉、长治久安、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及关键要素,从中央、省、市及县乡都需要进行保护,禁止开发利用,提出限制开发级别,需要通过调查评价提出保护名录,进行确权登记。
需要建立与新时代地质工作体系相对应的管理体系。
按中央、省、市三级管理,主要管理职责有:一是依据国家战略发展阶段的需求,制定落实各级中长期阶段及年度的地质调查计划,明确目标和指标;二是组织制定、修订并发布技术指南、规范、规程和标准,并推广应用;三是对成果进行认定,并通过法律形式发布,推广监督应用。
特别是战略部署、战略工程的地质解决方案,需要组织多方论证,确保各层级规划、计划和地质解决方案的落实。
中央对省、省对市进行管理和约束,建立层级分明,联系紧密的地质工作管理体系。
多门类自然资源登记和管理,目前仍缺少依据,需要进行基础地质全要素调查,建立稳定的地质系统单元档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同门类的地质资源评价、地质环境多功能评价。
以此为基础,初步进行自然资源环境登记并逐步加以丰富和完善,进行市、县级多门类自然资源登记。
中央、省、市各级地质调查提交的地质档案、资源及环境评价的资料、成果和结论,不仅要经过专家评审和论证,更需要经过行政和法律程序确认,如果应用后出现问题要负相应法律责任,提高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
对政府各部门利用地质资料也需要进行法律约束:一是需要提出需要的地质资料、地质信息和开展哪些地质工作的建议;二是参与部门提出地质工作的管理,对成果的认证提出意见;三是一旦法律通过后,未用地质成果的方案不能审批,且由此造成的损失要负相应法律责任;四是为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离任审计提供确切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变化相关数据。
3.4建设地质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是地质专业人才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内有学富五车的专业的教师进行理论指导,让地质专业类的学生能够巩固理论基础,为日后实践做准备。
至于企业则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资源和条件,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对比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加大办学资金投入,扩
大办学规模,为高校提供更多的专业理论教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人才输出平台。
同时,地质行业以及高校还需要主动加强双方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另外高校在办学时需要将地质找矿、地质钻探、地质测绘融为一体,全面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综合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地质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是地质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用人才来博取更好的行业发展。
相关地质行业工作者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地质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地充实、提高自我,努力朝着地质行业所需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地质行业填上人才空缺,促进地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2]魏翔,苏志强,吕晓岚,罗晓玲.新常态下地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析[J].科研管理,2016,37(S1):68-72.
[3]牛文元.新时期中国地质工作发展的六大战略要点[J].地质通报,2003,22(11):850-853.
[4]孙书婕,徐洁.基于岗位培训视角的地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