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1.长方形周长公式:C = (a + b) ×2(其中a为长,b为宽)面积公式:S = a ×b(长乘以宽)2.正方形周长公式:C = 4a(a为边长)面积公式:S = a^2(边长乘以边长)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 = a ×h(a为底,h为高)4.三角形面积公式:S = 0.5 ×a ×h(a为底,h为高)推导: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5.梯形面积公式:S = 0.5 ×(a + b) ×h(a为上底,b为下底,h为高)推导: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相等。
二、面积公式推导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平移等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通过旋转、拼凑等方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高也相等。
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此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3.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与三角形类似,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相等。
因此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
三、相关概念和性质1.等底等高:如果两个图形底相等且高也相等,则称它们等底等高。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也相等,且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在图形变形(如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时,周长可能保持不变 (如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但面积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变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Unit6《重要知识点》汇总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Unit6《重要知识点》汇总总结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1a-3c)重点短语1. grow up长大;成熟2. be sure about确信;对……有把握—be sure to do sth. 一定会做某事3. keep on 继续—keep on doing sth. 继续做某事4. make sure 确保;查明—make sure that /make sure of确保;设法保证5. be good at擅长于6. take acting lessons上表演课7. move to… 搬迁到…… 8. take singing lessons 上声乐课9. a race car driver 一名赛车手10. send…to…把……送到……11. computer programmer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12. a basketball player 一名篮球运动员13. want sb. to do sth. 想让某人做某事14. study medicine 学医学15. cooking school 烹饪学校16. one's plan for the future 某人的未来计划重点句型1.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你长大了想成为什么?—I want to be an engineer. 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
2. —How are you going to become a writer? 你打算怎么成为一名作家?—Well, I am going to keep on writing stories, of course. 哦,当然我要坚持不懈地写故事。
3. I’m going to write articles and send them to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我将要写文章并向杂志社和报社投稿。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加法和减法1.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特性,如交换律和结合律。
3.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快速计算方法,如进位和借位。
4.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二、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1. 学习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和借位的处理方法。
2. 理解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步骤,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和技巧。
3. 通过练习题,提高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能力。
三、数字的排列组合1. 了解数字的排列组合规律,掌握不同数字排列的方法和数量关系。
2. 探索数字排列组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密码排列、数字游戏等。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字排列组合能力。
四、应用题1. 运用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物品数量计算等。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运用的实际能力。
五、综合训练1. 进行全面的加法和减法综合训练,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2. 掌握不同类型的加法和减法题型,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技巧。
在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认识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包括进位和借位的运算技巧。
我们深入研究了数字的排列组合规律,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我们通过大量的应用题和综合训练,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运用的实际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练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数字的排列组合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能力将对我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实践,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知识点:动词时态和副词的用法一、动词时态1. 一般现在时a. 表示现在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
b. 结构:主语 + 动词原形(第三人称单数加-s/-es)2. 现在进行时a. 表示现在进行的动作。
b. 结构:主语 + am/is/are + 现在分词。
3. 一般过去时a. 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b. 结构:主语 + 动词过去式4. 过去进行时a. 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b. 结构:主语 + was/were + 现在分词。
5. 一般将来时a. 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b. 结构:主语 + will/shall + 动词原形。
6. 过去将来时a. 表示过去某一时刻将来要发生的动作。
b. 结构:主语 + would/should + 动词原形。
二、副词的用法1. 表示方式的副词a. 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
b. 常见副词:slowly, carefully, quickly, happily等。
2. 表示时间的副词a. 修饰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b. 常见副词:now, then, yesterday, tomorrow等。
3. 表示地点的副词a. 修饰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b. 常见副词:here, there, everywhere等。
4. 表示程度的副词a. 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
b. 常见副词:very, quite, too, so等。
5. 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a. 表示比较级的副词形式。
b. 结构:副词的比较级+than+其他成分。
c. 表示最高级的副词形式。
d. 结构:the+副词的最高级+of(表示范围)。
总结:动词时态和副词是英语语法中的重要部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动作的发生时间、方式、地点以及程度。
通过学习动词时态和副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易错字:
灾难道被遍战士泼龙穿令
二、重点词语:
洪水经常到处百姓灾难当时知道家乡可是认为采用千千万万一起河道土地农业生产棉被作业扁担同志带领队伍会师红军来回战士白天起来战斗护士难忘泼水节火红一年一度四面八方龙船长度穿戴方向命令
三、多音字:
为:(wéi)为人难:(nán)难得盛:(shèng)盛开斗:(dŎu)烟斗铺:(pū)铺床(wèi)因为(nàn)灾难(chéng)盛饭(dÒu)斗争(pù)上铺四、词语归类:
(1)ABAB式的词语:整夜整夜打扫打扫商量商量研究研究休息休息(2)AABB式的词语:千千万万风风雨雨分分秒秒方方正正家家户户(3)量词:
一(根)扁担一(条)龙舟一(串)花炮一(条)头巾一(只)象脚鼓(4)动词:
(淹没)田地(冲毁)房屋(开通)河道(戴着)斗笠(挑起)粮食(5)修饰词:
(6)(鲜红的)地毯(难忘的)泼水节(欢乐的)鼓点
五、课文内容:
(1)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治理洪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
(2)朱德(以身作则)(艰苦奋斗)以及(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令大家敬重他。
六、注意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
(2)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呀!
(3)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呢?
七、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1)洪水把房屋冲毁了.——房屋被洪水冲毁了。
八、背诵:
(1)课后读一读,记一记
(2)日积月累: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志当存高远——《诫外生书》
有志不在年高——《传家宝》。
英语知识点:第六单元

英语知识点:第六单元1.现在完成时的意义:1)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常用的时间状语有already, yet,ever, never, just 等2)表示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常常和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常见的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有:for+一段时间,since+时间点。
2)构成形式: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3)a.It?is?the?first?/?second?time.?that结构中的从句部分,用现在完成时。
b.This?is?the?that结构,that?从句要用现在完成时.注意:非延续性动词的否定形式可以与表示延续时间的状语连用。
即动作不发生的状态是可以持续的。
2.怎样区别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
在比较这两个时态时,关键在于对现在完成进行时的基本概念是否理解,因为对于现在完成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了。
现在完成进行时是一兼有现在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二者基本特点的时态。
由于它有现在完成时的特点,所以它可以表示某一动作对现在产生的结果或影响。
由于它有现在进行时的特点,所以它也可以表示某一动作的延续性、临时性、重复性、生动性乃至感情色彩。
现在就现在完成进行时的这些特点和现在完成时作一简单的比较:(1)现在完成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皆可表示动作对现在产生的结果,但前者所表示的结果是直接的,而后者所表示的则是最后的结果。
(2)现在完成进行时有时有延续性,现在完成时往往没有。
如:Mr. Smith has been living in London since 1978.(a)Mr. Smith has lived in London since 1979.(b)(a)句有“史密斯先生在伦敦久居”的含义,(b)句则没有。
(3)但现在完成进行时并不总是具有临时的性质,如:My moth! er has been teaching English for twenty years.(a)My mother has taught English for twenty years.(b)(a)句在此并无临时性质,但较口语化。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认识一定范围内的整数1. 整数是正整数、负整数和0的统称,以“……,-3,-2,-1,0,1,2,3,……”表示。
2. 整数的比较大小。
(1)负整数的绝对值大于其本身,正整数的大小关系与绝对值大小关系相同。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正数较大,负数较小。
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号两个数相加(减),其绝对值相加(减),并加上(减去)原来的符号。
(2)异号两个数相加(减),其较大数的绝对值减去较小数的绝对值,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相同。
4.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
(1)同号两个数相乘,结果是正数;异号两个数相乘,结果是负数。
(2)有理数相乘,绝对值相乘,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相同。
(3)有理数的除法,除法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认识一定范围内的分数1. 介绍分数的定义,分子、分母的意义。
2. 认识单位分数。
分母为1的分数叫做单位分数。
3. 计算分数的大小比较。
4. 分数的简化、扩大和约分。
(1)分数化简,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非零自然数。
(2)基本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 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加减同分母的分数,分子相加(减)。
(2)加减异分母的分数,通分,再按同分母的情况运算。
6. 计算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1)有理数相乘,绝对值相乘,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相同。
(2)乘除法基本性质。
第三节:小数的认识1. 介绍小数的产生及定义。
2. 小数点的位置及读法。
3. 小数的加减和乘除。
(1)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计算。
(2)乘除法时,先把小数化为整数,然后按整数的乘除运算法则计算,得到结果后,在结果中的适当位置固定小数点。
由于我们要续写扩写1500字,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整数的实际应用整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气温计上,我们经常看到负数的出现。
当气温低于零度时,会出现负数的记载,而当气温高于零度时,则是正数的表示。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点总结1、组合图形的意义由几个简单的图形,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图形。
2、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1)“分割求和”法:根据图形和所给条件的关系,将图形进行合理分割,形成基本图形。
基本图形的面积和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求法:S = S长方形 + S梯形(2)“添补求差”法:将图形所缺部分进行添补,组成几个基本图形。
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减去添补图形的面积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求法:S = S长方形- S梯形3、分割规则:分得越少,计算越简单。
4、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的方法(1)数格子的方法:数格子时,不满一格的可采用凑整法将几个合拼成一格或不满一格算半格。
(2)把不规则图形看成一个近似的基本图形,测量后计算出面积。
5、常见基本图形的面积(1)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2)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2(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底=面积÷高;高=面积÷底(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6、常用的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公顷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3)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注】单位换算的方法: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力和机械 (知识点总结)
6.1 怎样认识力
1、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或者运动方向)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6、实验室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7、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第一步:校零
第二步: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步:使弹簧的伸长和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四步:读数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画法:第一:找作用点,第二:画箭头(力越大线越长),第三:标出字母和大小
6.3 重力
10、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1、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2、重力作用点叫重心。
13、重力大小叫物重。
重力大小和物体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公式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N,m表示质量,单位是Kg) g=9.8N/Kg,含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有时取10N/kg)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4、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15、滑动摩擦力(f):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16、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粗糙表面、物体要接触,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或者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17、滑动摩擦力方向: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18、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要求: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的大小
拉弹簧测力计要水平、匀速直线
用增加砝码来增大压力,在木板上铺毛巾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9、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①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0、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更粗糙。
21、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③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
④用滚动代替滑动。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2、杠杆:能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3、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4、力臂(L):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25、杠杆上有二个力,分别是动力(F1)和阻力(F2)
二个力臂,分别是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26、杠杆平衡: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杠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转动叫杠杆的平衡。
27、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公式中: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
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
28、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杠杆要保持水平静止。
钩码的重作为作为动力(F1)或者阻力(F2)
29、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长度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如:撬杠,起子,铡刀,手动抽水机)
特点:省力但是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长度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如:钓鱼竿,筷子,手前臂)
特点:费力但是可以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长度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如:天平)特点为:不省力也不费力,也不省距离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30、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31、定滑轮:
(1)使用时滑轮轴位置固定
(2)特点:不省力,拉力F=G
物
,可改变拉力方向
(3)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
32、动滑轮:
(1)使用时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
(2)特点:省一半的力,拉力F=(G
物+G
动
)/2
但不能改变拉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时,拉力要匀速竖直向上。
(4)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33、滑轮组
(1)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
(2)滑轮组省力判断: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
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公式:F=(G
物+G
动
)/n
(3)根据要求绕滑轮组,先确定绳子拴在哪一个滑轮:奇动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