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北极圈
Hale Waihona Puke 90°N高纬度中纬度
北回归线
低纬度

低纬度
30°S 60°S
中纬度
高纬度
90°S
60°N 30°N 0°
南回归线 南极圈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 极圈、南极圈、北极、南 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C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文字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 洋、山脉、河湖、国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 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一、地轴和两极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 面的两个交点。北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南 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 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现象,这
种现象反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B)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仪和地球真实原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 在地球上却没有。
活动
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 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吗?
麦哲伦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一 个球体,因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和地圆的争论。
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人们先看到远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

七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约万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是其长度是长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

指示方向。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用"S"表示。

4、低纬度:°至°;中纬度:°至°;高纬度:°至°;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赤道以北为球,赤道以南为球;6、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其特点是:形状都是;长度;指示方向。

从(0°经线)以东的180°为东经,用“”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用“”为代号。

7、国际上习惯用和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以东到为东半球。

以西到为西半球。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属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8、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传方向是,在北半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针,在南半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针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B、纬度最大是180°C、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圆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变大10、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1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A、6357千米B、6378千米C、6371千米D、4万千米C、地球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②(,)(,)④(,)(,)⑥(,)2、写出各点所在的东西半球①②③④⑥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是山、河、山脉、海、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是;南美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洋是海洋的主体,一般离大陆较远B、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其面积和深度都比洋大C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D海洋中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3、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4、被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围绕的大洋是()被五大洲环抱的大洋有()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5、世界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印度洋6、四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7、四大洋中成“S”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8、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环球一周所经海域依次是()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D、大西洋--印度洋-- 太平洋--大西洋9、纬度最高的大洲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地形一、五种地形:教材32页图2-45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4-1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 ,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外表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

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如:假设你是一个2019年前的古代学者 ,你会如何去猜想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 ,之所以成为难点 ,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缺乏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 ,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 ,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 ,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 ,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思维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2、初步认识自然届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地理实践力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入,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

举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云南石林2亿多年前曾是海底石灰岩层;3、台湾海峡海底有人类活动的遗迹;4、荷兰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造山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请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发展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
4.培养对地球地形多样性的人文关怀,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学生需要掌握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3.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VR设备,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地形景观,便于学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地形类型。
4.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课堂讨论话题和课后作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地理知识。
5.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动手绘制世界地形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山脉、河流、海岸线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地形剖面图,学习者可以观察到地形的起伏变化,了解地形的演变过程,为地理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平原和盆地适合种植业发展;山地和高原适合畜牧业发展。
-工业:山区利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平原和盆地利于交通和人口的分布。
-城市分布和交通:山区城市分布稀疏,交通不便;平原和盆地城市分布密集,交通发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世界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识别和区分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特别是在没有直观地形景观的情况下。此外,学生在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难以理解地形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形优势和克服地形劣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的教材分析如下: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7.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用E表示东经,用W表示西经;纬度用N表示北纬,用S表示南纬。经纬度的数值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上某点与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的角度。
8.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42公里,极径约为6357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3.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岩石组成;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球仪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国家的位置,了解它们的地理特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世界各地地形图》集:包含世界各地地形图,可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地形与人类活动》案例集:收录各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供学生参考。
2.拓展建议:
-观看《地球的地形》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地球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收集身边的地理地形案例,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家乡的地形、旅游经历等。
2.地理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地形图,判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图技能: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形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地形模型、实际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其次,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地理观测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我还需要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以保证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最后,我要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提问: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观察: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测试: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例题3: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2.1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经度、纬度的划分;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

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猜测——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回答。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球的面貌认识地球》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南北回归和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的低、中、高纬度地区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德育目标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五、学情分析这一节课是地球和地图方面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难入门,并且学生在小学没有开设地理课,地理知识相对狭窄。

此外,他们的三维空间概念还未形成,许多知识无法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一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和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六、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与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七、课前准备]小纸片(上面写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经线、纬线等)八、教学设计与分析十、板书设计:(投影)一、地球的形状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有多大(三个基本数据)三、地球仪1、地轴与南北两极2、纬线和纬度:(1)南北半球的划分(2)低、中、高纬度的划分3、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四、经纬网1、经纬网的用途2、怎样阅读经纬网地图教学反思: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之一。

初中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读图提问: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以图像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2 地球的面貌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1)

2 地球的面貌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1)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的大小,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2、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知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3、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4、知道海陆变化的原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经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1、认识地球。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不规则的球体)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判断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海陆的比例是多少?据图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含义。

亚欧、亚非、南北美的分界线。

特殊的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洋):南极洲,北冰洋。

补充:注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如南极洲周围的三个洋,北冰洋周围的三个洲等。

3、世界的地形。

据图找出世界主要地形区: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

最长的山脉,最高的高原。

(同学上黑板指出,其他同学做裁判)填注空白图练习巩固。

4、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海浪等。

海陆分布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提出,在课本上找出其提出的观点和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中的是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边缘活跃,内部稳定。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世界地形的分布和世界海陆位置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板块构造的知识,我们要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现象,如去年的汶川地震的原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等。

【作业设计】板块构造理论和实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教具。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展示地球的自然地理风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 设计一个简单的地理实验,模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实验原理。
-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地球运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详细补充和说明:
- 绘制示意图时,注意标注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计算时差时,需考虑经度和时区的影响,使用公式计算两地之间的时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学生在知识方面,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在技能方面,学会了使用地球仪、经纬度等工具;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5. 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 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
-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产生四季变化。
- 地球运动与气候带: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分布。
6. 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
- 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天气预报、旅行规划等。
- 短文中需分析地球运动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策略。
- 地理实验可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变化。
- 分析日常影响时,可从出行、作息、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提出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的建议。
3. 举例题型:
- 地球自转示意图: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轴、北极、南极、赤道等要素。
(2) 利用地球仪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经纬度的划分和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的大小,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2、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知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3、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4、知道海陆变化的原因,掌握板块构造说,能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重点】
经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教用具】
教挂图,投影片
【教过程】
1、认识地球。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不规则的球体)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
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半圆圆
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越
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
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
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强调)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判断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海陆的比例是多少?
据图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含义。

亚欧、亚非、南北美的分界线。

特殊的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洋):南极洲,北冰洋。

补充:注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如南极洲周围的三个洋,北冰洋周围的三个洲等。

3、世界的地形。

据图找出世界主要地形区: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

最长的山脉,最高的高原。

(同上黑板指出,其他同做裁判)填注空白图练习巩固。

4、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海浪等。

海陆分布的说: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提出,在课本上找出其提出的观点和证据。

板块构造说:六大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中的是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边缘活跃,内部稳定。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世界地形的分布和世界海陆位置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板块构造的知识,我们要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现象,如去年的汶川地震的原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等。

【作业设计】
板块构造理论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