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优质教案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喜迎国庆节诗歌献祖国——《我爱这土地》活动课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析诗人的情感。
2.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家国情怀。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假如我们要参加国庆节活动,用诗歌献给祖国,根据这个活动主题,我们选择一首参赛诗歌。
(提示:结合我们进行的九上第一单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很快达成共识)二、学习过程活动一:设计朗读脚本,准备参赛朗诵开场白。
活动支架:借助网络或图书查找资料和听音频或看视频1.借助网络平台听央视主持人朗读的《我爱这土地》,练习朗读,设计朗读脚本。
2.搜集中国古今文人的爱国诗句,整理到素材本上。
3.完成开场白,全班优化后定稿。
活动二:把握诗歌情感脉络,写一段诗歌鉴赏。
活动支架: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群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2.小组合作完成诗歌鉴赏,班级展示,师补充。
3.听台湾词作者、音乐制作人陈彼得对《我爱这土地》的朗诵,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推选出领读员。
活动三: 体会诗人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赤诚的情感,传扬爱国主义情怀。
活动支架:1.模拟参赛现场,喜迎“国庆节"。
2.听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朗读歌词,和《我爱这土地》比较抒情的不同。
3.教师总结本课。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舒婷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
我和我的祖国生死相依,血脉相连。
老师说:我们都是祖国的一份子,都是伟大祖国的形象代表。
习主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都要为祖国的繁荣承担重任。
是的!不仅仅艾青,还有更多的中国人书写过、书写着他们的家国情怀。
(出示幻灯片,学生补充并齐读)家国情怀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
(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二.不同形式的朗读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
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
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
我爱这土地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艾青,包括其生平、创作经历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分析3.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章: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4.1 自主学习1) 课文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解答。
第五章:情感体验与表达5.1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2 表达感受让学生用语言、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六章:课文深层含义解析6.1 意象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探讨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6.2 修辞手法解析详细解读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第七章:文学与文化知识拓展7.1 艾青其他作品介绍介绍艾青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引导学生了解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7.2 爱国诗歌欣赏选取一些经典的爱国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等,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爱国主题的不同表达。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 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引导学生齐读。
1.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
2.2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认读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3. 研读课文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理解诗的主题。
3.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朗读感悟4.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运用到自己的朗读中。
5. 拓展延伸5.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
5.2 各组分享自己的选择和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6. 课堂小结6.2 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作业7.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7.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首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诗歌。
六、教学反思6.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七、教学评价7.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7.2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八、教学拓展8.1 教师推荐与《我爱这土地》相关的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
8.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人及其作品,互相推荐、交流。
九、教学计划9.1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进行调整和安排。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
2. 诗歌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的含义。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鉴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欣赏和评价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写一段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的文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歌颂祖国的诗歌,如《我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或图片引入诗歌《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诗歌: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描述的自然景观的喜爱和体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
5.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某个地方或自然景观的喜爱和热爱。
6. 分享作品: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7. 总结:教师总结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10.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有关祖国大自然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展现。
3.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注重感受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在解析诗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 鼓励学生在创作练习中,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自然景观的喜爱和热爱。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习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赏析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抗战时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抗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爱国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艾青: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以深沉而忧郁的笔调,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介绍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国家山河沦陷,民族危在旦夕,诗人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感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诗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入对诗歌的学习。
如:“我们的祖国地域广阔,大好河山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表达对土地热爱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2. 诗歌欣赏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b.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c.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鸟儿”、“土地”、“河流”等,理解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d.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解析a.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深入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c.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诗歌朗诵a. 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c. 教师选取优秀的朗诵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5. 课后作业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
b. 推荐学生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土地、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作文的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难点:(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如何抒发对祖国的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全班交流: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自己土地的热爱之情的?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诵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爱之情。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3. 创作一首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并在写作中进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者文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和欣赏。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学设计10篇《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案模板汇总
《我爱这土地》一等奖教学设计10篇《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案模板汇总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理解是人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模仿诗歌,创作同题爱国小诗。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朗读诗歌,研读意象,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研读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三、过程与方法: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但在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上,仍需要进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诵读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过程,采用“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句,仿诗言”的教学环节,以学生自由诵读,自主品析为主,培养学生诗歌朗读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这几天温度陡降,武汉已经正式进入冬天了。
七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冬天,有一位后来被誉为“诗坛泰斗”的诗人来到了咱们武汉,而且就住在咱们武昌。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一天夜里他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诗,题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就在他刚刚落笔之时,武汉的天空就飘起了雪花。
随后他又写了《向太阳》、《我爱这土地》等一些广为流传的诗篇。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我爱这土地》,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预习检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在校教学部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4.体会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检查1、读准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 黎明(lí)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激动而愤怒。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3.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 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5.知识链接现代诗也叫“白话诗”,诗歌的一种,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0年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住在农村老家,清晨和傍晚的时候,我都会一个人到走到田野里散步。田野里有不 知道尽头的河流,青青麦田,笔直的白杨树,我走在松软的黑色土地上,想到疫情正在侵害着这片土地,很多白衣 战士正在与病毒做着顽强的斗争,我不禁泪流满面,然后,我就想到了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一刻,我与诗人共情了。这个诗人就是艾青,而他打动我的这首诗就是《我爱这土地》,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生点评:作者借“鸟”的形象来自比,表达对祖国的真挚的爱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这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这种手法叫做象征。它可以使文 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教师总结:作为中国人,无论是面对战争,还是疫情,还是洪涝,都有像艾青一样“嘶哑地的喉咙歌唱”的人, 有像鲁迅先生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华儿女都“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J让我们在齐声朗读这首诗中结束今天的课。
三、布置作业,巩固强化
背诵诗歌,积累《艾青诗选》中含有“土地”意向的诗,回忆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触动你的人和事,以及你自己 的感受,写一首小诗。
生答:然后我死了,“然后”说明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死亡已经从容不迫,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说明“我"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我”不仅仅是作者艾青,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国 家的富强而努力拼搏,勇于牺牲的战士、平凡的普通人。所以配图用英勇牺牲的画面。正是有了这些牺牲才有了抗 战的胜利,就像作者在诗中所说的“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是作者对胜利的信心和希望,最终,事实 证明了他的信心是有依据的,他的希望也实现了,所以用抗战胜利的画面呼应了诗人的这种信心和希望。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我国美丽的风光画面。
1.2 引导学生欣赏画面,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3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爱国的诗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诗文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3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4 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体会情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2 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中的情感。
3.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3.4 学生练习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文情感的理解。
4. 拓展延伸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3 教师总结,强调爱国之情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5.3 布置作业:抄写《我爱这土地》并背诵。
六、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关于爱国的诗文进行朗读练习。
2.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3. 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抄写《我爱这土地》并背诵。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国的诗文,可以是自己的创作,也可以是对于《我爱这土地》的感悟。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感受和描绘自然景物,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学会从诗歌中感受和描绘自然景物,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从诗歌中感受和描绘自然景物,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阅读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文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感受和描绘自然景物。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表达与展示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和表达,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8.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9.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感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0. 教学改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课程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读音频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祖国热爱、自然景物的诗歌,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资料:关于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step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step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3. step3: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热爱”到“愤怒”,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4. step4: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家乡的情感。
5. step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新的作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3 我爱这土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3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3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三、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嘶哑(sī)汹涌(xiōng yǒng )黎明(lí)腐烂(fǔ)2.解释下面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
《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
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
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
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
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
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
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
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
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学生
朗读,感悟。
)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
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
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
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
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
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
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
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
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
要特色。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
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
主题。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