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选讲》复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论宣讲》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左传》“使民知神奸”论: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背诵)
二孔子的“绘事后素”和“明镜察形”论
1 子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乡党篇》
2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阳货篇》
3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侑篇》(背诵)《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彩,后素工”。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
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
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观周》(熟悉)(注):出题方式:填空、或者论孔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三庄子的解衣盘礴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蠃。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
《庄子·田子方》
清恽南田:
“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之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
《南田画跋》
唐张彦远:
“夫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慎细,而外露巧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历代名画记》
出题方式:论庄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韩非子论绘画与生活的关系及刻削之道
韩非子:“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1 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髤荚者同状。
周君大怒。
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
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
周君大悦。
此荚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髤荚同。
2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磬(见)于前,不可(不)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
3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复者也,则事寡败也”。
《韩非子·说林下》。
出题方式:论韩非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两汉
一《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1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
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说山训》
2 “使但吹竽,使公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
《淮南子》
3 “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
《说林训》
出题方式:填空或者论《淮南子》的绘画美学思想
二王充论画
一提倡美术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
“画工好画上代之人。
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
(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
《齐事篇》
二反对绘画宣扬神仙鬼怪思想。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
世有虚语,亦有虚图”。
《无形篇》
三认为绘画的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
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
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别通篇》
四混淆了神话与“虚妄”的界限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虚妄之象也”。
《雷虚篇》
“《淮南子》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
《对作篇》出题方式:论王充的绘画美学思想。
魏晋绘画理论
一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传神论
《魏晋胜流画赞》云:
“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论画》:
“(伏羲、神农)神属冥茫,居然有得一之想”。
《画云台山记》:“画天师(张道陵)瘦形而神气远”
第二以形写神
《世说新语·巧艺》记: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魏晋胜流画赞》云: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
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第三骨法、置陈布势
《论画》:
“《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
“《伏羲神农》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
”
“《汉本纪》季王首也,有天骨而少细美。
”
“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第四迁想妙得
《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
第五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
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
’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盛未安时。
”
“谢(鲲)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此子宜置丘壑中”。
出题方式:重点的段落会考填空,也会考论顾恺之的绘画美学思想。
二、“传神论”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影响
一人伦鉴识之风的演变
官僚选拔制度由汉代乡举里选---九品中正制推动“人物品藻”行为。
二由人物品藻到书画品评
三对后世的影响:
谢赫“六法论”
(论述题)
三、谢赫《古画品录》之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出题方式:解释六法的具体含义以及排列顺序的原因
四、宗炳《画山水序》出题方式:重要句段填空,论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五、王微《叙画》,出题方式:重要句段填空。
唐代画论
一顾、陆、张的批评与张怀瓘的“神、骨、肉”论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认为:
陆探微为上品:“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
顾恺之为下品:“体格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迨意,声过其实”。
南陈姚最《续画品录》:
“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
娇然独步,终始无双。
有若神明,非慵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
“(张僧繇)善图塔庙,超越群工。
朝衣野服,今古不失。
……然圣贤丽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
虽云晚出,殆亚前贤”。
唐李嗣真《画品》:
“(顾恺之)天才杰出,独立无偶……列于下品,尤所未安,今顾、陆请同居于上”。
“(张僧繇)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以万类皆妙。
……请予顾、陆同居上品”。
张怀瓘《画断》:
“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出题方式:论顾陆张之辩
二评画的新标准——”四格“、“五等”
李嗣真《画品》列逸品四人
张怀瓘《画断》提出神、妙、能的品评标准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
“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优劣也”。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五法”:
“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自然的特征是)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自然的特征是)玄化无言,神功独运。
出题方式:论评画的”四格“、“五等”
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包括内容:
(一)书画同体。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頡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
(二)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的绘画功能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
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
宗炳、王微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具适,纵烟霞而独往。
”
(三)对“六法”的新阐述。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也”。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
(四)论绘画用笔
第一书画用笔同法:
(南朝陆探微)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也。
”
“(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
第二笔法不同,风格相异:
“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
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
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
第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谓顾恺之“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五)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谓吴道子“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也。
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六)论山水画的演变: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
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谓吴道子“又于蜀道写貌山水。
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
出题方式:重点段落填空,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理论及其美学思想。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出题方式:填空和论述
五代画论
荆浩《笔法记》。
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图真”论。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
二六要。
第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第二,“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第三,“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
第四,“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第五,“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
第六,“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三四品
第一,“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第二,“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第三,“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至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第四,“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
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四四势。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
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
五二病。
第一,“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是也”。
第二,“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
出题方式:重点句段填空,论《笔法记》的理论内容。
宋代绘画理论
一、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影响
李嗣真《画品》列逸品四人
张怀瓘《画断》提出神、妙、能的品评标准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
“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优劣也”。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提出“逸、神、妙、能”的次序。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
出题方式:论述题
郭熙《林泉高致》,内容包括:
一身即山川而取之。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
“看山水亦有体。
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林泉高致·山水训》。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林泉高致·山水训》。
“山,近看如此,远数理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林泉高致·山水训》”。
“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卧看。
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二三远法及其意义。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林泉高致·山水训》。
出题方式:论述题,填空题
宋代文人画论
一欧阳修“萧条淡泊”、“闲和严静”: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
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
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响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耳,非精鉴者之事也”。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见诗如见画。
”(《盘车图》。
出题方式:论述题
二苏东坡的画论,包括:
第一“常理”与“常形”。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世之工人,或能曲
画其形。
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辩。
”《净因院画记》。
第二“身与竹化”与“成竹在胸”。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与可之教予如此。
与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
《筼筜谷偃竹记》。
第三“萧散简远”。
“余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于诗亦然,……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
出题方式:论述题,填空题
三黄庭坚参禅论画:
“余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
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图画,悉知其巧拙功楛,造微入妙。
然此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哉?”
“如虫蚀木,偶然成文。
吾观古人绘事妙处,类多如此。
所以,轮扁斫斤,不能以教其子。
”
出题方式:论述题
四米芾“平淡天真”和“高古”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
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
”
“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
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
……老年得平淡趣高”。
“董源雾景披全幅,……意趣高古”。
出题方式:论述题。
也有可能出大题“宋代的文人画论”。
元代画论
一赵孟頫的作画有古意与书画用笔同法论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
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清河书画舫》)李唐山水,落笔老苍,所恨乏古意耳。
(《铁网珊瑚》)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二钱选“士气”说
董其昌在《容台集》曰:“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
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
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三倪瓒的逸笔与逸气说
“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桱剡源图》,敢不承命唯谨。
自在城中,汩汩略无清思。
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
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所不能。
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答张仲藻书》)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题自画墨竹》)
出题方式:填空,论述题
明代绘画理论
一王履《华山图序》:
“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
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
“仆游华山,见奇秀天出,乃知三十年学画,不过纸绢相承,指为某家数耳。
近始屏去旧习,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
“斯时也,但知法在华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何在。
夫家数因人而立名,既因于人,吾独非人乎?夫宪章乎既往之迹者谓之宗。
宗也者从也。
其一于从而
止乎?可从,从,从也。
可违,违,亦从也。
违果为从乎?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也。
吾虽违,理其违哉?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也。
从其在我乎?亦理是从而焉尔。
……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之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求新也。
”
出题方式:填空,论述题
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画诀》部分: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
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
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沈成画。
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
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此最悬解。
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
“气霁地表,云敛天末。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宋画院各有试目,思陵尝自出新意,以品画师。
余欲以此数则,徵名手图小景,然“少陵无人谪仙死”。
文、沈之后,广陵散绝矣,奈何?
潘子辈学余画,视余更工,然皴法三昧,不可与语也。
画有六法,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
画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通。
惟树木则不然,虽李成、董源、范宽、郭熙、赵大年、赵千里、马夏、李唐,上自荆关,下逮黄子久、吴仲圭辈,皆可通用也。
或曰:“须自成一家。
此殊不然,如柳则赵千里,松则马和之,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
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倪云林亦出自郭熙、李成,少加柔隽耳,如赵文敏则极得此意。
盖萃古人之美于树木,不在石上着力,而石自秀润矣。
今欲重临古人树木一册,以为奚囊。
古人画,不从一边生去。
今则失此意,故无八面玲珑之巧,但能分能合。
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
其次,须明虚实。
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
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
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
凡画山水,须明分合。
分笔乃大纲宗也。
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树头要转,而枝不可繁;枝头要敛,不可放;树梢要放,不可紧。
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
每一动笔,便想转折处。
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
树有四肢,谓四面皆可作枝着叶也,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此秘诀也。
画须先工树木,但四面有枝为难耳。
山不必多,以简为贵。
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
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
宋人院体,皆用圆皴。
北苑独稍纵,故为一小变。
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
云林其尤著者也。
北苑画小树,不先作树枝及根,但以笔点成形。
画山即用画树之皴。
此人所不知,乃诀法也。
北苑画杂树,但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取其成形。
此即米画之祖,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
画人物,须顾盼语言。
花果迎风带露,禽飞兽走,精神脱真。
山水林泉,清闲幽旷。
屋庐深邃,桥渡往来。
山脚入水澄明,水源来历分晓。
有此数端,即不知名,定是高手。
董北苑画树,多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
又有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
余谓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
盖小树最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欲如文君之眉,与黛色相参合,则是高手。
古人云“有笔有墨。
”笔墨二字,人多不识。
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五笔。
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古人云“石分三面”。
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
进此,当以天地为师。
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
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
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
看得熟,自然传神。
传神者必以形。
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
树岂有不入画者?特当收之生绡中,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蹇,即是一家眷属耳。
画树木,各有分别。
如画潇湘图,意在荒远灭没,即不当作大树及近景丛木。
如园亭景,可作杨柳梧竹,及古桧青松。
若以园亭树木移之山居,便不称矣。
若重山复嶂,树木又别。
当直枝直干,多用攒点,彼此相藉,望之模糊郁葱,似入林有猿啼虎嗥者,乃称。
至如春夏秋冬,风晴雨雪,又不在言也。
枯树最不可少,时于茂林中间出,乃见苍古。
茂树虽桧柏、杨柳、椿槐,要得郁森,其妙处在树头与四面参差,一出一入,一肥一瘦处。
古人以木炭画圈,随圈而点之,正为此也。
宋人多写垂柳,又有点叶柳。
垂柳不难画,只要分枝头得势耳。
点柳叶之妙,在树头圆铺处。
只以汁绿渍出,又要森萧,有迎风摇扬之意。
其枝须半明半暗。
又春二月柳未垂条,九月柳已衰飒,俱不可混。
设色亦须体此意也。
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
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此最是病。
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
虽其中细碎处多,要之取势为主。
吾有元人论米、高二家山书,正先得吾意。
画树之窍,只在多曲。
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
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
或曰:然则诸家不有直树乎?曰:树虽直,而生枝发节处,必不都直也。
董北苑树,作劲挺之状,特曲处简耳。
李营丘则千屈万曲,无复直笔矣。
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
米虎儿谓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
此语虽似过正,然山水中,当着意烟云,不可用粉染。
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
赵大年画平远,绝似右丞,秀润天成,真宋之士大夫画。
此一派又传为倪云林,虽工致不敌,而荒率苍古胜矣。
今作平远及扇头小景,一以此二人为宗。
使人玩之不穷,味外有味可也。
画平远,师赵大年。
重山叠嶂,师江贯道。
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
石法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
李成画法,有小幅水墨及着色青绿,俱宜宗之,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再四五年,文、沈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