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毕业生一般都干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毕业生一般都干什么本文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难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法学考研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毕业生一般都干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人脉资源广,出国机会也不少,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提起中国人民大学都知道他们的法学硕士特别强,社会认可,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
近些年,法学硕士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大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工作。
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又是中国法学类重点中的重点,在中国学位排名第一的,相对于其他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较大,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基本功,看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真题都是源自教材,一些教材上找不到的考点凯程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总结重点。
每年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凯程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本科一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各细分专业介绍及初试科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各专业方向如下:1.法学理论2.法律史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4.刑法学5.民商法学6.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物证技术学7.经济法学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9.国际法学10.知识产权法:法学,法学应用11.比较法法12.法律(法学专硕)以上各专业大部分初试科目是一样的,如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或241德③623理论法学④806应用法学其中物证技术学专业课科目为624物证技术学807普通物理与普通化学法律(法学专硕)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法硕联考综合(法学)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辅导班有哪些?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
【人大考研辅导班】人大法学院(专业学位)考研科目考研复试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
【人大考研辅导班】人大法学院(专业学位)考研科目考研复试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一、人大法学院(专业学位)简介-启道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司法部于1996年开始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首批招生单位。
法学院是第一、二、三届(现任)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时为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在教育部2004、2009及2012年三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法学家,更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律界和相关学科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先后有9名教授13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过法制讲座。
深厚的学术积淀、良好的学术传承、强大的师资力量保证了法学院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准。
法学院立足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崇尚法治、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卓越法律人才。
在法律硕士人才培养上,通过分方向分类培养,定位于培养实务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法学院为全日制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其中学业奖学金能覆盖70%的学生,详细办法请参看法学院网站),鼓励学生学有所成并全面发展。
法学院还为法律硕士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外访学、国际机构实习等国际交流机会,近五年来法学院有近150名法律硕士学生在读期间到境外交流实习。
此外,法学院还在最高人民法学院、北京各级法院检察院以及各大律师事务所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通过实习获得实务经验。
同时,法学院还聘任了资深的法律实务人士担任校外兼职导师,与校内教师一起联合培养法律硕士学生。
人大法学院法律硕士毕业十周年返校活动成功举办
人大法学院法律硕士毕业十周年返校活动成功举办6月10日上午,法学院2004级法律硕士毕业十周年返校活动在法学院601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牵手十年共同成长”为主题,旨在总结回顾2004级法硕毕业生毕业十年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历程,凝聚校友感情,促进共同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教授、法学院校友工作委员会主任龙教授、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阎芳老师、教师代表徐教授、王副教授、校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老师出席座谈会。
法学院法律硕士校友会副会长、1996级法律硕士校友,法学院法律硕士校友会副会长、2001级法律硕士校友应邀也参加座谈会。
来自新加坡、香港地区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110余名2004级法律硕士毕业生和家属参加了返校聚会活动。
返校座谈会由龙教授和2004级法律硕士1班班长赵玉港共同主持。
在学院领导和老师致辞环节,阎书记首先代表学院向返校校友介绍了近年来学院的在服务校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韩院长代表法学院对2004级法律硕士校友及其家属返校表示热烈欢迎,对2004级法律硕士校友精心制作的通讯录做了精彩点评,并对校友们及其家属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温馨的祝福。
韩院长寄语校友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充满人大法学院毕业生的责任感,并用健康、自信、快乐、宽容四个词祝福校友。
王老师在讲话中回顾了自己指导2004级法律硕士学生的回忆,也向校友们送上了祝福。
法硕校友会代表王立君和肖宝兴在讲话时,祝贺2004级法律硕士毕业十周年返校活动的顺利举行,并结合自己在法学院的求学经历和毕业后的工作生活,对学院和2004级法律硕士校友们送出了诚挚的祝福。
在校友代表发言环节,来自广州的胡丽萍,新加坡的邹阿源,北京的范围、梁雪峰、曹颖,贵州的蒋炜分别发言。
在发言中,他们情深意切地回顾了在法学院学习的经历,感谢法学院对自己的教育和各位老师的教诲。
他们表示,在法学院学习的两年是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在法学院不仅学习到了法律知识,还学到了做人做事的真谛,学到了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的作风。
法律文献检索报告(范例)
法律文献检索报告检索主题:法学教育问题检索目的:了解当前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做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评价,进而确定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一、检索过程(一)初步检索:了解法学教育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学术价值,依据检索出的文献确定下一步检索的方向。
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文献类型主要是具有系统性研究性质的专著及博士学位论文。
1、专著数据库:“读秀”知识库检索步骤:选择“图书”搜索栏,选中“书名”检索项,输入“法学教育”,共检索出72个结果项。
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图书基本信息,剔除掉重复及相关性较弱的文献,最终确定35种备查专著,列表如下:2、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步骤:在CNKI知识服务平台页面勾选中“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在检索区中选中“题名”检索项,默认其他检索项设置,输入“法学教育”,点击跨库检索。
共产生3个检索结果。
1 中韩法学教育比较研究吉林大学20102 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中共中央党校20063 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吉林大学2003根据上述博士论文所征引的参考文献,可进一步找出下列较为价值的专著: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侯强.中国近代法律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美]PamelaN. Phan.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经验[M].李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印]马海发·梅隆主编:《诊所式法律教育》,彭锡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Noel Lyon ,Inside Law School: Two Dialogues About Legal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garv Press 1999.从已经获取的基本文献中我们了解到与法学教育相近似并被频繁使用的概念有法律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大学法学教育等,并发现当前的法学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法学教育的发展(史)、法学教育的模式的比较研究、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反思以及法学教育的目标、价值等问题。
人大法学院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金秋九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前叠翠流金,生机盎然,664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青年学子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所中国年轻法律学子最向往的学院,从此满载青春朝气的他们将置身于中国法学教育阵地的最前沿,为我国法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的血液。
9月15日的如论讲堂庄严神圣、热烈祥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4届开学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
法学院院长韩教授、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教授、副院长龙教授莅临典礼,我院德高望重的高教授、孙教授、王教授三位荣誉一级教授和两位老教授出席了典礼,法学院全体教师和六百余名新生共同见证了这庄严而难忘的时刻。
本次典礼由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教授担任主持人。
下午两点,在全体新同学的庄重注视中,与会法学院领导、教师步入明德堂。
林嘉书记兼副院长宣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正式开始。
在著名法理学家、新中国法理学奠基人孙教授激情澎湃的指挥下,全场参会人员起立,饱含热情齐声高唱国歌。
随后,在龙副院长的主持下,于主席台就坐的各位老师简短地介绍了自己并向新同学们送上祝福。
经过六十四年发展,今天的人大法学院已经成为全国一流的法学学府,汇集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一流法学家,他们当中有为新中国法学奠基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法学家,有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知名法学教授,还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律界和相关学科崭露头角的中青年法学学者,他们将不遗余力地倾注心血,在新同学未来的法学学习和发展的道路上扮演重要的学术和人生导师的角色。
百年回眸
百年回眸, 悠悠岁月,旧中国,列强欺凌,主权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面对中华民族——毕生最大的耻辱与危难,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悲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革命的最前线。
是他们让中国从东亚病夫中毅然走了出来是他们改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悲惨历史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雄壮的战鼓声中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取得了一个辉煌的胜利。
美好的现实正是革命先烈所期待和为之奋斗不息的境界。
血与火的革命与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设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大地春色融入了无数先烈的热血和生命。
不是有人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撬动地球吗?那么,有了爱国奉献精神,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就能日月当鼓,银河作弦,奏响叱咤风云的生命礼赞!我们不会忘记,不会忘记,经受到无数疯狂屠杀,和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有一副高昂的头颅,一副坚挺的脊骨,一双喜马拉雅山壮厚的肩膀,一身黄河长江奔腾不息的血管。
昨天,我们曾经,托起五千年的文明,托起过长城、故宫;今天,我们必然能用十三亿双手臂,托起明天的太阳,托起通向月球、金星、火星宇宙每一个角落的火箭、卫星和人造飞船……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休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把牢底坐穿》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牢房墙壁上写的《囚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意真。
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介绍
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介绍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介绍1.院校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着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
韩大元教授任院长,曾宪义教授任名誉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1998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13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80余种3000余册。
法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英文)、《人大法律评论》、《朝阳法律评论》等,并建成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
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
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
60年来,人大法学院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并为法学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1百年纪忆——纪律建设百年回眸 观后感
1百年纪忆——纪律建设百年回眸观后感(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引言2.纪律建设的回顾3.纪律建设的成果4.纪律建设的意义5.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百年纪忆——纪律建设百年回眸是一部关于中国纪律建设的纪录片。
该片以时间为线索,从晚清时期开始,讲述了中国纪律建设的历程,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纪律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二、纪律建设的回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但纪律建设的历程并不顺利。
晚清时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军队和政府机构的纪律松弛,导致战斗力下降。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纪律建设,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得纪律意识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纪律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纪律建设的成果中国通过长期的纪律建设,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和警察队伍,以及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
这些机构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纪律建设也促进了社会公正和公平,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四、纪律建设的意义纪律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效率,也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当代中国,加强纪律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五、结论百年纪忆——纪律建设百年回眸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纪录片。
它不仅回顾了中国纪律建设的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在纪律建设方面的成果和意义。
目录(篇2)1.引言2.纪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3.纪律建设的历程和成就4.纪律建设的未来展望5.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纪律建设是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障。
纪律建设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进步的过程。
二、纪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纪律建设的背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纪律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民法学博士——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利明教授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民法学博士——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王利明教授
王峰明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00(000)012
【总页数】2页(P)
【作者】王峰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构建中国的民法典和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访谈
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于川——“代表行动”关键在于“动”
3.物权法:要走的路还很长--访物权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法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教授
4.读懂《物权法》:在《物权法》的规制中和谐前行--专访物权法草案起草小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教授
5.宪法不仅仅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大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培养法硕的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第一批开始招收法硕的学校之一。
2008年是中国法律硕士专业诞生10周年,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牵头组织了本校和全国各高校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教授任院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曾宪义教授担任名誉院长。
1950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
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
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四个(理论法学、宪法和行政法、刑法、民商法)和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开办的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有序的教师队伍,五十多年来,人大法学院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并为法学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介绍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
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方向有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比较法律文化、台湾法、中国法律思想史等。
外国法制史是研究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进行阐述、分析和对比,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
外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学科,它与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为法学基础理论等学科提供原始资料,也为各部门法学科提供理论指导。
学习外国法制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法治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进行阐述、分析和对比,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
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中国法制史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文明的形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特质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它与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为法学基础理论等学科提供原始资料,也为各部门法学科提供理论指导。
学习中国法制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一切法治文明成果,特别是为我国现行立法提供基于历史真实的长远视角,使法律移植与比较法研究更加合乎国情,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比较法律文化是研究古今中外各种法律文化的内容、形式、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比较的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设施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并且揭示这些异同的成因。
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举行 人大法学院三位教师获奖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 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举行 人大法学院三位教师获奖10月3日上午,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
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同志,中国人民大学于1983年设立吴玉章奖金基金,2002年更名为吴玉章基金。
现任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李鹏、宋平同志,袁宝华同志任主任。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面向全国,主要奖励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专著,旨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75周年之际,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决定评选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
本次评奖共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八个学科,每个学科原则上设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优秀奖2-3项,青年奖1项。
此次经评审并由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会议审定,全国法学学科共有6项成果获奖。
颁奖典礼上,吴玉章基金委员会还一同颁发了第六届吴玉章优秀科研奖和优秀教学奖。
我院已故老院长曾宪义教授的《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四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获一等奖。
我院副院长王教授获得了第六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
本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次设立青年奖,我院竺副教授的专著《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获得青年奖。
本届还有北京大学陈教授的《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获“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教授的《宏观国际法学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清华大学崔教授的《论争中的渔业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和国家保密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勇研究员的《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分别获得“优秀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中国继北京大学法学院之后第一个成立的法学院,一直以来就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为中国法学教育建设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是专门培养具有较高法学知识及能力的人才,服务国家及社会的需要。
面对迅猛而又复杂的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学院的研究生除了具有基本的法学知识和能力,还应当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法律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高水平的法学教育办学科研机构。
法学院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该院设有5个研究生专业:民事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和社会学。
它已经形成了以民法与刑法为主体,先进法学理论为基础,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学科研究体系,并形成独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从培养目标上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培养重点是培养具有分析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层次法学人才,使他们具备从事学术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确立了从博士、硕士学位招收研究生的制度,力争实现由专业培养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注重以学术研究为主,重视理论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及世界法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深入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
除了具备传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增加了法学方面的新课程,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深入学习法学。
法学院也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是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石。
法学院将通过完善学科设置、增强师资建设等方式,全力培养更多具有分析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法律人才,为中国的法学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创立的第一所正规、新型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法律家的摇篮”,是中国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
建院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法律人才。
作为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智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老中青三代学者参加了新中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为共和国的法治和法学教育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法学研究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人大法学院还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
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人大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的行列。
作为中国法学事业对外交流的先锋,人大法学院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上百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学术交流格局,不断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
辉煌历程 灿烂前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45周年院庆综述
作者: 秉直
出版物刊名: 法学家
页码: 83-85页
主题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全国人大常委会;院庆;高等法学教育;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周年
摘要: <正> 1995年12月24日,地处北京西郊的中国人民大学沉浸在一派喜庆热烈的气氛之中,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地区)近两千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系)的校友及在校师生欢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成立45周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所属的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二卷当代大陆卷(上)目录曾炳钧关于法的继承性问题蒲坚试论中国国家与法的历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韩延龙略论卢梭的政治思想——为纪念卢梭诞生二百五十周年而作叶孝信唐《律疏》系据《永徽律》考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与法权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张希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曾宪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国家与法权刘海年唐律的阶级实质高恒秦律中“隶臣妾”问题的探讨方克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林榕年略谈法律的继承性游绍尹论秦律的阶级本质和基本内容杨景凡关于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高潮试论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散文邱远猷国家以法制为先——重读《资政新篇》和《立法制諠谕》乔伟荀韩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兼论荀况所属学派的性质问题刘海年秦汉诉讼中的“爰书”许显侯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和运用陈鹏生略论诸葛亮的法治观韩延龙关于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林中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潘华仿略论美国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权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对象商榷肖永清论两汉刑法的基本原则杨堪评谭嗣同反封建的政治法律思想蒲坚试论《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问题张梦梅基督教会与教会法在西欧封建统治中的作用陈盛清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郭成伟略论北宋惩治“贼盗”的《重法》张大元谈法学词语的训释问题周枏罗马《十二表法》俞荣根孔子法律思想探微徐静琳美国违宪审查权的历史考察徐轶民罗马法学家在罗马法发展中的作用张警《七国考》《法经》引文真伪析疑林榕年西欧封建法制史的几个问题——兼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高潮略论李斯孔庆明“铸刑鼎”辨证李力秦刑徒刑期辨正从希斌《周易》中记载的周代刑法怀效锋明代中叶的宦官与司法张彩凤试论英国衡平法的起源、发展演变叶孝信试论《唐律疏议》赵晓耕试论宋代的有关民事法律规范林向荣应当大力开展法学史研究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兼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特点乔伟论法制建设中借鉴历史经验的几个问题马建石对儒法两家犯罪学说的研讨马小红“格”的演变及其意义方克勤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罪的立法与实践俞鹿年中国职官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饶鑫贤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大要李启欣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郑秦清代的民事审判与调处息讼制度曾尔恕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的法律制度初探刘广安简论清代民族立法钱大群《唐六典》性质论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吕世伦菲希特的法律思想探讨徐尚清回顾与思考——剖析查士丁尼的立法、司法和法律教育活动陆昕从沈家本的生平活动看其变法的核心史彤彪中西方法律思想家法律价值观的比较思考——兼议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段秋关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演变与更新郑定天理、国法与人情:中国传统刑法中的孝道孙守煌论康德的法哲学思想高恒论中国古代法学与名学的关系李贵连《法国民法典》的三个中文译本汪汉卿许衡的法律思想张建国论文帝改革后两汉刑制并无斩趾刑曲可伸从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前景王立民阴阳五行说与我国古代法律米健从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看澳门法律制度的未来由嵘关于法类型划分问题的思考钱大群律、令、格、式与唐律的性质杨师群商鞅变法的性质与作用问题驳论皮继增法学家的成长与法典编纂朱勇论中国古代情与法的冲突江兴国试论中国封建王朝的谏诤制度及对君权的制约机制梁凤荣论北宋前期治吏惩贪的特点何勤华布莱克斯通与英美法律文化近代化武树臣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冯卓慧罗马法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王哲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为隐”高积顺“狱”的法文化考察袁兆春析孔氏家族宗族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影响郝铁川法典的法家化严存生自然法、规则法、活的法——西方法观念变迁的三个里程碑陶广峰清末民初中国比较法学的产生徐永康中国百年宪政梦的追寻杨永华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与净化执法环境沈厚铎试析中国古代的赦马志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点若干成因质疑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绪论周训芳20世纪上半叶大众思想启蒙与社会制度取向胡旭晟描述性的法史学与解释性的法史学——我国法史研究新格局评析杨鹤皋程颢、程颐法律思想研究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之变迁于语和王宠惠法律思想与实践评述陈汉生法治、吏治:历史与现实叶秋华希伯来法论略——古代东方法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二卷当代大陆卷(下)目录肖周录陕甘宁边区的破产立法张大元《明史·刑法志》勘误示例冯潇论晏子的法律思想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的办案方法阎晓君两汉“故事”论考王云霞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田涛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程汉大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张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张铭新论中国古代法的双轨式公法体系曹旅宁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陶毅婚姻无效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借鉴丁凌华宗祧继承论戴建国唐“天宝律令式”说献疑夏锦文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洪永红非洲习惯法初探付子堂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法律探索龙大轩羌族习惯法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其儒家化倾向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王健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高鸿钧心寄治邦苏亦工大志与王法辨徐祥民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的几个思维定式及其消极影响——兼论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方法刘惠荣洛克对英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贡献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方立新从权力制衡角度探索监督理性——质疑现行检察监督兼及权力监督系统的历史学、比较学的思考柏桦明清州县的监狱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张兆凯朱元璋重典惩贪得失新论杨一凡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吴建璠商鞅改法为律考杨景凡关于荀子的法律思想的几点看法倪正茂论隋律对北周律之因袭孙光妍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徐静琳演进中的香港法启示录——关于比较法的思考曾代伟《大元通制》渊源考辨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刘艺工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简论邱远猷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李玉生魏晋律令分野的几个问题汤唯宗教文化的法律定位——兼论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法的变革趋向曾宪义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胡留元卜辞金文法制资料论考刘斌敦煌所出买卖、借贷契约考评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兼论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李昌道美国平权措施的宪法争议——析联邦最高法院的两项判决林明多元思想背景下的伦理法制——兼议东晋南朝法律思想的时代特点吴永明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述略刘星历史主义法律移植研究与接受法律移植的社会共识建立宋四辈近代中国宪政建设制约因素的法律文化分析张生《大清民律草案》摭遗侯欣一民国晚期西安地区律师制度研究郑祝君美国公司制度理念变迁张国华法家的法律思想概述王宏治略述唐代的司法监督制度赵昆坡略论中国古代立法制度的发展张希坡长者风范学术知音——记同陈守一同志交谈有关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吕丽古代冠服礼仪的法律规制徐忠明权利与申冤:对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杨育棠《盟水斋存牍》点校札记张伯元古代判例考略霍存福古中国与古罗马契约制度与观念的比较李秀清《撒里克法典》若干问题之探析林乾从“法与天下共”论对君主擅法的限制张仁善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赵元信《清秋审条例》及其董康陈金全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康德法治论解读崔永东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现代性诠释王立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史论要李力清代民法语境中关于“业”的表达及其意义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蒋传光论中国古代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张晋藩中华法系特点再议汪世荣判例在中国传统法中的功能徐爱国政体与法治:一个思想史的检讨程春明认真对待福柯——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评说钱福臣道德态势与社会控制模式需求定律——我国接受西方法治思想与模式原因的新解读潘佳铭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方慧论我国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张培田先秦时期债流转的史实补析徐世虹汉律中有关行为能力及责任年龄用语考述刘笃才中日近代宪政道路不同选择的历史约束条件——兼论中国近代宪政与革命的关系徐立志《大清民律草案》现存文本考析王圣诵论中国户政制度编后记编后记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逐渐向文明的更高层次迈进,为中国法律史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正如曾宪义教授指出的,“学术研究是同社会的进步共繁荣、共进退的。
科学研究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安定和民主的环境,需要时代赋予它动力。
同时,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应该给社会不断提供理智思维的结晶,促进社会的健康、文明与进步”。
在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大背景下,中国法律史学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得以蓬勃发展。
经过法律史学同仁的不懈努力,在法制通史、断代法制史、部门法制史、专题法制史和法律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以及法律史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代大陆卷”作为由曾宪义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配套项目“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的组成部分,旨在反映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间法律史研究的骄人成就。
面对卷帙浩繁的研究成果,本卷编辑部决定采用较为客观的方式,面向2005年年底我国内地从事法律史学研究的具有正高职称的学者约稿,由其本人选取最能代表本人的研究水准的一篇作品加以收录,对于1979年之前也有研究成果的学者,则可增选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一篇成果,以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研究风貌。
同时,我们亦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个人照片(以著文之时为佳)以及刊载论文的书刊封面。
自2006年起,编辑部陆续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研室的博、硕士生以信函、电话、电邮等多种渠道,尽我们所能地向符合标准的学者们发出约稿函。
约稿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积极配合,截至2009年,一共收到了百余位学者的187篇文章。
在此,我们对各位学界同仁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个别学者未能联系上,希冀今后有机会出版增订本以弥补遗憾。
对于所征集的稿件,我们按照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后精心地编排整理,同期发表的则按照作者姓氏的拼音字母顺序进行排列。
对于作者提供的照片、简介、期刊封面和附记,依出版要求进行了统一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研室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晁宝栋、郭嘉、冯勇、邱少晖、彭亦菲、李红果等同学为本书的约稿、汇总、整理和校稿工作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约稿学者、所选论文数量众多,加之编者学术水平所限以及种种条件的限制,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位专家学者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