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知识点)课件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39页)
阅读课文12自然段,至P9第五行: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总结司马迁写成《史记》第六个原因: 6、汉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史记》得以成书的六个缘由: 1、家族的影响; 2、自身的努力和充分准备; 3、父亲的遗训、教导; 4、个人的理想、心愿:以《春秋》为表率,成
司马错 (秦) 司马靳 (孙子辈) 司马昌 (孙子辈) 司马无泽 司马喜 司马谈 司马迁
思考: 司马迁详细介结家族谱系的目的何在?
答:家族特点: 司马氏家世显赫----世典周史
交代《史记》成书的第一个原因: 1、家族的影响。
阅读课文4--7自然段 思考:
作者还交待了《史记》得以成书的哪些原因? 答:阅读4、6两自然段,归纳:
12、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拨正一个混乱的社会,使它回归正道,没有什么比 《春秋》更加切近有效。
Hale Waihona Puke 四.解释实词1、命南正重以司天 2、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3、使复典之 4、为武信君而徇朝歌 5、惠王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6、耕牧于河山之阳 7、南略邛,还报命 8、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9、小子何敢让焉
10、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11、垂空文以断礼义 12、欲遂其志之思也 13、俟后世圣人君子 14、不得通其道也 15、退而深惟曰 16、承敝通变 17、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18、是故礼以节人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2.无泽为汉市长 3.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4.则学者至今则之 5.迁俯首流涕曰 6.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8.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 9.是非242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10.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传世 11、以为天下仪表 12.夫《诗》《书》隐约者 13.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14.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自序ppt5 课件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4
学习课文1—3段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5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6
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马氏世典周史 相中山 去周适晋 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军随会奔秦 使错将伐蜀,遂拔 因而守之
司:掌管 典:掌管 相:当---相 去:离开 适:到
奔: 逃亡 将:率领 拔:攻占 守之:使之为郡守。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23
史记放绝 汝其念哉!
史记:史书的通称。 可要,祈使语气词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次:编撰
次:按次序编列,排列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24
石室金匮: 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16
2020/6/19
高邮市第一中学 王兆银
17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 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 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 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 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 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 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 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 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 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达太王王季之思虑 达:表达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歌:歌颂。 论:阐释。
太史公自序ppt实用课件12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三)活用字词 1、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使……显示,光耀 2、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 为 ……而死 3、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形作动,奖励,惩罚,崇尚,轻视。 4、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 名作动,像国君,像臣子,像儿子 5、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形作动,褒贬
(四)一词多义 1、所以 《乐》乐所以立(用来……的, ……的根据) 察其所以(……的原因) 2、次 萧何次律令(整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编撰) 列坐其次(地方) 王次于河朔(临时驻扎河住宿)
(六)当堂检测: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语后置)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语后置)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 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 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 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三)活用字词 1、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使……显示,光耀 2、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 为 ……而死 3、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形作动,奖励,惩罚,崇尚,轻视。 4、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 名作动,像国君,像臣子,像儿子 5、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形作动,褒贬
(四)一词多义 1、所以 《乐》乐所以立(用来……的, ……的根据) 察其所以(……的原因) 2、次 萧何次律令(整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编撰) 列坐其次(地方) 王次于河朔(临时驻扎河住宿)
(六)当堂检测: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语后置)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语后置)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 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 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 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太史公自序)课件(64张ppt)(共64张PPT)
2017/12/13 28
落实第11节字词 于是论次其文 整理,编排
幽于缧绁 囚禁;监狱
退而深惟曰
深思
隐奥而言辞简约 :
夫《诗》《书》隐约者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泄愤懑
2017/12/13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最终
29
学习文章第11节 1. 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 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
2017/12/13
17
四.问题探讨 (1)第5节内容中哪些地方写得很感人?为什么? “执手而泣”和“俯首流涕”。 一是因为未能亲临封禅大典, 二是未能完成的毕生心愿。司马迁的流泪不仅仅 是感动,更多的是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2017/12/13
18
(2)父亲临终时几乎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嘱托 有几层意思?与司马迁写作史记有着怎样的关系?
埋怨、愤怒、绝望、痛苦
2.“退而深惟”的内容与《报任安书》的第四 节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 常之人称焉”的内容相似,谁能说说它的作用? 榜样作用,精神源泉,靠立言而名垂后世
2017/12/13
30
落实第12,13节字词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遗逐渐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没有;全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沿袭;通“缵”(zuǎn),继 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网”;通“佚” 略推三代 大概 论考之行事 讨论研究 既科条之矣 已经;对史事科分条例,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承敝通变
壅 yōng
弑 shì
篡 cuàn
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推辞 诸侯害之 嫉害 以为天下仪表 标准 别嫌疑 分清
绍明世 继承
大夫壅之 阻塞 辨人事之纪 :法度,准则
我欲载之空言 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
落实第11节字词 于是论次其文 整理,编排
幽于缧绁 囚禁;监狱
退而深惟曰
深思
隐奥而言辞简约 :
夫《诗》《书》隐约者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泄愤懑
2017/12/13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最终
29
学习文章第11节 1. 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 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
2017/12/13
17
四.问题探讨 (1)第5节内容中哪些地方写得很感人?为什么? “执手而泣”和“俯首流涕”。 一是因为未能亲临封禅大典, 二是未能完成的毕生心愿。司马迁的流泪不仅仅 是感动,更多的是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2017/12/13
18
(2)父亲临终时几乎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嘱托 有几层意思?与司马迁写作史记有着怎样的关系?
埋怨、愤怒、绝望、痛苦
2.“退而深惟”的内容与《报任安书》的第四 节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 常之人称焉”的内容相似,谁能说说它的作用? 榜样作用,精神源泉,靠立言而名垂后世
2017/12/13
30
落实第12,13节字词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遗逐渐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没有;全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沿袭;通“缵”(zuǎn),继 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网”;通“佚” 略推三代 大概 论考之行事 讨论研究 既科条之矣 已经;对史事科分条例,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承敝通变
壅 yōng
弑 shì
篡 cuàn
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推辞 诸侯害之 嫉害 以为天下仪表 标准 别嫌疑 分清
绍明世 继承
大夫壅之 阻塞 辨人事之纪 :法度,准则
我欲载之空言 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史上最全).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太史公自序》知识点一、字音zhu ān xū南正重 chóngchuán 蒯 kuǎi kuì靳 j ìn 会稽 kuàizōu y ì鄱 pó邛笮 qi óng z é爰 yu án 麟 l ín quē司寇 kòu 壅 yōng 弑 shìcuàn 唐虞 yú卬áng 徇 xùn 沅 yuán 汶 wèn 后稷 j ì紬 chōu 牝牡 pìn mǔ二、重点字1. 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18. 史石室金之。
:集石室金2. 司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国家收藏、档案的地方3. 其在者,相中山。
相:当相19.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每月4. 以。
:初一6. 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20. 自周公卒五百而有孔子。
卒:死7.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治:21. 小子何敢焉。
:推辞,辞治理22. 昔孔子何而作春秋哉。
何:什么8. 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23. 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恨壅:阻9. 、之都。
:研学塞10. 于是迁仕郎中。
仕 : 出仕 , 当24. 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11. 是天子始建家之封。
封:封禅25. 道之不行也。
行:行12. 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从事:行事26.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13. 无忘吾所欲著矣。
所欲著:所要撰27. 以天下表。
表:准写的著28. 天子,退侯,大夫。
:抑退:14. 言其能歌文武之德。
:歌:歌斥:声29. 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15. 学者至今之。
:把⋯⋯当作准30. 善善。
善16. 史放。
史:史的通称31. 不肖。
尊崇能鄙不才17. 悉先人所次旧。
:次:32. 故於。
:撰33.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太史公自序ppt课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等 学者,历任郎中、太史令等职。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其父司 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 刑,但仍坚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创作背景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所作的一篇自序,也是《史记》的最后 一篇。
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重视历史人物的作用
太史公认为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可以影响 历史的走向。
评价历史人物应客观全面
太史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全面客观,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或错误,而应 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太史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太史公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视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太史公认为历史事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也会产生深 远的影响。
PART 04
《太史公自序》的影响与 评价
REPORTING
《太史公自序》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 观点
REPORTING
太史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
历史进程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太史公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
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太史公认为历史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预测未来的发展 趋势。
太史公的史学方法
01
02
03
考据法
太史公采用了考据法来研 究历史,对各种史料进行 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其父司 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 刑,但仍坚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创作背景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所作的一篇自序,也是《史记》的最后 一篇。
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重视历史人物的作用
太史公认为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可以影响 历史的走向。
评价历史人物应客观全面
太史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全面客观,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或错误,而应 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太史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太史公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视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太史公认为历史事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也会产生深 远的影响。
PART 04
《太史公自序》的影响与 评价
REPORTING
《太史公自序》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 观点
REPORTING
太史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
历史进程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太史公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
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太史公认为历史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预测未来的发展 趋势。
太史公的史学方法
01
02
03
考据法
太史公采用了考据法来研 究历史,对各种史料进行 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太史公自序》29张课件(整理)
2,人格高标
以立德,立功,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 入世精神. 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 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 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自尊精神
9)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含义隐奥而 ) 隐约: 》《书 言辞简约. 今义:感觉不很明显.) 言辞简约. 今义:感觉不很明显.) 10)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末流:遗业. ) 末流:遗业. 今义:最低的等级.) 今义:最低的等级.) 11)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 (于是:在这时. )于是汉兴 萧何次律令 于是: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两件事前后紧接.) 今义:连词,表示两件事前后紧接.) 12)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视……为准则. ) 为准则. 为准则 今义:准则.) 今义:准则.) 1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 (是非:褒贬是非 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 是非:
二,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家族的影响 自身的努力 前人的表率 时代的因素
1,时代的因素 ,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 秦拨去古文,焚灭《 》《书 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 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 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 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 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 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书 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 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 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 晁错明申, 公孙弘以儒显, 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 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精品课件(带翻译)
(一起)王,王卬于殷。 马卬为殷王。汉王刘邦攻打项羽时,司马卬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 归降汉王,汉王把殷地改称为河内郡。司马
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 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长安掌管市
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 场的官长。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被封爵为
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 五大夫,死后都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
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 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因是否伐蜀)与张
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 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
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 蜀国,随即攻占蜀国,因而任命他做了蜀地 郡守(让他镇守蜀地)。司马错的孙子司马
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事奉武安君白起。而(这时)少梁已更名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活埋)了赵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何敢’,自谦,值五 百岁而让之也。明明以《史记》继《春秋》意。”
(《古文观止》卷五)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 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 诸侯害(妒忌)之,大夫壅 (阻塞)之。孔子知言之不 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 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 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 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 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 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从前颛顼治理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 管天事(天文),北正黎掌管民事(地 理)。唐尧虞舜时代,继续任用重、黎的 后代,让他们依旧掌管这种事务,一直到 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主管天官 和民众事务。周朝时候,程国国君休甫就 是他们的后裔。周宣王在位时,程伯体甫 失去掌管天地的职守而改任掌兵的大司马, (后代便以)司马为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 朝史事。周惠王和周襄王的时候,司马氏 离开周都,前往晋国。晋国中军统帅随会 逃亡秦国时,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太史公自序ppt12 课件
(二)古今异义词 1、至于夏商 古:到;今:表另提一件事 2、无泽为汉市长 古:掌握市场的官长;今:行政长官 3、《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不断地;今:经常。 4、以为天下仪表 古:标准;今:人的外表
5、夫《诗》《书》隐约者 古:隐奥而言辞简约 今:不清楚 6、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古:跟从侍奉;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 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 模。
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的文言现象。 2、通过《太史公自序》的学习,我们对司马迁其人其事有
(三)活用字词 1、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使……显示,光耀 2、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 为 ……而死 3、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存亡国 形作动,奖励,惩罚,崇尚,轻视。 4、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 名作动,像国君,像臣子,像儿子 5、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形作动,褒贬
(四)一词多义 1、所以 《乐》乐所以立(用来……的, ……的根据)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2、掌握文言字词。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和文言资料,梳理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 词、虚词、句式。
(一)通假字 1、而子迁适迁反(通“返”,返回) 2、弗敢阙(通“缺”,缺漏) 3、指数千(通“旨” ,要旨) 4、乘敝通变(通“乘”,顺应。) 6、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辅助) 8、堕先人所言(通“隳”,毁) 9、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通“缵”,继承) 10、故长于风(通“讽”,讽喻)
太史公自序(知识点)课件
4.司马迁将《自序》放在70列传之中,清人金 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 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的人。
5.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迁著书最大目的 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 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 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 仅以现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 记》者也。”请结合《自序》谈谈对梁启超 观点的个人看法。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太
史
公
写作素材积累
自
序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颛.顼.(zhuān xū) 司马卬.(ánɡ) 会.稽.(Kuài jī) 汶.水(wèn) 弑.(shì) 轩.辕.(xuān yuán)
唐虞.(yú) 喟.然(kuì) 邹.(zōu) 谿.谷(xī) 伏羲.(xī) 股肱.(ɡōnɡ)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故述往事,思.来者 _使__…__…__思___ ②存.亡国,继.绝世 _使__…__…__恢__复__;__使__…__…__延__续__ ③垂.空文以断礼义 使__…__…__流__传__,__留___下_
(2)动词的为动用法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_为__…__…__死____
记》的写作,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
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 部纪传体通史《史___记_》,其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2.相关知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 之一,与后来的《_汉__书__》、《__后__汉__书__》、 《_三__国__志___》合称“前四史”。它记载了上自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 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 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
封赏
动词,
动词,封 闭
名词,土堆,坟 界域
名词,边界,
①以.传剑论显《太史公自序》 _介__词__,__凭__借__,__依__靠__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_连__词__,__来__
(3)以 ③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太史公自序》 _介__词__,__把___ ④是故《礼》以.节人《太史公自序》 介__词__,__用__,__用__来__
记》的写作,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
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 部纪传体通史《史___记_》,其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2.相关知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 之一,与后来的《_汉__书__》、《__后__汉__书__》、 《_三__国__志___》合称“前四史”。它记载了上自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 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用法 ①故述往事,思.来者 _使__…__…__思___ ②存.亡国,继.绝世 _使__…__…__恢__复__;__使__…__…__延__续__ ③垂.空文以断礼义 使__…__…__流__传__,__留___下_
(2)动词的为动用法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_为__…__…__死____
太史公自序
诗海探珠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诗句出自他亲身的 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表达了深挚 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考】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②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参__与__其__事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③故发.愤.且卒 古义:_愤__懑___ 今义:决心努力
④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_谦__词__,__我__ 今义:男孩子
六、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 _判__断__句__,__定__语__后__置__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__宾__语__前__置___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_被__动__句__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__状__语__后__置___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_判__断__句___
蒯.聩.(kuǎi kuì) 孙靳.(jìn) 阙.(quē) 社稷.(jì) 缧.绁.(léi xiè) 俶.傥.(tìtǎnɡ)
二、通假字 ①堕.先人所言 _堕__同__隳__,__毁___ ②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_纂__同__缵__,__继__承__ ③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_拂__同__弼__,__辅__助__ ④ 扶 义 俶. 傥. , 不 令 己 失 时 _俶__傥__同__倜__傥__,__卓__越__洒__脱__,__不__拘__于__俗_____
4.司马迁将《自序》放在70列传之中,清人金 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 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 《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的人。
5.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迁著书最大目的 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 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 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 仅以现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 记》者也。”请结合《自序》谈谈对梁启超 观点的个人看法。
因此,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反复强调 《春秋》批判现实的意义,借以暗示自己的写作 意图,流露出他的不满现实的深意。他时而闪烁 其词,时而借他人之口点明旨意,有时也为最高 统治者维护、涂饰一番,以掩饰自己的真意,全 文采用的这种隐微曲折的笔法,读者应予注意。 ●随堂练笔
假如你最要好的同学上课时常迟到,请你用委婉 的口气劝说他,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细剖·深析] [楼主] 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司马迁写作《史记》并 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谈谈 你的认识? [沙发] 完成先父的遗愿。家学渊源,子承父业,父亲司马 谈的临终嘱托显然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一个起因。 [板凳] 效法周公和孔子,秉承良史精神,“绍明世,正 《易传》,继《春秋》”,继承孔子以写《春秋》 为己任的精神。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开发 忍辱负重,终以有为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以腐刑。面对着 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 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 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 浩瀚的书海中,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 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 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 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 深思和学习吗?
【名师点拨】 首先,梁启超肯定了《史记》是 一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品质, 《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也 为广大史学家所肯定。其次,司马迁写《史记》 并不是为写史而写史,他在《自序》中一再强调, 他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孔子作《春秋》,是为了“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 最终目标是说道理,明鉴戒,阐释他的治天下方 略。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梁启超的观点合乎 司马迁的创作宗旨,非常正确。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字_子__长__,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
不详。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得 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 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汉将_李__陵__辩 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为完成《史
6.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 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 而认为是“整齐”?
【名师点拨】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 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 《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 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 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 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 的《史记》,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 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忧愤。
三、一词多义
①本《诗》《书》《礼》《乐》之际《太史公自序》 _动__词__,__遵__奉__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1)本 名__词___,__树__木__的__根___
③舍本.逐末 名___词__,__根__本__
④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 副___词__,__本__来___ ⑤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名__词___,__稿__本__
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
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
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 鲁 迅 誉 为 “_史__家__之__绝__唱__,__无__韵__之__离__骚__” , 有 很 高的文学价值。
八、整体预知
一、第1~3段自叙家世家 家世 学谱 渊系 源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隐微曲折的笔法 《史记》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对 于这一点,作者当时是有所顾忌的,他通过和壶 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主旨:继承 《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 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但这个问题是个很敏 感的问题,它涉及作者对当代朝廷的政治态度, 司马迁处在专制政权的高压下,要对这个问题作 出回答是受到限制的。
2.从司马迁不顾一切完成《史记》的经历中, 我们可以发现他具有哪些优良品质? 【提示】 (1)有济世之宏志。(2)有执着之精 神。(3)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 3.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成 就一家之言。
[三楼] 坎坷的遭遇,对古圣先贤的景仰思慕,使司马迁 逐步形成了自己超出其时代很远的人生价值观。 面对奇耻大辱,他彷徨过、痛苦过,但冷静下来 之后,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毅然决定“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士大夫庸常的为节 而死的观念没有绊住司马迁,他把自己的人生目 标放在了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己的最高的人生价 值上。这样的志向,给了司马迁无尽的动力。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太
史
公
写作素材积累
自
序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颛.顼.(zhuān xū) 司马卬.(ánɡ) 会.稽.(Kuài jī) 汶.水(wèn) 弑.(shì) 轩.辕.(xuān yuán)
唐虞.(yú) 喟.然(kuì) 邹.(zōu) 谿.谷(xī) 伏羲.(xī) 股肱.(ɡōnɡ)
(2)名词作状语 ①南.略邛、笮、昆明 _向__南___ ②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_向__上__;__向__下__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王.卬于殷 _封__…__…__为__王__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则学者至今则.之 _以__…__…__为__则__,__把__…__…__当__作__准__则___
太史公自序
二、第4~6段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受父 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三、第7~10段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四、第11段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
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司马谈“发愤且卒”,说说他内心有怎样的“ 愤懑”? 【提示】 司马谈作为史官,内心的愤懑有三点: 一是汉武帝时代,海内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文化学术大发展,有那么多“明主忠臣死义 之士”,作为一个史官,却不能记录他们,记录 这个盛世,内心忧惧;二是在太平盛世,汉武帝 首次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史官,既不能躬逢其盛, 更不能亲笔记载这一时刻,十分痛心;三是一直 以祖上史官世家传统为荣耀的司马谈由此而痛心 这一传统在自己手上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