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 转变,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将更加注重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涉及 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医疗新技术、新 方法等内容。
VS
挑战应对
面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 应对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入交叉学科知 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关注医疗 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课 程内容,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正自己的临床思维。
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策略
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反复练习和巩固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如穿刺 、缝合等。
学习高级操作技能
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接触和掌握更高级的临 床操作技能。
加强模拟训练和实践
通过模拟训练和实践操作,提高操作技能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强化多学科知识学习
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外,还需学习相关学科如 生物学、心理学等的基础知识。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完善过程性考核标准
进一步细化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强化临床技能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推进考试改革
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和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和评价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网络资源利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网络资源的利用 利用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拓宽知识面。
网络资源利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01
参与在线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1夏科氏三联征是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三个症状需此顺序出现)急性胆管炎的典状。

2.痈: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3.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4.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

5.疖是:由于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6.膀胱刺激症:是指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也称尿道刺激征。

7.无症状细菌尿:又称隐匿性细菌尿,是一种隐匿性尿路感染,即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任何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

8.糖尿病:由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其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灭菌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法、火烧法、药物浸泡消毒法、甲醛蒸汽熏蒸法9.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19.三凹征:患者上呼吸道阻塞,吸气时由于呼吸肌运动而使胸内负压极度增大,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之为三凹征20.蜂窝织炎:为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感染。

21.郭霍现象:即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初感染和再感染表现出的不同现象。

22.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后导致尿毒症和肾功能完全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内分泌等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

23.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24.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25.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26.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和持续时间20.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病理性超过正常水平的疾病状态。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释: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 二、简答题: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点、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特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三、论述题: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哪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FAB 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诊断学部分《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以第二版为教材内科学部分实验诊断1. 临床血液学检查 一、血常规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2. 临床意义: A 、相对增多B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大小异常 3.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小板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血小板增多、减少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 1. 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肌酐的临床意义2. 血糖增高及降低3. 血清钾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临床免疫学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2.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尿蛋白、粪颜色物理诊断1.甲状腺肿大的分级2.脾脏肿大分度3.肝脏触诊4.视触叩听的定义,包括哪些内容5.罗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6.叩诊分类及临床意义7.心脏检查8.心尖搏动9.心律 10.心音 11.额外音 12.杂音一、名词解释: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二章问诊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第三章症状学症状:是指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是指病人主观感受的不适或异常的感觉)第一节发热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稍有波动。

发生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3~38℃;②中等发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考] 第四节腹痛√临床表现:1.部位;2.性质和程度;3.诱发因素;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考]第四章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第一节基本检查法√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考]视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

√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听诊: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嗅诊: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第二节一般检查√生命征(※组成、正常值):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

包括:①体温:正常值36~37℃;②呼吸:13~18 次/分;③脉搏:60~100 次/分;④血压≤140/90mmHg。

[考]体型分: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考]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主要是:化痰止咳,多从四点入手:对因、对症、一般治疗、中医治疗。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

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 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C。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临床医学概论是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医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要点。

一、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是临床医学的基石,涉及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权益保障和医疗行为规范等方面。

医务人员应具备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保密性的能力,并遵循医疗伦理原则,如以患者为中心、公正和公平、谦虚和谦逊等。

二、医学史与发展了解医学史与发展有助于理解临床医学的演变过程和基本原理。

医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古代文明,通过学习历史案例,可以了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伦理进步。

三、临床诊断与治疗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采集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思维等方面。

同时,治疗则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三个层面,医务人员需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四、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的是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帮助医务人员预测疾病的趋势和制定控制措施。

学习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基因与遗传学基因与遗传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新兴学科,涉及疾病的遗传风险、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应用,并能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六、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临床医学的关键问题,包括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风险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满意度。

七、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药物的合理应用、剂量计算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

医务人员需具备药物知识,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

总结:本文对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医学史与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基因与遗传学、医疗质量与安全以及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等方面。

【VIP专享】《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VIP专享】《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 2. 临床意义: A、相对增多
B、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大小异 常 3.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小板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血小板增多、减少 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 1. 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肌酐的临床意
物理诊断
1.甲状腺肿大的分级 2.脾脏肿大分度 3.肝脏触诊 4.视触叩听的定义,包括哪些内容 5.罗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6.叩诊分类及临床意义 7.心脏检查 8.心尖搏动 9.心律 10.心音 11.额外音 12.杂音
以第二版为教材
一、名词解释: 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稳定于 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内科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腹泻、上 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 二、简答题: 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 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点、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特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亢 进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三、论述题: 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哪些、上消 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FAB 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 断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 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伴有(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 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心力衰竭: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 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时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 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心脏激动起源部位、激动的频率和节律、激动传导的速度与次序中任何一项的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称发热2、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3、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出的表现。

4、呕血:指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5、意识障碍: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层及皮质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这种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称意识障碍6、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诊断工具,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8、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O2,伴或不伴CO2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0、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球菌引起,是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以往常作为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为肺叶或肺段的急性炎症实变。

11、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心血量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12、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好发于儿童青年。

14、尿路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15、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贫血16、三凹征:由于吸气肌张力过高,胸腔负压增大而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17、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8、伤寒的再燃: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19、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以由细菌、化学、物理损伤等因素引起。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它是医生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疾病的根据,也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体征:是医生能够检查到的客观改变,有些症状本身也可以是体征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在39~40度以上的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弛张热:又称为败血症,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动度大,甚至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紫绀,往往伴有呼吸节律、频率或者呼吸深度的改变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水肿与局部性水肿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地中断或完全丧失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传染病。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得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你临床综合征心肌梗死: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贫血: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参考知道的下限,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一种或多种白细胞异常增生伴分化成熟障碍,是正常造血功能衰竭,并极润其他组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初学,感染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临床医学概论 考试重点内容

临床医学概论 考试重点内容

第一章症状学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2.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1)低热:体温为37.3℃~38℃(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3)高热:体温为39.1℃~41℃(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3.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4.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5.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一日内体温两次升高者称双峰热;长期间歇热称消耗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6.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7.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8.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9.呼吸困难: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患者用力呼吸,可见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可呈端坐呼吸甚至发绀。

10.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

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发生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气管肿瘤、气管异物或气管受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或主动脉瘤压迫)等。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1.临床医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临床医学的定义、临床医学的特征、临床医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临床医学的学科划分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等。

2.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涉及临床医学的伦理原则、临床医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临床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原则等。

3.临床医学的相关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精神科学、口腔医学、眼科学、麻醉学等。

对每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4.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包括临床医学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手段,以及基本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5.临床医学的常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对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6.临床医学中的专科知识:包括临床药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专科知识,对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基于临床情况的合理用药原则等。

7.临床医学的病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临床病例,综合运用各种临床学科的知识,进行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培养临床医学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8.临床医学的疑难病例:介绍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需要采用特殊技术或特殊治疗方法的疾病,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以上是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提高临床技能和判断能力。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释: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二、简答题: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点、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特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三、论述题: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哪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FAB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诊断学部分《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以第二版为教材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释: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伴有(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心力衰竭: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时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激动起源部位、激动的频率和节律、激动传导的速度与次序中任何一项的异常。

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肾脏损害突出,急进型高血压眼底有出血、渗出,如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则为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医学概论主要内容

临床医学概论主要内容

临床医学概论主要内容一、临床医学概论的整体框架临床医学概论就像是一个大宝藏,里面装着好多关于医学临床方面的知识呢。

它包含了很多基础的医学知识,比如说人体的各个系统,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之类的。

二、各个系统的详细内容1. 呼吸系统这部分会讲我们是怎么呼吸的,从鼻子和嘴巴吸进空气,然后空气经过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部。

还会讲到一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像感冒的时候鼻子塞住啦,还有肺炎这种比较严重的病。

2. 消化系统它涵盖了从我们吃进东西开始,食物在嘴巴里被咀嚼,然后经过食管到达胃里,再到小肠、大肠,最后排出体外的整个过程。

像胃溃疡、胃炎、肠炎这些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也会在这部分提到哦。

3. 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可重要啦,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地方。

血管就像管道一样,动脉把富含氧气的血液送出去,静脉把带着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送回来。

心脏病、高血压这些都是循环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方法会学到各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像医生问我们哪里不舒服啊,这就是问诊。

还有体格检查,医生用听诊器听心肺的声音,摸摸肚子看有没有硬块之类的。

另外还有各种仪器检查,像X光、CT、B超这些。

2. 治疗手段治疗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药物治疗是很常见的,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药。

有时候还需要手术治疗,比如阑尾发炎了就要切掉阑尾。

还有物理治疗,像骨折了打石膏固定这种。

四、临床医学中的预防医学除了治疗疾病,临床医学概论还会讲怎么预防疾病。

比如说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少抽烟喝酒。

还有疫苗的接种,像打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这种传染病呢。

五、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临床医学不是孤立的,它和很多其他学科都有关系。

和基础医学的联系就很紧密,基础医学研究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临床医学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它还和护理学有关系,护士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六、总结临床医学概论涵盖的内容超级丰富,从人体系统到疾病诊断治疗,从预防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像一张大网,把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都网罗进来啦。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要第一章常见症状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感或异样感觉。

体征:医师或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度之间常用于测量体温的部位是腋窝(36-37)、口腔(36.3-37.2)和直肠腔(36.5-37.7)发热病因: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重症肺结核)、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皮肤,黏膜出血:由于机体止血功能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粘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临床上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最为多见)出血的临床表现:出血点(<2mm)紫癜(3-5mm)瘀斑(>5mm)皮下血肿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脱氧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时,皮肤黏膜即可出现发绀。

黄疸: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2.0mg/dl(34.2umol/L)时则出现黄疸。

可分为以下三种: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淤积性黄疸咳嗽: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

(干性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湿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症状。

(在我国,肺结核是咯血的最主要原因)咯血量:<100ml为小量;100-500ml为中量;>500ml为大量铁锈色血痰主要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二尖瓣狭窄伴肺淤血者咯血一般为深红色。

左心衰竭肺水肿时,咯浆性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并发肺梗塞时常卡粘稠暗红色血痰。

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各肋间隙明显凹陷。

心悸:一种自己感觉到的心脏剧烈跳动而引起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

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

(腹泻病史超过两个月者属慢性腹泻)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临床医学概论总复习最全最新

临床医学概论总复习最全最新

第一篇:绪论1、健康: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虚弱和疾病。

2、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都状态。

3、健康的标准:略。

4、诊断都基本形式:病因、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综合诊断、临时诊断。

5、临床诊断的方法: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器械检查)。

6、疾病的治疗方法:根治性、支持、对症、康复、诊断性、预防性、姑息性治疗。

第二篇:诊断学基础第一章1、诊断:通过病情学与其他检查手段来判断疾病的名称和本质。

2、症状:疾病作用与机体,至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不舒服的感觉。

通过问诊而来,具有主观性。

3、体征:体格检查所发现的异常称为体征。

注:发热既是症状又是体征。

4、诊断学内容:病史采集(问诊:初步诊断)、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听诊器、血压计等)、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为辅助检查)。

第二章(发热)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2、发热的病因: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C°中等发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1C°以上常见发热1、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疾病。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 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败血症、风湿热、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

3、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然后骤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急性肾盂肾炎、严重化脓感染。

4、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5、回归热:体温骤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提纲一、临床医学概述1.临床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临床医学的历史发展3.临床医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二、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1.医学伦理的概述2.医学职业道德的重要性3.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关系4.医学伦理决策模型5.医学伦理问题中的常见伦理原则和价值观三、临床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的概述2.临床研究的种类和设计3.临床试验的概述4.临床观察研究的概述5.临床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四、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病史采集的目的和方法2.病史采集的内容和技巧3.体格检查的目的和方法4.体格检查的常用方法和技巧五、疾病诊断1.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2.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过程3.临床诊断的技巧和方法4.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六、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1.医学统计学的概述2.常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3.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七、临床医学常用的检查与治疗技术1.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术2.化验结果的解读和诊断意义3.影像学检查技术和常见影像学表现4.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技术八、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1.疾病预防的概念和分类2.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预防接种4.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内容九、医疗质量与病例管理1.医疗质量的基本概念和标准2.医疗质量管控的方法和措施3.病例管理的重要性和流程4.病例管理中的质量评估和改进以上是临床医学概论的复习提纲,主要包括临床医学的概述、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临床研究方法、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疾病诊断、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常用的检查与治疗技术、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医疗质量与病例管理等内容。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梳理临床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临床医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发热: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以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当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应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

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知情人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稽留热&弛张热: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正常人胆红素为5.1~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CB)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为13.68μmol/L。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黄疸的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内性和肝外性)。

病理性痰液的组成:病理状态下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与吸入的尘埃,病原微生物,组织破坏物,一起混合成痰。

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黏液脓性,脓性,血性等。

咳嗽的性质:1.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2.湿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称为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空洞型肺结核。

咳嗽音色的临床意义:咳嗽声音嘶哑,多见于声带炎,喉结核,喉癌等;阵发性连续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音(犬吠样咳嗽),见于会厌,喉部疾患和气管受压;咳嗽声音微低或无声,见于极度衰弱或声带麻痹患者;金属音调咳嗽见于纵膈肿瘤,支气管癌,结节病压迫气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以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当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通过咳嗽反应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

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知情人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稽留热&弛张热: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正常人胆红素为5.1~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CB)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为13.68μmol/L。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黄疸的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内性和肝外性)。

病理性痰液的组成:病理状态下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与吸入的尘埃,病原微生物,组织破坏物,一起混合成痰。

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黏液脓性,脓性,血性等。

咳嗽的性质:1.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2.湿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称为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空洞型肺结核。

咳嗽音色的临床意义:咳嗽声音嘶哑,多见于声带炎,喉结核,喉癌等;阵发性连续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音(犬吠样咳嗽),见于会厌,喉部疾患和气管受压;咳嗽声音微低或无声,见于极度衰弱或声带麻痹患者;金属音调咳嗽见于纵膈肿瘤,支气管癌,结节病压迫气管等。

意识障碍的分类: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

2.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3.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4.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

5.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现病史内容: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是指患者从发病开始到就诊是,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全过程。

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一般情况。

语音震颤: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音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缩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

根据其振动的增强或减弱,可判断胸内病变的性质。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

2.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

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或粘连。

5.胸壁皮下气肿。

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1.肺泡内有炎症浸润,肺组织实变,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梗死等。

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如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

肺叩诊音的分类及临床意义:分为间接和直接叩诊。

正查过胸部叩诊为清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其音强弱高低与肺脏的含气量的多少、胸壁的厚薄以及邻近器官的影响有关。

当肺、胸膜、隔或胸壁发生病理改变时,在正常的清音区内可出现浊音(肺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实音(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实变)、过清音(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的疾患,如肺水肿)或鼓音(病理情况下常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称为异叩诊音。

正常人呼吸频率:平静呼吸时每分钟16-20次,节律基本均匀而规律。

正常人心率的标准及意义: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老年人偏慢,儿童过快,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成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正常人心律规律,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是心律增快,呼气时减慢。

正常人第一,第二心音的标志及意义: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收缩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听诊特点为音调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第二心音是有血流在主动脉与肺动脉内突然减速和半月瓣突然关闭引起瓣膜振动所产生的,表示心室舒张的开始。

听诊的特点为音调较高而脆,强度较第一心音弱,历时较短,在心底部最响。

体位:指患者卧位时所处的状态,正常人为自主体位。

常见体位有:1.自主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见于正常人,疾病早期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改变身体的位置。

见于几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3.强迫体位:为减轻痛苦,患者被迫采取某种体位。

如强迫仰卧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坐位(端坐呼吸),强迫蹲位等。

传染病: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流行的基本条件:a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b传播途径:致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环境因素;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医学诊疗措施传播;垂直传播)c人群易感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分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潜伏期:传病原体入侵人体起,至临床出现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传染病的预防:a管理传播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b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水源、食物、粪便的管理;加强环境消毒;消灭导致传播的昆虫媒介;搞好个人卫生及防护。

c保护易感人群:主要采取预防接种提高人群主动和被动免疫力;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改善营养等措施提高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病毒性肝炎:由有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各种肝炎病毒目前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

HA V为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20面体对称的小RNA病毒。

电镜下HBV可见三种形式的颗粒:a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b小球形颗粒c管状颗粒。

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为空心包膜,不含核酸,没有感染性。

HCV是一种直径30~60nm 的球形颗粒,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为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必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HEV 为为十二面对称、无包膜、直径32~34nm的圆球形颗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主要是口齿齿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食物等可导致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病毒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

临床表现五期临床分期:1.发热期(三痛:眼眶痛、头痛、腰痛;三热: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结膜、软腭和咽部充血,眼结膜呈片状出血)2.低血压休克期3.少尿期4多尿期5恢复期。

麻疹: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多种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诊约3-4天,主要表现为体温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起病2-3天、90%以上的病人,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出现0.5-1mm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Koplik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该斑可相互融合,一般在2-3天内消失。

2.出疹期:约发热3-4天后开始出现皮疹,从而后、发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达手掌于足底,3-5天出齐。

3.恢复期伤寒:病原学: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

三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有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1.初期(约第一周)2极期(第2-3周):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相对缓脉,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不明显;肝脾肿大,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皮肤出现直径约2-4mm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3.缓解期(第3-4周)4.恢复期(第5周)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致病因素: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以及人体的抵抗力。

临床表现:急性痢疾:1.普通痢疾一般经过1-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发热可达39℃、食欲不振、继而腹痛、水样腹泻,约1天后排便增至10余次至数十次,腹泻转为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伴下腹压痛和肠鸣音亢进,由于便量少,一般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

2.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的儿童,起病急。

畏寒,高热(40℃以上),伴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烦躁、反复惊厥、昏迷等,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临床上以严重全身病毒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多不明显,仅于发病数小时后方出现激励样大便,病死率极高。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

休克: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的严重综合征。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全身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神智淡漠或烦躁不安,昏迷。

根据病因一般将休克分为五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原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心跳呼吸骤停诊断标准:1. 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神经功能异常。

2. 循环功能障碍,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立即停止,或经数秒钟强力的呼吸后再停止。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5.其他:如发绀,大小便失禁等。

其中1,2,最重要。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慢支分型:单纯型(咳嗽咳痰)和喘息型(咳嗽咳痰以及喘息,哮鸣音)两种。

慢支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