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相比,萧红与张爱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擅长抒写女性的悲剧。
但两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萧红与张爱玲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即童年缺少父母关爱,爱情婚姻又饱受磨难。
这些经历促使了她们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投射到创作中就是对母亲形象的丑化、父爱世界的坍塌和爱情神话的解构。
但二者的创作天空又有所不同,体现在文本中就是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
萧红创作的女性悲剧形象大多是孤苦无依的,她们对自身的命运或漠然、或认命、或被异化;对女性的悲剧诠释为“认命或无奈的情绪记忆”;女性的悲剧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悲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充满欲望的俗女人,她们或苦心经营或苦苦挣扎,但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悲剧的深渊;张爱玲对她们的悲剧诠释为“从被虐到虐人,从女人到女奴”;与萧红笔下的悲剧女性不同的是:她们个个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和悲惨处境,但却心甘情愿地成为悲剧中的女主角。
笔者从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两位女作家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以澄清读者的一些误解,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这两位杰出的现代女性作家及她们的作品。
读萧红作品有感——浅论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使全家都感到失望 , 除 了祖父 。不论是她 的祖母 、 父亲 、 生母 或是 继母 , 都 不喜欢她。据说萧红刚 出生 的时候 , 哭声很大 , 接生婆老 石 太太把她从水盆 中拎 出来说 : “ 这、 r 头蛋子 , 真厉害 , 大 了准是 个 茬 儿 。” 亲 友 们 都 说 她 这种 倔 强性 格 是 天 生 的 。 对 于父 亲 , 萧 红 是这样形容 的: “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 了人性 。他对待仆人 ,
读萧红作品有感
浅论 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 李 强
摘要: 萧红是 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位特 别的女作 家, 她 的一 生颠 沛流 离、 短促悲凉。萧红 小说 的创作 正是她 悲剧人 生的真 实 写照。她 以 自己充满 悲剧的人 生经历和生命 体验 , 以先觉者的姿
态观 照她 所 熟 悉 的 乡土 社 会 的 生存 状 态 和 生 存 境 遇 , 揭 露 和批 判
也许是因为个人经历给萧红带来了太多的影响一开始萧红便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是不同的她是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用一种现实的笔触去诉说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而不像冰心那样诗意温婉也不同于庐隐的悲愁哀怨萧红就只是单纯地用她的悲悯情怀来表达她想表达的对于女性对于人所存在的悲剧意识
生 旦 中 学课 { ; 祖父 拔草 , 萧红也跟着拔草 ; 祖 父铲
地, 萧红也跟着铲地。 后花 园成 了萧红儿时的乐园 , 这个乐园开阔 了她的视野 , 陶冶了她的感情 , 培养了她对 大 自然 的热爱 。 就这样
一
天一天 的, 祖父 , 后花 园, 自己, 这 三 样 对 萧 红 来 说 是 一 样 也 不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萧红悲剧命运的一些启示
恶、 抛弃等等。于是 , 在这样 的黑暗时代 , 萧红的悲剧命运如 同 宿命一般使她无法逃脱 。 这也许就是一个想要不被历史洪流完 全吞噬的人, 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
童年 的生 活对 一个 人 的 一生 起 着不 可 忽 视 的作 用 , 同在 如
一
才是她可以停靠的安全 的港湾呢? 这一次离开家萧红没有那么
切想 回家 , 可是家也被寻觅不到 。” 很幸运 , 这次离家出去买皮 球, 萧红被好心 的洋车夫送回了家。13 年 , 9 1 在受到新文化影
响逐 渐苏醒的 自我生命意识和萧红那渐渐苏醒的 冒险心理的
鼓舞下 , 二十岁的萧红 , 终于彻底地离开了家 , 去寻找她理想中 的“ 皮球” 了。离开了没有温暖而冷酷的家 , 萧红犹如一 只离开 了港湾的小船 , 开始了在无边而又莫测的大海中的漂泊 。哪里
也不在于她能养育后代 , 而在于她 自己的生命 , 这是女人崇高 而又充满危险的生命。 萧红便是这样一个追寻 自我生命价值的 女人。尽管这崇高的生命意识不是生来就有 的, 但在萧红的成 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 并最终使她走上 了在黑暗中寻找 自我生命
说天性。“ 离家不远 的时候 , 我的心非常光明 , 能够分辨方 向” ,
爱情——在任何时代无论是理想型还是现实型的女子 , 都
或多或少做过关于它 的梦。单纯、 富于想象 、 情感丰富的萧红 , 漂泊在风浪中是多么的急切寻找一个可 以避风的爱的港湾呀 ! 可在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天长地久爱情 的国度里 , 这个梦是多么 的渺茫而又危险。 因为真正的爱情产生的前提是在两个相互独
“ 了一会 , 过 不然 了 ! 我不 得 自走 了多远 , 是 实在 疲 劳 。 急 ‘ 只 我
价值的道路 , 同时, 也走上了一条充满危险和坎坷的道路。 当一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萧红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们在家庭、婚姻、社会等方面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压迫。
本文将就《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探讨。
小说中所描述的女性命运,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与苦难。
从女主人公小云、明娘、秧儿到其他的女性角色,她们在这个故事中都经历了种种不幸的命运。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受尽了丈夫和家庭成员的虐待和压迫,她们没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生活得十分苦痛。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显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和悲剧。
在小说中,小云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女性形象,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厄运的困扰。
她在家庭中遭受丈夫的压迫和虐待,无法得到婆婆和姑爷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明娘则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嫁给了不爱的男人,终日受尽欺凌和折磨,悲惨的命运着实令人心痛。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如秧儿,她也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堕入火坑,最终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通过描绘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萧红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对旧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苦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女性问题的深刻探讨。
在当下社会,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许多女性仍然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面临着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受家暴和性骚扰。
小说《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也能引起我们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深思。
通过深入了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并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关爱那些身处困境的女性,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关于萧红童年的研究报告
关于萧红童年的研究报告
萧红是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她的作品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
会的各种问题。
她的成名作《呐喊》是她痛苦童年的写照。
萧红的童年经历对她的成长与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讨萧红童年的关键事件及其对她的影响。
首先,萧红童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她的母亲突然去世。
她的母亲是她童年时唯一的亲人,她的离世使年幼的萧红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和失落。
这场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敏感和孤僻,也埋下了她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怀疑。
其次,萧红童年的另一个关键事件是她在父亲的姨妈家生活。
在姨妈家,她被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受到斥责和虐待。
这段经历使得她尝尽了辛酸和不公,在她的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权威的反抗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此外,萧红在童年时期还经历了多次的迁居和经济困难。
她的家庭常常因为父亲的商业失败而陷入贫困。
这样的环境使得她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生活在贫困和压抑的氛围中。
这种经历激发了她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综上所述,萧红童年的关键事件对她的思想、性格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在童年中经历的孤独、失落、虐待以及贫困磨砺了她坚韧的意志和对正义的渴望。
这些经历成为她后来创作的源泉,使她能够以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并表达她对自由和人权的渴望。
萧红的作品不仅是她自
身的成长和心灵历程的写照,也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的真实映照。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别具风格的作家。
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对自我经验的复写,因此她的成长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萧红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在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饱含丰富的悲剧意蕴。
本文将从内容和审美两个方面来把握萧红小说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悲剧意识生存困境有人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算不上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
艰辛多舛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苦难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造就了她作品的感情基调,使她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她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灵活运用多种审美表现手法,从麻木的生存态度及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女性意识角度两个方面写出一幕幕社会悲剧。
一、生与死的困惑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一文中写到:“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
” [1]萧红的创作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正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通过对乡民麻木生存状态的书写来揭示生命的价值,进而呼唤人性尊严、人生温暖。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被伤害被放逐的一生。
这种生命体验使其倾向于表现生命的悲剧意味,即“为死而生、由生而死”的悲剧。
萧红的这种生命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乡民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描写上。
如果说死是生的最终归宿的话,那么生就是死的准备阶段,生与死之间的生存困境便全是苦难了。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阴历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呼兰县的传统习俗中女孩出生在阴历初五被视为不祥,萧红的生日也被迫推迟一天。
母亲姜玉兰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父亲张延举自私而残酷,张家大院对男性子嗣期待已久,可萧红偏偏是个女孩子,同家庭期望相悖的女儿身份,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作为女性的萧红从一开始就承受了一层为女性所特有的歧视及压抑。
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萧红,在爱情中得到的却只有伤害、痛苦、悲哀和幻灭。
北中国萧红解析
北中国萧红解析引言萧红,原名谢娘,笔名匡远、野草。
北中国是她笔下的一个虚构地方。
在她的作品中,北中国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象征,它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将从北中国的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萧红作品中北中国的意义。
萧红的经历1.早年生活–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逃婚到天津,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2.文学创作的突破–开始接触进步文化,受到启发–在《月亮田》杂志发表作品,成为一名作家–尝试从事政治工作,但由于家庭矛盾离职3.悲剧的人生–生活困顿,一度陷入绝望–与丈夫离婚,导致身心遭受巨大创伤–1938年自杀身亡,享年31岁北中国的背景1.地理环境–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区–气候严寒,农作物收成不稳定–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社会背景–封建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酷刑酷法,暴力统治盛行–民众生活艰辛,人们普遍贫困北中国在萧红作品中的象征意义1.痛苦的人民生活–描写了北中国农民的辛酸生活–展现了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还原了真实社会中的贫困与不公平2.封建社会的黑暗–北中国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特点–展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束缚–人们在北中国的生活中体验到了生老病死的无奈3.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萧红关注女性命运,特别是在北中国的女性–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悲惨遭遇,探讨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借助北中国这一背景,呼唤女性自由与平等的意识总结北中国是萧红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代表了一个特殊的象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境。
萧红通过对北中国的描写,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怀,并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她的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读者,让我们思考生活中的不公与困苦,以及对于自由与平等的追求。
萧红创作中悲剧意识的艺术表现
萧红创作中悲剧意识的艺术表现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个性的女作家。
她一生寂寞坎坷,屡遭磨难。
萧红将自己深刻的悲剧体验融于她的创作中,在自己营构的艺术世界里,书写人生的悲凉和生命的迷惘。
萧红书写自我,又能超越自我,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现实生活中弥漫着的悲剧氛围相交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取材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深沉有力地揭示着生命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和女性的悲剧,传达出她对生命痛苦的抚慰关怀,和对人性尊严、人生温暖的深切呼唤,从而使其创作渗透着一种浓郁而深沉的悲剧意识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萧红非常注重对悲剧意象的提炼和悲剧氛围的渲染,擅于将主观的情绪感受融于创作中,并且尝试在悲剧题材中融入喜剧性因素,以喜衬悲,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使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悲剧意象的提炼和渲染萧红的悲剧意识,以各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悲剧意象的提炼和渲染。
在萧红作品中,有一个笼罩一切、无处不在的意象,那就是死亡意象。
死亡意象是表现生命悲剧的重要意象之一。
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派人活活烧死了;哑老1/ 9人的孙女小岚遭到女工头的毒打死了;美丽善良的月英患了重病在亲人的冷眼中死了;健康活泼的小团圆媳妇也被自己的家人狠狠地“规矩”死了;美丽大方的王大姐在周围四邻的风言风语中凄惨地离开了丈夫和孩子;端庄娴静的翠姨也默无声息地以生命殉了情;小良子为了寻找在地主家当乳娘的母亲,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王婆的三岁的女儿因为得不到大人的照看而摔死在铁犁上;呼兰城的造纸房里一个私生子活活地饿死了……死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另外,像疾病、瘟疫、坟墓、棺材、屠场、鲜血、尸骨等意象,也构成了对生命的直接的否定,因而也都成为具有表现力的悲剧意象。
这些意象补充和强化着死亡意象的悲剧意蕴,它们与死亡意象一起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悲凉、阴暗、恐怖的整体氛围,让人们感到无比的压抑和沉重。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萧红在《生死场》中书写的一幕幕女性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女性的生存悲剧以及不幸的爱情与婚姻两方面。
从生存悲剧来看,首先是女性在贫穷中饱受摧残,其次是女性在绝望中走向死亡。
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女性在爱情中饱受伤害,在生育中饱尝痛苦。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女性要实现独立自由,首先要冲破男权桎梏,实现思想解放;其次要摆脱生殖奴役,获得生育自由。
关键词:萧红悲剧命运女性《生死场》萧红的生命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她为人类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她在《生死场》中通过描写中国封建社会东北农村女性凄惨的人生境遇,一步步揭开蒙在女性悲惨命运上的面纱。
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对女性追求平等的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体现萧红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使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融入了自己的影子,《生死场》中的女性在生存和死亡间苦苦挣扎,在不幸的爱情与婚姻中饱尝痛苦。
(一)生之艰难,死之挣扎1.在贫穷中饱受摧残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人们都希望能摆脱贫困,过幸福富足的生活。
但是在《生死场》中,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民族危难之中,黎民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生死场》中的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乱坟岗子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们死后的住宅,但活着的农民,常常被地主们驱逐,使他们提着包袱,抱着小孩,从破房子再走进更破的房子去”。
物质上的贫穷也导致了精神上的贫穷,农民们对庄稼的看重远远高过人的生命。
寒冷的冬日,平儿把爹爹的靴子偷穿出去,王婆立即凶暴地让平儿打赤脚回家。
孩子们弄坏了地里的一棵菜苗,就要遭到母亲严厉的惩罚。
生活的贫困让女性无法称职地担当母亲的角色,对她们来说,孩子的价值远远没有生活中的物质需求重要。
五月节的前几天,成业天天和金枝吵架。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描写了一个普通妇女阿Q第二任妻子的悲剧命运。
她在男人的世界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幸福,最终走向了毁灭。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阿Q第二任妻子是一个被逼入绝境的人。
她嫁给了阿Q,但很快就体会到婚姻的痛苦。
阿Q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对她不关心不尊重,甚至频繁出轨。
她扮演着一个典型的母亲、妻子的角色,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来自于自己的软弱无力,更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另一个女性角色是身为小姨子的小红。
小红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但她却被阿Q当作了一个性玩具。
在阿Q的眼里,小红只是他满足欲望的一个道具,没有任何的尊重和爱护。
小红象征着社会中的弱势女性,她们容易受到男性的侵犯和伤害,缺乏保护和权益。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消除性别歧视。
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呼唤着社会的关注和担当。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让女性能够在安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我们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培养男性尊重女性的意识,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
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女性需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的人生选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实力,女性才能摆脱传统家庭的桎梏,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呼唤着当代社会对女性平等权益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角度。
《生死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女性在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理性思维之间所遭遇的挣扎和矛盾。
本文将从女性悲剧命运和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生动地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特别是中产阶级女性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困境:家庭、传统道德、社会规范、男权主义等等。
她们往往被束缚在自己的社会阶层和性别角色中,无法自由发挥和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例如,小说中的漂亮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因为母亲的过度保护和传统思想的限制,最终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生活方式,只能为了家庭和社会做出牺牲和妥协,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其次,萧红的小说流露出了深刻的现代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她反对传统的、死板的道德规范和文化观念,主张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追求真实、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
她的作品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多元性,赞扬自由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机械性。
例如,小说中的赵大爷就是一位代表传统的老人,他坚持“三从四德”,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秩序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发则是一个代表现代主义的人物,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创意的精神,勇于挑战传统、批判社会,并最终获得自由和尊重。
总的来说,萧红的《生死场》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所遭遇的困境和矛盾,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在当代社会,人们也面临着许多类似的挑战和困境,如性别歧视、传统文化僵化、社会规范过于繁琐等等。
我们可以从萧红的小说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勇于拥抱自由和多元性,摒弃迷信和盲从,推动社会的正义和进步。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悲剧统摄着其文其人。
本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结合萧红的个人经历,全面、系统地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
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分为社会悲剧和生命悲剧。
萧红观察社会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服膺左翼意识形态,后期关注人类的愚昧,而对于中国女性悲剧的思考贯穿前后两个时期。
对于生命本体悲观而不绝望是萧红的生命悲剧观。
她凭借对苦难的体验,领悟了生命本体的悲剧,从而无意中沟通了佛学。
她的作品渗透着“一切皆苦”的佛学教义,但又是带着理解、同情、平静和坦然,并不让读者绝望。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
我将萧红小说的悲剧审美风格分为悲壮之美和中和之美。
悲壮之美主要存在于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这类作品中,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主题,但这类作品往往存在着语言晦涩,人物概念化等缺点,而且也未达到崇高的美学境界。
中和之美标志着萧红小说悲剧审美风格的最高成就。
我从萧红平静淡泊的创作心态:悲剧意识与喜剧意识、以至与更为细腻的悲悯、嘲讽意识的相互交织:儿煮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小说诗化特征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2扬州大学硕士论文AbstractXiaoHongisaChinesecontemporarywomanwriterwithcharacteristicstyleandtragedygovernsherlifeandherwritings.Fromtheviewoftragedyaesthetics,accordingtoherpersonalexperience,thisthesisanalysestragedycontentandaestheticsstyleofXiaoHong’sfictionscomprehensivelyandsystematically.Thewholethesisiscomposedof2parts.Thefistpartanalysestragedycontent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socialtragedyandlifetragedy.ThepointofXiaoHong’Sobservingsocietywasdifferentduringherlife.Inearlierstage,sheacceptedtheideaoftheleft—wingwritersofchina;inlaterstage,sheattachedimportancetOhumanignorance.DuringherwholeLife,sheconsistentlyponderedoverthefateofChinesewomen.IconsiderthatthepointofXiaoHong’slifetragedyispessimisticbutnotdesperate.Bylearningthroughthemiserablepersonalexperience,XiaoHongknewthetragedyofthelifeandlinkedBuddhismaccidentally.HerfictionsinvolvenotonlytheideaofBuddhism…·‘‘everythingisbitter’’,butalsothefeelingofunderstanding,sympathyandcalnl.So,Herfictionsdonotmakereadersdesperate.Thesecondpartdiscussesthestyle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videitinto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and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Theaestheticsofmovingandtragicmostlyliesinthoseworksthatreflectthestruggleofdifferentsocialclassanddifferentnation.Althoughaccordingwithtimestopicof1930s,ithassomemistakessuchasobscurelanguageandconceptualcharacter,anditdoesnotreachtheaestheticsofsublime.TheaestheticsofneutralandharmoniousindicatesthehighestachievementoftragedyaestheticsofXiaoHong’Sfictions.Idiscussitfrom4Darts:thecalmwritingpsychologyofXiaoHong;theintertextureoftragedy,comedy,minutesympathyandtaunt;thecleveruseofchild’Snarrativeangle;thepoeticfeatureoffiction.秦祖辉:《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和审美风格》引言萧红,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1933年5月发表处女作《弃儿》到1941年9月发表《九--it.致弟弟书》,九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作品,描绘了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轨迹和人物形象,探讨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结合现代女性的处境,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影响及启示。
文章总结了女性在《生死场》中的悲剧命运,认为小说对现代女性仍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由与独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探讨,反思历史中的悲剧,也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萧红、《生死场》、命运轨迹、人物形象、社会定位、现代女性命运、现代社会影响、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生死场》及其主题《生死场》是中国著名女性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况。
作品以农村妇女为主角,展现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政治环境下所受的各种压迫和磨难。
通过对女性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的描写,作者深刻揭示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现实,以及她们所遭遇的无情命运。
《生死场》主题深邃,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命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渴望。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女性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挣扎,展现了她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顽强。
作品倡导了人道主义的情感和关怀,呼吁社会尊重和关爱女性,反映了作者对妇女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生死场》这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感受到她们所面临的悲惨现实和无情命运。
该作品的主题深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引起了人们对妇女地位和命运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1.2 分析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在残酷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出极端的悲剧命运,揭示出了女性在旧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受压迫的现实。
萧红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性在于反映了旧时代女性的困境和不公,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她以其深刻的女性视角和对生活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她的作品《生死场》刻画了一群女性在乱世中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入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
萧红在《生死场》中刻画了多位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都充满悲剧色彩。
女主人公王小凤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悲剧,她从小就被贫穷和压迫所困扰,被迫嫁给一个丑陋和邪恶的男人,过着悲惨无助的生活。
她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最终导致她跳河自尽。
除了王小凤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女性角色,她们或是受到了家庭暴力的侵害,或是被迫成为性奴,或是被迫背叛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这些女性的命运都充满了悲惨和不公,让人深感心痛和无奈。
萧红通过《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她们缺乏自由,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这种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使得她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萧红在小说中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公和不平等,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萧红通过《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尽管时代变迁,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压迫。
在职场上,女性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在社会中,女性经常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侵害。
萧红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引发了对当代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唤起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吁。
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萧红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珍视,并对压迫和歧视保持警惕。
她在小说中描绘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欲和追求幸福的渴望,她们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奋起反抗,为自己的尊严和理想而战。
文学评论萧红
萧红,一颗文学明星不久前,看了关于萧红女士的文艺片《黄金时代》,这引起了我对萧红女士的好奇。
闲暇时,翻阅了萧红女士的作品集,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萧红一生处于贫困、悲苦和坎坷之中,然而她在多灾多难的漂泊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1911年,这一年是辛亥年。
似乎萧红注定了要与革命纠缠,在历史的大变迁中来到人世。
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父亲冷漠残酷,贪婪吝啬,是封建制度的忠实捍卫者。
从小,她就对“温暖”“爱”怀着永久的憧憬。
萧红追求爱情却被未婚夫抛弃,怀着未婚夫的孩子嫁给了萧军。
萧红一生贫苦,生下的孩子无力抚养,只得送去别人家。
虽然萧红遇见了萧军这个知音爱人,好景不长,萧军出轨并且家暴,俩人之间争吵不断,于是不得不分手。
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孩子出生三天不幸夭折。
由于端木的懦弱,几次逃亡时,将萧红抛下。
萧红一次又一次被爱情放逐。
31岁的萧红贫病交加,在日本侵略的炮火中,病逝于香港,结束了她短促而悲凉的一生。
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把自己的忧伤沉思转化成审美,为自己的作品营造了悲凉的气氛,一个悲剧的世界由此诞生。
萧红格外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
《王阿嫂的死》描写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阶级的尖锐矛盾。
其中有一段是描写王阿嫂给地主拼命干活却连一片干菜都未曾入口。
“王阿嫂和别的村妇们都坐在茅檐下用麻绳把茄子穿成长串长串的,一直穿着。
不管蚊虫把脸和手搔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妈妈吵断了喉咙。
她只是穿啊穿,两只手像纺纱车一样,在旋转着穿……”农妇们忠厚老实勤快干活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王阿嫂的丈夫王大哥是被张地主活活烧死的,无知的农妇们还感慨着张地主是个好人。
身怀六甲的王阿嫂还得下地干农活,动作稍稍迟缓就遭受地主的踢打,早产而死。
“她的身子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血泊中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在萧红作品中,死亡固然是悲剧,更悲的是死亡者的身后人,老无所养,少无所依的景象更让人悲痛。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1. 简介萧红,原名谢娇英,生于1911年,逝世于1942年。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沉的思想内容而备受赞誉。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写下了许多留传后世的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文学风格萧红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
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通常以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为题材,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文字充满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批判。
4. 影响萧红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写作风格直接了当,真实而感人,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她的作品深入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她的作品也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5. 评价对萧红的评价多数都是正面的。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
她的文字直击灵魂,打动读者的心,被誉为“笔下的女神”。
她勇敢地站在了社会底层弱者的一方,以她的文字为他们发声,批判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作品启示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萧红的作品提出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她的作品过于悲观压抑,缺乏乐观和希望的元素。
有人指出,她的作品过于情感化,缺乏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这些批评意见提醒我们在评价萧红时要尊重多元的观点,并注重批判性思考。
6. 总结总的来说,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使她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揭示而闻名。
她的短篇小说《生死场》描绘了一段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思考和警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生死场》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阿红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轻女子,她迫于家庭的压力嫁给了一个并不爱的男人,并在婚后受尽了折磨和虐待。
阿红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她的生活变得毫无希望和意义。
最终,她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折磨。
这样的命运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旧时代,女性常常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权力和社会的伦理观念。
《生死场》中的阿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她所经历的艰辛和痛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
即使在当代社会,女性的命运仍然有着诸多不公和困难。
在职场上,女性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职业发展的困难;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阿红的悲剧命运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思考《生死场》的现代意义。
通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我们不仅可以反思旧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也可以深刻地反思当代社会对女性的现状和未来。
从阿红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失去希望和自由的女性形象,这正是当代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而这些困境往往是由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阿红的命运也提醒我们女性自身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阿红在遭遇困境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自杀,这说明她缺乏内心的坚韧和勇气。
相比之下,当代女性更需要学会坚强和勇敢,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职场上,她们都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压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摘要: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深得鲁迅先生赞赏与提携的女作家。
她才华横溢,创作丰厚,在文学创作上铸就了不朽的辉煌,然而她的命运却异常坎坷,犹如悲剧的人生,使其创作也莫名地蒙上了悲凉。
关键词:女性;悲哀;苦难;创作一.悲哀人生——不幸的女人(一)年少深感岁月苦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乡绅之家。
作为张家长女,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不但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反而受尽家人的冷漠与欺凌。
因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惨酷现实,萧红一出生就注定得不到家人的关爱,甚至是关注。
父母,乃至祖母总是对她严声励色,甚至施以暴力。
在她9岁那年,生母死后,继母更是费尽心力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虐待。
可怜的小乃莹就这样孤独寂寞,痛苦地过着她的童年,幸运的是生活在那么一个冰冷的环境中,对于萧红来说,并非一切都是冰冷黑暗的,因为祖父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温暖,看到了曙光。
祖父的爱像沙漠里的清泉,像黑夜中的星光,像严冬里的暖阳,给年幼的小乃莹送来了童年生活中严重匮缺的爱。
可是善良的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
虽然他一直很疼爱自己的孙女,却无法改变萧红不幸的境遇。
这样的童年生活,使年幼的萧红无法摆脱压抑和孤独的印迹。
因而,使萧红对温暖和被爱怀着无限的憧憬和追求,促使她一生为此而辗转徘徊。
(二)婚姻饱尝百味辛1.无法坚持的坚持1930年夏天,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时,得知父亲已将她的终身许配给了一个大军阀的儿子。
这时,疼爱她的祖父也已过逝,祖父的去世也将这个家庭给她的唯一一点温情带走了。
于是,萧红毅然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逃避了这桩“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然而,萧红的离家出走并没有结束她不幸的命运。
她的出走,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开始,也是悲剧与痛苦的延续。
萧红离家后,流落在哈尔滨街头,衣食无着,饱尝了现实的残酷与岁月的艰辛。
那样漂泊无依的生活,摧毁了她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决心,她被残酷的现实打垮了,向命运低了头。
因为她无法承受孤独与寂寞,更因为她渴望温暖与关爱。
于是,她敲响了汪恩甲的大门,也就是她逃避的结婚对象,大军阀的儿子。
开始了与汪恩甲长达数个月的同居生活。
就这样,她当初坚持独立,将强自由,一切的坚持,变成了无法坚持的坚持。
2. 由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
1931年春,萧红同汪恩甲同居在北平的一个公寓里。
这时,她就读于女师大附中。
一年后,萧红怀有身孕,便同汪恩甲一同前往哈尔滨,并同住在一家旅馆中,这一住就是半年。
在欠下一大笔食宿费的情况下,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从此一去不返,丢下有孕在身的萧红,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样一来,萧红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对于温暖和关爱的渴望也变得更迫切,更强烈了。
就在萧红饥寒交迫的困窘之时,遇到了青年作家萧军。
萧军被萧红的才气深深地吸引,带着她逃离了恶浊的旅馆。
就在萧红衰弱到极点的时候,萧军为她送来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于是萧红的又一段恋情也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可谁又曾想到,两萧的结合本该是天赐良缘,却变成了萧红另一段悲剧的开始。
两萧在结合之初,生活尽管是困顿的,感情还算融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萧性格间差异愈加凸现出来,冲突也日益加剧。
萧军粗鲁暴躁的大男子主义作风时时伤害萧红那颗敏感脆弱而又异常自尊的心灵。
最终,她还是选择远赴它乡,离开萧军。
所以说,萧红与萧军的结合是在结束了一段悲剧后,走向的另一个悲剧。
3.好梦难圆身先死。
离开萧军后,萧红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女性,一个软弱,缺乏自信,无力支撑自己感情的女性。
她太希望把自己的感情,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了。
经过一番犹豫和挣扎,萧红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转交给了另一个男人——端木蕻良。
1938年夏,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
新婚的萧红还怀着萧军的孩子,这个孩子出生后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了断了萧红与萧军最后的缘分。
在端木蕻良的婚姻生活中,萧红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创作,此期间,她写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辞世。
现代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萧红对于温暖与被爱的追求和幻想也伴随她永远地长息地下。
4.悲剧的根源作为女人,萧红在感情上历尽磨难,究其根源在于她对家庭,对感情,对婚姻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总希望得到更多关爱和呵护,(当然她的这些幻想源自于她孤独痛苦的童年)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幻灭与失望。
未能及时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缺乏对婚姻本质的清醒认识,不清楚自己在婚姻中的所需和所求,是萧红婚姻悲剧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她软弱,缺乏判断力,太把男人当回事的性格弱点,也是其悲剧的另一因素。
然而,她性格的弱点却是那个时代赋予的,当时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使她不得不把男人当回事。
从小就被那样的社会风气影响着,使她想摆脱也无能为力。
二.文学创作—幸运的作家(一)起步获知音,发展遇伯乐萧红文学创作初期,就遇到了和她知趣相投的知己——萧军。
并且深得萧军的鼓励与支持。
这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千载难逢的好事,所谓“知音难求”,萧军的鼓励给了萧红莫大的精神力量,使其在创作的道路上充满活力与希望。
当萧红的作品《生死场》风靡文坛时,萧红凭借自身的才气,深得鲁迅先生的赏识,并得到了他的悉心栽培。
从此,萧红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特别关照。
鲁迅先生曾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得到现代文学大师的如此赞誉和栽培,使萧红这骑千里马,得以驰骋在文学这块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将其才气自如挥洒,创作劲头更加势不可挡。
(二)悲剧人生成就不朽佳作1.女性成了“苦难”的代名词。
萧红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女性的不幸和痛苦。
她把自己的寂寞和痛苦,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并把女性背负的时代与社会的深沉灾难表现在其作品中。
因此在萧红的作品中,由始至终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女性苦难意识。
她对女性苦难的关注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笔下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与残酷表现得尤其真切。
正因为她自身对苦难的体验,使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悲哀和愤懑,以此唤醒麻木的人们对女性命运的认识,消解男性权威,渴求男女平等的实现。
总而言之,在萧红的笔下,女性成了苦难的代名词。
2.人物分析萧红笔下的女性,在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均是被动的,逆来顺受的。
如《生死场》中的金枝,《呼兰河传》中的王大姑娘,《小城三月》里的翠姨等等。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萧红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 《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的女人的命运可谓是令人惋惜至极。
她们最终都以死来结束自己悲哀的人生。
而她们的死并非主观上去寻求死以解脱生存的痛苦和艰难,而是外界,世俗等原因造成的。
天真活泼,健壮有力,可亲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因为自己行为姿态上的独立,便为世人,家人所不容,最后被活活折磨而死;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王大姐”也在周围尽是冷眼,背后充满嘲笑谣言的气氛中日日消瘦,最终在那样冰冷的生活氛围中苦熬了四,五年,还是抵不住贫穷和疾病,抵不住侮辱和嘲弄,再留给丈夫两个儿子后,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尽管这二人的结局都以死而获得解脱,但她们都曾为了求得继续生存而抗争过,挣扎过,却由于她们个人的弱小而无法抗衡巨大的世俗压力。
再如《小城三月》中的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来沉静而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这样一个善良温柔的女孩,她恋上了哈尔滨读书的“我”的堂兄,却紧闭心扉,把爱深埋在心底,“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去,一直不要说出口”,既不愿嫁给“又矮又小”的寡妇之子,也不敢追求自己的所爱,唯且抑郁成病,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以求速死,最后带着那份未能说出口却又无比强烈的朦胧,凄凉的爱走进孤寂的坟墓。
还有《朦胧的期待》中的李妈,一厢情愿地单恋主人的卫兵金立之,纯朴憨直的她刻骨铭心地忧郁着梦中情人的未归,过大年似的喜迎梦中情人的归来,但就在一转眼为梦中情人买烟的工夫却换得金立之的不辞而别,只能在自己虚拟的幻影中作朦胧的期待。
所以说,萧红笔下女性的生命是悲苦潦草的。
她们几乎承受着底层劳动人民所有的苦难。
阴暗,凄寒等构成了她们生活的氛围;贫穷,疾病,瘟疫等成了她们生命的主题。
她们的青春转瞬即逝,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
萧红的生活体验对于她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创作是体验的写作,情感的写作,回忆的写作。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她的寂寞,她的悲凉熔铸在她的创作中,浑然天成。
因此,作为女人,它是不幸的;作为女作家,她却是幸运的。
不幸的个人身世成了她关注农村妇女现实生活和当下命运的悲剧起点,凄凉落寞的个人经验成了她创作的生命底色。
让我们一起缅怀和铭记这颗文学天地间璀璨的明星。
参考文献:【1】萧红。
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2】王义祥。
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学术交流,1996【3】葛浩文。
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