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1 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184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热点直击】202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鸦片战争1.爆发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西方,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根本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开展虎门销烟。
2.过程(1)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
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清政府革职查办林则徐,派琦善与英方“议和”。
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4)在镇江,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同敌人浴血战斗,最后壮烈殉国。
(5)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1)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1844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其活动远远超出正常宗教活动的范围,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中国民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
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包庇,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实质上是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山东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并最终由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序幕:1898年秋,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特点――没统一组织领导。
)3、“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群众,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务团运动的发展:袁世凯镇压义和团(1899年底)——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年春)——慈禧太后改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慈禧太后先是“默许”,既而承认义和团,并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
这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900年6月初。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联军首领:先是英国人西摩尔,后是德国人瓦德西。
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侵略军成立联军司令部,实行分区占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pt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介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经历了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这为八国联军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二、八国联军的组成八国联军是由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这八个国家组成的。
这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联合起来侵略中国。
三、入侵事件1. 燕京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占领了燕京。
他们攻占了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并烧毁了大量宝贵的文物。
2. 瓦尔代战役八国联军在中国北方爆发了一系列冲突,其中瓦尔代战役是最著名的一场。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虽然努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八国联军。
3. 秦皇岛战役八国联军在秦皇岛附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战役。
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八国联军的入侵。
4. 天津保卫战八国联军于1900年7月攻占了天津,并将其作为进攻北京的基地。
中国军队曾试图夺回天津,但最终失败。
四、战争后果1. 辛丑条约1901年,清朝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中国政府不得修筑西北沿海的军事防御工事,还需要支付巨额赔款。
2. 对中国的影响八国联军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不仅土地被占据,还损失了大量的财富和人民的生命。
这次侵略事件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的独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历史评价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被广泛认为是一起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这次战争使中国再次感受到了外国列强的威胁和侵略。
六、反侵略运动中国人民对八国联军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兴起了一系列的反侵略运动。
这些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侵略的抵抗精神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
七、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封闭时期结束,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进程。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发展的渴望。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原卷板)
【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三单元 第9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docx
单元概览本单元内容跨越整个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是1840年~1949年。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线索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线索2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线索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第9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②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2020年成考高起点历史考点:义和团
2020年成考高起点历史考点:义和团
2020 年景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盛行:跟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北方迸发了大规模的义
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的斗争锋芒开始指向帝国主义。
1898 年秋,鲁西北义和拳在领袖赵三多带领下,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抗争, 1900 年夏,英、俄、日、意、
德、美、法、奥八国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的西摩尔带领,发动了新的侵华战
争。
义和团开始了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斗争。
1900 年 7 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击天津,天津沦陷。
8 月初,八国联军持续扩
本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8 月中旬,侵略军攻克北京。
慈禧太后外逃途中,命
清军“铲除”义和团。
在中外反动权力结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2.《辛丑合约》
签署: 1901 年(旧历辛丑年 ),清政府被迫同英、俄、日、德、法、美、
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 11 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合约》。
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 ②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③拆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同意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山海关到北京铁路沿线要地 ;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同意各国派兵保护,禁止中国人居住 ; 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危害:《辛丑合约》的签署,给中国人民增添了新的深重担担,严重伤害
了中国主权。
它标记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整确定。
1 /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总结.do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总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必考知识点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与以往侵华战争的不同之处)二、义和团运动1.最早兴起在:山东。
2.时间:1898年。
3.兴起的原因是:反对外国教会的压迫。
4.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5.口号:扶清灭洋(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6.发展: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
(了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打击外国侵略者,同时削弱义和团,所以扶持义和团有关)7.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斗争:廊坊大捷8.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第二次占领北京,时间发生在:1900年。
(第一次占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要求会背)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丑条约》的影响)(见书22页)六、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开始沦为的标志: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2.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大大加深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
4.完全沦为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要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高考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必考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退回国内)——黄海海战(不宣而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战争惨败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2.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意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年6月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原因: 根本——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4.《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甲午战败影响:国内——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真正觉醒农民: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军决心用暴力推翻政府(辛亥革命)国外——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亥革命复习建议民族危机通常是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出现的前提,在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历史现象。
近代化是衡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量尺,以此衡量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能够发现国人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认识已经到了制度变革层次。
无论清廷当局,还是资产阶级,均选择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意味着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中,康有为试图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平等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文化之所长,并主张五权宪法。
二者都考虑到了中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更具创新性。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民族危机,②洋务运动,③维新派,④西方政治学说,⑤君主立宪,⑥思想解放,⑦皇族内阁,⑧革命派,⑨民主共和,⑩民族资本主义。
考点聚焦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1.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二)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三)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四)过程: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于廊坊、杨村受阻。
2.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攻陷北京后烧杀抢掠。
(五)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及危害:2.特点:以政治、军事手段维护在华利益。
(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2020)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2020)【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列强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①中国赔款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10讲
真题体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7-
考向一 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1.(2018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 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 关闭 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 曲”。这说明当时( ) 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从题干来看,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 ,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完全解体,故B项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并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要邀
第三单元
第10讲
真题体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5-
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第10讲
真题体验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6-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 入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900八国联军侵华
练习
2.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 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 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 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 显著变化发生在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练习
3. 下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地图,该图可以佐证约》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马关条约》规定可在北京开设工厂 D.《辛丑条约》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使馆
高中 历史
谢谢观看
请继续关注!
练习
1.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 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 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 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 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 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 场战争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高中 历史
2020年高考周年热点盘点
(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知识链接
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1)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 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 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020年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瓜分狂潮】1、加紧资本输出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背景: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
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时机。
特点: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影响:美国侵华新阶段、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
二、【八国联军侵华】(一)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激化了民族矛盾。
口号:“扶清灭洋”扶清:扶中华,保中国——朴素的爱国思想混淆清政府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放松对清政府警惕,最终失败灭洋:体现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动员民众反帝斗争混淆外国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区别,盲目排外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失败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A主要战役: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三、【八国联军侵华结果:《辛丑条约》】内容1、赔款;2、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3、在大沽至北京通海沿线驻兵;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统治秩序正式形成。
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使一部分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士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帝国主义侵略方式变化,实行以华制华,中国社会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第9、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辛亥革命背景】根本原因:甲午战争以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化;《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条件:客观条件: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失败,清政府的本质暴露。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亥革命复习建议民族危机通常是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出现的前提,在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历史现象。
近代化是衡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量尺,以此衡量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能够发现国人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认识已经到了制度变革层次。
无论清廷当局,还是资产阶级,均选择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意味着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中,康有为试图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平等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文化之所长,并主张五权宪法。
二者都考虑到了中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更具创新性。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民族危机,②洋务运动,③维新派,④西方政治学说,⑤君主立宪,⑥思想解放,⑦皇族内阁,⑧革命派,⑨民主共和,⑩民族资本主义。
考点聚焦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1.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二)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三)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四)过程: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于廊坊、杨村受阻。
2.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攻陷北京后烧杀抢掠。
(五)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及危害:2.特点:以政治、军事手段维护在华利益。
(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参考文档】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知识点-word范文模板 (1页)
【参考文档】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知识点-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知识点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
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1X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
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
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中国的
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热点直击】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
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模拟检测】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
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
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
这反映出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答案】A【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
故选A。
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答案】C【解析】1901年的《辛丑条约》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这就为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提供依据,故C符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附件主要是“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故A不符合题意;1895年《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但没有涉及允许列强在北京驻军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0·江苏)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
“这场战争”A.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答案】D【解析】“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表明此次战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 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杨村战役”“聂士成军队”以及俄国记者,可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帝国主义国家结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D.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答案】A【解析】依据“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意斥责……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这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涉及的美国公使的言论,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5.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廷成为洋人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未涉及统治岌岌可危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清末新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搜刮民脂民膏不是材料的主旨,成为洋人的朝廷才是主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答案】B【解析】“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受到传入儒家思想影响,国人思想具有天朝上国思想,外交部出现很晚,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2019·四川高考模拟)下图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图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
这些现象反映了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主义。
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
8.(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
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
这一变化说明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
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
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
9.(2020·江苏高三期末)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
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答案】C【解析】根据近代以来,清政府为应对外交挑战所做的五次重大调整,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国家利益维护的结论,C选项符合题意;表中近代七十年间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其原因和主要内容体现了被动、保守性,其结果则说明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发展趋势,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
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答案为D项。
根据材料中的“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项;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排除C项。
11.(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月考)1900年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东南督抚,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这客观上表明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列强侵华行为受到有效遏制C.反清成为时代主流D.晚清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材料出自《东南保护约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方督抚却勾结列强,私订和约,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故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保护不能遏制列强侵华行为,反而有利于八国联军侵华,B错误;东南保护并非反清行为,排除C;东南保护使地方势力得到扩张,但东南各省并没有脱离清朝统治,“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言过其实,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