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2.□ 4
二、□ 5
(一) 5
(二) 5
1. 6
2.7
三、□结论 (8)
(一)8
(二)9
1.□9
2.□10 11 参考文献...............................................................................................................12 图版说明..................................................................................................................13 附录 (14)
绪□论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踏出国门与世界交流以谋求进步和发展,不过由于中西方较大的文化差异,在越来越紧密的交流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交际方面的障碍。本文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来分析中西方的交际障碍。希望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了解中西方交际障碍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无法消除中西双方的交际障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和交流来缩小中西双方的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追逐西方文化,而是要懂得扬长避短,将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一、中西文化差异形成原因
(一)、思想方面
中西双方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大家开始追求自由和人性。在政治方面,西方最早形成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夺显得更加明显。
再回顾中国的历史,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梦。不屑于去了解世界。再加上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安于现状,毫无进取之心。
(二)、宗教信仰方面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和鬼神论。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追求自由等。
(三)、思维模式方面
再者,中西双方在思维模式方面也迥然不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人生,而非现实的问题。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中国人着重在抽象思维和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则注重的是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他们喜欢从现实或者说物质方面入手,思考问题。这也是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一)中西双方传统观念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强,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观念深入人心。父母子女始终都是一家人。无论是成家立业,还是另设门户,与父母仍然不分你我,把赡养父母,孝敬父母,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相反,美国人等到子女一到成年,就会脱离家庭,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不会赡养父母。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表现十分明显。中国人如果一起去购物,父母为孩子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属正常。常常会遇到,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因此西方国家父母对“望子成龙”的期望也
没有中国父母高。以为培养出来优秀的孩子,跟自己关系不是特别大。所以西方有更多的丁克家族。
中国的男士有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很多人都认为结婚后女士就应该留在家里做家庭主妇,带孩子。跟朋友出去吃饭也要抢着买单。认为买单的人会比较有面子。似乎跟传统的“亲兄弟,明算账”有些不符。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引进,这方面有所好转,也出现了不少女强人,事业干的红红火火。
而在西方国家却不一样。大家都秉承着自费的原则,只要涉及到钱都是AA制。甚至是情侣、兄弟姐妹也不另外。
因此在中西方人员交际过程中,一但谈论到关于家庭观念的话题,就会产生一定的交际障碍。例如中国人无法理解西方人即时有钱有能力也会将年迈的父母送至养老院,而西方人也无法接受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望子成龙的的期待。
(二)、中西双方礼仪差异与交际障碍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礼仪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始终把道德文明作为名族文化的主体,强调民众的道德意识。例如修身养性、人文关怀、和谐社会的建立等,把道德作为礼仪的源头和动力。要求人们先做到“德辉动于内”,然后才是“礼发诸外”。失去了内在的德,礼就成了形式主义,成了虚伪的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倡真诚、质朴、自然,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反对华而不实,做作。对于礼节,只有原则的规定,而不过于强调细节。所以在《礼记》一书中,探讨的主体是礼义,是礼背后的道德内涵极其价值。
而西方礼仪则比较注重礼仪的细节。如西方在关于“入座”的礼仪就有特别多的小细节:落座时,右腿应后撤半步,轻稳地坐下。起立时,右腿向回收半步,用小腿的力量将身体支起,并保持上身的直立状态。再如西式的“握手”礼:行握手礼时,距对方约一步,上身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并上下微动,礼毕即松开。西式的微笑可以量化,标准是露出六颗牙齿。可见非常重视形式,只要在形体上做得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礼的要求就完美地达到了。至于内心如何,没有人会来深究。
其次中国的礼仪主张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相见时用作揖或者跪拜的方式,反对肌肤直接接触,,过于亲密的接触,是轻浮的表现。只有彼此保持恰当的距离,才有可能产生敬意。强调男女有别,彼此要有分寸,尤其反对肌肤接触,认为那样是不尊重女性,有失体统。
西方相反,认为用身体、肌肤直接接触,如握手、亲吻、拥抱等,可以增加彼此的亲密感。在“非典”盛行时,人们发现西方人的这种礼仪很不卫生,是多么糟糕,因此,有人建议采用中国传统的拱手礼。
同时中华礼仪的特色之一是讲究尊卑。晚辈与长辈相见,长辈为尊,晚辈应该处处尊重长辈。平辈之间相见,对方为尊,处处为对方考虑。这是中华礼仪的传统。人与人都有尊严,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懂得谦卑自抑,“自卑而敬人”,把对方放在比自己更尊贵的地位上来对待。中国人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以达到互相尊重、处处和谐的目的。
西方人主张人人平等。无论是谁,都是上帝的儿子,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儿子可以给父亲起外号,父母老了应该进养老院,子女没有赡养的责任。惟一受到尊重的是女性,处处都要女士优先。甚至男子求婚,要向女子单腿下跪,而这是孩子对父母都没有的礼节。
最后中国人比较内向,低调。要懂得尊重别人才会被尊重。中国人崇尚自然美,而不喜欢浓妆艳抹。喜欢用心与别人交流,不喜欢用外表去博得他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