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原因及相关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农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原因

及相关建议

【摘要】人才流动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金融行业也是如此。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格局日臻完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的人才资源成为商家竞争的首选产品,金融人才流动性骤然增大,人才资源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极大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熟练人才”流动呈现“净流出”格局,已经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浅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原因,并从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对策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格局日臻完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的人才资源成为商家竞争的首选产品,金融人才流动性骤然增大,人才资源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极大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熟练人才”流动呈现“净流出”格局,已经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流失现状与主要特征

人力资源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2004年1月24日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人才流失是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过去流动多是从国有单位向非国有部门流动,站在国有企业立场上,这种单向的流动就成了流失。”从这段话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多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站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立场上,就形成了人才流失。其主要特征体现在:

(一)“熟练人才”为“净流出”格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没有人才引进的主动决策权,只有人员辞职的被动同意权。针对人员辞职所引发的缺编问题,一般都是由一级法人机构统一从应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补充,人员数量虽然呈现动态平衡状况,但人员质量却表现为“输出的为熟练工,引入的为学徒工”。

(二)流失人员多为年纪轻、经验足、业务精人群。以长丰县域

农村金融机构为例,流失人员中:有87.5%人员年龄在28至40岁之间,呈年轻化特征;有38%人员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呈高学历特征;有20%人员为中层管理干部,呈管理型特征;有 90 %人员从事过会计、信贷、计划、法律类岗位,呈业务型特征。

(三)流失人员多数在金融领域再就业。调查发现,除少数人员确因家庭原因而离开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其他人员均在合肥市区的徽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任职,多数还被安排在中层主管以及其他关键岗位,个别人员已走上高级管理人员岗位。

二、人才流失的负面影响

(一)引发部分从业人员思想不稳定。在对同行流失人员比较分析后,一些人员心态失衡了,认为这些流失人员以前和自己智能、岗位和阅历都不相上下,但他们的原有职位不仅保了或升迁了,而且福利待遇高了、发展空间大了、精神状态好了,于是产生了观望和等待心理,处处留心搜索其他金融机构招聘信息,择机走人,另谋发展,以致于工作思路糊了,工作激情没了,整个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二)增加了人员培训成本。从业人员的新旧更替,本是新陈代谢规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流失的多属熟练人才,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是市场营销、业务经营、风险管控、发展创新的行家里手,不同于一般状态下老弱病退和毕业分配的正常交替,农村金融机构为毕业应聘人员达到所流失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熟练水平所花费的成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属于额外耗费。

(三)削弱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流失人员的直接影响,就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而言,伴随熟练人才流失的是,业务技能、营销策略、管理经验以及优质客户的转移;二是人员流失后的间接影响,受优劣比较后的情绪波及,不仅使一部分人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而且其他人员受此环境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分支机构发展动力削弱,发展进程趋缓。

三、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特点,从福利分配、正向激励、人才发展、文化氛围等方面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

(一)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酬薪机制难留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薪酬机制,还仅仅停留在搭建薪酬框架的状态,即按照员工岗位设定各个薪酬系数值。以笔者所在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薪酬系数划分为三等,基层员工薪酬系数在1.2-2.0之间,中层干部薪酬系数在2.5-3.0之间,高管层薪酬系数在5.0-6.0之间。这样就造成了两种失衡现象:一是基层员工与中层干部薪酬差距过小;二是中层干部与高管层薪酬差距过大。

(二)正向激励少,问责追究多,奖惩机制难留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制定的各项奖惩制度,在形式上一般都是问责追究条款多于正向激励条款,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追究员工责任,员工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去做事”,而对于取得成绩和做出贡献的员工,要么不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激励,要么采取变相方式使激励大打折扣,员工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不愿去做事”。

(三)人员提拔仍带传统行政特色,论资排辈,用人机制难留人。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在干部任用方面一直都墨守传统的“唯资唯历”方式,人员提拔过程中行政色彩明显,即使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这种潜规则的束缚,人员提拔重资历而轻能力,依然是论资排辈,这无形中给那些资历浅、业务精、素质高的员工设置了障碍,使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员工更愿意到别处一试身手。

(四)企业文化高度统一,单调呆板,文化机制难留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理念具有极强的“同一性”,自主创新能力极度弱化,企业自上而下近乎教条主义的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团队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员工积聚的是满腹的牢骚,缺失的却是愉悦的工作激情与工作积极性。

四、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深化人力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达到金融人才在金融系统内良性流动,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源的整合。同时,要充分授权各级分支机构在人才引进上有

自主权,各级分支机构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在社会公开招聘有着丰富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人才,确保人才正常有效流动。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合理设置岗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作为激励方式,加强工作业绩与绩效、岗位变动的关联度,杜绝人情、关系网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员工的促进作用,有效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人平等与纪律严明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底蕴,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建立公平发展、公平竞争的机制,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空间,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是银行文化建设的主体。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竞争、和谐的氛围,要从树立团队精神的理论高度统一规划和创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企业文化,真正以维护集体利益为核心,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谢晋宁、王英、张再生.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弋伯祥.对国企人才流失和开发利用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4)

[3]谢初的,浅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及其策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4(4)

[4]夏恩君、任宇航.关于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